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歌的构思脉络

1.寄全椒山中道士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恃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注释(1)全椒:今安徽全椒县,唐属滁州.(2)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3)“涧底”二句:指想象山中道士隔绝人世的幽独清苦生活.煮白石:道家有“煮五石英法”,在斋戒后的农历九月九日,将薤白、黑芝麻、白蜜、山泉水和白石英放进锅里煮.(1)试结合全诗分析首句的“冷”字好在哪里.(3分)(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分)(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4分)(4)这首看似平淡的诗蕴含着哪些情感?(4分)(5)这首诗的第一句有一“冷”字,说说这个“冷”字所包含的内容.(2分)(6)结合全诗,赏析尾联的精妙之处.(4分)参考答案: (1)(3分)“冷”字是全诗写景叙事抒情的关键.(1分)首句写郡斋天气的冷,联想到山中天气的冷;由天气的冷,联想到在山中艰苦修炼的朋友的孤独、凄冷.于是诗人欲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慰藉(1分).通过一个“冷”字,虚实结合,把诗人对山中朋友的想念很巧妙地表达了出来.(1分)(未答到最后一点,但前面各点的分析较具体,也可以给3分) (2)(4分)作者的感情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1分)写山中道人的种种活动,想送酒去安慰都是这种情感的表现.(1分)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即作者心中的寂寞之情.(1分)“郡斋冷”两句抒写,可以看到诗人身处郡斋的寂寞,想送酒去安慰山中的道士,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们而无可奈何;而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终于无从化解.(1分)(3)本诗围绕“怀念老友”展开:先是由于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再想到送酒去安慰忙碌的他,最后又因找不着他而无可奈何.(一点1分)(4)①对朋友的真挚思念.②无法见到朋友的孤独寂寞.③政治上不得志的落寞感伤.(写出一点得1分,写出两点得2分,写出3点得4分.)(5)既写出郡斋气候之冷,又写出诗人心头之冷,诗人寂寞而孤独.(6)(1)“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写作者衷心希望送酒安慰山中的道士,但是落叶满山,路也被遮蔽,道士自然无从找寻,诗人也无可奈何;这里体现了情感的起伏与跳荡.(2)以形象煞尾,耐人寻味.秋气萧森、满山落叶、人迹全无的深山,让人想到作者的怅然、孤寂与失落,情韵深长.以上每点2分,如果答情景交融、对比的酌情给一点分.赏析:这首诗乍看无甚惊人之句,好象一潭秋水,冷然而清,颇有陶渊明的风格,向来被称为韦诗中的名篇.有人说它“一片神行”,有人说是“化工笔”(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评价很高. 题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既然是“寄”,自然会吐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需要细心领略. 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冷”字.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首句既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冷.然后,诗人由于这两种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葛洪《神仙传》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还有道家修炼,要服食“石英”.明乎此,那么“山中客”是谁就很清楚了. 道士在山中艰苦修炼,诗人怀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安慰.然而再进一层想,他们都是逢山住山、见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许在这块石岩边安顿,明天呢,恐怕又迁到别一处什么洞穴安身了.何况秋天来了,满山落叶,连路也不容易找,他们走过的脚迹自然也给落叶掩没了,那么,到何处去找这些“浮云柳絮无根蒂”的人呢? 诗虽淡淡写来,却使人觉得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开头,是由于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再想到送酒去安慰他们,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们而无可奈何;而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终于无从消解.。

2.诗歌中构思脉络题怎么答

答题要点:“构思脉络”就是行文思路或结构。构思是指写诗歌时,在下笔之前对诗的主旨、结构、材料、语言、方法等方面进行总体设计,然后考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使得诗歌呈现系统性,有中心及层次。诗中清楚的布局和条理就是脉络。回答这类“构思脉络题”,就是要弄清楚各层次的内容,对各层次的层意进行概括,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表述时要说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即开头、中间和结尾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如: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分析: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在诗歌上结成的。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杜甫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参考答案:开头四句是杜甫对李白的高度赞美,回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但作者并不说明此意,而是通过第三联写离情。由第三联的离情自然引出末联“把酒论诗”的热切希望,正与诗的开头呼应。

希望能帮到你。

3.诗歌的构思立意有那些

鉴赏诗歌的构思立意

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诗词的篇章结构即诗词的行文脉络以及情感内容的起伏变化。具体的构思技巧主要指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以小见大、照应、抑扬等。

