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诗和宋诗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唐诗和宋词常常被人们提到一起,人们把它们当作中国诗歌的最高成就。唐诗和宋词还有很大的区别,甚至是很大的鸿沟。 仔细比较,内容上,唐诗所书写的对象要宽广一些,也更清新一些。宋词的词人们则反复呻吟着相同的主题和情调,都是些什么歌妓、庭院、宵会,宋词太和生活靠近,而生活的太多杂碎之事是不容易入诗的。宋词首先是用来唱的,它不需要象诗歌一样独立,它还需要曲子来补充。试想一下吧,在那些声色歌娱的酒楼里,诗歌能很好的产生吗。诗歌比起词来,更要求语言的消泯而不是张扬,诗歌除了绝句、律诗等固定样式外,诗歌字句可以无限延伸。长短句常常突现了语言,这不符合诗的原则。 不同的不在形式,而是深层次的内容。而隐藏在内容背后的,是两代文人不同的体验与追求。在唐朝,文人的心高傲而独立,归隐成为一种时尚,人们更喜欢和大自然接近,对繁华的市井生活取轻视的态度。在宋朝,文人们大都过着官宦城市生活,并以市井情趣为乐,宋词的基本情调是描写市井生活的悲欢的。 唐宋是两个很不相同的时代,它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分界点。中国从宋代开始,商品经济有了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而且唐代晚期,由于科举的实行,中国不再有贵族政治了。到了宋代科举影响已经加强,成为套在文人头上的一个枷锁。宋代朱熹极大的发展和改造了儒家思想,从宋代开始,文人们好像要比以前入世得多了,拒绝生活的堕落的出世者们,也不再像从前一样归隐了,他们向生活的不满作反抗,如李贽和曹雪芹,而这样的反抗又多少有些个人化色彩,孤独而绝望。在唐以及唐之前,文人们追求的是理想的社会,而宋以及之后,文人们追求的是理想的生活,对于社会的改造(不只是修补)则无动于衷了,即使有过这样的想法,也大多怀疑起它的可行性,曹雪芹的“无力可取补苍天”也是对人性多多少少持怀疑态度。 总之,唐宋交界已经是中国两个不同时代的巨大分界,而唐诗宋词的区别也不仅仅是韵律,而且已是实质的改变,中国至宋,诗歌已经死亡了。苏东坡等唐以后的许多文人都多次的贬抑李白,显然不是针对他的文笔水平,而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人不同心态。唐代人追求着心性的清白正直,唐人高唱“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唐人坦荡豪迈,解放个性。而宋人则追求的是潇洒,追求生活的满足,释放个性。 2.唐诗与宋词的异同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诗歌一直是文学史的主流。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 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 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 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 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 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 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 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 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被视为诗余小道。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艺术长处的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才写一些词,具有朴素自然的风格,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以脂粉气浓烈的祟尚浓辞艳句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在词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虏之后的词作则开拓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给后世词客以强烈的感染。 到了宋代,通过柳永和苏轼在创作上的重大突破,词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尽管词在语言上受到了文人诗作的影响,而典雅雕琢的风尚并没有取代其通俗的民间风格。 而词的长短句形式更便于抒发感情,所以“诗盲志,词抒情”的这种说法还是具有一定根据的。 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艺术上有可取之处。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 他把词从娱宾遗兴的天地里解助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从我们今天读者的情趣来看,象“大江东去”之类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于接受。