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戴望舒的诗歌成就

1.戴望舒艺术成就

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

原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思等。

浙江杭县( 今余杭市)人。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 纯洁幽雅。

生平简历[编辑本段]1923年秋天,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学习法语。

1926年与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璎珞》旬刊,发表诗作《凝泪出门》。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

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这本诗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篇就是《雨巷》,受到了叶圣陶的极力推荐,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1932年他参加施蛰存主持的《现代》杂志编辑社。

11月初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不过在留学期间,他并不喜欢去课堂听课,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翻译外文著作上。

当时他翻译了《苏联文学史话》、《比利时短篇小说集》和《意大利短篇小说集》等,另外还研读了西班牙作家的许多小说集。1935年春天,由于他参加了法国和西班牙的一些反法西斯游行,被学校开除,于是便启程回国。

1936年6月,与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结婚。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这是中国近代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

《新诗》在1937年7月停刊,共出版10期,是新月派、现代派诗人共同交流的重要场所。抗日战争爆发后,戴望舒转至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并且创办了《耕耘》杂志。

1938年春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

1941年底被捕入狱。1949年6月,参加在北平召开的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

后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法文科科长,从事编译工作。1950年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

安葬于北京西山脚下的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墓碑上有茅盾亲笔书写的“诗人戴望舒之墓”。戴望舒通法语、西班牙语和俄语等欧洲语言,一直从事欧洲文学的翻译工作,他是首个将西班牙诗人洛尔卡的作品翻成中文的人。

代表作[编辑本段]《雨巷》并因此作被称为雨巷诗人,此外还有《寻梦者》、《单恋者》、《烦忧》等。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1925年转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并于翌年就读于该校法科。

先后创办过《璎珞》、《文学工场》、《新诗》等刊物。1926年春,开始在与施蛰存合编的《璎珞》旬刊上发表诗歌,处女作《凝泪出门》。

1928年《雨巷》一诗在《小说月报》上刊出,受到人们注意,他由此获得雨巷诗人称号。这一时期的作品在艺术上保留着中国古代诗歌传统及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的痕迹,并带有明显的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兰、中国的李金发等人的影响。

1929 年出版的诗集《 我底记忆》大部为此时期的作品。1932年《现代》月刊创刊,他曾在该刊发表许多著、译作。

同年11月赴法国,曾在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肄业或旁听,并继续从事著、译活动。编定诗集《望舒草》于1933年出版。

这一阶段的诗作数量较多,艺术上也较成熟,在创作中最具代表意义,他由此成为中国新诗发展史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1935年从法国回国。

1937年出版诗作合集《望舒诗稿》。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上海继续著译, 1938年5月赴香港。

与许地山等人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任理事。其间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和英文刊物《中国作家》等。

香港为日军占领后,以抗日罪名被捕,陷狱中数月,健康受到很大损害。抗战开始后的作品,从生活、情绪到艺术风格转向积极明朗。

1941年所作《狱中题壁》和稍后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表现了民族和个人的坚贞气节。这一时期作品后来收入《灾难的岁月》,1948年出版。

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在上海师范专科学校任教。1948年再次去香港,1949年辗转到北京,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后在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工作。

1989年《戴望舒诗全编》出版。诗集主要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

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戴望舒一生与三位女性有不解之缘,他的初恋是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而他的第一任妻子是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第二任夫人是杨静。

著作书目[编辑本段]《我的记忆》(诗集)1929年,水沫书店《望舒草》(诗集)1933年,现代书店《望舒诗稿》1937年(自费出版)《灾难的岁月》(诗集)1948年,星群《戴望舒诗选》1957年,人文《小说戏曲论集》1958年,作家出版社《戴望舒诗集》198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翻译书目[编辑本段]《少女之。

2.戴望舒在翻译上取得的成就

戴望舒翻译书目

《少女之誓》法国 沙多勃易盎著

《鹅妈妈的故事》法国 沙.贝洛尔著

《意大利的恋爱故事》与赵景深、黎锦明合译

《天女玉丽》法国 保尔.穆杭著

《爱经》古罗马古沃维提乌思著

《屋卡珊和尼各莱特》(法国古弹调)

