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由于地域不同,宗派不同,各寺院,早晚课也有所不同。 密宗寺院,一般是本宗本派的传承法典。假如允许上早晚课,一般会发给课本,可以跟着一起上课。 汉地寺院,一般以“朝暮课诵”为主。早课,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经,观音赞(有的是药师赞或者其他,弥陀赞,有个主修法门决定),普贤十大愿王,三皈依,大吉祥天女咒,韦陀赞。 晚课,一般,弥陀经,八十八佛(有的,单日子念弥陀经,双日子念八十八佛;也有换过来的。也有,不分单双日子,全都念得,按照该寺院来定),蒙山施食,发愿文,三皈依,净土文,伽蓝赞等。 可以在寺院法物流通处,请一本,或者同修之间,结缘一本“朝暮课诵”,里面很详细。南无阿弥陀佛。 2.看字打头的古诗以下每首都有一句为晚字开头: 《首春》李世民 寒随穷律变,春逐鸟声开。 初风飘带柳,晚雪间花梅。 碧林青旧竹,绿沼翠新苔。 芝田初雁去,绮树巧莺来。 《初晴落景》李世民 晚霞聊自怡,初晴弥可喜。 日晃百花色,风动千林翠。 池鱼跃不同,园鸟声还异。 寄言博通者,知予物外志。 《赋得白日半西山》李世民 红轮不暂驻,乌飞岂复停。 岑霞渐渐落,溪阴寸寸生。 藿叶随光转,葵心逐照倾。 晚烟含树色,栖鸟杂流声。 《九月十日偶书》李煜 晚雨秋阴酒乍醒,感时心绪杳难平。 黄花冷落不成艳,红叶飕飗竞鼓声。 背世返能厌俗态,偶缘犹未忘多情。 自从双鬓斑斑白,不学安仁却自惊。 《捣练子》李煜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云鬓乱,晚妆残,带恨眉儿远岫攒。 斜托香腮春笋懒,为谁和泪倚阑干。 《相见欢》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阮郎归》李煜 东风吹水日衔山,春来长是闲。 落花狼藉酒阑珊,笙歌醉梦间。 春睡觉,晚妆残,无人整翠鬟。 留连光景惜朱颜,黄昏独倚阑。 《浪淘沙》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暮凭阑,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秋风庭院藓侵阶。 一桁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剑已沈埋,壮气蒿莱。 晚凉天净月华开。 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一斛珠》李煜 晚妆初过,沈檀轻注些儿个。 向人微露丁香颗。 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 绣床斜凭娇无那。 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蔷薇诗一首十八韵,呈东海侍郎徐铉》李从善 绿影复幽池,芳菲四月时。 管弦朝夕兴,组绣百千枝。 盛引墙看遍,高烦架屡移。 露轻濡彩笔,蜂误拂吟髭。 日照玲珑慢,风摇翡翠帷。 早红飘藓地,狂蔓挂蛛丝。 嫩刺牵衣细,新条窣草垂。 晚香难暂舍,娇自态相窥。 深浅分前后,荣华互盛衰。 尊前留客久,月下欲归迟。 何处繁临砌,谁家密映篱。 绛罗房灿烂,碧玉叶参差。 分得殷勤种,开来远近知。 晶荧歌袖袂,柔弱舞腰支。 膏麝谁将比,庭萱自合嗤。 匀妆低水鉴,泣泪滴烟雨斯。 画拟凭梁广,名宜亚楚姬。 寄君十八韵,思拙愧新奇。 《题彭州阳平化》徐氏 云浮翠辇届阳平,真似骖鸾到上清。 风起半厓闻虎啸,雨来当面见龙行。 晚寻水涧听松韵,夜上星坛看月明。 长恐前身居此境,玉皇教向锦城生。 《发襄阳后却寄公安人》包佶 挥泪送回人,将书报所亲。 晚年多疾病,中路有风尘。 王粲频征楚,君恩许入秦。 还同星火去,马上别江春。 《春池泛舟联句》裴度 凤池新雨后,池上好风光。 取酒愁春尽,留宾喜日长。 柳丝迎画舸,水镜写雕梁,潭洞迷仙府,烟霞认醉乡。 莺声随笑语,竹色入壶觞。 晚景含澄澈,时芳得艳阳。 