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歌中的民歌

1.求一些诗歌、童谣、民歌

一棵开花的树(席慕容)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於是把我化做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

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

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於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那是我凋零的心

乡 愁(席慕容)

故乡的歌 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 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无怨的青春(席慕容)

在年青的时候

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

请你一定要温柔地对待她

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

若你们能始终温柔地相待 那麽

所有的时刻都将是一种无暇的美丽

若不得不分离

也要好好地说一声再见

也要在心里存著感谢

感谢她给了你一份记意

长大了之后 你才会知道

在蓦然回首的一刹那

没有怨恨的青春 才会了无遗憾

如山岗上那静静的晚月

再别康桥(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桥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蒿,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2.乐府诗集中的民歌分为哪两大部分

乐府诗的体名乐府原来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掌管宴会、游行时所用的音乐,也负责民间诗歌合乐曲的采集。

作为诗体名的“乐府”最早即指后者,后来也用以称魏晋到唐代可以配乐的诗歌和后人效仿的乐府古题的作品。乐府与乐府诗词 音乐文学的史料中以乐府借称乐府诗词﹐已成通例﹐最是出现这种用法的是梁刘勰的《文心雕龙·乐府第七》。

至宋代﹐郭茂倩编《乐府诗集》﹐用乐府二字来概括入乐的诗歌。再晚﹐某些文人将套用歌词体式的不入乐的诗﹑词﹑曲亦皆名之为“乐府”﹐则是名词的混用了。

律诗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

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

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

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变例,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如崔颢的《黄鹤楼》,即前半首为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

律诗的这种变化被称为拗体 。五律类型一 格式 范例 ⊙平⊙仄仄⊙仄仄平平(韵)⊙仄⊙平仄平平⊙仄平(韵)⊙平⊙仄仄⊙仄仄平平(韵)⊙仄⊙平仄平平⊙仄平(韵 绝句绝句 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

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有的,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这里我们就把两种绝句分开来讨论。

律绝跟律诗一样,押韵限用平声韵脚,并且依照律句的平仄,讲究粘对。绝句唐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甲)五言绝句⑴仄起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3.《诗经》中的民歌多采用什么手法

音乐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其中“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四十首。

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赋”就是铺陈(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就是比方,“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诗经》思想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伐檀》、《硕鼠》、《氓》就是“风”的代表作。 《诗经》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当今世上流传的诗经,则是毛亨、毛苌所传的毛诗集。

4.由诗歌改变的民歌

诗歌自古皆能唱。

尤其宋词,更是与音乐密不可分。其正是因了坊间的歌唱才得以广为流传。

今人多不能识旧谱。好在今人自有今人的曲谱。

在流行音乐之中亦有不少以古诗词谱新曲的传雅之作。为传播古典诗词文化做出了优异的贡献。

亦为喜爱古典文化与音乐的人士圆了一份梦。下面就我所知道的部分为代表与喜欢古诗词和古典音乐的朋友们一起分享探讨。

说起此中个例,最著名者当属上世纪八十年代一张叫做《淡淡幽情》的专辑。这是已故的一代歌后邓丽君发行的一张专辑。

当时正是邓丽君事业巅峰期,世人皆以为她以演唱甜歌小调闻名,岂不知她志非止此。对于音乐她一直有更高的要求。

而且她还特别喜爱古典诗词。于是在一九八三年,她亲自参与制作了这张专辑。

里面十二歌皆选自宋词,且有名家谱曲。其中:独上西楼。

出自李煜‘相见欢’。刘家昌作曲。

但愿人长久。 出自苏轼‘水调歌头’。

梁泓志作曲。几多愁。

出自李煜‘虞美人’。谭健常作曲。

芳草无情。 出自范仲淹‘苏慕遮’。

钟肇峰作曲。清夜幽幽。

出自秦观‘桃园忆故人’。古月作曲。

有谁知我此时情。 出自聂胜琼‘鹧鸪天’。

黄沾作曲。胭脂泪。

出自李煜‘乌夜啼’。刘家昌作曲。

万叶千声。 出自欧阳修‘玉楼春’。

刘家昌作曲。人约黄昏后。

出自欧阳修[一说朱淑真]。翁清溪作曲。

相看泪眼。 出自柳永‘雨霖铃’。

古月作曲。欲说还休。

出自辛弃疾‘丑奴儿令’。钟肇峰作曲。

思君。 出自李之仪‘卜算子’。

陈杨作曲。这十二首词也都算得上历代传诵的名词。

经优秀的作曲家重新谱曲,再加上邓丽君出色的唱功,可谓千古绝唱。其中‘但愿人长久’更是广为传唱。

也被不少后辈歌者翻唱。尤其中秋之夜更是应景的良乐。

其它的像‘独上西楼’‘几多愁’等也有人翻唱。但因这些曲子难度较大,很少有唱出个中韵味者。

我个人尤为喜爱‘人约黄昏后’‘清夜幽幽’‘芳草无情’等。其实每一首都很优秀。

不过有的曲调比较缓慢平稳,要细细去听。这也是根据个人的心境与艺术修养。

正因为这样的曲调才能显示歌者的唱功。不是吹捧,除了邓丽君之外恐怕没有那位歌手能将之演绎的更加到位。

5.民歌有哪几个种类

按形式和作用分

1、高原山歌

山歌是中国民间歌曲的代表性体裁之一,是人们在山间野外放牧、砍柴、挑担、锄草、行路等个体劳动生活中随意咏唱的一种短小民歌。

中国的山歌流传很广,但主要集中于西南、西北及北部高原、山区广大地带。另有豫、鄂、皖交界的大别山,粤东北、赣南、闽西武夷、罗霄、南岭三山交汇处等山歌流传区。

2、劳动号子

劳动号子俗称‌“号子”或‌“哨子”,是中国民歌的重要体裁之一,普遍流传于全国各省区。其主要功能,就是统一大伙的劳动节奏,协调劳动动作,调节人们的劳动情绪。多种多样的生产劳动,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劳动号子。