《唯物史观的文学论》法国 伊可维支著

《一周间》 苏联 里别进斯基著,与苏汉合译

《麦克倍斯》(话剧)英国莎士比亚著

《青色鸟》法国 陀尔诺夫人著

《法兰西现代短篇集》(选译)

《高龙芭》(中篇小说)法国 梅里美著

《意大利短篇小说集选译》

《比利时短篇小说集选译》

《西班牙短篇小说集选译》。

《比较文学论》法国 提格亨著

《密友》意大利 皮蓝德娄等著,与人合译

《恶之花掇英》(诗集)法国 波德莱尔著

《洛尔伽诗钞》西班牙 洛尔伽著

《戴望舒译诗集》

3.戴望舒的诗歌创作过程

戴望舒(1905.3.5-1950.2.28)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生于浙江抗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 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6年同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和译魏尔伦的诗。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蜂一起创办《文学工场》。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编辑工作。 11月初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1935年春回国。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 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1938年春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 1949年6月,在北平出席了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建国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不久在北京病逝。 著作书目: 《我的记忆》(诗集)1929,水沫 《望舒草》(诗集)1933,现代 《望舒诗稿》1937(自费出版) 《灾难的岁月》(诗集)1948,星群 《戴望舒诗选》1957,人文 《小说戏曲论集》1958,作家 《戴望舒诗集》1981,四川人民 翻译书目: 《少女之誓》(小说)法国沙多勃易盎著,1928,开明 《鹅妈妈的故事》(童话)法国沙.贝洛尔著,1928,开明 《意大利的恋爱故事》与赵景深、黎锦明合译, l928,亚细亚 《天女玉丽》法国保尔.穆杭著,1929、尚志 《爱经》古罗马古沃维提乌思著,1929,水沫 《屋卡珊和尼各莱特》(法国古弹调)1929,光华 《唯物史观的文学论》法国伊可维支著,1930,水沫 《一周间》 苏联里别进斯基著,与苏汉合译,1930,水沫 《麦克倍斯》(话剧)英国莎士比亚著,1930,金马 《青色鸟》法国陀尔诺夫人著,1933,开明 《法兰西现代短篇集》(选译)1934,天马 《高龙芭》(中篇小说)法国梅里美著,1925、中华书局 《意大利短篇小说集选译》1935,商务 《比利时短篇小说集选译》1935,商务 《西班牙短篇小说集选译》1936,商务 《比较文学论》法国提格亨著,1937,商务 《密友》意大利皮蓝德娄等著,与人合译,1941,三通 《恶之花掇英》(诗集)法国波德莱尔著,1947,怀正 《洛尔伽诗钞》西班牙洛尔伽著,1956,作家 《戴望舒译诗集》1983,湖南人民 参考资料:

希望采纳

4.戴望舒有哪些经典的诗歌

戴望舒经典的诗歌:《雨巷》,《寻梦者》 ,《单恋者》 ,《烦忧》 ,《我的记忆》 ,《望舒草》, 《望舒诗稿》, 《灾难的岁月》, 《戴望舒诗选》, 《戴望舒诗集》。

戴望舒(1905.3.5-1950.2.28) :

1.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生于浙江杭州,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因《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被称为“雨巷诗人”。

2.早年就读于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曾因宣传革命被捕。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

3.戴望舒的诗歌作品虽然不多,而且大多是短诗。但在诗歌艺术上,却呈现出了独特的成就与魅力。他的诗歌中内含的多种思想艺术气质,都显示着或潜存着新诗的发展与流变的种种动向。新诗发展的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

