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用现代教学手段学习宋词语文教学负载着传播中国古代文化的责任,古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在语文课本中独占一席之地。 它们或寄情于花草,或抒发个人壮志遭遇,所特有的含蓄和意境,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审美享受,同时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讲的多,诗味则太淡;讲的少,味是浓了,只怕学生体会不透。由此看来,光靠常规教学的讲解,想让学生去体会诗歌的意境,学好古诗词是有一定困难的,而借助多媒体的优势,优化教学,就成发挖掘诗歌意境的一种有效途径了。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更直观更形象地演绎诗歌的内容。教学情境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的,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 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板书,学生记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重教轻学,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弊端,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导致学生学习被动。因此,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 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而古诗文有着非常明显的节奏,韵律和谐,具有音乐美;音乐又是听觉语言,是人类心灵的诗章,二者具有相通共融之处。 通过音乐设置情境,能够渲染气氛,烘托诗境,奏响诗词的主旋律。我们可以用音乐的优美旋律烘托出诗歌美妙的意境,豪放的配上高昂激越的曲子,沉郁的配上悲凉凄清的曲子,清丽的配上清新明快的曲子,伤感的配上悲凉凄清的曲子,因诗而异,这样立体地作用于学生的视听,最能关之以情,动之以心,会之以意。 如在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上课前可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为课前营造了壮美但又有点凄凉的氛围,使学生获得音乐美的同时,也获得一种情感体验。而在教苏轼的《水调歌头_明月几时有》时可播放动画诵读,那顿挫有致,声情并茂的男声朗诵,将感染每一个学生,“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的幽怨,令人感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更令人激越振奋。 我还曾听过一位语文老师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这首送别诗时,播放了歌曲《阳关三叠》。那反复咏叹的歌词,优美沧凉的旋律,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深切体会到了诗人对朋友远去的惆怅之情,进而达到了升华感情的目的。 二、化难为易,减轻负担,有利于诗词的背诵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教学中应减轻学生的负担 ,提高教学效率。心理学认为,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他们在一节课中持续注意的时限只有二十分钟。 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这个最佳时间进行教学,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受教学媒体的限制,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是课文重点之处,老师认真讲解,仔细分析,学生拼命记笔记,背笔记。 实验心理学家特瑞赤拉做过一个关于知识保持记忆持久性的实验: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和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 多媒体教学就具有这方面的优势。诗词一般都是要求背诵的,通过图片演示,加上学生的想象,再由学生讲解他们对诗词的感悟,一首诗或词往往能当堂背下来,而且记忆深刻。 这比传统的死记硬背要好得多。我们在教学中也可以采用“古诗填趣”活动,列出一组诗句,每句诗中有一两个空缺,要求学生将相应的图形拖至诗句中的空缺(漏字)位置。 如这样一组诗句:1.留连戏( ) 时时舞,自在娇( ) 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2.明月别枝惊( ),清风半夜鸣( ) 。 (辛弃疾《西江月》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 ) 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每一句诗中都有空缺,这时,学生只要将“蝶”、“莺”、“鹊”、“蝉”、“蛙”、这些图形拖入相应位置,图形即变为文字,诗句也就完整了。 这样,学生不仅背熟了诗句,还增加了对诗歌的感性认识。三. 拓展延伸,查找资料,有利于积累古诗词信息资源有百川汇海,囊括五洲的特点,网上丰富翔实的声像图文资料,是古诗词教学取之不竭的源泉。 无论你需要什么资料,都能迅速,准确的查找。古诗文无论在时代历史,作者背景,还是在字词运用,句式特点上都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来获取知识,而且每一篇古诗文所引发开来了联想是无限的,是每个阅读者独有的,学习者完全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快速地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形成个性化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有条件的课堂可以让学生在网络上学习古诗文。 而没有这。 2.浅谈古诗词教学的几种形式广东五华县华新中学 胡秋容我国是诗的国度,中国诗歌有千百年的发展历史,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诗人所创造的情景、意境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丰富的画面,透过这些有声有色的画面,我们可以窥视到诗人的精神内涵和他所体验、创造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炼含蓄、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为广大青少年所喜爱。但是,遗憾的是有大部分老师在教学诗词时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把一首明明很有情境的好诗,弄得支离破碎,让学生学之无味,记之艰难。 学生不能很好地赏析和品味诗词的精华。根据这几年来的考点来看,有关古诗词教学方面的问题,我就提出几种形式与同行探讨:一、诗眼炼字型诗歌语言凝炼,言简意赅。 在赏析时要指导学会结合诗歌主旨、意境等,具体分析诗歌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的特点。