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里的风无关的是

1.诗经中的国风指的是什么

1、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2、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3、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扩展资料

对《诗经》的艺术手法,经前人总结,用“赋”、“比”、“兴”三字来概括。“赋”就是直接抒写和铺述, 这是所有文学作品最基本的方法。

“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使事物的表达更加形象生动。 “兴”,用 朱熹的话来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诗集传》)。细究“兴”字,有发端的意思,也称起兴,一般用在诗歌开头。起兴的句子可以与诗的内容有关,也可以无关。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每句虽只区区四字, 但句法多样,语气自然,创造出很多千古流传的名句, 如“杨柳依依”、“雨雪霏霏”、“风雨凄凄”、“风雨萧萧”、“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等等,至今还经常运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经

2.诗经中哪一部分是民间歌谣:A国风B大雅C小雅D颂

A国风《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就是依据音乐的不同。

《风》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其地域,除《周南》、《召南》产生于江、汉、汝水一带外,均产生于从陕西到山东的黄河流域。

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

《大雅》、《小雅》之分,众说不同,大约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都有些区别。《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

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3.《诗经》分为“风雅颂”其中的风有十五国风,有哪十五国

十五国风,即西周时期即十五个不同地区的乐歌,是从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带有地方色彩的土风歌谣。

《国风》是《诗经》的组成部分。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墉风》、《卫风》、《 王风 》、《 郑风 》、《齐风》、《魏风》、《唐风》、《 秦风 》、《 陈风 》、《桧风》、《曹风》、《豳风》等,共160篇,合称十五国风。

风,地方乐调,这一部分共选了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乐调,称十五国风,共160篇,内容都是民歌,这十五国风是:周南(今陕西,河南之间),召南(今河南,湖北之间),邺,镛,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 其中周南、召南产生于汉水和长江中游,其余为黄河中下游。 十五国风绝大部分是周室东迁以后到春秋中叶的作者,大部分是民歌。

十五国风--“风”的含义: 《诗大序》最早政治解释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以风来比喻王者教化--唐代孔颖达从其说。

宋代,郑樵的《六经奥论》始从音乐上来解释风:“风土之音曰风。” 宋代朱熹也有类似的解释:“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

近代从郑朱之说,认为“风”即“土风”,即不同地区地方音乐。 十五国风,即十五个不同地区的乐歌--目录: 南区--《周南》、《召南》、《陈风》 西区--《秦风》、《豳风》 北区--《魏风》、《唐风》 中区--《郑风》、《卫风》、《邶风》、《墉风》、《王风》、《桧风》、《曹风》 东区--《齐风》 十五国风--“风”之“五大文学区域”: 1、南区----《周南》、《召南》、《陈风》:“二南,其地在南阳(今河南西南部、湖北北部)、南郡(今湖北江陵),二南之地后被楚国吞并,故有人称之为《楚辞》之源。

《二南》诗中,多表现女性劳动、恋爱、思夫等生活与情感,还有一些礼俗诗(贺新婚、祝多子等)。陈地在今河南淮阳、柘城和安徽亳县一带。

《陈风》多半是关于恋爱婚姻的诗,《汉书??地理志》:‘妇人尊贵,好祭祀用巫,故俗好巫鬼,击鼓于宛丘之上,婆娑于枌树之下,有太姬歌舞遗风。 ’二南与陈地最近南楚,受楚地南方文化之浸染最明显。

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故二南之诗,感物兴怀,引辞表旨,譬物连类,比兴二体,厥制亦繁,构造虚词,不标实迹,与二雅迥殊。至于哀窈窕而思贤才,咏汉广而思游女,屈宋之作,于此起源。”

作品注重物色刻划,细致贴切;抒情真切,直率炽热;繁弦促节,多回旋往复之调。 ”(注:引用网络资料)。

2、西区----《秦风》、《豳风》:“秦国原居甘肃天水,后渐东扩,占据陕西一带,平王东迁后,西周王畿和豳地归秦所有。《汉书??地理志》:“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

”《秦》诗中多尚武精神、杀伐之音,朱熹《诗集传》:“秦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死。”清新朴素,简洁质实,刚毅健朗。”

