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关改诗句的例子

1.诗人修改古诗的故事

推敲的来历 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贾岛骑着毛驴在长安朱雀大街上走.那时正是深秋时分,金风一吹,落叶飘飘,那景色十分迷人.南岛一高兴,吟出一句"落叶满长安"来.但一琢磨,这是下一句,还得有个上句才行.他就苦思冥想起来了,一边骑驴往前走,一边念念叨叨.对面有个官员过来,不住地鸣锣开道.那锣敲得山响,贾岛愣是没听见.那官员不是别人,正是京兆尹,用今天的职务来说就是长安市市长.他叫刘栖楚,见贾岛闯了过来,非常生气.贾岛忽然来了灵感,大叫一声:“秋风生渭水.”刘栖楚吓了一跳,以为他是个疯子,叫人把他抓了起来,关了一夜.贾岛虽然吃了不少苦头,却吟成了一首诗《忆江上吴处士》: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处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猱桡未返,消息海云端.” 贾岛吃了一回亏,还是不长记性.没过多久,他又一次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 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推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那就是“僧推月下门”".可他又觉着推不太合适,不如敲好.嘴里就推敲推敲地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 韩愈比刘栖楚有涵养,他问贾岛为什么乱闯.贾岛就把自己做了一首诗,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哈哈大笑,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万一门是关着的,推怎么能推开呢?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静中有动,岂不活泼?”贾岛听了连连点头.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各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了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2.关于名人改诗句的故事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当宰相后,决心改革,推行新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坚决反对,没几年就被罢了官。他在京城闭居无聊,决意回南京去看看妻儿。

第二年春天,王安石由汴京南下扬州,又乘船西上回金陵(令江苏省南京市),路过于京口(令江苏省镇江市)到了隔江相望的瓜洲时,船靠码头,不再走了。他站在船头上,极目西望,但见青山隐隐,江水滔滔,春风绿野,皓月当空,触景生情,更加怀念起金陵钟山(又名紫金山)的亲人来了。他走进船舶,拿出纸笔,略一思索,就写了一首题名《泊船瓜洲》的诗: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写完后,王安石觉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

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

为了突出他反复推敲来之不易的那个“绿”字,王安石特地把“绿”写得稍大一些,显得十分醒目。

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后来许多谈炼字的文章,都以他为例。

3.有关修改诗句的故事 要好的

相传,苏东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的思索后,得意的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击节称妙。 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我们不妨也来玩味一番。“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惟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 、“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了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一天,唐朝年轻的诗人贾岛去长安参加考试。他骑着驴,在大街上一边走一边想着他的诗句。突然,他想到了两句好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又一想,觉得“推”字改为“敲”字更好一些,他想的正入神时,只听得对面喊了一声:“干什么的?”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便被拉下驴,带到韩愈面前。原来,他碰见了大文学家韩愈和他的随从,等贾岛把事情说了一遍后,不但没有受罚,反倒引起了韩愈对诗句的兴趣,韩愈想了一会,"还是敲字好。静静的夜晚,在月光下,一个僧人敲门,动静相见,这个情景是很美的。”于是“推”字改为“敲”字。后来,“推敲”便成为人们反复考虑的意思。 诗人为了一个字而反复推敲,千锤百炼,这种一丝不苟的写作精神,对我们的启示应该是不言而明了吧。炼字,在今天看来,我们不妨把它看作写作后的修改。我们同学写作文时不注意修改,总是喜欢“一气呵成”,然后万事大吉。这不是一种好的作文习惯。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我们真的应该向古人学学这方面的工夫。当然,我们大可不必“捻断数茎须”,但是文章写成后必要的修改还是很有必要的。

4.诗人修改古诗的故事

推敲的来历 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

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

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贾岛骑着毛驴在长安朱雀大街上走。那时正是深秋时分,金风一吹,落叶飘飘,那景色十分迷人。

南岛一高兴,吟出一句"落叶满长安"来。但一琢磨,这是下一句,还得有个上句才行。

他就苦思冥想起来了,一边骑驴往前走,一边念念叨叨。对面有个官员过来,不住地鸣锣开道。

那锣敲得山响,贾岛愣是没听见。那官员不是别人,正是京兆尹,用今天的职务来说就是长安市市长。

他叫刘栖楚,见贾岛闯了过来,非常生气。贾岛忽然来了灵感,大叫一声:“秋风生渭水。”

刘栖楚吓了一跳,以为他是个疯子,叫人把他抓了起来,关了一夜。贾岛虽然吃了不少苦头,却吟成了一首诗《忆江上吴处士》: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处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猱桡未返,消息海云端。” 贾岛吃了一回亏,还是不长记性。

没过多久,他又一次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 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推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那就是“僧推月下门”"。

可他又觉着推不太合适,不如敲好。嘴里就推敲推敲地念叨着。

不知不觉地,就骑着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 韩愈比刘栖楚有涵养,他问贾岛为什么乱闯。

贾岛就把自己做了一首诗,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哈哈大笑,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万一门是关着的,推怎么能推开呢?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

