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关于宋词的诗人

1.介绍唐诗宋词中的诗句及诗人

李白 (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贺知章评李白,李白亦自诩)。

汉族,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静宁县),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的托克马克市附近),4岁迁居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这种说法以郭沫若为代表)。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

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

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李白的剑术在唐朝可排第二(在裴旻之下),但是,如果李白弃文从武,专心研究剑术,相信是不会亚于裴旻的。

与李商隐、李贺三人并称唐代“三李”。李白在年轻的时候是一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士(这与他的三大思想之一的侠士思想有关),《野史》上有若干关于这方面的记载。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

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

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

有《李太白集》。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隋朝末年,因避乱(一说被流放)迁徙到中亚细亚碎叶城,李白即诞生于此。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

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

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今陕西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

不久,因权贵的谗言,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近千首,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集诗人、神仙家、驴友、纵横家为一身的伟大天才。 民间流传,高力士曾为他脱靴,杨贵妃曾为他磨墨。

杜甫赞曰: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

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原籍湖北襄阳。一生坎坷。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工部。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 诗史 ”。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

曾祖父杜依艺曾任巩令一职。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官至膳部员外郎且有自己的自传,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父亲杜闲有奉天令一职。 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

2.求古诗词几首诗词里有一种写法,作者用描写亲人思念诗人来表达诗人

《夜雨寄北》作者: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注解】:1、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2、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3、却话:重头谈起.【韵译】: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评析】: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有人考证,以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时作.其时义山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为此,以为此诗是寄给长安友人.但义山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仙逝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3.古代著名诗人、词人及其代表作品

两晋时期的诗歌创作逐渐走上形式主义道路,诗歌内容空泛。继承和发扬“建安风骨”传统,作品内容充实的诗人是左思(250左右--305左右)。他的《咏史诗》八首,借古事讽喻时事,思想性很强,但这类诗作毕竟不是主流,而且越来越少,直到东晋末年的陶渊明才给诗坛带来接近现实的作品。

隐居不仕的陶渊明把田园生活作为重要的创作题材,因此历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在当时崇尚骈骊、重形式而轻内容的时代气氛中,陶渊明继承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了他单纯自然的田园一体,为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而且五言诗在他的手中得到高度的发展。

与陶渊明差不多同时的谢灵运(385--433)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他的山水诗特点是,能把自己的感情贯注其中,但有些诗字句过于雕琢,描写冗长,用典、排偶不够自然。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又一发展时期,这表现在又一批乐府民歌集中地涌现出来。它们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这一时期民歌总的特点是篇幅短小,抒情多于叙事。南朝乐府保存下来的有480多首,一般为五言四句小诗,几乎都是情歌。北朝乐府数量远不及南朝乐府,但内容之丰富、语言之质朴、风格之刚健则是南朝乐府远不能及的。如果说南朝乐府是谈情说爱的“艳曲”,那么,北朝乐府则是名符其实的“军乐”、“战歌”。在体裁上,北朝乐府除以五言四句为主外,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古诗和杂言体。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它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璧”。

南北朝时最杰出的诗人是鲍照(410左右--466)。鲍照继承和发扬了汉魏乐府的传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五言和七言乐府诗。《拟行路难》18首是他杰出的代表作。他成熟地运用七言句法,表现了个人的不幸和对社会不平的抗议。

南齐永明年间,“声律说”盛行,诗歌创作都注意音调和谐。这样,“永明体”的新诗体逐渐形成。这种新诗体是格律诗产生的开端。这时期比较著名的诗人是谢眺(464左右--499)。谢眺以山水诗著名,诗风清新流丽。他的新体诗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近五万首诗,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五、六十个。

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这四杰分别是王勃(649--676)、杨炯(650--693)、卢照邻(637--689)、骆宾王(646--684)。他们的诗虽然因袭了齐、梁风气,但诗歌题材在他们手中得以扩大,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由他们开始初步定型。

“四杰”之后,陈子昂(661--702)明确提出反对齐梁诗风,提倡“汉魏风骨”。《感遇诗》38首,即是他具有鲜明革新精神的代表之作。

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是边塞诗人,他们中的高适和岑参取得成就最高,王昌龄、李颀、王之焕也是边塞诗人中的佼佼者。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思念家乡、立功求胜的心情,他的《从军行》、《出塞》历来被推为边塞诗的名作。李颀的边塞诗数量不多,成就却很突出,《古意》一首、《古从军行》是他的代表作。王之焕是年辈较老的边塞诗人,一首《凉州词》写尽了远征人思家的哀怨,另一首《登鹤雀楼》诗意高远,富于启示性。

4.中国古代诗人排名

诗歌是诗人一时灵感写成的。

一代有一代之诗,一国有一国之诗,一人有一人之诗,不同的人,对于不同的诗句,理解起来,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诗无达诂说,经常被奉为诗坛圭臬。

我愿意以以朝代来论诗人,我认为他们才当时第一流的诗人(无排名):一、春秋时期 代表作《诗经》,代表人物,尹吉甫、孔子。《诗经》作者大多佚名,尹吉甫是《诗经》的采风者、编纂者,是中华诗祖,而孔子是修订者。