(注:引用网络资料)。 3、北区----《魏风》、《唐风》:“魏在今山西芮城一带;唐在今山西中部,后改称晋。

朱熹《诗集传》:“唐风土瘠民贫,勤俭质朴,忧思深远。""魏地狭窄,民俗俭啬。”

土地贫瘠,人民困窘,纤俭习事的地域特征与风尚,使其讽谕现实的精神尤为突出,多讽刺、揭露性的诗篇,自古学者称《魏》、《唐》多“变风”。质朴率直,自然朗畅,多沉郁悲慨之气。

”(注:引用网络资料)。 4、中区----《郑风》、《卫风》、《邶风》、《墉风》、《王风》、《桧风》、《曹风》:“邶和墉都是卫邑名,同属一地,卫风之地在今河北磁县、濮阳,河南安阳、淇县、汲县、开封、中牟等地。

郑国的都城新郑,在今河南郑州一带。 王即王都的简称,平王东迁洛邑,在今河南洛阳一带。

崔述《读风偶识》:“幽王昏暴,戎狄侵凌;平王播迁,家室飘荡”诗多有乱离悲凉之气。曹在今山东西南菏泽、定陶、曹县一带,位于齐、晋之间。

桧在今河南密县一带,两个都是小国,存诗很少。魏源《诗古微》:‘三河为天下之都会,卫都河内,郑都河南,故齐、晋图伯争曹、卫,晋、楚图伯争宋、郑,战国纵横争韩、魏。

……据天下之中,山河之会,商旅之所走集也。……商旅集则货财盛,货财胜声色辏。

’《汉书??地理志》:‘土陿而险,山居谷汲,男女亟聚会,故其俗淫。……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故俗称郑卫之音。

’郑卫处商业中心,交通便利,文化心态较为开放,男女交往自由,相与咏歌,各言其情。 故郑卫之风尤多情诗,善于即景生情,委婉细腻,情真意切。

重利轻义、游媚富贵的风习,又使郑卫犹多弃妇冤妇之调。另一类风诗,或抒黍离之悲,或刺昏君无道,感叹世事人生,悲郁凄恻。”

(注:引用网络资料)。 5、东区----《齐风》:“齐在今山东中北部,首都临淄。

《史记 货殖列传》:‘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彩布帛鱼盐。临菑亦海岱间一都会。

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地重,难动摇,怯于众斗,勇于持刺,故多劫人者,大国之风也。’齐富甲东海,士农工商贾云集,文风开放。

其诗善于夸饰,舒缓深远,节奏疏宕。 ”(注:引用网络资料)。

十五国风,分布地域很广: 1、“周南”:周。

4.风雅指《诗经》里的什么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春秋之前的诗歌共计311篇,所以也称“诗三百篇”。《诗经》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叫做“风”、“雅”、“颂”,其中第二部分“雅”又分为“大雅”、“小雅”两部分。 《诗经》中的“风”这一部分共收集了当时15个诸侯国的160篇民歌,所以也叫《国风》。“风”指的是《诗经》收集的诸侯国,也就是地方政权管辖范围内产生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歌。 《诗经》中的“雅”,也被称为“正乐”,雅有正的含义,雅也就是正乐,后世所谓“雅正”就是源于此。雅共收集诗篇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多数是贵族作品,与民歌有很大不同,但“小雅”中的一些作品还是与“国风”收集的民歌接近的。“雅”的内容有叙述周朝历史的特点,也有赞颂周朝统治和讽刺王室问题的作品,这是其与“风”描述生活感受为主不同的地方。 《诗经》的“颂”,主要用于祭祀,所以,是为统治者唱赞歌的诗篇,颂,后来有颂扬、歌颂、称颂等含义,所以,后代对此评价不高,也没有“风”、“雅”那样被世代文人墨客所反复吟唱和引用。 由于“颂”不被看好和认同,诗经留给后代的遗产实际上就是“风”和“雅”两部分精神,后代就用“风雅”来代表诗经,来代表诗经形成的创作精神。 在现代汉语中,“风雅”的含义是:端庄的或高雅的,尤指外貌或举止端庄的或高雅的;文学上,是《诗经》确立的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诗歌创作原则。

记得采纳啊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