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赏析时抓住此句诗中的“照”、“流”两字,语言准确、凝炼,生动形象,真正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好像就看到了一轮美好的明月从松间照下来,清清的泉水从石上流过的画面。又如《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准确而又形象地表现了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的高的特点。 二、名句赏析型名句在写景、抒情等方面具有独到之处,赏析时可以全面进行,也可以侧重某一方面;要紧扣景物的特点,探究名句中寄寓的情感或哲理。如赏析《终南别业》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此句诗就寄寓着作者的情感:处绝境时不要失望,因为那正是希望的开始。又如《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两句诗在山间水畔的景色中寓含着哲理。与上句就有着异工同曲之妙。 三、体味意境型借助想象,体味景物描写渲染气氛,入情入境。赏析步骤:景物特征+情境再现+诗人情感。 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景物特征:孤烟直、落日圆。 透过这句诗,可以想象茫茫大漠中,一缕孤烟袅袅升起,绵延的黄河上接天穹,下流远方,通红的落日如同一面大镜子洒下最后的一抹余辉,从而表达诗人内心的感受:孤寂。又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人描写洞庭湖汪洋浩荡、一望无际、气蒸荆楚、波撼岳阳的壮观,气势雄伟、形象鲜明,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四、理解情感型诗歌的突出特点是抒情。把握诗歌的感情应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创作背景等。 了解诗人的身世经历、作诗时的处境、思想状况等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情趣与理趣。如在赏析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时,如果学生不了解苏轼写词时的处境是遭受贬官后到密州任其太守,怎能理解词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句话中的“归去”隐含了作者弃绝人间,另觅家园的心曲;“又恐”两句一转,月宫虽然是“琼楼玉宇”,可位置既高,气候必冷,去了又恐怕受不了。这两句设想,暗示了中秋之夜月色的明丽,夜气的清寒,又透露了作者对人间终不忍弃绝的复杂心情,这句话实际上也暗指苏轼内心还想着朝廷,想回去为朝廷效力,又怕党争之间的争斗激烈,难以容身的矛盾心情。 如果不了解词人的处境,也就更难体会作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所表现的超脱与达观的个性。 其实,从诗人置身于破题山时起,就开始了涤除尘世杂念之旅,至此时,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快可谓水到渠成。也就在此时,寺院的钟磬声仿佛成为世间唯一的声响,诗人的全身心都沉浸在洪亮悠远的佛音中。 可见,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背景能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一首诗,这就需要我们的学生平时去注意积累,对于一些有名的诗人及流派要积极关注。如亲历安史之乱、集老病于一身、忧国忧民的杜甫;颐情山水,过着亦官亦隐生活的王维;政治上遭受排挤打击后不屈不挠却又孤寂的柳宗元等等。 如此一些有名诗人的身世,学生不能不知也不应不知。五、表达技艺型对诗歌从艺术手法,艺术技艺等方面进行鉴赏,可抓住抒情方式、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等赏析。 从抒情方式上赏析:很多诗歌都是通过景物来抒写心灵世界,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 即景美情美,景哀情哀。如《钱塘湖春行》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描绘的是一幅花草相间、春意盎然的画图,从而表达诗人由衷的喜悦之情。 又如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通过对长安城战乱后到处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的描写,充分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从表现手法上赏析:如王维《鸟鸣涧》中“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它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来体现出山间的静,从而表达诗人悠闲的心情。从修辞手法上赏析: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句诗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雄伟壮观。指导学生根据以上的几种类型来赏析诗歌,对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审美和鉴赏水平,无疑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课题式课堂教学是探究学习的一种方式,其基本教学模式为:提出课题(2)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uO+CO 加热 . Cu+CO2(3)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4)CO有毒,不能直接排放,用酒精灯点燃未反应的CO,可防止污染环境.(5)将酒精灯合二为一,将尾气导管出口旋转到A的火焰上的做法不合理,因为CO点燃在前,CuO加热在后,不能同时进行,否则可能引起爆炸.(6)用此装置贮存气体,就要把水排出,排水应从Ⅱ进入气体.(7)在CO通人CuO前应先通入澄清石灰水的设计不必要,因为加热CuO前必须先通CO,此时即可观察CO是否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答案为:(2)CuO+CO 加热 . Cu+CO2(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4)点燃未反应的CO,防止污染环境.(5)不合理;因为CO点燃在前,CuO加热在后,不能同时进行,否则可能引起爆炸.(6)Ⅱ.(7)不必要;加热CuO前必须先通CO,此时即可观察CO是否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关于高中化学教育教学的几种课堂教学模式探讨摘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已经成为必然.但不和谐的色调仍然存在着,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与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高中化学教学更加需要新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现状和谐课堂生态课堂心理环境讨论交流 近几年,全国各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中小学课程改革活动.