5.戴望舒的诗歌——雨巷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收到这首诗以后,说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赢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展读《雨巷》,我们被引进了一种梦幻曲般的朦胧飘忽的境界,全诗以其优美低沉徐缓的曲调,抒发了诗人极端的忧愁和追求无着的7a686964616f31333335303466失落之情。它是诗人美丽憧憬与虚幻追求的艺术显现。这首诗中的“我”,是一位沉醉于感情追求的青年,他常常孤身一人,彷徨在江南悠长的雨巷,等待着一位姣好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是一个美丽的形象,但同时又被诗人赋予愁苦的色彩。她的内心充满“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然而又终于从身边飘然而过,令我失望,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是个梦,难以觉察,不可捉摸,“他”就是这样既彷徨,又在彷徨中追求着、追求着……但“我”无能为力,只有无限的惋惜,只能远远地目送“她”“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最后,在“雨的哀曲里”,“她”的一切,统统像轻烟薄雾似的消失在朦胧之中,一去不返。只留下“我”的追求无着的惆怅,“我”的绝望地叹息,从而使本已低沉的诗的基调进一步蒙上一层感伤的情绪,更加凄清和愁怨。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具有悲剧感和孤独感,因为他所期待的象征着理想的美丽姑娘只是一个像梦一样的朦胧的形象。由于抒情主人公的吟唱和含有象征意义的姑娘的形象,都与一个内涵丰富意境深远的诗歌意象(悠长而寂寞的雨巷)紧紧相扣,这就使得全诗从内容到形式都染上了象征派诗歌的风格特点。然而,由于诗中传达出来的那些感情体验是以真实的日常生活的细节做底子的,因而该诗又摆脱了象征派诗歌(如为戴望舒所崇敬的法国诗人威尔伦的作品)常有的不可捉摸的神秘意味。《雨巷》中那阴暗狭窄的小巷,连绵不断的雨丝,是江南小镇梅雨时节司空见惯的普通景色,可是诗中出现的“撑着油纸伞”的“我”和“一个结着愁怨的姑娘”却并非真实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这些并非实指的虚幻的形象,既清晰又朦胧,既明快又深沉,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使读者深切领悟到诗人飘忽不定的愁闷和徒劳追求的空虚孤寂之情。除了受到象征诗歌艺术的影响,《雨巷》借鉴中国古典诗词艺术的痕迹也很明显。"春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是南唐中主李王景的名词。戴望舒吸收了旧诗词中描写愁情、创造意境的方法来表现怅惘伤感。

《雨巷》在音乐性方面也具有突出的成就。全诗共七节,每节六行,每行长短不等,押韵的位置长短不等,但间隔有致,一韵到底。特别是诗人十分巧妙地运用了词语的重迭、音组的停顿和反复拉长了诗的节奏,构成了一种回荡往返、摄人心魄的音乐旋律,“雨巷”、“悠长”、“姑娘”、“芬芳”、“惆怅”等词在韵脚中一再重复,更传达出一种流动着的情绪,一种低回而迷茫的感觉。

6.中西诗意是如何影响戴望舒的诗歌创作的

被施蛰存喻为“诗坛盟主”的戴望舒凭借其优美婉约的诗风,清秀华丽的辞藻,感人肺腑的感情,细腻女性化的语气以及象征主义的用法赢得了广大读者,文学家几诗人的一致好评。并以雨巷,用我残损的手掌等名篇影响着后辈的写作与风格。

戴望舒的象征主义风格是继承于法国十八世纪象征主义学派的风格。1986年法国象征主义宣言要求努力探求内心的“最高真实”,赋予抽象概念以具体形式,这种导向内心、导向主观而又把意象看成是内心抽象概念的“形式”的观念,使得现代派诗的意象与此前的意象有了很大的不同。

其代表人物魏尔伦,兰波善于用象征的手法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与潜意识中的动机。

戴望舒曾在法国留学,并翻译了许多魏尔伦的诗歌,深受其影响。致使戴望舒走上了象征主义的道路。

被喻为“诗坛盟主”的戴望舒,又被施蛰存认为是继徐志摩后中国伟大的诗人(孔另境,现代作家书简)。仔细比较就会发现,戴望舒的诗与魏尔伦的诗有很大的差别。其中既有中国传统诗歌文化的影响还有西班牙诗歌的影响。