诗言志,卒章显志作为一种言志的方式,是指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这种构思立意追求的是“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以景结情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4.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答:这一联表达了作者对李白的浓浓思念之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解析:这首诗如果考生没有学过,单凭注解做起来是很难的,因为现代考生没这个实践,也不会去想象。就拿教师而言,这两句有时也很难理解,所以估计答得不错的便是情景交融之类的套语了。如是理解这一联的,思想感情答“离愁别恨”,表现手法答“拟人”、“象征”、“对偶”也应算为正确。

⑶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答:作者先从李白的诗歌才华写起,交待思念的缘由;而后顺理成章地抒写自己对李白的思念之情;为此而表达再次相逢论诗的愿望。层层铺垫,又环环相扣,情感真挚。

5.寄全椒山中道士 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恃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注释(1)全椒:今安徽全椒县,唐属滁州。(2)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

(3)“涧底”二句:指想象山中道士隔绝人世的幽独清苦生活。煮白石:道家有“煮五石英法”,在斋戒后的农历九月九日,将薤白、黑芝麻、白蜜、山泉水和白石英放进锅里煮。

(1)试结合全诗分析首句的“冷”字好在哪里。(3分)(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4分)(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4分)(4)这首看似平淡的诗蕴含着哪些情感?(4分)(5)这首诗的第一句有一“冷”字,说说这个“冷”字所包含的内容。

(2分)(6)结合全诗,赏析尾联的精妙之处。(4分)参考答案: (1)(3分)“冷”字是全诗写景叙事抒情的关键。

(1分)首句写郡斋天气的冷,联想到山中天气的冷;由天气的冷,联想到在山中艰苦修炼的朋友的孤独、凄冷。于是诗人欲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慰藉(1分)。

通过一个“冷”字,虚实结合,把诗人对山中朋友的想念很巧妙地表达了出来。(1分)(未答到最后一点,但前面各点的分析较具体,也可以给3分) (2)(4分)作者的感情包含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1分)写山中道人的种种活动,想送酒去安慰都是这种情感的表现。

(1分)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即作者心中的寂寞之情。(1分)“郡斋冷”两句抒写,可以看到诗人身处郡斋的寂寞,想送酒去安慰山中的道士,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们而无可奈何;而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终于无从化解。

(1分)(3)本诗围绕“怀念老友”展开:先是由于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再想到送酒去安慰忙碌的他,最后又因找不着他而无可奈何。(一点1分)(4)①对朋友的真挚思念。

②无法见到朋友的孤独寂寞。③政治上不得志的落寞感伤。

(写出一点得1分,写出两点得2分,写出3点得4分。)(5)既写出郡斋气候之冷,又写出诗人心头之冷,诗人寂寞而孤独。

(6)(1)“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写作者衷心希望送酒安慰山中的道士,但是落叶满山,路也被遮蔽,道士自然无从找寻,诗人也无可奈何;这里体现了情感的起伏与跳荡。(2)以形象煞尾,耐人寻味。

秋气萧森、满山落叶、人迹全无的深山,让人想到作者的怅然、孤寂与失落,情韵深长。以上每点2分,如果答情景交融、对比的酌情给一点分。

赏析:这首诗乍看无甚惊人之句,好象一潭秋水,冷然而清,颇有陶渊明的风格,向来被称为韦诗中的名篇。有人说它“一片神行”,有人说是“化工笔”(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评价很高。

题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既然是“寄”,自然会吐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

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需要细心领略。 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冷”字。

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首句既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冷。

然后,诗人由于这两种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

葛洪《神仙传》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还有道家修炼,要服食“石英”。

明乎此,那么“山中客”是谁就很清楚了。 道士在山中艰苦修炼,诗人怀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安慰。

然而再进一层想,他们都是逢山住山、见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许在这块石岩边安顿,明天呢,恐怕又迁到别一处什么洞穴安身了。何况秋天来了,满山落叶,连路也不容易找,他们走过的脚迹自然也给落叶掩没了,那么,到何处去找这些“浮云柳絮无根蒂”的人呢? 诗虽淡淡写来,却使人觉得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

开头,是由于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再想到送酒去安慰他们,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们而无可奈何;而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终于无从消解。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