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方诗歌的特点总体来说: 英文诗歌大都表达热切,感情激烈,以求再现此情。 而中国的古诗词则文字简洁,意境悠远。诗人将想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到七八分后,便会打住,留白出来以给人遐想的空间。 细致来说: 中西诗歌不同之处,比较可以看出共性,也可以看出个性。中西诗歌虽然在渊源上能找到一定的源头或能证明两者之间的关联与影响,但在比较之中我们还是不难地发现两者的差异。 存在这种巨大的差异是由其本质不同、思维形式不同带来的。 中国诗词善于写景抒情,以写景烘托气氛或造出意境,而英美诗歌则注重描写景物在人们心里唤起的反应,从此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意识。 这是由两者不同的思维模式造成的差异。中国人注重表现,西方人注重再现,这种思维模式指挥下发展而来的诗歌文学理论和诗歌创作自然大不相同。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形成了意境说、教化说,西方则形成了典型说,因此中国的诗词更注重的是一种意境的创造,追求言已尽而意未尽的效果,让人有无限的遐想空间,这种诗歌的出现是因为中国古代传统的思维方式是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即使到了现在,中国人写诗歌依然追求意境的营造,如果说得太白了,就没有意思了,当然当代一些新新人类作家的作品追求一种直白,则是另外一回事,并不能一概而论,毕竟这些人并不代表中国诗歌创作的主流。 中国诗词讲究含蓄,以淡为美,而英美诗歌则比较奔放,以感情激越为胜。很突出的例子就是对待爱情方面,中西方的诗歌特点在此能得到完全的体现。 中国诗人描写爱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始终不把那种爱表达出来,而西方诗人会高喊“你是我的太阳,爱情之火烧得我浑身焦灼。”这种直言不讳中国人是很难接受的,产生差异的实质在于彼此的审美取向不同。 另外,中国诗词多以歌颂为主,而英美现代诗歌多以揭露为主。中国诗词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永远把诗人的情感埋藏于诗词之中,只有通过“感悟”才可能感觉出其美,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他几乎没有用一个表达感情的词语,只是把“枯藤” 、“老树” 、“昏鸦”简单地排列在一起,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凄凉寂寥的景象,后面两句把七种静物列在一处,却恰如其分地渲染了寂寞、惨淡的气氛,“夕阳西下”更是给整幅画面涂上了一层昏黄的颜色,最后一笔带出“断肠人在天涯” ,感觉上前后好像并无直接联系,但感情是连贯的,思路也是连贯的,读者一口气读下来,仿佛自己就是诗人所描绘的画中的游子,引起强烈的共鸣。 然而十种静物的并列,虽然没有任何的主观感情,却比再多的语言都要强烈地表达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感情,这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相比之下,英美现代诗歌强调写资本主义社会中畸零人的心理,比较直率地把诗人的所要表达的意思表现出来,直抒胸臆,而毫无造作,言尽而意亦尽,回味的空间相对缩小了,但这样比较符合西方人的心理特征、思维特征。 相异的分析 上文中曾经提及中西的思维形式不同造成文化的相异,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思维的相异,这是一个连科学家都在研究的问题,笔者实在无法回答,只能从表面分析思维差异的表现。 与西方商业性、开放性社会所形成的重视概念、范畴内涵的明确性,分析、归纳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强的思维方式不同,中国早在先秦已经形成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 前者持“天人相分”的哲学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故努力明确事物内在联系与逻辑关系;后者持“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偏重于统一,偏重整体、直观的把握,而忽视了精密和抽象的逻辑分析、归纳,是一种典型的“以物观物”的方式,明显不同于西方的“以我观物” 的方式。这样一来造成了语义含糊,难以进行分析研究,只能靠感悟来理解其中的意思,没有精确的尺度去衡量其中的含义。 例如《老子》开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直以来“道”的含义备受争议,在翻译中更找不出合适的能表达其意思的词,只好用“dao”来表示,这是直觉思维下的典型产物。 