飞凫拂轻浪,绿柳暗回塘。 逸韵追安石,高居胜辟强。 杯停新令举,诗动彩笺忙。 顾谓同来客,欢游不可忘。 《宴兴化池亭送白二十二东归联句》裴度 东洛言归去,西园告别来。 白头青眼客,池上手中杯。 离瑟殷勤奏,仙舟委曲回。 征轮今欲动,宾阁为谁开。 坐弄琉璃水,行登绿缛堆。 花低妆照影,萍散酒吹醅。 岸荫新抽竹,亭香欲变梅。 随游多笑傲,遇胜且裴回。 澄澈连天境,潺湲出地雷。 林塘难共赏,鞍马莫相催。 信及鱼还乐,机忘鸟不猜。 晚晴槐起露,新雨石添苔。 拟作云泥别,尤思顷刻陪。 歌停珠贯断,饮罢玉峰颓。 虽有逍遥志,其如磊落才。 会当重入用,此去肯悠哉。 《古苑杏花》张籍 废苑杏花在,行人愁到时。 独开新堑底,半露旧烧枝。 晚色连荒辙,低阴覆折碑。 茫茫古陵下,春尽又谁知。 《留别江陵王少府》张籍 迢迢山上路,病客独行迟。 况此分手处,当君失意时。 寒林远路驿,晚烧过荒陂。 别后空回首,相逢未有期。 《和左司元郎中秋居十首》张籍 选得闲坊住,秋来草树肥。 风前卷筒簟,雨里脱荷衣。 野客留方去,山童取药归。 非因入朝省,过此出门稀。 有地唯栽竹,无池亦养鹅。 学书求墨迹,酿酒爱朝和。 古镜铭文浅,神方谜语多。 居贫闲自乐,豪客莫相过。 闲来松菊地,未省有埃尘。 直去多将药,朝回不访人。 见僧收酒器,迎客换纱巾。 更恐登清要,难成自在身。 自知清静好,不要问时豪。 就石安琴枕,穿松压酒槽。 山晴因月甚,诗语入秋高。 身外无馀事,唯应笔砚劳。 闲堂新扫洒,称是早秋天。 书客多呈帖,琴僧与合弦。 莎台乘晚上,竹院就凉眠。 终日无忙事,还应似得仙。 醉倚斑藤杖,闲眠瘿木床。 案头行气诀,炉里降真香。 尚俭经营少,居闲意思长。 秋茶莫夜饮,新自作松浆。 每忆旧山居,新教上墨图。 晚花回地种,好酒问人沽。 夜后开朝簿,申前发省符。 为郎凡几岁,已见白髭须。 菊地才通履,茶房不垒阶。 凭医看蜀药,寄信觅吴鞋。 尽得仙家法,多随道客斋。 本无荣辱意,不是学安排。 林下无拘束,闲行放性灵。 好时开药灶,高处置琴亭。 更撰居山记,唯寻相。 3.什么是佛教佛教起源于孔雀王朝时期(MauryanPeriod,公元前322—前185年)的印度,在阿肓王(EmperorAshoka,公元前273—前232年在位)统治期间成为官方宗教。 佛教基于佛陀(开悟者)的教义而建立。佛陀原名悉达多、乔达摩(SiddharthaGautama),是一位富有的王子。 有预言称,悉达多将会成为伟大的军事领导者或大彻大悟之人。开悟后,佛陀在他最初的教义中解释了 “四圣谛' “四谛$是佛教哲学的基石>具体内容如下: 1、苦谛:生命常为无常患累所逼恼 2、集谛:贪欲招聚生死之苦 3、灭谛:烦恼与生死之患累可以灭除 4、道谛:若人能观八正道则苦可尽除 佛教传统中>VV正道a是进入涅槃需要遵从的一套准则。 涅槃是从生死轮回与“苦》中解脱出来的状态。佛陀的教义常以**为象征。 4.唐诗与宋诗的区别有那些通常区分唐、宋诗,除了时代概念以外,则还指风格。 风格当然与时代有关,不能几械的用时间段来划开;唐诗从韩孟诗派起下启宋调,而宋朝也有传承唐音者,比如宋初的白体和西昆体。就总体而言,唐宋诗风颇有不同,自宋以后直到近代,我国古典诗歌的风格,一般都没有超出过唐、宋诗这两大类的范围。 《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这番话说的便是唐、宋诗各自的特色。 举一个例子说明,比如李白的《洞庭湖》(之一):“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天南不见云。 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此诗只是写洞庭西望之所见,信手拈来,毫不着力,读来的确是蕴藉空灵,情在景中,这是以韵胜。 再看黄庭坚的《题郑防画夹》(之一):“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这首诗前三句写的是湖中景致及景色之动人,待到诗人欲买舟一游时,方明白并非真景,原来乃是画。 