他们二人对中华诗歌的贡献最大,是奠基者,所以写在这里。二、战国时期 代表人物:屈原。

代表作《离骚》、《九章》、《九歌》等。可以会有人问为什么没有宋玉?,他是优秀的辞赋家,基本没什么诗作 ,非要列,庄子等人也能列入,庄子的作品可比诗都美。

三、秦朝时期 代表人物:周文(周章),代表作《吴江夜泊·去魄如秋水》、《游韬光庵与沈千秋分韵作》、秋日泛舟怀友》。周文可能大家不熟悉,秦末农民起义军将领。

他是中国最早的五言诗(也有专家说班固的《咏史》是第一首文人五言诗)和七言诗的创作者,作品中质量较高。四、两汉时期 代表人物:曹操、曹植、曹丕、蔡文姬(准一流)。

代表作有《古诗十九首》(作者佚名,五言诗之冠)、《碣石篇》、《龟虽寿》、《观沧海》、《白马篇》、《杂诗集》、《七哀诗》、《燕歌行》、《胡笳十八拍》等。“三曹”和后世的“三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名的两大文学世家。

单论诗歌成就,三曹要高于三苏中两苏的。曹丕是当时七言诗的开创者,也是当时的高峰,而曹植和曹操是五言诗的高峰。

曹丕在诗方面,可能没有曹操和曹植出名,但在文学史上贡献上,绝对大于他们的,是他从政治和方学两方面合力推出了“建安七子”,七子中,王粲的诗歌水平较高,但算不得一流,故不在列,另外汉武帝刘彻诗作也不错,但不属一流,不在列。单列出《胡笳十八拍》是因为长篇骚体叙事诗在当时是绝对的高峰,说蔡文姬是准一流诗人,因为她拿出手的作品并不多,算不上合格的诗人。

至于五言《悲愤诗》有作者有争议,故不列出。三曹,连迅翁都赞叹:天三明月三分,二分独属曹家 五、魏晋南北朝 代表人物:阮籍、嵇康、陆机、陶渊明(超一流,屈原以后,最传大的诗人之一)、鲍照(李白的偶像)、谢灵运(山水诗开创者)、庾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之人)。

代表作阮步兵《幽愤诗》、嵇叔夜《幽愤诗》(四言诗高峰)、陆机《百年歌》(七言成熟作)、陶渊明《田园诗集》、《形神影》(五言高峰)等,鲍照《扶风歌》、《拟行路难》。谢灵运《登池上楼》、庾信《咏怀》。

这四百年间,是中国历史最黑暗的四百年,军阀混战,族群侵并、政权频繁倾覆,生灵涂炭。这一切,跟汉末的宦官、外戚、士族有关,正是这样的乱世,文学的发展倒是百家齐放,巍巍壮观。

六、隋唐时期 隋基本没有一流诗人,像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都是北朝时期的诗人,边塞诗有一些,质量不高,倒是隋炀帝杨广的诗作不错,算不得一流,故不列,以下只列唐代一流诗人:代表人物:初唐四杰、陈子昂、张九龄、王翰、贺知章、张旭、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白居易、李商隐、杜牧、李贺、柳宗元、韩愈、刘长卿、李益、刘禹锡、孟郊、贾岛、温庭筠等。代表作:太多了,不列了,这些诗人我们都熟悉。

另外,没列进来的,相较其它时代,都算一流诗人了。唐朝特别是盛唐中、晚期,是中国诗歌的高峰,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这个时期一样,有这么多的诗人和诗歌产生,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找不到这样的现象,稍值一提的只有“拉美文学大爆炸“(只是小说方面)。

七、两宋时期 两宋主要是词的发展,词是诗的变体,可能有朋友说既然词算到诗里面,那赋为什么不算,楚辞后,赋一般是归为散文类。代表人物:李煜、晏殊、欧阳修、仲淹、柳永、晏殊、苏轼、秦观、黄庭坚、王安石、岳飞、李清照、周邦彦、辛弃疾、陈亮、陈师道、陈与义、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姜夔、吴文英、文天祥。

上述人物中,大多既作词,也作诗。宋词是宋代诗人的另辟蹊径的最成功的尝试,因为唐未,诗的音律发展已经到达高峰,要是继续五、七言这种句法中去探寻新境地已不通可能,而词这一体裁,本来是为了配合音乐而创作的歌辞,能真正体现诗的音乐和艺术美,被宋代诗人找到了,并发扬光大。

词大约从隋朝就开始有了,唐时期有一些优秀作品,但真正达到空前繁荣的,就是在宋朝。另外,宋诗的发展,不论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达到另一个高度,宋诗有自己的特点,偏议论化和散文化,唐诗主抒情,而宋诗主梳理。

钱钟书曾总结道:“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宋诗繁荣期有两次,第一次是北宋中期的的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四大家,另一次是南宋初年的“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尤袤,另外,南宋末的文天祥也是宋诗发展的最后一次高潮期。八、金元时期 代表人物:杨维桢、元好问、张养浩、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刘因、赵孟頫、陈孚、徐再思、白朴、马致远、王冕、王实甫、郑光祖、关汉卿 、杨。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