静中有动,岂不活泼?”贾岛听了连连点头。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各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了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5.古诗改写故事

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一年的清明节,崔护独游城南。

他走着走着,忽然感觉到有些口渴,正好不远处有一户人家,崔护便叩门求饮。一位美丽少女开门给他端来茶水,然后倚在门外盛开桃花的树枝上,“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护被她的美貌打动,主动与她答话,问她芳龄几何,那位少女面颊绯红,低头不语。

崔护无奈告辞而去,她送出门,两眼脉脉含情,待崔护走远,才“如不胜情而入”,崔护也顾盼而归,俩人就这样一见钟情。 第二年清明,崔护情不可抑,“亲往寻之”。

到了那里,依然是桃红柳绿,但大门紧闭。不知日思夜想的“桃花姑娘”哪里去了?面对春光如醉的美景和盛开的桃花,他的心情无限惆怅,遂在左门题下了那首诗。

题完诗的崔护,心里对“桃花姑娘”还是割舍不下,再次去那里,听到屋里传来哭声,敲门相问,有一位老人出来说:“你是崔护吗?”崔护答是。老者哭着说:“是你杀了我女儿啊!”崔护一时不知所措。

老人接着说:“我女儿幼读诗书,至今没有嫁人,自去年以来,经常恍恍惚惚,若有所失。 前几天我与她出门,回来的时候,她见到了左门上的诗,读后伤感心痛不止,遂绝食数日而死。

我老了,想把女儿嫁给一位君子给我养老,没想到她却离我而去。这难道不是你杀她吗?”说完又大哭起来。

崔护十分伤心,请求进屋探视,到了屋里,见自己思念的意中人躺在床上,崔护急切地抱起她的头,放在自己的腿上,哭道:“我在这里,我在这里。 ” 也许是他们的真情感动了上苍,一会儿奇迹发生了。

那位少女苏醒过来,睁开美丽的双眼,恍如隔世般哀怨地望着崔护。老人大喜,把女儿嫁给了崔护,使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6.诗人改诗的故事

材料一: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

经过连年的征战,刘邦后来居上,战胜了项羽,赢得了天下。可是没几天,淮南王英布造反,军势极盛,刘邦不得不亲自出征。

在得胜回朝途中,刘邦顺路回了趟故乡沛县,和昔日的朋友、邻里叙旧畅饮了十几天。一次在热闹的酒席上,想起天下的安危,刘邦伤感的唱道: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风起云飞"喻天下大乱,有时也指触景伤情。(出自《汉书o高帝纪》)材料二:龚自珍是清朝乾隆末年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龚自珍的年代,清朝开始急速衰败,贫富两极分化,社会问题丛生,危机四伏。龚自珍主张移民屯垦新疆,以发展西部经济、巩固边防(《西域置行省议》);给林则徐写信,希望禁绝鸦片。

道光十九年,正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夕,由于得罪了军机大臣穆彰阿,龚自珍不得不弃官离京南行。龚自珍南行路过镇江时,但见街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人们抬着玉皇、风神、雷神在虔诚的祭拜。

这时,有人认出了龚自珍。一位道士马上恳请龚自珍写篇祭文,龚自珍挥笔写道:"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暗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大意:中华倚仗风雷般的变革才会有生机,这般死气沉沉确实令人悲哀。我希望天公重新振作起来,不要拘泥于常规,赐给我们有用的人才。)

"不拘一格"指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出自《己亥杂诗》)材料三:经过长期的励精图治和一大批良臣贤相如姚崇、宋景等的辅佐,唐玄宗李隆基开创了30年之久的开元盛世--天下太平,百姓乐业,八方来朝。

但是进入天宝年间以后,唐玄宗开始安于享乐,不理朝政,重用奸臣如李林甫、杨国忠等,同时由于好大喜功,一意热衷于开疆拓土、穷兵黩武的政策,唐朝在边地设置节度使,屯戍重兵。后来节度使和边地驻军不断增加。

至天宝元年,节度使已增至10个,兵力增至49万,庞大的兵力消耗着国家大量的财力和物力,社会上隐伏着不安。杜甫见到"尘埃不见咸阳桥"的新兵开赴前线,父母妻子"牵衣顿足拦道哭",深深的为国家的命运担忧,他写道: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然而因为人微言轻,没有人听他的。

几年后"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几近崩溃,唐朝从此走向衰败。"擒贼先擒王"比喻做事首先要抓住关键。

(出自《前出塞》之六)材料四: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孙权与刘备联军,在赤壁利用火攻,击败了强大的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六百多年后,唐朝的杜牧,漫步在这个古战场,已经丝毫感觉不到当年大战来临的紧张。

诗人感叹时光弄人,写下了这首《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销二乔。

"折戟沉沙"形容失败惨重。(出自杜牧《赤壁》)材料五:陆游(公元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

由于坚持主张抗金,陆游多次受到主和派的攻击。公元1166年,四十二岁的陆游被免了官。

报国无路,带着满腔的悲愤,陆游回到了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他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读书,常常伴着青灯,独坐到深夜。