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成为我们广大师生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几年的课改实践中,作为化学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经常参与校内外的一些化学教研活动,感触很深,虽然广大师生的观念有所改变,理念有所更新,但不是根本性的变化,不和谐的色调仍然存在,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与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还有很大差距,更加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化学教育教学. 现状一: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受传统授受思想的影响,有些教师仍然扮演着执行教学任务、代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启动者角色,有时甚至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成为绝对的课堂权威和课堂学习的控制者. 现状二:受传统授受思想的影响,仍然有一部分学生由于习惯了以书本为准,以教师为准,课堂上不懂得更懒于反思和创新.课堂变得机械、沉闷和公式化,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湮灭,甚至破坏了课堂的共生性和动态平衡性. 现状三: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常常局限于高考考试知识,与社会生活、工农业生产、现代科技脱节十分严重.学生整天被关在教室里,进行闭锁式的小循环,以科学世界和书本世界来统摄生活世界,致使课堂教学严重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缺乏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全面关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成了课堂教学被遗忘的角落,难以体现课堂教学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现状四:思考与讨论、合作与交流的这些教学环节,本可以大面积的进行与推广,由于很多学校班级规模越大、密度越高,空间越挤,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往往局限于周围的部分,只能成为简单而粗浅的交流,只是注意形式,没有达到效果的交流,造成人为的课堂交流死角现象,甚至最基本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都不能到位,限制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平等交往. 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班级还给学生,让教室充盈民主的气息;把创造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智慧的挑战;把发展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成长的家园,与之相违背,不能符合新课程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一,为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需要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化学教学的和谐课堂伴随着新课程的逐步实施与推进,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界的共识.课堂是学校和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和共创的生命空间,也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的场所.构建和谐课堂,是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因此,如何构建健康和谐的课堂,促进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就成为当前教师要解决的问题. 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要求学生间的关系应体现:平等、互助、合作、竞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合作,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重点关注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教师可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如小组合作讨论探究,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做到取长补短,让学生感受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合作创新能力.同时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不断激励学生学习知识和深入探究的兴趣,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回答给予积极肯定或鼓励,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态. 教育教学离不开对传统知识和方法的继承和发扬,是把传统、时尚、创新有机结合,是构建和谐课堂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和能力的重要方法.打造出一个有创造的、给人以启迪的、有生成有活力的和谐课堂就是在传统与时尚的结合中,不断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不断地冒出智慧的火花.比如在晶体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可设计如下一些思考题:①什么是晶体?②NaCl和CO2所表示的意义有什么不同?③哪类晶体可以导电?为什么?④一般根据什么来判断晶体的类型?⑤从石墨的物性特点分析其所属晶体类型?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传统要求掌握的知识,又了解了一些前沿科技的知识或产品,既让学生利用书本知识解答问题,培养了学习能力,又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第二,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需要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化学教学的生态课堂生态型课堂是指具有独特的课堂生态主体(教师和学生)和课堂生态环境,是由教师、学生、环境之间交互作用共同使课堂成为有机的生态整体.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视学生为植物的种子,要准备好土壤、肥料,给他们充分的阳光和水分并加以充分利用,顺其内在的生长规律,相信他们的内在力量,让他们顺利发芽、开花、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