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杜鹃意象的含义

1.如何写解读古诗词中的杜鹃意象

杜鹃鸟,又名杜宇、望帝、子规、布谷,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化魂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常与悲苦联系在一起。

因叫声似“不如归去”,常借以表现怀念故乡情感、抒写离愁别恨;借用杜鹃啼血的意象,表达忧国志士的忠诚、爱国之意;由于杜鹃啼叫的时,春天的花已经落了,诗人也以杜鹃的出现来惋惜百花凋零、春已归去的情况。

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

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雪猿哀鸣。”杜鹃的悲啼总是能触动诗人的愁情。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凄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伤感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

2.【“子规”又叫杜鹃,是古代诗歌中极为常见的意象.结合下列诗句说说

子规:杜鹃鸟的别名.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思念故国、故乡和亲人之情也有比喻忠贞,誓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埤雅·释鸟》:“杜鹃,一名子规.” 唐·杜甫《子规》诗:“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 宋·陈亮《水龙吟》词:“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水浒传》第三七回:“枝上子规啼夜月,园中粉蝶宿花丛.” 鲁迅《无题》诗:“无端旧梦驱残醉,独对灯阴忆子规.”[1]唐:李白《蜀道难》诗:“又闻子规啼夜月.”。

3.杜鹃这个意境能代表什么意思

杜鹃鸟身体黑灰色,尾巴有白色斑点,腹部有黑色横纹。春末夏初时常昼夜不停地鸣叫,这是一种美丽可爱、富有灵性和神奇传说的益鸟。杜鹃鸟又叫杜宇、布谷、子规、望帝、蜀鸟等。杜鹃鸟意象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常咏之物,关于它的诗词数不胜数,文化意蕴丰富多彩。

一、烘托伤春、惜春之情

苏轼《浣溪沙》:“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松林间沙路洁净得不沾泥土,潇潇的暮雨声和布谷鸟的啼叫声在回荡。作者虽贬官黄州,但他从自然景物中汲取生活的乐趣,杜鹃鸟在这里烘托了作者伤春、惜春之情。由景入情,作者一反人们常叹的时光流逝,得出了“休将白发唱黄鸡”的哲理,表达了作者虽身处逆境,但胸怀旷达、信念坚定不移的思想感情。“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苏轼《西江月》)、“生怕子规声到耳,苦羞双燕语穿帘。”(朱淑真《伤春》)、“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曹雪芹《红楼梦·桃花行》)、“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曹雪芹《红楼梦·葬花吟》),都是借杜鹃鸟来烘托伤春惜春之情。

二、抒发乡愁、思念之情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历来都是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的重大主题。《华阳国志》中有:“子规鸣声凄厉,最容易勾起人们别恨乡愁。”杜鹃的鸣声很像人说:“不如归去。”所以子规鸟又叫思归、催归,它很容易引起游子的乡愁和思念亲人的感情。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起句写眼前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曲折地传达出对友人的无限思念与深切同情。

再如,王维《送梓州李使君》:“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黄庭坚《醉蓬莱》:“杜宇声声,催人到晓,不如归是。”

柳永《安公子》:“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以上均是思乡之情。

三、倾诉悲苦、哀怨之情

杜宇也叫望帝,传说是周朝末年蜀地的君王,后禅让退位,归隐深山。不幸国亡身死,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每年暮春杜鹃花开时节日夜鸣叫,悲鸣不已,直到口中滴血。其声凄切,所以人们借以倾诉悲苦和哀怨之情。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这里白居易被贬江州,月夜送客,听到琵琶女被弃的故事,诗人伤感万分,再联系自己,谪居卧病浔阳城,苦竹绕宅,朝晚听到杜鹃啼血,悲伤无限。

李商隐《锦瑟》中有:“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诗人巧妙地化用了上述典故,把自己的悲苦哀怨写得淋漓尽致。

四、感慨险峻、亡国之情

李白《蜀道难》中有:“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诗人借景抒情,“子规啼月”是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象,在这里烘托了凄凉的氛围,渲染了旅愁和蜀道古木荒凉、危乎高哉的险峻雄奇景象,因而成为千古名句,广为流传。

李煜《临江仙》中有:“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子规相传为失国的杜宇之魂所化,因而人们常借它表现亡国之悲。这里诗人已预感到亡国,内心悲痛惆怅万分,就借子规这个形象鲜明的意象来传达亡国之音。

总之,古人以杜鹃意象为介质,表达诗人特定的思想内容,极大地丰富了古诗词的意蕴,也让我们欣赏到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

4.杜鹃在古代诗歌中有哪些内涵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

传说蜀中望帝死后化为杜鹃,到了春天,总要悲啼起来,使人听之 心酸。生活中杜鹃也惯作悲啼,甚至啼出血来,诗人词客称之为“天地间的愁种子”。

因此杜 鹃作为悲苦愁怨的代表,成为中国诗歌传统意象之一。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借杜鹃的啼声唱出自己的悲歌。

“又闻子规 啼夜月,愁空山”,李白借杜鹃的啼声渲染蜀道之奇险怪异。李山甫的“断肠思故国,啼血溅 芳枝”抒发故国之思。

杨万里的“无人打杀杜鹃子,雨外飞来头上声”表现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尽管历代诗人词家由杜鹃引起的吟咏颇多, 但不同的作家从各自的境遇、各样的角度 写出的感受又略有不同。 一、抒写家国之痛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