3、稻区‌“田歌”

自古以来,稻农们都习惯于在栽秧、薅草、车水、挖地时唱歌助兴。这些民歌名目繁多,总称为田歌。田歌的传唱方式,基本上保留了劳动号子的特点,一般采用‌“领”、‌“合”形式、‌“领”与轮流接唱形式和分组对歌形式。

4、城镇‌“小调”

小调(或称小曲)是广泛流传在各城镇、集市的一种民歌体裁。长期以来,经过城镇职业、半职业民间艺人的加工、磨练,形成了结构较均匀、节奏规整、曲调细腻、主题内容多样等一系列题材特征。

5、云岭‌“双声”

长期以来,人们都以为中国的民歌一律是单声形态的。直到20世纪40年代后期,音乐学家才开始在中国西南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陆续观察到了一组歌手同时唱两个声部的现象。从而,改变了以往中国无‌“复音”民歌的陈见。

按地域分

1、客家民歌

客家民歌主要包括客家山歌和客家童谣。流行于广东东部的梅县区、兴宁市、五华县、紫金县,福建西部的上杭、宁化、清流、永定,江西南部的兴国、瑞金、永新等地,以及台湾北部的桃园、新竹、苗栗等地客家人聚居的地方。使用客家方言演唱。

2、陕北民歌

陕北是民歌荟萃之地,民歌种类很多,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陕北民歌种类是很多的,其中有四季歌、五更调、揽工调、酒歌、秧歌、劳动号子、歌舞曲、榆林小曲、渭北民歌、陕北套曲、二人台、风俗歌、宗教歌曲和探家调等,以小调和信天游为主。

3、云南民歌

云南是中国拥有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有彝、白、傣、哈尼、壮、苗、僳僳、佤、回、纳西、拉祜、景颇、瑶、藏、布朗、阿昌、蒙古、崩龙、独龙、普米等族。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按体裁分

按照它的体裁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大类:号子(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小曲)。

按人群分

1、情歌

(1)倾诉互相爱恋之情和表明选择爱人标准的,如《丝线牵桥妹敢过》、《金银不是如意郎》。

(2)抒发离别、想念之情的,如《把你画在眼睛上》、《和来捏作一个人》。

(3)表达誓不分离的坚贞爱情的,如《情愿挨打不丢郎》、《出了衙门手牵手》。

(4)告诫和批评的怨情歌,如:“要学苋菜红到老,莫学花椒黑了心”、《小妹郎多乱了心》。

(5)为数甚多的“家花不如野花香”之类的偷情歌,虽含某些不健康的思想情感,但往往也表现了被剥夺正常爱情生活的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2、儿歌

一词,中国“五四”以后才普遍使用。古代称为“孺子歌”、“小儿谣”等。

扩展资料

民歌,人民之歌。 从古至今,无论东西南北,每一时代、地域、民族、国家;在不同的地理、气候、语言、文化、宗教的影响下,都不其然会产生一类人类自娱、文化留传或生活实质的宣泄。

他们会以不同的形色传递他们的历史、文明及热爱,而歌谣亦是其重要之一环,而社会学或大众俗称之为民歌(谣)。

它和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民歌是经过广泛的群众性的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无数人智慧的结晶,音乐形式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民歌

6.民歌 主要内容

《民歌》在整体表现结构上用了民歌的形咏,但在语意的表达上却增加了欧化的色彩。把《民歌》中的诗句,一句句提炼出来了,就其句型而言,颇似洋腔,你可以对为译成英语。如在诗中反复咏唱的

风,也听见

沙,也听见

龙,也听见

鱼,也听见

醒,也听见

梦,也听见

哭,也听见

笑,也听见

但就其内涵而言,却又是古色古香的国调。风与沙的对应,寓示着自然。从高原到平原/鱼,也听见/龙,也听见诗中“鱼”的出现,不由使人联想至博物馆里陈列着的原始河姆渡时期,那条印在瓦盆上的鱼。“龙”毫无疑问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而,据一些学者考证,龙形是由鱼形变化而来的。无疑“鱼”和“龙”的意象,象征着历史,中华民族的文化有着长长的历史渊源。

从早潮到晚潮/醒,也听见/梦,也听见 无不喻示着民族的声音时刻都在。“从A型到O型”“A型、O型”是人的血型,每一个人“哭,也听见/笑,也听见”中华民族的文化不仅是在血液且已深入骨髓。尽管诗中有“还有长江最最母性的鼻音”纯系洋腔的句子,但这丝毫不能减弱诗人所洋溢的强烈的追慕中华民族文化的情愫。诗歌语言极具浪漫,如“还有我,我的红海在呼啸”。以红海喻血,比喻大胆瑰丽,激扬豪迈之情溢于言表。随着诗歌的铿锵的节奏,和清新凝重的意象,诗人的大中华意识自然意识流露出来,也使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听着余光中的《民歌》,自豪之情顿生,随着诗人同咏《民歌》。

听老师上课论之《民歌》,说此诗在台湾的广场上,万人咏唱,不由心向往之。现代,爱国,爱民族的诗也不少,但有哪一首能与此诗相媲美。也许很多诗人为高额所惑而作诗,自然也少了份真情。儒雅的余光中先生,诗作却如此豪迈,只缘他心中有颗真的“爱中华之心”。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