前三句的烘托作势,目的全为闪出最后一句,足见颇费匠心,深折透辟,即以意胜。 唐诗重韵致,所以大都情景交融,或情寓景中。又如像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四句均写景,并无特别深意,然其中洒脱高远,读者自能体会;其美全在情辞。 这便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讲的“不涉理路,不落言诠”。 而同是写庐山,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便不尽相同,前两句还是写景,但后两句却是议论,不过正因有此议论,更能让人充分领略到庐山的峰回路转。 清人赵翼评论道:“庐山名作如林,若再实做,断难出色。坡公想落天外,巧于以偏师取胜。” 的确,本诗与李白诗相比,意思较为深刻,以气骨见长;但情辞之丰腴则有所不如了。 苏轼此诗的意义还不仅于此,读者还可从中领悟到深刻的哲理;而这也是宋诗的特色之一,即富于理趣。 至于富理趣,唐诗中本有,像王维的《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诗人只是叙事写景,松风山月、解带弹琴,均可资以悟道。 最后以不答作答,耐人寻味。 理寓于景,意在言外,这是唐诗说理的特色。 而宋诗说理的特色,则可以照看黄庭坚的《次韵答斌老病起独游乐园二首》(之一):“万事同一机,多虑即禅病。 排闷有新诗,忘蹄出兔径。莲花出淤泥,可见嗔喜性。 小立近幽香,心与晚色静。 ”相对上一首而言,二诗其实含义相同,但黄诗在写法上较为曲折,说理更加透辟;只不过言尽句中,论到含蓄则有所不如了。 在说理诗上唐、宋诗各有各的特色,写景诗亦然。再如像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北风卷地百草折),虽然极尽描摹之能事,但款款道来,数换韵脚以作停顿,步骤合拍。 宋诗中例苏轼的《百步洪》(长洪斗落生跳波),效仿韩愈《送石处士序》中的比喻手法,一气呵成,使人应接不暇;且中间不换韵脚,大有直下之势。诗的优美与文的流畅兼有,写作技巧可说比岑诗有进步,但不免失之急迫,没有唐诗的雍容之态。 宋诗不仅在章法上,在音调上也一改旧观,多挺拔瘦劲,以黄庭坚诗为代表,与唐诗的浑雅之音迥异。 此外,严羽曾指摘黄庭坚和江西诗派“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 实际这也正是宋诗区别于唐诗之处,是宋诗的一大特点。 宋人既求新求变,于是天地万物、嬉笑怒骂皆入文章,独辟蹊径。 而唐诗中香草美人、男女情辞,在宋诗中却很少能见到;这主要是唐末出现并在宋代发展起来的词,其体裁形式适于言情,故宋人的这类情感大多转注到了词中。 唐、宋诗的孰优孰劣历来纷争不止,褒贬取舍因人而异。 宋诗的长处在于技法上较唐诗有所进步,以及题材的扩大,不过文学技巧越是进步,天籁自然越失,难免露出斧凿之痕,失却雍容浑厚之美,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而与此同时,若一味求新求变、求深求险,一但无新意所得,只好留意于字句之间,舍本逐末,便有损诗境,因辞害意。 而宋诗不及唐诗之处也正在于此。 就文学的发展而言,贵独创而不贵拘泥,宋诗人在唐诗已然兴盛至斯的情况下,难以为继;穷则思变,于是开辟新境,涉足唐人未到之处,另创一格与唐诗形成分庭抗礼之势。 元明之后,诗尽管也有所变化,却均越不出这两大派的藩篱。 5.和尚与尼姑的区别在于佛教中按照戒律分:一,比丘。 二,比丘尼。三,沙弥。 四,沙弥尼。五,式叉摩那尼。 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称,男的叫“比丘”,女的叫“比丘尼”。比丘含有三义,即 一、乞士,就是一面向社会群众乞化饮食,以资维持色身,一面又向慈悲的佛陀乞化法食,以资长养法身。 二、破恶,此恶是指心中的种种烦恼而言,出家人修戒定慧三学,扑灭贪嗔痴等烦恼,以便达到了脱生死的目的。 