《临江仙》中,朱敦儒面对宋室南 渡后,小朝廷一味偏安,不思恢复失地的现状非常痛心,一句“今春还听杜鹃啼”饱含词人无 限悲酸。那凄凉悲苦的杜鹃啼声,以其在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意象中所特有的含义,宣告了 主人公遭受的又一次打击,杜鹃鸟成为痛心国土沦丧、南北亲人不能团聚的代言人。

文天祥《金陵驿》尾联写道:“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自己无法生还故乡, 死后一定要化成啼血的杜鹃,飞回江南。

诗人的家国之痛抒发的柔婉含蓄,沉挚悲壮。 真山民《杜鹃花得红字》颔联吟道:“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杜鹃思归啼血, 碧血染红满山的杜鹃花,不正象征了诗人的家国之恨,也是碧血染成,永无休止吗? 杜甫在安史之乱中借杜鹃寄托故国之思:“我见常面拜,重是杜鹃魂。”汪元量借杜鹃宣泄 亡国之痛:“南人堕泪北人笑,臣甫低头拜杜鹃。”

林景熙听到杜鹃的啼声,“蜀魂飞绕百鸟 臣,夜半一声山竹裂”,以杜鹃之极怨写尽凄怆的故国之思…… 这些诗词作家不约而同地给杜鹃附着上个人的主观色彩, 表现自己的故国之思、家国之痛, 使本已凄清感人的情思愈发沉郁悲凉,幽怨邈远。 二、寄托羁旅之愁 晏几道 在《鹧鸪天》中借杜鹃极写羁旅生活的无奈: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春天百花盛开的深处,离家作客的词人,听见了杜鹃“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啼叫,触 动了思家之念、作客之愁,道出了词人对浪迹在外、有家难归的生活的叹息。

黄升在《南柯子》的词尾哀叹:“粉痕销淡锦书稀。怕见山南山北子规啼。”

羁旅之人听到 子规的劝归之声,悲从中来。山南山北,暮春时节,无处不闻子规,纵然怕听见,也不得不 听见。

无可顿脱的离恨,至曲终仍绵绵无已。 崔涂在《春夕》的颔联写道:“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月光之下,子规鸟哀 哀啼唤:“子归!子归!……”听着子规啼,想着蝴蝶梦,游子的心,该是何等的痛苦哀伤, 肝肠寸断。读到此,谁能不为异乡漂泊的诗人尽洒同情之泪! 杜鹃鸟以其“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劝归之声,触动了游子内心深处脆弱的情弦,道出了 千百年来游子的共同心声。

三、渲染春闺之怨 诗词中,抒写女子别离之怨的颇多。当女主人公处于深闺中,听着杜鹃的声声哀啼,别离 之久远、思念之深挚、会合之难期、相思之惆怅层层袭来,景与情和谐统一,组成一幅清丽 且含有寂寥哀伤情调的画图。

在《踏莎行》里,宋代词人洪迈描写了一位妇人对丈夫的思念:“杜鹃啼月一声声,等闲 又是三春尽。”杜鹃啼月不只是创造了一种冷清的氛围,更是用“不如归去”的杜鹃声来表现 思妇对行人殷切的期待。

李重元在《忆王孙》里渲染了一个冷清的环境:“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

雨打梨花深 闭门。”一个幽怨的女子,在杜鹃声声中,消魂黄昏时,游荡在千里之外的芳心也不得不深 锁到常日紧闭的心扉中,杜鹃负荷了思妇的无穷愁思。

韦庄的《天仙子》里,“梦觉云屏依旧空,杜鹃声咽隔帘栊”,女主人公想起那音信久绝的 “玉郎”,又恨又爱。毛文锡的《更漏子》里,“春夜阑,春恨切,花外子规啼月”,思妇切盼 情人归来的心情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宣泄谪居之恨 一些诗人,因政治原因“远辞帝京”。被贬之地往往山高水阔、地域荒僻、风波险恶,加上 政治境遇的难堪,诗人往往不胜其悲,怨愤横生。

此时此地,听见杜鹃的叫声,诗人岂能无 动于衷? 秦观贬谪彬州,在斜阳暮里听到杜鹃声声,愤然写道:“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 暮。”这不正是词人被贬之后悲苦生活的真实写照吗? 白居易“谪居卧病浔阳城”时,埋怨自己的生活,“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写 尽了由长安贬到九江的谪居之恨,凄苦感人。

王国维《人间词话》里曾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一切景语皆情语”。杜鹃这 只鸟儿的精灵,成为引发愁情的触媒,甚至成为这种无形无质的情思的表象。

它衔着“天地 间的愁种子”,一路哀鸣,一路悲歌,飞翔在诗歌的王国里。

5.诗歌意象含义斑马,杜鹃鸟,豆蔻,莲

斑马——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例: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杜鹃鸟——凄怨哀伤,乡愁乡思。

相传,蜀王让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到春天,杜鹃会一直啼叫到满口是血。另外,杜鹃的啼叫好象在叫:“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也叫子规,常唤起游子思乡之情。

例: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豆蔻——十三四岁到十五六岁的女子。

例: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莲——爱的象征 莲与怜谐音,所以可借以表达爱情。

例: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望采纳~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