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山海经的诗句《读山海经图》 年代: 宋 作者: 欧阳修 夏鼎象九州,山经有遗载。 空蒙大荒中,杳霭群山会。 炎海积歊蒸,阴幽异明晦。 奔趋各异种,倏忽俄万态。 群伦固殊禀,至理宁一概。 骇者自云惊,生兮孰知怪。 未能识造化,但大披图绘。 不有万物殊,岂知方舆大。 《读山海经》 年代: 明 作者: 黄省曾 <;山弗>;郁流波山,流波浮东海。 黄帝得苍夔,为鼓几千载。 振橛威四方,焕然生风采。 帝去鼓声息,沉吟世移改。 《读山海经》 年代: 明 作者: 童冀 古来学仙者,汉武殊可怜。 后宫降王母,东狩封泰山。 青鸟去不返,巨石乃能言。 空留蟠桃核,谁能待千年 2.【【精卫填海】《山海经·北山经》整首诗的解释.】【原文】: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译文】: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被海水淹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希望可以帮到你、、、。 3.谁有陶渊明《读〈山海经〉(选一)》的解释和赏析读 《 山 海 经 》 作者:陶渊明 精卫鸟衔着小木石,将要用它去填塞东海.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挥舞着盾牌和大斧,头被砍掉,猛志却依然常在.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活着已经毫不畏惧,死去也决不反悔.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只留着昔日的壮志,复生哪又可期待.徒没在昔心,良辰讵可待!赏析 本诗原为《读〈山海经〉》诗的第十首,诗中歌颂了精卫和刑天的坚强斗争精神,寄托着诗人慷慨不平的心情和意愿.诗中所写的“精卫”和“刑天”是《山海经》中的两个动人的故事.陶渊明对工业东晋的灭亡十分惋惜,对恭帝被弑痛心疾首.他不仅引用历史故事,抨击刘裕代晋,而且利用古代神话传说,表示了自己的不平和反抗情绪.诗的前半部分,歌颂了精卫和刑天.“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精卫是炎帝少女死后化为的精灵,虽然身小力薄,却常西山之木以填于东海.“微木”与“沧海”是一组多么强烈悬殊的对比,以微木填海何时方可填平?一如愚公一担一石之移山.但诗人歌颂的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与矢志靡它的决心,只要有这种精神与决心终有成功胜利的一天!“刑天舞干戚”讲的是刑天操斧执盾不甘失败的故事.刑天被天帝断首,仍然挥舞牌,刚毅的精神长留不衰.“猛志固常在”中的这个“固”字点明刑天的“猛志”本为其生来所固有而永不衰竭,无论失败还是死亡终不能使其消减.诗人在“精卫”与刑天身上看到他们这种共有的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从而加以赞颂讴歌,就隐含着诗人自身也时时以这种精神自策自励.这首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进一步赞扬这两个英雄顽强的斗志.尽管良机已失,徒怀雄心,但他们也不存忧虑,毫无悔意.通过精卫和刑天的行动,寄托了自己的悲愤.“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前二句写“精卫”与“刑天”如此刚毅的缘由.“同物”、“化去”即物化之意.“物化”一般指死生变化而言.生与死不过是不同形式的“物化”,死只不过是生的另一种形式而已.女娲变成精卫,刑天变成乳目脐口的怪神,都是由此物化为彼物,其精神不死,故而无论衔微木填海,或舞干戚向敌,都能无虑而不悔.诗人在此以“物化”的哲学观点激励自己无虑不悔的斗争意志.最后二句是诗人思想情感又一次跌宕:表面上是感叹精卫与刑天徒然存在着昔日猛志,但如愿以偿的时机岂能等到?实际上是诗人慨叹理想的无法实现.前人认为此二句是诗人的自白之语.由于家庭出身的影响,陶渊明和已死去的晋朝,感情上有割不断的万缕千丝.刘裕上台后诛杀异己,的行为更使他不满于刘宋政权.因此,不能正确认识刘裕及他建立的新政在历史上起的积极作用.这正是诗人的局限.但他反对刘裕代晋和憎恶时代黑暗、政治残酷是紧紧相联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批判刘宋政权,也是批判腐朽的东晋社会的继续.这首诗写法曲折,意义较为隐晦,风格和情调与以上所选各篇大不相同,但在豪放之中仍然保持了诗人托物寄兴、精练含蓄,说理议论自然妥帖的特点.。 4.有关山海经的诗句形容“山海经”的诗句有 1.《题异兽图》 年代: 明 作者: 归有光 昔年曾读《山海经》,所称怪兽多异名。 仲尼删书述禹贡,九州无过万里程。抟木青羌何以至,伯益所疏疑非真。 西旅底贡召公惧,作书训戒尤谆谆。周史独著王会篇,睢盱百怪来殊庭。 载笔或是夸卓荦,传久孰辨伪与诚。虽然宇宙亦何尽,环海之外皆生人。 阴阳变幻靡不有,异物非异亦非神。曾闻汉朝进扶拔,唐时方贡来东旌。 壹角马尾出绝壁,绿毛忽向人间行。近代所闻非孟浪,往往史牒皆有征。 今之画者何所似,毋乃诞漫不足凭。考古图记岂必合,任情意造皆成形。 画狐似可作九尾,赤首圜题随丹青。呜呼!孰谓解衣盘礴称良史,不识驺牙与麟趾。 2.《赠闾丘处士》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贤人有素业,乃在沙塘陂。竹影扫秋月,荷衣落古池。 闲读山海经,散帙卧遥帷。且耽田家乐,遂旷林中期。 野酌劝芳酒,园蔬烹露葵。如能树桃李,为我结茅茨。 3.《咏陶渊明》 年代: 唐 作者: 颜真卿 张良思报韩,龚胜耻事新。狙击不肯就,舍生悲缙绅。 呜呼陶渊明,奕叶为晋臣。自以公相后,每怀宗国屯。 题诗庚子岁,自谓羲皇人。手持山海经,头戴漉酒巾。 兴逐孤云外,心随还鸟泯。 4《题汪称隐海阳船亭》 年代: 宋 作者: 方回 望之有若船,其实止一亭。 世情作风涛,平地有沧溟。中裁宫室制,外肖舳舻形。 片帆可万里,眇视蛟龙腥。吾友汪定翁,积世家海宁。 海宁亦海阳,难考山海经。季子栋此宇,世皆称宁馨。 乘桴否运革,作楫良辰丁。漳饶两分教,奕叶家毡青。 记者弘斋老,文辞摇斗星。不慕蓬莱岛,不求楚江萍。 野水无人渡,何时一扬左。 5.《探禹穴感怀》 年代: 宋 作者: 赵兴缗 神禹宏疏凿,流传山海经。 披览未为足,时骑李白鲸。是日轻飙起,翛然天籁鸣。 孤峰带江浙,突兀地轴横。振交履绝顶,盘踞雄殿亭。 群峰百里外,拱护赖众星。乃信王气钟,根深奕叶生。 厥后卧薪者,会稽栖复兴。此义久懵懵,寂寞羞山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