三、怖魔,六欲天的天魔希望一切众生皆为其魔子魔孙,永远受他的控制,可是出家的佛弟子目的却在跳出三界,以解脱为期,大家都很认真修行,不为天魔外道所扰乱,于是魔宫震动,魔王怖畏起来,故谓之怖魔。 沙弥:华译息慈,即息恶和行慈的意思。又译作勤策,即为大僧勤加策励的对象。 沙弥有三类:七至十三岁,名驱乌沙弥,谓其只能驱逐乌鸟。十四至十九岁,名应法沙弥,谓正合沙弥的地位。 二十至七十岁,名名字沙弥,谓在此年龄内,本来应居比丘位,但以缘未及,故尚称沙弥的名字。 沙弥与沙弥尼,皆应受持十戒。 式叉摩那尼:出家五众之一。旧译学法女。 新译正学女。沙弥尼之欲受具足戒者,使自十八岁至二十岁满二年间别学六法,验胎之有无,且试行之真固也。 是为式叉摩那尼。俱舍光记十四曰:“式叉摩那,唐云正学。 正谓正学六法。言六法者:谓不淫,不盗,不杀,不虚诳语,不饮诸酒,不非时食。 ”行事钞资持记上一之二曰:“式叉摩那,此云学法女。由尼报弱,就小学中别提六行为具方便。 二年则验胎有无,六法则显行贞固,十诵所谓练身练心即是义也。 6.什么是唐诗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繁荣最辉煌的时期。 据《全唐诗》及其有关 补遗所载,现存诗有52000余首,作家2300多人。数量之多,作者之众,内容 之广,风格流派之繁,体裁样式之全,均堪称空前。 从题材内容看,唐诗几乎深入到唐人生活的每个领域。大至国家兴衰、政治得失、社会动乱、战争胜负、民生疾苦,诸如盛唐时的对外用兵,盛唐 至中唐转折时的安史之乱,以及人民在其间受到的征戍与诛求之苦,中晚唐 的三大痼疾——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党争倾轧,无不写入诗中,号称“史 诗”的作品不计其数。 小至琴技棋艺、书理画趣、虫鱼鸟兽,亦莫不人诗。 至于那些描写自然田园,歌咏日常生活,抒发离情别绪,赞美建功立业,向 往渔樵山林等传统题材,更多如雨后春笋。 而且形式各异,有纪游体、寓言体、赋体、传记体、传奇体等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唐诗在反映现实的广阔 性和深刻性方面大大超过了前代。 它们从许多方面接触到当时社会的重大问 题,如对统治者的穷奢极欲、横征暴敛、穷兵黩武、腐败无能、拒谏饰非、斥贤用奸都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和谴责,有的甚至把矛头指向最高统治者,以 至后人无不感慨道唯唐人方敢如此。同时他们对农夫织妇所受到的种种压迫 与剥削充满了深切的同情,描写下层人民的生活已成为诗歌创作的一大内 容。 它们还提出了妇女问题、商人问题及其他社会问题。凡此种种都是前代 诗人没有或很少写到的。 唐诗的风格流派更是百花齐放。仅就盛唐而言,“李翰林之飘逸,杜工 部之沉郁,孟襄阳之清雅,王右丞之精致,储光羲之真率,王昌龄之声俊, 高适、岑参之悲壮,李颀、常建之超凡,此盛唐之盛也”(高木秉《唐诗品 汇总序》)。 其中,孟襄阳(浩然)、王右丞(维)等人与高适、岑参等人 还被后人奉为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在盛唐之前,还出现过以华 丽壮美著称的“初唐四杰”体和以精工纤巧著称的沈宋体,在盛唐之后,还 出现过以清丽精雅著称的十才子体、以平易通俗著称的元白诗派(亦称长庆 体>、以奇警峭劲著称的韩孟诗派、以精深婉丽著称的温李诗派等。 具体而论,唐诗派别虽多,但总体而论,唐诗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即能把充实的内容与饱满的感情,高度的写作技巧与纯熟的表现方式完美地 结合起来。而这几个因素本是诗歌的基本因素,唐诗不但能兼而有之,且能 将其炉火纯青地融为一体,故而能登上诗歌的顶峰。 唐之前的诗并非没有充 实的内容和饱满的感情,但苦于表现方法、艺术技巧尚不能像唐人那样随心 所欲,作起诗来难免有些板滞拙涩,缺乏活泼流动的韵味与风情。