第二年的四月,农村里到处打鼓吹萧,准备迎接春社(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一片欢乐的气氛。陆游忽然想去看看二十里外的西山。

于是他柱着手杖出发了。走着走着,山路渐渐盘旋起来。

又走了一个多时辰,人烟渐渐稀少。当他登上一处斜坡,放眼望去,前面山重水复,路断人绝,好像无法再前进了。

陆游兴致正浓,不肯回头,沿着山坡又走出几十步,转过山角,突然前面不远处,出现了一片空旷的谷地,一个小村庄掩映在绿柳红花之中(柳暗花明),好像传说中的桃花源。陆游很高兴,走进这个小村庄,衣着简单、性情纯真的村民用自己酿的腊酒款待了这位客人。

有了这次难忘的经历和感受,陆游重新振作起来了。写下了《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柳暗花明"指僵持不下的事情忽然出现了转机。

(出自陆游诗《游山西村》)材料六:刘禹锡(772-842)是中唐诗人。由于受王叔文"永贞革新"的牵连,公元805年,他被贬往郎州(湖南常州)任司马。

九年后,四十多的刘禹锡才被召回长安。听说玄都观的千数桃花,开得很好看,就和朋友去观赏,并写了首《游玄都观》的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因为这首诗,他又被贬到播州(贵州遵义)当刺史,后改为连州(广东连县)刺史,又调任夔(音魁)州(四川奉节)、和州(安徽和县),后被解职。

十四年后,刘禹锡再度被召回长安。当年玄都观的热闹已经没有了:千颗桃花荡然无存,只有青苔上几丛菜花在春风中摇曳。

诗人很感慨,又写了首《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前度刘郎"是说人去人又来。

材料七:乾康和齐己都是唐朝的僧人。齐己在湘西道林寺时,乾康前去拜会。

门人说:"和我师父交往的都是会作诗的人,。

7.改变古诗的故事

续一个,是把《清明》改成小剧本的:

清明时节, [时间]

雨纷纷…… [场景]

路上—— [地点]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人物表演/对白]

牧童(遥指):杏花村! [人物表演/对白]

还有一个,改对联的——

以前有个书法家,可能是王羲之吧,字写得好也挺头疼的,写幅春联贴在门口,半夜里总会被人偷揭走,被偷走没关系,可就是眼看着大年三十到了,家里还贴不上春联,急啊。于是,他干脆就写了一幅“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的半截春联,这么不吉利,终于没人愿意偷了。大年初一开门,王羲之拿起笔在上下联的后面各加了三个字,一看,春联一下子就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围观的无不拍掌称妙。

另外,有个不是改诗句的,说的是一个书法家,房子旁边经常有人随地小便,书法家受不了了,写了个“不可随处小便”的警告,贴在门边。就这样的东西也有人偷,偷回去干嘛?人家把字剪下来,调了下顺序,变成“小处不可随便”,贴到书房里去了。

再补个笑话,有个呆子,看到一个春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觉得不错,就背了下来。到了他娘生日的时候,呆子来祝寿了,想想要把记下的春联用上去,春联变寿联总得改一改吧,呆子想了想,大声念道:“天增岁月娘增寿”,这一句听得老娘心花怒放,笑得合不拢嘴。接着来下半句,呆子也要改,跟上联要对得起来啊,念道:“春满乾坤爹满门”%¥%#—

8.把古诗改成小故事

改写《回乡偶书》

古时候,在一座小山村里,有一个唐代诗人名字叫贺知章,贺知章很好学,他最大的愿望是考上进士,终 于有 一天,考上了进士。

贺知章拿好了行囊,准备出发了,他乘坐着马车来到了外地当官,他天天睡觉的时候,都想念着家乡的父 亲和 母亲。

很快,几十年过去了,贺知章走到了镜子看看自己变没变,他看完后,心想:自己家乡的口音没变,但是 自己 的头发已经白了,我现在老了,家里人还会认识我了吗?

有一天,贺知章决定回到家乡,他把的大官给辞了,然后把的行囊收拾好,就乘坐着马车回到家乡,贺知 章日 夜兼程,终于回到了家乡,他看了看家乡的风景变没变,一排排的青山,笔直笔直的,想一排排小士兵一 样。 山下是一座草坪,草坪碧绿碧绿的。草坪顶上还开放着许许多多的鲜花,鲜花的香气非常浓,吸引来无数 的蝴 蝶和蜜蜂,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特别美丽。草坪旁边还有一条清新的小河,小河在慢慢地流淌。一座座房 屋整 齐的排列着。贺知章想:家里的景色还是原先那么美丽,一直都没有变化。

贺知章有看到了许多小朋友正在玩耍,他走到小朋友的面前,小朋友们看到了一个陌生人,就又微笑着说 :“ 您从哪来呀?”贺知章听完,心想:自己回来的太晚了,家乡里的人都不认识我了。他很伤心。

贺知章很快就回到了家里,写了一首诗。

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