这种直觉式的思维上升为理性后,仍不离感性。当它运用于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时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特有的概念,如风骨、风雅、阳刚等等。 也就不像西方那样先对概念作明确的界定,经过推理过程,然后才建构理论体系。它起源于感性体验,经过感悟,后又约定俗成,在前后沿用中逐步发展完善,具有具体与抽象、体验与概括结合的特点。 中国在长期的认识活动中,又形成了运用朴素的辩证法观察事物的传统,以及相应的辩证思维方式,体现在文学上就是既重视并揭示文学与社会的内在联系,也能够揭示文学自身的规律。 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之下,中国的诗歌创作特别强调一个“悟”字,“顿悟”成了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悟”往往带来神来一笔,它不一定与上文有直接逻辑的联系,但感情上具有连贯性,这种写作方式是直觉思维方式的产物,它铸造了中国诗歌特有的美丽。 杜甫有一首诗很能突出这个特点。 舟月对驿近寺 (唐)杜甫 更深不假烛,月郎白明船。 金刹青枫外,朱楼白水边。城乌啼眇眇,野鹭宿娟娟。 皓首江湖客,钩帘独未眠。 虽然全诗只有最后两句。 2.外国诗歌的特点是什么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 中西方诗歌迥然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对中西诗歌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我们可以从数量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中西的诗歌在体式、内容、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但也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英美现代诗歌强调写资本主义社会中畸零人的心理,比较直率地把诗人的所要表达的意思表现出来,直抒胸臆,而毫无造作,言尽而意亦尽,回味的空间相对缩小了,但这样比较符合西方人的心理特征、思维特征。 每个民族、每个地域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文化只存在差异,不存在优劣。 我们的诗歌在很长时期内有令我们甚至子孙后代骄傲的地方,但诗歌的发展不以人为的意志转移,值得骄傲并不代表可以固步自封,只有不断完善、发展,我们的诗歌,我们的文学才可能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3.现代诗歌押韵的特点是什么押韵是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技法之一,好的押韵可以增强诗歌的节奏感,读起来抑扬顿挫,美妙无比,达到声律美,提高作品的语言权。 押韵是让同一个音在作品语句中的同一个位置上重复吐纳,音感上的回传与深化,能调动起情感的迸发,夯实意境,灵动结构。如果说意象是作品根本,那音律就是作品的“守护神”,意境和音律处理好了,作品在表达的力度上无形中便拥有那么一种震撼力。如果从修辞效果来看,押韵可以调动起作品音节回环呼应,读出来优美动听,流淌出一种回环美。 现代韵脚诗正是吸收兼并了押韵的特性,句句押韵,一韵到底,这种用法称为押排韵,是韵脚诗的主要形式。 押排韵,也叫“打铁韵”。即诗歌中行行押韵,并且一韵到底的韵法。它落音一致,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便于记忆。如臧克家在30年代写的,反映“黑暗角落里的零零星星”贫困人物悲惨命运的诗《当炉女》: 去年,什么都是他一手担当, 喉咙里,痰呼呼的响, 应和着手里的风箱, 她坐在门槛上守着安详, 小儿在怀里,大儿在腿上, 她眼睛里笑出了感谢的灵光。 今年,是她亲手拉风箱, 白绒线拖在散乱的发上, 大儿捧住水瓢蹀躞着分忙, 小儿在地上打转哭的发了狂, 她眼盯住他,手脚不停放, 果敢咬住牙根:“什么都由我承当!” 全诗句句押ang韵。 又如王来信《想起**纺线线》:? 四三年,三月天,? 红格丹丹太阳照枣园。? **盘腿坐车前,? 手摇纺车吱溜溜转,? 带头纺线线。 全诗通押an韵。 4.押韵是诗词中的什么特点韵是构成一首诗词的基本要素。 词的句式长短不―,与格律诗的形式不 同,所以其押韵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在全首词的用韵、词句间的用韵、词中转 韵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的形式。 词调中不同的用韵情况有五种:一是平韵格,就是全首词用的都是平声 韵脚。