唐之后的 诗并非没有高度的写作技巧与纯熟的表现方式,但很多内容和感情早已被唐 人表现得淋漓尽致,很难再有所创新,故而作起诗来难免或多从形式及人工 安排上用力,或摆脱不掉因袭的成分,使诗歌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应有的情 韵。 但唐诗则不同,历史的机遇使它处于一种最佳的处境。它一方面能保有 充实内容和饱满感惰,一方面又能在写作技巧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因而唐人几乎开口便能写出好诗,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葡萄美 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 《凉州词》)、“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寻隐者不遇》),感情真切,情趣盎然,仿佛一切皆从胸中流出, 并非在有意为诗,但写出来的却是一派有如天籁的真情神韵,这正是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不可及处。 就体裁形式看,中国古典诗歌的各种体裁,包括“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弗备矣”。(《诗薮》外编卷三)唐 人发展了汉魏以来的五七言古体诗,既保有其古朴淳美的固有本色,又增加 其生动流走的新貌,特别是能吸收唐以来近体诗的优点,使其声情更加婉转 优美,摇曳多姿。 七言歌行体在六朝时尚属初起阶段,至唐亦蔚为大国。即 使是从南北朝起即已失去其音乐性的乐府诗,在唐代也有长足的发展和进 步。 李白尚喜借旧题写时事,至杜甫则发展为“即事名篇,无复依傍”(元 稹《乐府古题序》),专写新题乐府,从本质上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的写实传统。 至白居易,更团结元稹、张籍、王建等人发起了新 乐府运动,使乐府诗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唐人在诗歌体裁上的最大创新还在于律诗。这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富有 民族特色的诗体。 所谓律诗即要求按一定的格律程式来写诗。唐人吸取了六 朝永明体诗四声八病说和骈文骈赋崇尚骈偶对仗的合理内核,将其进一步规 则化,产生了新体的律诗。 这些规律主要包括:音调要合乎平仄声的规律。 即在一句之中,要以两字为节平仄声相间,尤其要使偶数字平仄相间,在一 联两句之内,要平仄相对,如五言的出句为“平平平仄仄”的话(七言只需 在前边加上与五言一二两字相异的仄仄即可),那么对句即需作“仄仄仄平 平”(七言则作平平仄仄仄平平)。 而在两联之间,即下一联的出句与上一 联的对句之间要平仄相粘,如五言的上一联对。 7.唐朝前期的宗教政策比较宽容,中国传统两大宗教——佛教和道教都有较大发展。 唐朝初年,高僧玄奘远赴天竺(现在的印度)取经657部,唐朝特此兴建了大雁塔来保存这些佛经。佛教经典的大量翻译以及中国僧人自身思想体系的逐渐成熟使得中国佛教在此时期迎来空前的发展,中国佛教的各主要宗派大多在此时期形成或成熟。 其他宗教如伊斯兰教,景教(基督教聂斯脱利派)和祆教也随着国际交流传入中国。唐武宗时对佛教采取高压政策,史称会昌灭法,使得除禅宗等少数宗派外,其他佛教派别从此一蹶不振。 禅宗相传是由南印度僧人达摩在北魏时创立。武则天时,禅宗分为南、北二宗。 禅宗五祖弘忍大师有两个大弟子,一为神秀,一为慧能,神秀创立北宗,慧能创立南宗。南、北二宗各把自己的主张归纳为四句偈。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就是说,通过长期苦修,排除杂念,然后才能渐悟成佛。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反对神秀的渐悟说,主张佛在心内,只要净心、自悟,就不必苦修,不必背诵大批的经卷,便可以顿悟成佛。 