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典故在诗歌中的作用

1.如何理解典故在古诗中的作用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古诗词中的典故和所要表达的思想常常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体说来有如下作用:一、委婉含蓄,避免平直。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在有限的词语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增加韵味和情趣,表达更生动、更典雅、更含蓄。二、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1、古代诗人在一些以慨叹历史为主题的诗歌中,往往通过引用关于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的典故来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2、针对社会存在的一些弊端,古代诗人在受到周围环境的限制不便畅所欲言的时候,往往引用典故来影射时事,达到借古讽今的表达效果。

三、抒情言志,表明心迹。诗歌的本质特征就在于抒情,但诗人的情感有时往往并不直接流露,而是借助典故作委婉含蓄的表达。

从抒发情感类型的角度,我们通常可以分为这样几种情况:1、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讴歌和赞美。 2、表达对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进取和追求。

3、表达对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慨叹。四、引发联想,创新意境。

诗词中,在对e68a84e8a2ad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431353334现实景物描绘时引用典故。可把此时此景与彼时彼景相联,能创设新的画面,加深诗的意境,促使人产生联想,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五、简洁精练,内涵丰富。我们知道,古诗词往往受字数、句数的限制,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丰富的内涵,用典就是很好的一种手段。

因为用典是对历史故事等的高度概括,在增加诗歌容量的同时,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增大诗词表现力。可收到言简而意丰的艺术效果。

扩展资料:现将含典故的诗句举例如下: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典故: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了。在诗中的意思和作用:诗人是借这两个典故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

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典故: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词人借用典故把自己的思乡与忧国、报国之情交织在一起。

3、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典故: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典故:遣冯唐--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

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典故:射天狼--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词人在这句中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6、八百里分麾下炙,……马作的卢飞快(《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典故:八百里--指牛。据《世说新语·汰侈》载: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驳”后世诗词多以“八百里”指牛。

的卢--良马名。据《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载,刘备在荆州遇险,他所骑的的卢马“一踊三丈”驮他脱险。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形象的描写了军旅的生活和表现了抗金将士的英雄气概。

2.诗歌中应用典故的作用

以典入诗 别有意趣——古诗词的巧妙用典 (宋玲) 以典入诗,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

凡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而增加词句之形象、含蓄与典雅,或意境的内涵与深度,即称“用典。”用典也是诗歌的一种修辞手法,可避免一览无余的直白,还可给读者在诗行间留下联想和思索的余地。

的确,用典用得巧妙、恰当,可以使诗词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诗句更凝练,言近而旨远,含蓄而婉转,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古诗人常说的:力透纸背,掷地有声!下面,我主要讲四点,一是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二是用典的主要形式;三是用典的手法;四是用典要注意的三个问题。首先具体说一下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 一、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如: 泊秦准 (杜牧) 烟笼塞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中的《后庭花》歌曲名,是引用的一个典故,南朝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被后人称为为“亡国之音”。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所以,诗人这里是借陈后主因荒淫享乐终致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

二、抒情言志,表明心迹。如: 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引用了一个典故。

据《汉书·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

这里诗人身在密州,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以魏尚自喻,希望有一天,朝廷也能派遣象冯唐这样的人前来,抒发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首词用了四个典故,典中套典,我们就说一下最后用的廉颇的典故。

廉颇为赵名将,赵王听信谗言不信任他。后秦攻赵,赵王想用廉颇,派人去了解他的情况。

廉颇一心为国,当着使者的面吃下一斗米饭、十斤肉,披挂上马,以表示可以上阵,而使者受人贿赂,却谎报廉“一饭三遗屎”,赵王以为廉老,终于不用。词中概括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借以表达自己想报效国家却无人过问甚至还被小人中伤的悲愤之情。

由此我们也看出,诗人往往对统治者的批评,因为不能正面直说,用典就是最好的办法。 三、引发联想,创新意境。

如: 破阵子(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诗中“八百里”“的卢”涉及两个典故:一是据《世说新语》记载,晋王恺以牛“八百里驳”与王济作赌注,王济获胜后杀牛作炙,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

二是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运用这两个典故,创造一个雄奇的意境,不由让读者仿佛看到战争爆发前犒劳出征将士的壮观场面和战场上铁骑飞驰敌阵的激烈场景,极具穿透力。

四、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如: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里运用了向秀闻笛、王质遇仙两个典故表达贬官二十多年后回归时的感受。

以“闻笛赋”隐含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抒发了对死去旧友深深的怀念之情;以“烂柯人”暗示自己遭贬谪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短短的十四个字,就表达出了如此复杂的情感,这岂不是用典的魅力?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用典还使诗歌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结构严谨。

在增加诗歌内涵的同时,还增加其外形之工整。 其次我们来说诗词用典的主要形式。

用典从形式来看,常用和常见的主要有引用历史故事和化用前人诗句两种。 引用历史故事,也叫“用事”。

即把典故浓缩化为诗句,借以抒怀言志或影射时事。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

后世对她的词评价颇高,称其“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词坛丛话》)。相对而言,李清照的诗流传下来的极少,但这一首却一扫其词的婉约缠绵,风格悲壮飘逸,最为人所赞叹!诗的一、二句语气激昂慷慨,铿锵有力,已成千古名句。

