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这段话,写出其中提到的几句唐诗或宋词春风秋雨,白居易《长恨歌》有“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之句。溪头卧剥莲蓬的小儿,出自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小桥流水出自马致远的《天静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元曲,不是唐诗宋词。 见人羞涩的村姑出自晏殊的《破阵子》: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cháng)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2.唐诗宋词美在哪里唐诗之美,是一种理性的美,沉淀着深邃,积蓄着厚重,凝结着辽远,负载着磅礴,是大漠里的孤烟,是长河里的落日,是客船上难眠的渔火,是山寺里传来的钟声,是海角与天涯的对接,是天长与地久的汇聚,尽管也会有碧落与黄泉的交融。 宋词之美,是一种感性的美,飞扬着轻灵,蹁跹着缠绵,氤氲着温柔,笼盖着细腻,是梧桐上的细雨,是小楼上的东风,是明月光下 闪过的鹊影,是稻花香里流淌的蛙鸣,是云涛与晓雾的相连,是落红与芳草的呓语,尽管也会有乱石与惊涛的交流。 于思想主题而言,唐诗之美,多在于言志;宋词之美,多在于抒情。言志多追求气度,则豁达;抒情多讲究韵味,需细腻。豁达者则多描写让人豁达之人、事、物、景或取豁达之面,细腻者亦同。豁达者多谈理,细腻者易伤情。 3.唐诗宋词中描写雪的诗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描写雨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绿遍山原白满州,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翁卷《乡村四月》描写风的诗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李峤《风》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刘禹锡《浪淘沙》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4.写唐诗宋词中的是不是要文章?如果是,我有一篇优美的 雨天最是读古诗的日子。 鉴开半亩方塘,拉上雨做的窗帘,便弥漫起一派古典的气质。无需绿荫长椅的悠闲与舒适,更谢绝鸟语花香的繁荣与热闹,只让绵绵纷纷的雨,滋润饥渴的心田。远离世人拥挤,甩掉一个“累”字,独自钻进属于自己的三味书屋,让倦怠了尘俗的眼睛,在古诗的字里行间休憩。 于是有相思泪,点点滴滴,湿了芭蕉;有故乡情,迷迷蒙蒙,笼上阡陌;有丝竹韵,淋淋漓漓,洒向驿路; 于是有客舍有柳色有溪桥有鸣蛙;有杏花村有酒旗风有巴山夜有西窗烛;有水村山郭有天街皇都有野径黑云有江船明火;有牡童的短笛有渔翁的箬笠有前山的翠微有南朝的台楼;有含春泪的芍药有卧晓枝的蔷薇有夜上滩的鲤鱼有系垂杨的画舟; 于是老杜春夜吟哦,小杜清明问路;陆放翁卧听夜阑,僧志南杖过桥东;易安居士叹绿肥红瘦,诚斋主人赏荷心呈珠;张志和泛舟垂钓不须归,苏东坡淡妆浓抹拟西湖; 于是总有太多的于是,携一列各领风骚的代出才人,在沾衣欲湿的氛围中如燕斜翔…… 噢,雨天读古诗,读得清清爽爽,读得恍恍惚惚;读得轻轻松松,读得沉沉重重;读得欢欢欣欣,读得戚戚悲悲。雨天读古诗,把自己也读成一首雨中的诗,飘逸在“草色遥看近却无”的郊原上,淅淅沥沥地…… 散步在黄昏 总有说不完的情愫系着黄昏,总有道不尽的因缘连着村路。 依然那么熟悉,依然那么新鲜。 绿与黄联袂主演片名《田野》的连续剧,上中下集是《春》《夏》《秋》;木犁镰刀锄头与耕牛,蒙太奇地化作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此刻则剪贴成一帧小品,艺术得令人不自禁地行起注目礼;夕阳饮了农家的酒,醉红着脸,深情回眸,依依不舍之间,便投下歪歪斜斜的身影。 低小茅檐,袅袅炊烟,古典田园诗的句子永远古典了;现代住宅楼的有色玻璃里,折射出清丽雅致而又雍容华贵的意境;晚风如故,饭菜的飘香里却多了一层富裕的浓郁;远处,似乎又传来母唤儿归的悠长韵律,朱自清的通感便弥漫了落霞辉映的氛围。 音响与电视,连续着白天的热闹和繁华;欢歌,笑语,将千家万户温馨的日子渲染;渐渐暗了的空中,有星星次第闪烁。街市?街灯? NO,NO,暮色如此美妙,连郭沫若的比喻也不再时髦——今日乡村也已共享往日都市的专利。 于是,无须哲人指点,散漫如我者都会用平平仄仄的脚步,不规则地写下自鸣得意的文字,发表在大自然的晚报上,或断断续续,或洋洋洒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