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南宋词的发展历程简述

1.简述南宋词发展演变线索

齐言消亡,长短句兴是在唐五代完成的重要变动。

唐五代以令词为主,有些还是单调。但在中晚唐就出现了慢曲长调。

《卜算子慢》是第一个称“慢”的词调。唐五代长调约十首。

入宋后新创调则基本上以长调慢曲为主小令退居次要地位。宋令曲也全是双调。

唐五代词调为宋人沿用的,不过半数。许多酒令词,在宋代成为绝响。

二 北宋新声竞繁,众体兼备。

词调的演变 唐宋词一千多调,是从8世纪到12世纪逐步积累起来的。

这中间经过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乐曲的时代性极强,随着时代风气转移,乐曲总是代有新变,不断处于变动之中。

风靡一时的名曲,其流行的时间和地域也是有了有限的。因此,词在唐宋并非尽数可歌,始终是一部分可歌,一部分不可。

可歌的不失为时曲,不可歌的就成了古调。 宋代词调大增,但变动也极大。

周词在政和、宣和年间传遍都下,但南宋后期亦遗音沦落。 张火对吴文英的自制曲也不能悉数得歌法。

一方面过时的曲调被淘汰(词调借助文字定型下来),另一方面新创曲调随时繁衍孳生。词变不断推进演变,变旧更新。

北宋是词调发展的最高潮。南宋时,我国音乐文艺重心转移,词曲不再从民间新声中取得新来源,除文人自度外,基本上词调创作停滞,最后衰落。

一 唐五代词以小令为主,齐言、杂言并存。 唐五代所用近二百词调按来源看,一为盛唐教坊曲,二为中唐以为都市新生。

教坊曲作为词调的有八十余曲。另有二百余曲未作词调。

特别是一些民歌未能入词,这应该是因为其情调不适合词体流行所需的檀板金尊、浅斟低唱的气氛。 同时民歌多为五七言句式,同词调所需要的曲折宛转音乐要求不俩。

词之取径在初起时已不宽宏,比之教坊曲就不免显得狭窄。 教坊曲中五六七言四八句为歌词的不在少数。

计有四五十曲。由于齐言句式和乐曲节拍之间有着无法彻底消除的矛盾,所以这些词调大都没有发展为词调。

本是齐言的,后也改为长短句。 大量原为齐言格式的曲子词在唐五代逐渐变成了长短句,如《浪淘沙》、《长命女》《杨柳枝》等。

最终只有《浣溪沙》《生查子》等极少数的几首入宋。齐言消亡,长短句兴是在唐五代完成的重要变动。

唐五代以令词为主,有些还是单调。 但在中晚唐就出现了慢曲长调。

《卜算子慢》是第一个称“慢”的词调。唐五代长调约十首。

入宋后新创调则基本上以长调慢曲为主小令退居次要地位。宋令曲也全是双调。

唐五代词调为宋人沿用的,不过半数。许多酒令词,在宋代成为绝响。

二 北宋新声竞繁,众体兼备,词调大盛 北宋词调令引近慢,兼备众体。 数量远超前代。

这是在仁宗至徽宗年间完成的。北宋的市井新声是词调新增与扩充的重要原因。

同时,北宋词人知音识曲者甚多,能自制调。 仁宗年间,唐五代词部分被传唱,而市井新声竞逐。

以晏欧为代表的一批词人,承南唐余绪,多作五代小令。 以柳永为首的另一批词人则致力于尝试新曲,以新词风推动新乐曲的流行。

张先、杜安世等辈则介于两者之间。 《乐章集》三卷,词调二百余,比花间多出两倍。

其中一百多调,首见于柳词。柳词又多为长调,开辟了词曲由小令进入长调的新阶段。

柳词虽然格调不高,但在创调上却有奇功。其词调来源主要是教坊新腔和都邑新声。

易安则评柳永“变旧声作新声”,指其度五代小令为长调。(如木兰花、浪淘沙、定风坡、应天长、长相思、玉蝴蝶)。

更将唐五代无人作词的教坊曲度为词调。 苏轼不但提高词品、开拓词境,而且变革和刷新词调。

其大贬柳永。且对不少词调有推广之功。

念奴骄、水龙吟、贺新郎、水调歌头、满庭芳等调都由苏词后始有人广泛运用。 北宋词大增的另一个重要阶段则是以周美成为代表的大晟曲。

周词除了增演慢、引、近,作犯调也是周词的又一重要手法。 三 由于音乐文艺重心转移,除词人自度曲外,南宋词调发展走入没落。

词至北宋始尊其体,南宋其用益大。稼轩诸家爱国词把思想艺术又推向新高。

南宋词成就绝对不低。但从词调发展上来看,北宋创多,南宋创少。

且取径日趋狭小。 其原因有二 其一、出现了大量新乐种、曲种、剧种,词曲失去了音乐文艺的中心地位。

