1.求,有关道德的诗经,论语句子额 道德:《列女操》唐. 孟郊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贞女贵徇夫,舍生亦如此。 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 这是一首颂扬贞妇烈女的诗。以梧桐偕老,鸳鸯双死,比喻贞妇殉夫。表达诗人坚守节操,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之品行。不过它是维护封建礼教道德的,是属于封建,应予批判。 论语: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 为 人 谋 而 不 忠 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望采纳!!!!!! 2.有关于道德的诗,最好出自《诗经》,朗诵,急《小雅·甫田之什·裳裳者华》赞美君子的美德 裳裳者华,其叶湑兮。我觏之子,我心写兮。我心写兮,是以有誉处兮。 裳裳者华,芸其黄矣。我觏之子,维其有章矣。维其有章矣,是以有庆矣。 裳裳者华,或黄或白。我觏之子,乘其四骆。乘其四骆,六辔沃若。 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维其有之,是以似之。 [题解] 周天子赞美诸侯才德兼备,车马美盛,无所不宜。 [注释] 1、裳裳:花丰盛貌。 2、湑(xǔ):茂盛貌。《毛传》:“裳裳,犹堂堂也。湑,盛貌。” 3、觏(gòu):遇见。《郑笺》:“觏,见也。之子,是子也。” 《集传》:“则其心倾写而悦乐之矣。” 4、誉处:安乐。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五:“誉处,安处也。” 5、芸:花叶发黄貌。 6、有章:有才华。《集传》:“章,文章也。有文章,斯有福庆矣。” 7、骆(luò):黑鬃的白马。 8、沃若:威仪之盛。 9、“左之”四句:《毛传》:“左阳道,朝祀之事;右**,丧戎之事。” 《通释》:“左之右之,宜从钱澄之(《间诗诗学》)说,谓左辅右弼。” 10、似:《毛传》:“似,嗣也。” 《正义》:“此二德者,我先人维其并能有之,是以先王使其子孙嗣之。” [参考译文] 花儿朵朵多鲜明,叶儿青青真茂盛。我今见到这个人,心里实在很高兴。心里实在很高兴,有个安乐好家庭。 花儿朵朵多辉煌,颜色鲜艳似金黄。我今见到这个人,服饰华美有文章。服饰华美有文章,从此喜庆得吉祥。 色彩鲜明朵朵花,有黄有白都不差。我今见到这个人,驾着黑鬣白色马。驾着黑鬣白色马,六条缰绳有光华。(鬣:音列liè) 任职左辅主朝政,君子才德无不胜。任职右弼掌戎兵,君子有德有才能。君子有德有才能,祖宗事业得继承。 《国风·曹风·鸤鸠》赞美淑人君子 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鸤鸠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带伊丝。其带伊丝,其弁伊骐。 鸤鸠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鸤鸠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国人。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题解] 称颂贤人。 [注释] 01、鸤(shī)鸠:布谷鸟 02、其子:指布谷鸟的雏鸟 03、仪:言行,一说仪容、态度 04、一:坚定、始终如一 05、结:固定、凝结不散 06、带:佩带 07、伊:是 08、弁(biàn):皮帽 09、骐(qí):青黑色的马,此指质地或花色 10、忒(tè):差错 11、正:端正,榜样,或说为长官 12、是:这个 13、四国:四个国家,或指四邻,此句意说“是周边四国的榜样” 14、胡不万年:为什么不能万寿无疆 3.关于品德的古诗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luxiang919 未有不能正身而能正人者。【出处】宋·苏辙《盛南仲知衡州》【讲解】正:使端正。意思是:从来没有过自身品德行为不端正却能使别人端正的人。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出处】《礼记·中庸》【讲解】涂:同"途"。意思是:君子遵循待人处事不偏不倚、不过头也无不及的原则前行,如在半路上停止不前(就不能算是君子),我是不会停止自己前进的步伐的。去得一分己私,便是一分圣学。【出处】明·高拱《本语》卷三【讲解】去除一点利己的私心,就等于从圣人身上学得一点好品质。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出处】《论语·季氏》【讲解】患:忧虑,害怕。寡:少。意思是:不怕东西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出处】《国语·越语上》【讲解】古代贤明的君主,不担心他统治的人民数量不多,而担心他们的心志行为缺少羞耻。说明统治者必须重视提高国人的思想品德素质。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讲解】摩:通"磨"。倜傥(titǎng):卓异。意思是:古时发财做官而名誉不著的人,不知多少,只有卓异才能的人才能被后人称颂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根,学人言语。【出处】宋·陆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433623736九渊《象山先生全集》【讲解】意谓人要有人格,要有独立性,要自我尊重,不可亦步亦趋,人云亦云。宁可清贫,不可浊富。【出处】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第三回【讲解】浊:浑浊 4.有关品德修养的诗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元稹《菊花》) 倒不是百花中特别偏爱菊花,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花朵可赏了.句中隐含着对菊花独傲寒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唐杜甫) 丹青,朱红色和青色的颜料,借指绘画.这两句说,一生沉浸在绘画艺术中而不觉得将近年老,富贵对我就像天上的浮云一般淡泊.诗句赞扬了名画家曹霸潜心艺术,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宋程颢) 不为富贵所迷惑而安于贫贱,男子汉能达到这一境界才称得上英雄豪杰.今赋予其新的含义,形容志士仁人不谋名利的高尚品质. 5.关于品德的古诗短歌行》曹操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咏蝉》唐。