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李白的诗歌继承了

1.李白继承了屈原以来的什么诗歌传统

1、李白继承了屈原以来的浪漫主义诗歌传统。

2、人物简介

①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②屈原(约前342—前278),名正则,字灵均,一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楚国大夫。汉族,出生于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他是中国最早的大诗人之一。继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政治家就是屈原。他创立了楚辞,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

2.李白对于诗歌遗产的学习与继承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也是诗歌空前繁荣的时代,两千多诗人的五万多首诗歌,众体咸备,名家辈出,把诗歌这种文学形式推到了顶峰,而在这如众星灿烂般的名家名作之中,李白的诗歌则如同北极星一般,高踞天顶,代表了盛唐一代诗歌的最高成就,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落笔成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是与李白齐名的杜甫给与他的高度评价,而且也可以作为后人对他的最高评价。 李白,首先是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他的诗歌在浪漫主义诗歌发展中有着崇高的地位。

李白的诗歌,继承了前代浪漫主义的创作成就,以他叛逆的思想,豪放的风格,反映了盛唐时代乐观向上的创作精神以及不满封建秩序的潜在力量,扩大了浪漫主义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促进了浪漫主义的极大发展。其次,李白对唐代诗歌的革新也有杰出的贡献,他继承了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使诗歌革新取得了最后的成功,一方面,他指出了“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古风》其一),以自豪的精神肯定了唐诗力扫齐梁颓风,恢复风雅传统的道路,一方面批评了忽视思想内容,追求雕饰的形式主义诗风,认为是,“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古风》其三十五)。

此外,他努力学习乐府民歌,大力开拓七言诗与乐府歌行和山水诗, 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一切,奠定了他在诗歌史上的崇高地位,下面,从浪漫主义的诗歌思想特色,山水诗,乐府诗几个方面来看他对前代诗歌的继承与发展。

一、浪漫主义诗歌的集大成者。 盛世喜李白,乱世怀杜甫,李白以他那盛唐时代的开放胸怀,气盖一世的宏大气魄,赢得了人们的推崇和喜爱[1]p86。

可以说,李白诗盛唐时期时代精神和艺术风格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一方面继承了我国自远古时代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一方面又开拓进取,融入了盛唐的时代精神。 远古时期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神话中,便已蕴含着积极浪漫主义的萌芽。

到了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更是在吸收前代文化与文学的成就的基础上,在与黑暗现实的斗争中,创造了《离骚》为代表的一系列光辉诗篇,以其宏富博大的内容,奇情壮采的形式,为浪漫主义传统创造了第一个高峰。与屈原同时的庄子,在其哲理散文中创造了许多寓言,对浪漫主义传统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两汉到唐初,浪漫主义传统在民间一文人创作中不断地发展着,曹植的《洛神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等等,以及六朝志怪小说中的一些优秀作品,都对浪漫主义传统有所丰富。终于,时至盛唐,人属李白,在非凡的时代与非凡的个人相结合之下,浪漫主义出现了新的高峰。

李白在创作中,继承了前代诗歌的丰富遗产,他所继承的传统,首先当推楚辞,特别是他受屈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屈原强烈的爱国情操和坚贞不屈的人格精神对李白的精神气质无疑有巨大的影响作用。

坚持人格的完美,保持人的美好天性,不降志从俗,不汩泥扬波,是屈赋的主旋律[2]p63。李白不但继承发扬了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还继承了屈原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象熔铸神话传说,大胆地幻想夸张等。

从具体作品来看,他的《梁甫吟》、《远别离》、《梦游天姥吟留别》等都在精神面貌上与屈原相一致。但是,李白的浪漫主义成就,不仅仅在于继承而更在于开拓进取,他的非凡成就,是个人与朝代的完美结合。

李白生活的开元、天宝年间,唐帝国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空前繁荣,民族交往日益频繁,同时,政治经济各方面也都潜伏着危机。国家的强大,鼓舞他建功立业的雄心,而政治的危机,则激发了他救时济世的热望,这种心情,表现在诗中,自然使诗歌充满了昂扬奋发的精神,而这是前代所不具有的。