诸如嘌唱、唱赚、赚等乐种,鼓子词、诸宫调等曲种。杂剧、院本、南戏等剧种,在北宋末大量出现。

占领了词曲原占有的中心地位。尤其是北曲,发展极快。

南宋词调不能从当时这些新兴音乐中吸取养料,他的趋势就只能是走向没落。 其二、南宋词尚雅、严律,同民间新声断绝联系,堵塞了词调的来源。

南宋词严雅俗之辩。格律上也日益讲究四声阴阳。

民间新声词人唯恐避之不及。词人作词严守清规,词调守律日严,取径日窄。

来源必须日渐涸竭,只有少数音律家自度曲之一余。 姜、吴二人自度较多。

但这些自度曲流行范围很小,应者廖廖。同时乐律又比较严,不易推开,这正是词乐衰落的表现。

2.简述南宋爱国词的发展情况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

其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而以爱国词和田园词最为突出。其爱国词多抒发报国的壮志,揭露投降派的可耻行径,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意境深远,气势宏伟,风格豪放悲壮。

其描绘田园风光的词,咏赞祖国河山,也借啸傲山水、流连诗酒来排遣自己的精神苦闷,情景如画,笔调轻灵,风格清俊淡泊。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和南宋前期爱国词人的传统,进一步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境界更阔大,手法更多样,融进了诗歌、散文、辞赋、经史百家成语,语言丰富多采,是豪放词的集大成者,推动了词风的转变,在词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词中也有大量清丽婉媚的婉约之作,反映了作者多方面的精神生活和艺术造诣。其散文亦颇有成就,尤以议论文为佳,《九议》、《美芹十论》为其代表作。

有《稼轩长短句》。

3.简述:北宋词的发展演变

宋词的发展历程:

1、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2、北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张先、晏几道二人,

在承袭“余绪”的同时,已出现“革新”的苗头。张先创制了若干慢词为词体的变革作了准备。晏几道在思想内容上为宋词的革新开了先例,至张先、晏几道,真正完成了由唐入宋的过渡。

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

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其中柳永大量创作慢词,有效地扩大了词的体制,将词大众化,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之后的苏轼继承柳永的革新成果彻底破除“诗尊词卑”,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开创了辛派词人的先河。

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周邦彦兼采众家之所长,进行了一系列集大成的工作,促进词体的成熟。在思想内容上增强了词的“体质”;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注重词调的整理与规范化,为词的创作提供了典型。

南渡后,一方面,江左偏安,出现了经济、文化的“繁荣”局面,社会上唱词之风仍然盛行,为歌词创作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社会历史的大变革,由北宋而南宋,政治上的动荡必然波及词坛与歌坛,对词体的发展演变产生一定的影响。

李清照亲身经历了由北而南的社会变革,巨大变化使词的内容、情调,乃至色彩、音响,都随之发生了变化,由明丽清新变为低徊惆怅、深哀入骨,但是,词的“本色”未变,她的创作为南渡作家如何以旧形式表现新内容,树立了榜样,其词体被尊为“易安体”。

