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天空深邃蔚蓝的诗句皓月燃九重,寒色刺苍穹 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2.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3.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4.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7.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8.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杜牧:《山行》) 9.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10.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终朝吐祥雾,薄晚孕奇烟。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2.主题"追梦"的现代诗歌寻梦--追梦 空气, 令人窒息, 弥漫着喧嚣、汗臭、尘埃。。 霓虹灯下, 煞是华丽。 闪动着光怪陆离的谎言, 飘逸着空虚寂寞的灵魂。 这世界, 真假黑白 早已没有界限; 这世界, 名实内外, 早已割裂。 视野, 已然模糊。 路, 又在哪里? 粗俗的棹桨, 搅浑了一汪恬静的池水; 浮躁的心绪, 激浊了灵感迸发的幽泉; 狂舞的苍蝇, 变异着西方的滥觞; 诡异的火把, 焚烧了文明的典籍。 罢,罢,罢 回家吧, 心,很累, 墨,已干, 纸,蒙尘。 由它去吧, 我自温床。 倦极而睡, 恍惚入梦。 跨越时空, 神游太虚。 我看见: 那一束瑰丽, 那一片旖旎。 让我意醉情迷; 那一穹空灵, 那一天繁星, 使我心澈神怡。 捧读风雅颂, 卧看辞赋史; 画摹吴道子, 书临王羲之。 吟唱苏柳词, 踏歌李杜诗。 挥墨一得阁, 伴翰宣城纸。 休矣,美矣! 尘土难掩璞玉, 且将杂质剥去。 我激动, 我陶醉; 我恋栈, 我沉迷。 故纸虽然已经因尘封而破旧, 但深邃仍存,慧光不灭。 让一切魑魅魍魉由它去吧, 无视嘲讽和鄙夷! 凤凰涅磐, 浴火重生。 脱胎换骨, 天震地隆。 曲折的道路从此扳直, 蒙昧的影像已渐渐明晰, 还原于历史的真实。 大音稀声, 大象无形。 回来吧, 耕耘我荒芜的田园; 回来吧, 光耀我华夏的奇葩。 3.哪些诗句体现了古人的思想深邃精到【题目】琴诗(宋 苏轼) 【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 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 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 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 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题目】观书有感 (宋 朱熹) 【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 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 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 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题目】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宋 杨万里) 【诗词原文】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哲 理】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 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 不断进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