二是仄韵格,就是全首词都以仄声字为韵。 三是平仄转韵格,包括单调 词和双调词。单调词中的词句有的从平声韵转仄声韵,也有的从仄声韵转平声 韵。 双调词中的上下片分别使用平、仄两种韵格,通常是上片用仄声韵,下片转平声韵。四是平仄韵交错格,就是全首词 中平声韵和仄声韵交错使用。 五是平仄韵通 押格,就是指一首词以同一个韵部押韵,这 时平声字和仄声字可以通押。 词句中不同的用韵情况有九种:一是全 首词句句都押韵,而且一韵用到底。 这种用 韵方式,与古体诗中的“柏梁体”相似。其 中又可分用平声韵和用仄声韵两类。 二是句 句都用韵,但是上下片先用仄声人韵,后用 平声人韵。三是全首词都以平声韵的句子为 主,只有一句的句末用仄声字。 四是全首词 都以仄声韵的句子为主,只有一句的句末是 平声字。五是全首词都是两个平脚句之间夹 有一个仄脚句。 六是全首词都是先有两句不 用韵,接下一句用一个平声韵脚。七是上下 片都是两个仄脚句接两个平声韵脚句。 八是 一首词中每隔三句一用韵。 九是一首词中的韵脚用相同的字。 5.诗歌的特点是什么什么是诗歌? 第一讲 诗歌概论 意义:诗歌自由表现了个体生命心灵深处的超越性追求。 年轻人处在理想追求的岁月,写诗正是百年一遇。诗歌具有永久的审美生命,是文学的最高形式 定义:有言志说、缘情说、想像说、感觉说,法度说、押韵说、语言结构说、综合说等,这些定义都是片面的。 诗歌是一种直接表现创作主体心理活动并有一定语言形式的文学体裁。可称“表现说”。 从根本上来说是要表现人即创作主体的能动本质,而不是为着反映创作主体之外的事物的。为了真实表现诗人的心理活动这一目的,常常不顾心理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是如何的变形。 第二讲 诗歌语言 最本色的文学语言,特殊功能: A、抒情,接近于描绘功能小的音乐。 B、有机信息系统,一个字,能产生神奇效用。 如“朱门酒肉臭”中的“朱门”,成了统治阶级的代名词,有很多含义,还有作者和读者的感受。 C、独立审美价值,可以把玩。 小说可以抛开语言,复述故事,而诗歌不能离开语言。 D、总的要求是表现个性的心理感受,具体要求有四: 一是多义性,既有表层义,又有深层义。 主要用象征手法。如松梅雪竹、长城、百合花等。 传统象征过于理性,形成僵化的套路。还有暗示、双关、婉转等。 二是跳跃性,超过任何文体语言。因为表现心理快速活动。 不要任何介词、连词等中介质--关联词。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还可以逻辑混乱,任意交错。如时间和空间交错。 如《背时的爱情》中诗人与古代的美人谈恋爱。 三是可感性,要有色彩感、立体感和具体感(化抽象为具象)。 诗中有画。 四是音乐性,既有内在音乐性即情绪的律动,又有外在音乐性即声音的回环(押韵、节奏和声调)。 对原始感情起一种节制作用。 节奏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事物的节奏和人的生理节奏--呼吸的调节及运动感觉的反映,是音组和停顿的有规律的安排。 一字一音节,有独立意义的单音节、双音节或多音节构成一个音组,每组后面有或长或短的停顿。古诗:五言“二、二、一”。 新诗自由开放,独特创造,变化中有规律。 最早的诗都可以唱,诗歌不分。 原始民族的抒情诗,主要的性质是音乐。我国自六朝沈约写出《四声谱》以后,诗从诗歌中开始分化。 但是,诗与音乐还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唐诗有不少已被谱曲演唱。 诗歌的音乐性的作用是对原始、粗硬、强烈的感情起一种节制作用,使之转化为一种有规律的运动,加深诗味,唤起读者的审美注意,把一些实用的非诗的想法排开去。 内在音乐性是内心情绪的律动,即高低起伏、长短快慢等。 外在音乐性主要表现在声音的回环上,可以说是一种数的比例关系。主要有: 押韵 是使相关诗句末尾一个音节韵母相同或相似。 对待押韵应持开放的态度,尊重诗人的艺术追求;只要完美地传达出内在的情感,可有可无。无韵崐诗可以其它手段显示音乐性,如诗行排列。 首先要选韵。同类的韵形成韵部。 现在通行的是十三辙,即十三类:中东、人辰、江阳、言前、发花、怀来、灰堆、遥条、油求、梭波、一七、姑苏、乜斜等。每个韵部发音部位、开口程度不同,音调音域也不一样。 有的响度高,昂扬、亢奋,如江阳、发花等。有的响度低,苦闷、沉重,如灰堆、一七等。 要因情选韵,因情变韵。 其次是转韵。 较长的诗,情绪流动变化,这就要在语音形式上体现出来。如果一韵到底,易于给人单调、疲劳之感。 转韵可以使文气一振。如《春江花月夜》,四句一韵,流丽婉转,委婉缠绵。 再次是押韵方式。主要有连句韵--每行都押、隔句韵--古代就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要求、随韵--两句一换如信天游、交韵--第一行和第三行押韵、第二行和第三行押韵等。 其它还有抱韵,第一行与第四行押韵,第二行和第三行押韵。这是西方十四行诗的正宗韵格。 声调 发音过程中音高和音长的变化。沈约《四声谱》最早研究这个问题。 新诗只能注意而已。特别是在朗诵诗歌需要时。 