之后的陆游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辛弃疾“以文为词”的形式突破以及姜夔、吴文英等人的成就则在于他们对于词的艺术表现所作的探讨与尝试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词的发展与蜕变。

4.简述词的发展史

1. 唐后主李煜(937--978)在词的发展史上占有较高的历史地位。

他后期的词 艺术成就很高,《虞美人》、《浪淘沙》从词的发展史上看,周邦彦是由北开南的词人,吴文英则是由南追北的词人。周邦彦由北宋开了南宋的风气自从出现辛词这座豪放的爱国词的高峰,随著反映时代危机的需要,在辛词的影响下,豪放词的佳作大量涌现,在词的发展史上取得了和婉约词双峰并峙的地位。

由南宋后期直到亡国,多少词人哀旷愤世的作品,无不继承辛词的爱国传统和豪放风一、词调词是曲子词的简称,最初是配乐的歌词,有自己的乐谱,写词必须词调对字、句、声、韵的要求填写,要做到“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有时还要区别四声,所以称之为填词又叫“倚声”。词调同宫调有密切的联系,填词必须根据所要表达的内容来选择合适的宫调。

宫调由七声十二律构成,即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其中任何一声都可以构成一种调式。

以宫声为主的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调式称“调”,合称“宫调”。乐音的音高标准称“律”,分六律(阳律):黄钟、太簇、姑冼(xian)、蕤宝、夷则、亡射(wu yi);六吕(阴律):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

七声配十二律可得十二宫、七十二调,合八十四宫调,但在唐及北宋实际应用只四声二十八调。即宫声七调:正宫、高宫、中吕宫、道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商声七调:大石调、高大石调、双调、小石调、歇指调、商调、越调;角声七调:大石角、高大石角、双角、小石角、歇指角、商角、越角;羽声七调:般涉调、高般涉调、中吕调、正平调、高平调、仙吕调、羽调。

到了南宋时只用七宫十二调,即角声七调完全不用,商声七调除去高大石调,羽声七调除去高般涉调。二、词牌词调的名称叫做词牌。

词牌代表一定的词律格式。但有不少词牌是有别名的即调同名异,如《念奴娇》又称《大江东去》、〈酹江月〉、〈赤壁赋〉等;也有的词牌名称相同却不是同一词调即调异名同,如有〈忆江南〉别名〈步虚声〉而也有〈西江月〉别名〈步虚声〉。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 》,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主要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声声慢(寻寻觅觅)点绛唇(寂寞深闺) 诉衷情(夜来沈醉卸妆迟)忆秦娥(临高阁)南歌子(天上星河转)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满庭芳(小阁藏春) 行香子(天与秋光)长寿乐(南昌生日)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念奴娇·春情 临江仙·梅好事近(风定落花深)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多丽·咏白菊 点绛唇(蹴罢秋千)行香子·七夕 永遇乐(落日熔金)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辛弃疾辛弃疾,自幼安,号稼轩,济南人。他是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词人。

著有【稼轩词】(一名【稼轩长短句】)总计六百多首。辛弃疾是出生在沦陷区的。

辛弃疾出生时,他的家乡山东历城就已经沦陷了,而辛弃疾为什麽那样的忠义奋发,因为他是生长在一个忠义奋发的家庭之中,他的祖父辛赞,在辛弃疾童年之时,就常带著一群儿童去游览,指划山河,培养他们的国家民族思想。所以辛弃疾的忠义天性是跟著他的生命一起成长的。

所以说,稼轩词反映了南宋整个一代热爱祖国人们的共同心声。他一生写了六百多首歌词,从不同角度广泛反映自己的时代。

当然,其中也有部份描写个人狭小生活情趣的作品。稼轩词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即爱国词,乡村词,闲放词,爱情词。