虞世南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史记。李将军列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论语。里仁》 德不孤,必有邻。 《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求通亲亲友》曹植 天称其高者,以无不覆;地称其广者,以无不载。 《淮南子。修务训》 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6.描写品德的古诗词1、《陋室铭》 作者: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有灵力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 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说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 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石灰吟》 作者: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译文: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3、《岳阳楼记》 作者: 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在天下人担忧之前担忧,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4、《画菊》 作者: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译文: 菊花开放的时候,百花已经凋谢。只有她独自开在稀疏的篱笆旁边,让人心生喜悦,觉得与众不同。 更不同的是菊花宁愿保留芬芳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 5、《芙蓉楼送辛渐 》 作者: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7.说人的品德的诗句2、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唐•杜甫《》) 丹青,朱红色和青色的颜料,借指绘画.这两句说,一生沉浸在绘画艺术中而不觉得将近年老,富贵对我就像天上的浮云一般淡泊.诗句赞扬了名画家曹霸潜心艺术,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 3、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宋•程颢) 不为富贵所迷惑而安于贫贱,男子汉能达到这一境界才称得上英雄豪杰.今赋予其新的含义,形容志士仁人不谋名利的高尚品质. 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蹊(xī):小路.桃树李树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它们那芬芳的花朵和甜美的果实,却吸引人们纷纷前去欣赏采摘,以至在树下自然踩出一条条小路来.此句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自然会赢得人们的敬仰. 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没有恬淡寡欲的修养,就不能使志向清白;没有宁静的心胸,不排除外界干扰,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诸葛亮认为,修身治学应该首先摆脱名缰利锁的束缚,切戒浮躁,方能成才. 6、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 如果孤独地学习,没有朋友相互切磋,那么就会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7、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一》) 指记住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8、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唐朝•杜荀鹤《泾溪》) 告诫人们,一帆风顺时,不要自满疏忽,而要小心谨慎.沉沦:指沉船、溺人. 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坏事即使很小也绝不要干,好事即使细微也一定要做. 10、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对待自己,每天都要自省,有错即改,无错自勉.对别人给自己提出的意见,也应采取这种态度. 1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宋•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辛勤操劳,艰苦奋斗,足以成就大业;贪图安逸,放纵享乐,则必遭亡身之祸. 12、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说话要恪守信用,做事要果断彻底,这是做人的准则和美德. 13、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何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秦•李斯《谏逐客书》) 让:拒绝,舍弃.就:成就.原喻指要广纳人才,才能成就大业.也可喻指博学多闻,才有更深的造诣. 14、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雪梅》) 梅花不如雪花白,雪花则不如梅花香.现可用以形容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1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以:与,交付.假如对国家有利,我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岂能因为有祸患而逃避,有幸福就争抢呢?诗句表现了林则徐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高尚情怀. 16、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汉乐府古辞《君子行》) 在瓜田里不要弯身提鞋(免得别人误认为是摘瓜).