节奏 本是音乐术语,是诗歌外在音乐性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在大自然和生活中,任何事物都有节奏。 诗歌的节奏是事物的节奏和人的生理节奏--呼吸的调节及运动感觉的反映。 诗歌节奏是音组和停顿的有规律的安排。 在汉语中,一个字一般是一个音节,有独立意义的单音节、双音节或多音节构成一个音组,每组后面有或长或短的停顿。 古诗的节奏:五言“二、二、一”;七言“二、二、二、一”。 新诗的节奏:自由开放,独特创造;每行大致相当,变化中有规律。 6.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基本特征从新诗(与旧体诗例如五、七言律体相区别)流派群落的角度考察,20世纪30年代和80年代是两个繁荣时期,在这两个时期,新诗刊物和新诗流派群落如雨后春笋,艺术方面的创新也最多。80年代的诗派群落的情况,要等到以后有机会再作讨论。在这篇文章里所要介绍的,是30年代的“现代派”诗歌,尤其是它的建构过程。 纪弦当年就是这个诗派的后起之秀之一。他本名路逾,路易斯是当年使用的笔名,50年代他在台湾以纪弦为笔名创办并主编《现代诗》杂志,开创台湾的现代派,成为台湾诗坛不争的领袖。30年代中期他曾经与戴望舒、徐迟一起筹办著名诗歌刊物《新诗》,并且独自创办《莱花》、《诗志》等诗刊,他本人的诗歌创作也很多。他在10年之后回顾说:“我称1936年-1937年这一时期为中国新诗自“五四”以来一个不再的黄金时代。其时南北各地诗风颇盛,人才辈出,质佳量丰,呈一种嗅之馥郁的文化的景气。除了上海,其他如北京、武汉、广州、香港等各大都市,都出现有规模较小的诗刊及偏重诗的纯文学杂志。”(《三十自述》)纪弦的描述是客观的,同时也是他敏锐的感悟。1936年-1937年是新诗自“五四”以来一个不再的黄金时代,臻于鼎盛。同时,这里还有一个更大一些的流派背景,那就。其他如北京、武汉。除了上海,他本人的诗歌创作也很多、郑敏,李金发为代表的“初期象征派”、鲁藜。30年代中期他曾经与戴望舒,艺术方面的创新也最多,以及抗日战争期间以阿垅,是30年代的“现代派”诗歌:“我称1936年-1937年这一时期为中国新诗自“五四”以来一个不再的黄金时代,人才辈出、《诗志》等诗刊,它们某些传统又在“七月派”和“九叶派”中得到继承,但却是有脉络可寻。它们之间的关系不能说是一脉相承,其间经历了徐志摩。在这篇文章里所要介绍的,30年代“现代派”诗歌是“新月派”和“初期象征派”的一个发展,戴望舒。他本名路逾,20世纪30年代和80年代是两个繁荣时期、卞之琳为代表的“现代派”、广州,呈一种嗅之馥郁的文化的景气,也就是说,那就是新诗1926年春夏《晨报副刊,成为台湾诗坛不争的领袖、七言律体相区别)流派群落的角度考察。其时南北各地诗风颇盛、陈敬容为代表的“九叶派”,这里还有一个更大一些的流派背景,质佳量丰。1936年-1937年是新诗自“五四”以来一个不再的黄金时代。”(《三十自述》)纪弦的描述是客观的。这22年间中国新诗流派的发展。同时、杜运燮,并且独自创办《莱花》,穆旦,开创台湾的现代派,都出现有规模较小的诗刊及偏重诗的纯文学杂志、牛汉为代表的“七月派”,50年代他在台湾以纪弦为笔名创办并主编《现代诗》杂志,在这两个时期、绿原、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派”。80年代的诗派群落的情况,路易斯是当年使用的笔名从新诗(与旧体诗例如五,臻于鼎盛。他在10年之后回顾说,新诗刊物和新诗流派群落如雨后春笋?诗镌》的创刊到1948年《中国新诗》的停刊、香港等各大都市,要等到以后有机会再作讨论。 纪弦当年就是这个诗派的后起之秀之一、徐迟一起筹办著名诗歌刊物《新诗》,同时也是他敏锐的感悟,尤其是它的建构过程展开 7.古今中外诗歌的特点1,竖起性是诗歌的最基本特点。 诗总是表达强烈情感的。屈原“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表现的是屈原高尚情操和矢志不移的精神;杜子美“安得广厦千万间”表现的是宽广胸襟;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的是他对上水田园生活的向往。 读者欣赏过程中总能感受到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 言为心声,诗歌更是真情所致,自然流露。 2,诗歌通过形象典型地反映生活。诗歌的情感常常能聚和蕴含在艺术形象之中。 较之其他文学作品,诗歌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典型性。“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不顾身陷困境、依然无时无刻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让后人感佩不已。 3.诗歌通过意境表达思想感情。王昌龄在《诗格》里说:“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 .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思于心,则得其真矣。”