四类中爱国词的比重较大,爱情词分量最少。爱国词和乡村词算是稼轩词中的两项重要成就。

是故,未来我们将针对辛词此两样成就,分别叙述之。自从出现辛词这座豪放的爱国词的高峰,随著反映时代危机的需要,在辛词的影响下,豪放词的佳作大量涌现,在词的发展史上取得了和婉约词双峰并峙的地位。

由南宋后期直到亡国,多少词人哀旷愤世的作品,无不继承辛词的爱国传统和豪放风格。所以,从南宋以后,元明清直到当代,不少文学家继承了辛词的豪放传统,在词坛中留下长远的影响。

三、词谱现存最早的词谱是明·张延的〈诗余图谱〉,比较完备的词谱有清·万树的〈词律〉和康熙时期陈延敬、王奕清奉敕编撰的〈钦定词谱〉简称〈词谱〉。清·舒梦兰编〈白香词谱〉四卷,选录历代名作一百首,附注平仄声调,适合初学者填词参考,还有龙榆生的〈唐宋词格律〉简明适用,而潘慎主编的〈词律辞典〉是迄今收罗最。

5.宋代词的演变历程(包括:主要人物及其代表词作)

宋词的发展历程如下:

一、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二、北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

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张先、晏几道二人,在承袭“余绪”的同时,已出现“革新”的苗头。张先创制了若干慢词为词体的变革作了准备。晏几道在思想内容上为宋词的革新开了先例,至张先、晏几道,真正完成了由唐入宋的过渡。

2、第二个阶段

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其中柳永大量创作慢词,有效地扩大了词的体制,将词大众化,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

之后的苏轼继承柳永的革新成果彻底破除“诗尊词卑”,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开创了辛派词人的先河。

3、第三个阶段

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周邦彦兼采众家之所长,进行了一系列集大成的工作,促进词体的成熟。在思想内容上增强了词的“体质”;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注重词调的整理与规范化,为词的创作提供了典型。

南渡后,一方面,江左偏安,出现了经济、文化的“繁荣”局面,社会上唱词之风仍然盛行,为歌词创作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社会历史的大变革,由北宋而南宋,政治上的动荡必然波及词坛与歌坛,对词体的发展演变产生一定的影响。

扩展资料:

宋词分类按不同性质可分为三类:

1、折叠按音乐性质分类:

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2、折叠按拍节分类:

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3、折叠词牌来源划分类: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

(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

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据说唐宜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

《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

(3)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也就不再另拟题目了。《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

6.唐五代到宋朝词的发展过程

加拿大家园论坛 > 家园玩吧 > 快乐驿站 > 词的发展史 -------------------------------------------------------------------------------- PDA查看完整版本 : 词的发展史 -------------------------------------------------------------------------------- 小俞子2007-08-19, 08:07 词的发展史(1) (/blog/cns!D38DFA97DC345ADD!1448.entry) 中国古代文学中, 从诸子散文,诗经,楚辞,汉赋, 到唐诗, 宋词, 元曲, 明清小说, 无一不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我比较喜爱宋词, 喜欢他长长短短的平仄。 趁最近较空, 终于可以做多年以来一直想做的一件事情: 整理一下词的发展。

一, 起源 词起源于隋。 公元589年, 隋灭陈, 再次统一中国。

政治上的统一, 经济上的发展, 民族的融合, 带来了文化上的汇流。 词便应运而生。

他以汉族民间音乐为主, 糅少数民族及外来音乐而形成。 词全称“曲子词”, 曲子是燕乐曲调, 词是与之相谐的唱辞。

可惜曲子已经失传, 只留下词供后人欣赏。 隋词失传已久, 我们只能从《河传》, 《泛龙舟》, 《水调》, 等带有隋炀帝烙印的词牌名上去辨认他们的蝉蜕。

所以, 要论述词的发展, 还得从唐代开始说起。 最早的词, 是一些民间作品。

反应生活面广泛,体现下层人们的思想, 品格和趣味。 主要作品来自敦煌发现的一些曲子词。

尽管作者的文化水平不高, 但作品自然清新, 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现存最早的文人词, 是李白的《忆秦娥》和《菩萨蛮》。