在李树下不要举手正帽(免得别人误认为偷李子).比喻在容易被人怀疑的地方要谨慎,注意检点规范自己的行为. 17、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 君子,指有道德的人.小人,指道德低劣的人.这两句说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 18、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 景行(háng):大路.止:语助词,无义.两句的原意是:遇到高山就尽情仰望,遇到大路就顺利通行.后以“高山”比喻道德高尚,以“景行”比喻行为光明正大.句意为:品德像山一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敬仰他;行为光明正大的人,就会有人效法他. 19、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 擎(qíng):往上托,举.擎雨盖,指荷叶,因它像撑开的雨伞.两句的意思是:荷花衰败,那高擎如伞的荷叶也随之枯萎;可菊花凋谢,却还留下了在严霜中傲然挺立的枝桠.诗句以荷衬菊,表达了对友人高尚情操的仰慕钦佩之情. 20、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 宁愿在枝头含着芳香死去,也不为凛冽的北风所吹落.诗人借菊咏怀,抒发坚守节操,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2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 做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意为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2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君子帮助别人成就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 2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24、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资治通鉴》) 善于借鉴别人的经验教训来对照自己的言行,就会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25、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毛诗•序》) 提意见的人没有罪过,听意见的人,可引以为戒. 26、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 正确地批评我的错误的人,是我的老师;恰当肯定我的优点的人,是我的朋友;一味奉承阿谀我的人,是存心要害我的贼寇.这是荀子处世做人的原则,时过千年,仍值得我们借鉴. 27、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晶莹如冰的心藏于内,高洁如玉壶之形现于外,比喻为人内外纯洁,品质高尚. 28、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 比喻清白正直之士,虽一。 8.急用关于优秀品德的诗句中国的知识分子向来重视精神修养。诸葛亮在《诫子书》的开篇便谆谆告诫他的子弟,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也就是要保持清心寡欲,以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在这篇短文中,“淡泊”、“宁静”的气息处处弥漫。然而,我们如果从《诫子书》中读出超然的、非功利的人生态度来,愿意将“淡泊”、“宁静”作为座右铭,以此安放自己的灵魂,做一个精神上的自养自足者,这可是诸葛亮《诫子书》的原意?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显然,“淡泊”、“宁静”是“明志”、“致远”的必要条件,而“明志”、“致远”则是“淡泊”、“宁静”的最终目标。诸葛亮在“书”中强调:“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就是说,立志于学、静心求学是手段和过程;养成学问、增长才干才是目的。那么增长才干又是为了什么呢?了解我国历史议价的朋友都知道,中国知识分子提倡的修复,作为内在道德实践与出世的宗教家所讲究的修养之不同就在于其强烈的入世精神。诸葛亮自不例外。《诫子书》所谈之养心修身学问是有明确的终极指向的,那就是“接世”——为世所用,有用于世!就是对国家、对社会有所益处。这就是诸葛亮的“宁静”、“致远”所要告诉我们的全部意义! 诸葛亮当年“躬耕于南阳,苟全生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可谓“淡泊”、“宁静”之极。然而,其心忧国家,有澄清天下之志,并为此做了长期的不懈努力,让雄才大略的刘备生出“犹鱼之有水”之感;助刘备联孙权抗曹操,成就帝业;辅刘禅励精图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诸葛亮一生对“致远”的执着 9.诗经中关于人品的句子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译:了解我的人,说我心中忧愁;不了解我的人,以为我有什么要求。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译:美君子文采风流,似象牙经过切磋,如美玉经过琢磨。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译:我会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译:为人却没有道德, 不死还有什么意思。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 译:面对政局我战兢,就像面临深深渊,就像脚踏薄薄冰。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出自《诗经·小雅·车舝(辖)》。 [高山]比喻道德崇高。 [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出自《诗·小雅·鹤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