在创办《现代》杂志时,戴望舒就喜欢上了西班牙文学。在《现代》第一卷第一二期上有戴望舒主持编译的西班牙作家阿佐林的《西班牙的一小时》,《修伞匠》,《卖饼人》等篇。阿佐林是西班牙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很有思想,风格近似寓言,讲究诗意技巧。他主张“文学的工作应该是忍耐和爱。”这与戴望舒的文学观念是相当合拍的。所以戴望舒将阿佐林称为“无匹的散文家”。(《雨巷诗人-戴望舒评传》北塔,浙江人民出版社第74页)

施蛰存回忆说戴望舒在一次谈话中对西班牙诗谈得很多,而且在戴望舒若干抒写爱、寂寞的诗篇里,似乎也能看到西班牙现代派一些诗人的投影。由此可以看出,西班牙文学对戴望舒的诗歌写作,尤其是关于爱情的诗歌有多么巨大与深远的影响。

戴望舒的象征主义中无时无刻都在散发着中国古典的韵味“我希望迎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读来有一种如读李后主“无言独上西楼”的伥婉与哀伤,又如**“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的压抑与孤寂,还似李商隐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枉然。”的惋惜与感慨。 在我看来,戴望舒就是当代的李后主,李清照。他将婉约派的诗风以新诗的形式,象征主义的手法表现出来。其实,在古代就早已有了象征的手法,如借代,象征等文学修辞方法。如李后主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器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里的雕栏玉器指代自己的国家。但是这种传统的象征与戴望舒的象征有着本质的差别。古代的象征是以一种事物来代指另一种有实际形态的事物的,而戴望舒的象征主义是以一个实际的人或物来代指自己内心中的欲望或是思想,潜意识中的观念,而不是一种有具体形态的事物。正如《雨巷》中的姑娘可以理解为是戴望舒的政治宿求,政治理想,对当时黑暗的冲击,也可以理解为是戴望舒对爱情的渴望,对心中爱情的一种表达方式。因为当时戴望舒正狂热地爱着施蛰存的妹妹。 由此观之,戴望舒的新的象征主义风格是有别于中国古典主义和西方象征主义学派的一种属于中国的带有明显中国色彩的,西化了的,戴氏象征主义。这种新的象征主义,既有西方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即用象征的方法来表达情感,又有中国古典式的表达效果,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写诗以言情,以寄托的新的流派。 我想,戴望舒这种中西合璧的新风格的形成与他的经历是有绝对关系的。 戴望舒是出生在江书香家族的,在江南丰厚的文化底蕴中造就了戴望舒诗歌中的古典主义倾向。还有他的家庭对他的深远影响。他的妈妈是书香世家的大家闺秀,虽像中国传统女性一样,没读过什么书,但在那样的家庭中,她也可以讲许多文学历史故事,也能唱整段整段的雅得不能再雅的戏曲,还能说出一串串的谜语,歇后语,谚语。童年的戴望舒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苏联的汉学家歇尔卡斯基说:“戴望舒生在杭州,那是白居易和苏东坡讴歌咏唱过的地方。西湖秀丽的山水和古塔峰影常使诗人回想过去的时代。。所以他不仅热爱法国象征主义,也同样热爱中国古典文学。” 这样的童年造就了戴望舒的古典风格。 鹾务小学是杭州教学质量最好的小学,戴望舒就就读在此。校长是个保守派。这也就使戴望舒在少年时代打下了坚实的古文修养,也为他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如果没有这样的积累,那么他很难有日后的中西合璧的诗歌成就。

7.戴望舒诗的风格

戴望舒的诗歌作品虽然不多,而且大多是短诗。

但在诗歌艺术上,却呈现出了独特的成就与魅力。他的诗歌中内含的多种思想艺术气质,都显示着或潜存着新诗的发展与流变的种种动向。

新诗发展的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多少名噪一时的闻达者随着时光的流逝只剩下文学史价值,不再具备文学本身的价值;而戴望舒的诗虽几经命运沉浮,却始终魅力不减,风流了几十载。诗人从汲取中国古典诗词的营养到采撷西方现代派手法,最终走向咏唱现实之路,几经寻觅和创新,形成了自己诗歌的特殊风格和色调。

尤以其诗境的蒙胧美、语言的音乐美和诗体的散文美为主要特色。

8.雨巷戴望舒诗歌内容

雨巷作者: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寒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