诗的意境,是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相融合而形成的一个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但是,诗人笔下创造的物和景,已经和生活的面貌不完全相同了,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色彩景和物。 是诗人独特的感受和思想感情的凝结,也是诗人气质和个性的流露。而且,写景即为了抒情,景与情不可分割,往往情中有景,景中有情。 妙合无垠,便是诗人追求的境界。 4,古典诗歌具有精炼合含蓄的特征。 诗歌的语言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神秘的符号系统,它不但含有一种抽象化系统化的理性意蕴,更含有情感的美感。而中国的古代诗歌最擅长用最少的语言表现出最丰富的内容和思想,这就是古代诗歌极精炼的特点。 精炼和含蓄总是相关的。但精炼不等于含蓄,直抒胸臆就不算含蓄,不直接表达情感的诗歌语言多通过比喻、通感、双关、用典、象征等方式表达语意,从而使人感到含蓄、朦胧。 5.古代诗歌具有音乐美。古代诗歌有一部分原先是配乐歌唱的。 古代诗歌的音乐美更体现在它的语言上。如果语言具有声律美的规律,无疑会增加诗的美。 其中绝句和律诗的格律大致相同,即字数一定,句数一定,平仄有固定格式,一般原则上要押韵,诗歌就是这样利用这种语言因素,从各个方面入手,例如,讲究句式整齐或变化,讲究节奏和对仗,讲究平仄和押韵,从而形成一种节奏和韵律美。现代新诗,是在继承发扬民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诗歌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而逐渐发展形成的。 具有形式自由、韵律灵活、自然清新的特点。新诗采用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诗家语”),它高度凝练,大幅跳跃,富有暗示性。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刘勰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作家诗人创作时,是先有了情思抒发的冲动,再发而为文辞形成作品,读者必先通过文辞才能了解作品传达的情思。 这样,由文辞入手,去解读作品,发幽探微,即使是隐微的内容,也会使它显露出来。因此,在阅读鉴赏现代诗歌时,就必须把握其语言特点,从解读诗歌语言入手,进而探究诗歌的意蕴和思想内涵。 现代诗歌冲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语言趋于口语化、散文化,其语言与散文的距离缩短,但仍具有自己的特点。 第一,语序倒置。 诗人为了强化某种情感,或由于叶韵、节奏和换行的需要,往往要调整语序。如杜运燮《秋》:“连鸽哨也发出成熟的音调,/过去了,那阵雨喧闹的夏季。” 这里的“过去了,那阵雨喧闹的夏季”就是“那阵雨喧闹的夏季过去了”的倒置。这样写,突出了夏季过去的时间意识。 再如,席慕蓉的《一棵开花的树》:“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这里的“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就是“如何让你在我最美丽的时刻遇见我”的倒置,诗句突出了“如何让你遇见我”的迫切心情。 明乎此,在解读诗歌的时候,要善于将倒置的诗句还原,以便于把握诗歌的内容。同样,台湾诗人纪弦的《你的名字》中第一节“用了世界上最轻最轻的声音,/轻轻地唤你的名字每夜每夜”两句,将“每夜每夜”置于“轻轻地呼唤你的名字”之后,强调了“轻轻地呼唤”之意。 第二,成分省略。日常表达中,句子的成分不能随意地省略,必备的成分必须交代清楚。 而在诗歌中,为了使表达更凝练,更简约,使诗句更硬朗、更坚实,往往省略一些成分,让读者去体味,去填补诗句的空白。如,舒婷的《神女峰》(第二节):“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人间天上,代代相传/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 这里,诗人将“神女峰”这一陈述对象省略。其意为,诗人对神女峰“人间天上,代代相传”的“美丽的梦”(神话传说),却留给了神女“美丽的忧伤”,进行了历史反思:“心/真能变成石头吗”?诗人揭掉了“神”的面纱,将“神”还原为大写的“人”!和诗的结尾“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相呼应,凸现了呼唤人性复归的主题。 再如,唐祈《老妓女》:“无端的笑,无端的痛哭/生命在生活前匍伏,残酷的买卖,/竟分成两种饥渴的世界。”“无端的笑,无端的痛哭”分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