无论是李白自称的“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江上吟》),还是与他同代的杜甫所称道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都是李白诗歌特点的准确描述。在李白的诗中,经常出现那布衣而抵卿相的人物或功成身退的侠士,他常借这些人物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

他羡慕姜子牙:“君不见朝歌屠叟辞荆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

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梁甫吟》),羡慕诸葛亮“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

他追求平交王侯,君臣相得,“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剖肝输胆效英材”(《行路难》其二),他佩服鲁仲连:“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古风》其十),李白的积极浪漫主义风格,即使在现实中受到严重挫折也不会消沉,相反的,则表现了愤激的斗争精神。像他的《行路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像他的《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城取紫袍。

3.李白的诗歌体现了唐代文化的()精神、()精神、()精神、()精神

李白诗歌涵盖三个精神:英雄精神、解放精神与人性精神。

英雄精神 据专家研究,李白平时是佩剑的。儒生是坐而论道的,是学院派的,而侠则是要做事的,实践品格的,要君臣一体,要报国立功。

这正是中古社会的士人理想。 儒生、仙翁与侠客,是李白的三种主要身份,也是他的诗风光明皎洁的源泉。

古代中国是“士人文学”居于文化主流地位的文学时代,现代则是“众人文学”占主流的时代。士的文学充满着对人的力量的歌颂与相信,充满对时代天下的关怀与责任。

由于士人注重精神训练,因而也是十分精神性的文学。而众的文学则自娱或互娱或娱他的,是消费的、松弛的、日常的,是从天下和家国退回到家庭乡土或市井甚至肉身的文学。

李白自负不浅。自评“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格,学可以究天人”,“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壮士怀远略,志在解世纷”。

尽管李白诗中采取了很多民歌的养料,我看李白诗,骨子里是士的文学。 譬如历来难以索解的《独漉篇》,原是古乐府,描写为父报仇的故事。

李白的笔下,则是英雄精神的宣言。“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

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这是写黑暗压抑如梦中难行困境。

“越鸟从南来,胡鹰亦北度。我欲弯弓向天射,惜其中道失归路。

落叶别树,飘零随风。客无所托,悲与此同。

这是英雄失路飘泊无依的生命困境。罗帷舒卷,似有人开。

明月直入,无心可猜。”这是对生命自由舒卷交流、君臣一体的美好意境的向往,对比第一句的“水浊不见月”,这里的“明月直入”是自由的、明朗化的精神。

“雄剑挂壁,时时龙鸣。不断犀象,锈涩苔生。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神鹰梦泽,不顾鸱鸢。

为君一击,搏鹏九天。”这里有跃动的英雄气。

一扫负面的生命困境,像雄剑、像神鹰。 据专家研究,李白平时是佩剑的。

儒生是坐而论道的,是学院派的,而侠则是要做事的,实践品格的,要君臣一体,要报国立功。这正是中古社会的士人理想。

看李白诗的大处,根本上是士的诗歌,根本上是对于人的力量的信心和经由精神修炼而来的超迈的美。“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

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嘲鲁儒》)在儒生情怀之中,李白更加上了侠义行动的美,清新、自信、有力,是从文学上显示了:中国的士重新发现了自己。

所以后来的中国士人,只要想从自己内心深处唤起自尊与自信,都会找到仙翁剑侠的诗人传统,李太白的诗歌,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是士人独立而高贵身份的文学符祝。 这跟盛唐时代是中国文化的青少年时代也有关系,中国文化中的文学传统,正在上升发育成熟。

我们说人生中最不可错失的文学时代,就是青少年时代,那是一个最没有功利、最没有负担、最活泼爱美的时代。李白诗是英雄出少年,是士的文学中的少年文学,是青春与生命热力的表现。

他写《少年行》,那可真的是一个英气的少年走在路上:“五陵年少市金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我们现在都还似乎从诗中听得到诗人爽朗无拘的笑声。 而且,少年是多梦的时节,少年时代美的想往,恰恰就是长大之后英雄精神的一个重要来源。

李白的《古朗月行》写得真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圆。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恻怆摧心肝。”前八句,写少年时代月的美好想像,象征着难以忘怀的童年时光与天真无邪的纯真心灵。