往后数, 张志和, 韦应物, 戴叔伦, 王建, 刘禹锡, 白居易等先后继起, 倚声填词便慢慢成为风尚。 (未完待续) 附, 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 年年柳色, 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西风残照, 汉家陵阙。 渔歌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潇湘神 二首(刘禹锡) 湘水流, 湘水流, 久疑云物至今愁。

君问二妃何处所? 零陵香草露中秋。 斑竹枝, 斑竹枝, 点点泪痕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 潇湘深夜月明时。 -------------------------------------------------------------------------------- alex_lz20052007-08-19, 10:55 学习。

-------------------------------------------------------------------------------- 小俞子2007-08-20, 09:27 词的发展史(2) 通过驾照笔试, 终于可以把烦人的"Road sence for Drivers" 扔到一边。可以继续我的诗词啦。

二, 词的发展 真正意义上的词人而非诗人, 出现在晚唐。 第一个大词人是温庭筠, 他的词已经远远掩盖了他在诗上的光彩。

温词精艳绝人, 深美细密, 也正是在他的手里, 词主艳情、香而柔媚的基调得以定型。词便从最开始的敦煌民间词发展到了狭隘的艳情词。

词在艺术上的长进是以社会内容的削减为代价的。但读一读《温飞卿诗集》, 包括以后的很多词人如欧阳修, 柳永等都以诗为主要的思想窗口, 表达心中的国计民生, 而他们笔下的词, 基本没有社会现实内容。

附: 菩萨蛮(温庭筠) 夜来皓月才当午, 重帘悄悄无人语。 深处麝烟长, 卧时留薄妆。

当年还自惜, 往事那堪忆!花露月明残, 锦衾知晓寒。 五代十国期间, 北方战祸平伐, 民不聊生, 怎么可能有艺术上的发展。

南方相对比较和平, 于是剑门关外的天府之国和扬子江畔的鱼米之乡,便出现了“西蜀”和“南唐”两大词派。 “西蜀词派”亦称“花间派”,因赵承炸编辑《花间集》共收十八位作者的五百多首词而得名。

而这些作家大多是蜀人或在蜀仕宦。花间派的作风脉承温庭筠, 主要作品以醇酒美人为创作对象。

这主要是因为共同的狎妓宴饮的生活习性。 代表人物: 韦庄, 在描述艳情的时候, 多偏向于自己的悲欢离合, 风格清丽。

附: 应天长(韦庄) 绿槐荫里黄莺语, 深院无人春昼午。 画帘垂, 金凤舞, 寂寞绣屏香一柱。

碧云天, 无定处, 空有梦魂来去。夜夜绿窗风雨, 断肠君信否? “南唐词派”的代表人物只有三个: 中主李璟, 后主李煜父子和一位宰相冯延巳。

词派形成之时, 已是国危飘摇之际, 所以很多冷色调, 由于心理上的阴影所以辞笔凄清, 不同于花间派的绮艳。 都城金陵沦陷标志着南唐政治命运的结束, 同时也是南唐词派文学艺术的升华。

李煜以亡国降虏的身份入宋,在软禁生活中写下了“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之类泣尽以血的词句。用高度洗练的词句, 描述了失去最美好的东西后的沉痛心情。

附: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尤在, 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 小俞子2007-08-26, 07:18 三, 词的巅峰时代-北宋(一) 经过随, 唐, 五代四百多年的时间, 通过民间和文人的共同努力, 到了宋朝词, 已经发展成熟。 宋朝成立后, 看到晚唐和五代藩镇割据, 擅主废立的历史教训, 使高级将领交出兵权, 并让他们“歌儿舞女以终天年”。

同时, 夸大。

7.简述唐宋词发展历程

词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

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