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词有词牌。 词牌的产生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或乐曲名称;如《六州歌头》;取名人诗词句中几个字,如《西江月》;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娇》;还有名家自制的词牌。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宋词的流派 1. a.婉约派:北宋初年,受到晚唐、五代的词风影响,以婉约为主。这类词作以小令为主,辞句婉丽,内容偏重男女之情,游子思乡之叹,远人别离之恨。 格调含蓄婉约,后世推为词的正宗。 b.豪放派:此派之词是北宋词坛之大突破。 这类作品,气势豪迈,意境清新,不拘音律,随意抒写。题材广泛,内容或抒发感情,或议论说理,境界较婉约派扩大,感情亦较奔放。 c.格律派:格律派词人多精通音律,能自创新词调,作品格律严谨,音调谐美,辞句工巧典丽,内容以抒情和咏物为主。 2. 宋词的代表作家作家 时代 风格特色 词集名称 李煜 字重光,世称李后主 五代 前期反映宫庭生活,格调华丽后期倾诉亡国之痛,格调哀怨 《南唐二主词》 柳永 字耆卿,初名三变 北宋 多写都市繁荣生活工於羁旅行役擅写长调语言显浅平易 《乐章。 3.唐诗宋词元曲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共同点: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时代精神,是人们思想情感的郁积和释放。 (额,觉得有点空)不同点:唐诗:韵律工整会换有致。不同于汉赋的铺陈,更多抒发诗人主观感受。 宋词:更加灵活自如的表达感情,可配乐演唱,按照特定的乐曲谱“填词”元曲:是一种新诗体,虽然有格律曲牌限制,但大量使用白花,方言,衬字,与戏曲结合比较紧密。 联系:宋词有的改自格律诗,有的传自教坊,有的源于民间。 元曲是在宋词,金元俚曲俗谣的基础上经文人重新制作而成的。 自己的答案,纯手打的。 O(∩_∩)O~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4.唐诗和宋词的异同第一章 绪论 1、简述初唐诗歌的发展概况。 2、简述陈子昂诗歌理论的内容以及他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3、何谓沈宋体?它对唐诗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简述张若虚对唐诗意境创造的贡献。 5、试结合诗歌创作的具体情况,阐述你对盛唐气象的理解。 6、简述盛唐边塞诗的创作情况。 7、谈谈你对“最能代表盛唐气象的首推李白”这句话的理解。 8、简述中唐诗歌发展的情况。 9、如何理解杜甫的创作推进了中唐诗风的转变。 10、韩孟诗派的诗歌创作有什么特色?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1、何谓“新乐府运动”?它的诗歌理论包括哪些内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2、元稹和白居易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对诗歌发展有什么贡献? 13、简述晚唐诗歌创作的情况。 14、何谓“曲子词”?何谓“敦煌曲子词”? 15、简述唐五代文人词的创作情况。 16、何谓“花间词”?简述“花间词”的风格特征。 17、何谓“南唐词”?简述其代表词人李煜词作的特色。 18、简述北宋词创作的情况。 19、简述南宋词创作的情况。 20、试从外部形式、题材内容、总体风格、语言等几个方面分析诗体和词体在文学特征上的异同。 21、试结合实例论述“词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 22、试结合作品阐述你对“诗庄词媚”一语的理解。 (附:《绪论》一章思考题出的比较多,原因一是希望大家能先理清唐诗宋词发展的大致脉络,二是希望大家能对诗体和词体的文学特征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我们教材中对每一类题材的诗词都是按照文学史发展的线索来进行论述的,因此理清唐诗宋词发展的线索,对我们以后的学习有极大的帮助。 例如,弄清了盛唐诗歌的总体特色之后,我们自然也就能够理解盛唐山水诗的特色,因为山水诗正是盛唐诗歌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也就带有盛唐诗歌的特点。另一方面,我们的教材对每一类题材都是按照诗和词两种体裁来分别论述的,因此把握诗体和词体文学特征的不同,对于我们的学习也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同学们一定重视《绪论》部分,尤其是专科阶段非中文专业的同学,更要把《绪论》的学好。) 第二章 山水田园诗词论析 1、何谓山水诗?简述山水诗的产生过程及大小谢对山水诗发展的贡献。 2、何谓田园诗?试述陶渊明田园诗创作的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初唐山水诗的创作有什么特色?