后八句,写月食,象征着纯洁理想与天真状态的破败与祛魅,对于昔日美好理想沦亡的忧伤,是诗人慷慨悲歌的原因。 我有个感觉,杜甫是深红色,或黑白分明中的黑色,李白则要么是唐三彩,要么是月光下的银白色,极真纯皎洁。

因为少年,所以到处是光与音乐。因为少年,所以往往是动作的诗歌。

酒与力与剑的美。 《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写一轮明月,负有神圣的使命,从天山的云海,来到玉门关,来到中原大地,为黑暗人间带来光明与美。

明月,正是诗人李白的自我象征。天山,正是他的出生之地。

这首诗,真是一首雄浑的英雄颂。我们从里面可以听到一种英雄圣贤降临人间的庄严音调。

有些现代知识人嘲笑李白,说他不自量力,说他没有政治才能,却又偏爱政治活动,所以很倒霉。说他是知识分子的自大狂的表现。

其实,这多半只是现代知识人自己的不自信,也缺少勇气,所以看李白不真,显出自家的小巧庸碌。古人说的是,士以器识为先。

士的文学,先须有器识上的大气。生命格局大,表现为有志气,有自信,有天下担当。

生命风调美,也表现为有才华,有魅力,足以使人向往追随。胡应麟说盛唐诗“格高调美”,李白就是典型的格高调美。

格高调美的生命意境,有什么不好?有什么可嘲笑的呢?李白首先是做人做得有意境,有风姿。“真贵人往往忘其贵,真美人是不自知其美,绝世的好文章出于无意。”

李白是忘其英气,忘其义气,忘其风姿,而无往不是真美。 李白做人有什么追求向往?我想他是隐然有一种新“士”的自喜。

即儒、。

4.李白的诗歌特点

李白诗歌的特点

就目前而言,李白诗歌仅存900多首,想来散失不少,但其内容甚为丰富多彩。李白一生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不满黑暗现实。他的《古风》59首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对唐玄宗后期政治的黑暗腐败,广泛地进行了揭露批判,反映了贤能之士没有出路的悲愤心情。言多讽兴,气骨高举。李白固然迫切要求建功立业,为国效劳,但他并不艳羡荣华富贵,而是认为“钟鼓馔玉不足贵”(《将进酒》)。在建树功业以后,他要以战国时代高士鲁仲连为榜样,不受爵禄,飘然引退。其思想明显地受到道家特别是庄子的影响。

李白的不少诗篇,表现了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这种内容常常结合着对统治者的批判。他的一部分乐府诗,反映妇女的生活及其痛苦,其中着重写思妇忆念征人,还写了商妇、弃妇和宫女的怨情。他的《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丁都护歌》、《秋浦歌》“炉火照天地”,分别描绘了农民、船夫、矿工的生活,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关怀。

李白一生写下不少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他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等,形象雄伟,气势磅礴,都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类诗篇,正像他若干歌咏大鹏鸟的作品那样,表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开阔胸襟,从侧面反映了他追求不平凡事物的渴望。

另外一些诗篇,像《秋登宣城谢脁北楼》、《独坐敬亭山》、《清溪行》,则善于刻画幽静的景色,清新隽永,风格接近王维、孟浩然一派。

李白还有不少歌唱爱情和友谊的诗篇。其乐府诗篇,常常从女子怀人的角度来表达委婉深挚的爱情。还有若干寄赠、怀念妻室的诗,感情也颇为深挚。李白投赠友人的作品数量很多,佳篇不少。其中有的诗表现了鲜明的政治态度,更多的是表现日常送别、相思之感,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沙丘城下寄杜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赠汪伦》等等,感情深挚,形象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

李白诗歌内容也包含着一部分封建糟粕,其中较多的是宣扬人生若梦、及时行乐、纵酒狂欢的消极虚无思想和表现求仙访道、炼丹服药的宗教迷信。他描写妇女和爱情题材的诗,也有少数存在庸俗情调。李白诗歌中大量采用夸张手法和生动的比喻。他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刻画他长安政治活动失败后深广的忧思,是广泛流传的名句。他的“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写自己的怀才不遇;“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写仕途艰难;“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写朋友间的深厚友谊等,都以鲜明突出的形象打动读者。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