慧能的这种简单速成的方法,对于那些陷于水深火热而看不到出路的广大百姓,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对于地主官僚,这种廉价进入天堂的方法,既可以使他们空虚的灵魂得到寄托,又可以收到消除人民斗志的好处,自然也受到欢迎。 因此。 南宗终于战胜了北宗,得到广泛流传。到唐后期,它几乎取代了佛教的所有各宗派,垄断了佛坛。 整个唐代,佛、道二教的斗争一直很激烈。唐高祖和太宗把道教置于佛教之上;武则天为反李唐皇室,又把道教压在佛教之下。 唐武宗为了打击极度膨胀的寺院经济势力,听从道士的建议下令灭佛。 宣宗继位后,又下令扶植佛教。 由于以禅宗为代表的佛教,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简化了教义和修行方法,吸收儒家的一些思想因素,增添了世俗宗法色彩,逐步从外来宗教转化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加强了自己的竞争能力,因此,在与道教的斗争中,占有一定的优势。 8.求相关与佛或道的诗词那一天, 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 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转山转水转佛塔, 不为修来世,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月, 我轻转过所有经筒, 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纹; 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 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细翻遍十万大山, 不为修来世,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只是,就在那一夜,我忘却了所有, 抛却了信仰,舍弃了轮回, 只为,那曾在佛前哭泣的玫瑰, 早已失去旧日的光泽 见与不见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我问佛:为何不给所有女子羞花闭月的容颜? 佛曰:那只是昙花的一现,用来蒙蔽世俗的眼 没有什么美可以抵过一颗纯净仁爱的心 我把它赐给每一个女子 可有人让它蒙上了灰 我问佛:世间为何有那么多遗憾? 佛曰:这是一个娑婆世界,娑婆即遗憾 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 我问佛:如何让人们的心不再感到孤单? 佛曰: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 多数带着这种残缺度过一生 只因与能使它圆满的另一半相遇时 不是疏忽错过,就是已失去了拥有它的资格 我问佛: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却又怕不能把握该怎么办? 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 和有情人,做快乐事 别问是劫是缘 我问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 佛曰: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 我也曾如你般天真 。 我问佛:为什么总是在我悲伤的时候下雪 佛说:冬天就要过去,留点记忆 我问佛:为什么每次下雪都是我不在意的夜晚 佛说:不经意的时候人们总会错过很多真正的美丽 我问佛:那过几天还下不下雪 佛说:不要只盯着这个季节,错过了今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