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4、结合作品,分析孟浩然、王维、李白、杜甫山水诗的特色。 5、盛唐山水诗有哪些特点?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6、试析柳宗元和刘禹锡山水诗风格的异同。 7、结合作品分析孟浩然、王维田园诗的特色。 8、盛唐田园诗和中晚唐田园诗有那些不同?试举例说明。 9、试分析下列作品孟浩然的《临洞庭》、杜甫的《登岳阳楼》、王维的《终南山》和杜甫的《望岳》、李白的《蜀道难》、柳宗元的《渔翁》、王绩的《野望》、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陆游《游山西村》、王维的《渭川田家》、柳永《望海潮》、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苏轼《浣溪沙》(蔌蔌衣巾落枣花)、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第三章 友情送别诗词论析 1、简述送别诗歌产生的过程。 2、宋代以言志为主的送别词有什么特色?试结合其代表作进行分析。 3、试结合作品分析送别诗词中的“南浦”这一意象。 4、试结合作品分析送别诗词中的“杨柳”这一意象。 5、对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和高适《别董大》进行比较分析。 6、试分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李白《赠王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辛弃疾《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第四章 咏史怀古诗词论析 1、结合作品分析咏史怀古诗词的艺术特征。 2、试以王维和李白的作品为例,论述盛唐咏史怀古诗是如何体现盛唐的精神风貌的。 3、试结合作品,论述咏史怀古诗词是如何实现“古”与“今”的结合的。 4、试以辛弃疾的作品为例,论述咏史怀古诗词是如何在咏怀历史中表达对现实政治的关注的。 5、诗分析下列作品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王维《夷门歌》、李白《古风》其十、《登金陵凤凰台》、杜甫《蜀相》、《八阵图》、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辛弃疾《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第五章 咏物诗词论析 1、唐代的咏物诗具有那些艺术特点?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2、结合作品分析苏轼、周邦彦和姜夔咏物词的特色以及彼此之间的异同。 3、试分析南宋末年咏物词兴盛的原因,并结合作品分析南宋末年咏物词的特色。 4、试析下列作品:杜甫《房兵曹胡马》、陆龟蒙《白莲》、骆宾王《在狱咏蝉》、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周邦彦《六丑•蔷薇谢后作》、《兰陵王•柳》、姜夔《疏影》、王沂孙《齐天乐•蝉》。 5.唐诗宋词远去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通常区分唐、宋诗,除了时代概念以外,则还指风格。 风格当然与时代有关,不能几械的用时间段来划开;唐诗从韩孟诗派起下启宋调,而宋朝也有传承唐音者,比如宋初的白体和西昆体。就总体而言,唐宋诗风颇有不同,自宋以后直到近代,我国古典诗歌的风格,一般都没有超出过唐、宋诗这两大类的范围。 hXLZLd 这番话说的便是唐、宋诗各自的特色。 OB R+ C'nx*67J" 举一个例子说明,比如李白的《洞庭湖》(之一):“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天南不见云。 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此诗只是写洞庭西望之所见,信手拈来,毫不着力,读来的确是蕴藉空灵,情在景中,这是以韵胜。 65uS[YOqn 2 9h&xn 再看黄庭坚的《题郑防画夹》(之一):“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这首诗前三句写的是湖中景致及景色之动人,待到诗人欲买舟一游时,方明白并非真景,原来乃是画。前三句的烘托作势,目的全为闪出最后一句,足见颇费匠心,深折透辟,即以意胜。 $EP+3 ''0NKQx5W 唐诗重韵致,所以大都情景交融,或情寓景中。又如像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四句均写景,并无特别深意,然其中洒脱高远,读者自能体会;其美全在情辞。 这便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讲的“不涉理路,不落言诠”。 u E15.sS ;lbR]]#9 而同是写庐山,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便不尽相同,前两句还是写景,但后两句却是议论,不过正因有此议论,更能让人充分领略到庐山的峰回路转。 清人赵翼评论道:“庐山名作如林,若再实做,断难出色。坡公想落天外,巧于以偏师取胜。” V+ , ~[" " hqU6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