三、四句随即用典:秦末,项羽与刘邦争天下。刘邦的主将韩信于垓下设十面埋伏,项羽杀出重围,败退至乌江。

乌江亭长劝他回江东去重振旗鼓,东山再起,像当年率八百儿郎那样破釜沉舟,还可背水一战!但他羞愧难当,自言“无颜见江东父老”,终不肯渡,遂拨剑自刎而死,死得英勇,毫无腆颜偷生。

3.如何理解典故在古诗中的作用

如何理解典故在古诗中的作用以典入诗,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凡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而增加词句之形象、含蓄与典雅,或意境zhidao的内涵与深度,即称“用典.”用典也是诗歌的一种修辞回手法,可避免一览无余的直白,还可给读者在诗行间留下联想和思索的余地.的确,用典用得巧妙、恰当,可以使诗词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诗句更凝练,言近而旨远,含蓄而婉转,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古诗人常说答的:力透纸背,掷地有声!下面,我主要讲四点,一是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二是用典的主要形式;三是用典的手法;四是用典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4.李商隐《锦瑟》一诗中用了哪些典故

李商隐的《锦瑟》诗,《锦瑟》诗历来有各种不同解释.这里先对各种不同解释加以评论,再加分析,原文较长,因此分段.第一段评何焯《义门读书记》的解释.何焯认为《锦瑟》是悼亡诗,即悼念妻子王氏的诗.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借素女弹五十弦的瑟而悲,表达悲思.次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从庄周梦里化为蝴蝶,望帝的魂化为杜鹃鸟,说明王氏化去,即王氏死去.三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是哀悼她不能复生.末联:“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说“追忆”,跟“思华年”,想念她的年轻时,这是明显的悼亡诗.何焯又引程湘衡说:这是李商隐把它放在诗集的开头,来讲他的诗的,即有以这首诗代序的意思.次联讲作诗的旨趣,即庄生晓梦化为蝴蝶,表示得意;望帝托杜鹃鸟哀鸣,表示哀怨.中联讲它的匠巧,即讲他的诗的技巧,像珠的有泪,玉的生烟.何焯认为李商隐原本的集子已经亡失.现在流传的集子,出于后人搜编,不是李商隐自定,那末程说实无根据.何焯讲程湘衡说比较简单,钱先生找出程的原话来看.程说:首联指出平时做的诗,一言一语都是追忆生平.次联指出集中的诗,有的是自伤的,有的是托讽的,即把望帝托杜鹃鸟的哀鸣比自伤,把庄周梦里化为蝴蝶说成托讽.中联指诗写得珠辉玉润,说明它的技巧.末联指出诗里讲的,不堪追忆,可供研讨.钱先生指出何焯否定程说是不对的.即使李商隐诗集不是原编,但把《锦瑟》这首诗放在全集的头上,还当是有所本的.钱先生再驳斥何焯的悼亡说.“庄生”句是用《庄子·齐物论》梦蝶事,原文说:“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自得貌)蝴蝶也.”讲他做梦变成蝴蝶,栩栩自得,跟悼念亡妻无关.不是用《庄子·至乐》鼓盆事,原文说:“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讲“鼓盆”是指妻死,讲“化蝶”与妻死无关.不能因为都是庄子的事,就把“化蝶”拉扯到“鼓盆”上去.好比《孟子·离娄下》:“西子蒙不洁,则人家掩鼻而过之.”西施用不洁而有臭气的帽子戴在头上,人皆掩鼻走过.孙夷疏:吴王夫差有令,西施入市,有人愿看西施,交金钱一文.这是关于西施的两件事,不能把“蒙不洁”牵扯到“交一文”.再比方汉人直不疑,有人疑他偷金子,有人疑他偷嫂子,这也是两件事,不能胡扯.讲到庄子,还有庄子与惠子在濠水桥上观鱼之乐,庄子见髑髅的感叹,凡是漆园小吏庄子的事,无不可以用作猜谜,何以独知为鼓盆呢?即“梦蝶”不是“鼓盆”,与亡妻无关.这是驳何焯的说法. 第二段引张采田说,讲“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认为唐宰相李德裕贬官到珠崖,死在那里,与珠海同枯,所以称“沧海”句.说用蓝田产玉比令狐綯的入相,《诗·小雅·节南山》:“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用太师尹氏的地位比南山的高.房以这里用蓝田山产玉来比令狐綯入相.“日暖”比令狐綯的威势.钱先生认为这样解释“沧海”句,可比“拜佛西天”之谑:“董若雨《西游补》第五回,孙行者化身为虞美人,与西施、绿娘等联句,脱口而出曰:‘拜佛西天.’诸女哗怪,行者强颜文饰曰:‘文字艰深,又费诠释.天者夫也,西者西楚也,拜者归也,佛者心也;盖言归心于西楚丈夫也.”按李德裕死在珠崖,不在沧海,与珠有泪也无关.“蓝田”句拉扯到今狐綯,蛮凑强攀,更无道理. 第三段引施国祁注元好问《论诗》的“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的注,引厉鹗说.钱先生又称冯浩注《锦瑟》后半首:“浩曰:此悼亡诗定论也.”“余为逐句笺定,情味弥出矣.”“今者抚其弦柱而叹年华之倏过,思旧而神伤也.”次“取物化之义,兼用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义山用古,颇有旁射者.”“五句美其明眸,六句美其容色,乃所谓追忆也.”“当时睹此美色,已觉如梦如迷,早知好物必不坚牢耳.”这里有新解,即认为“五十弦”“剖为二十五弦,是即其人生世之年”.按李商隐在开成三年(838)与王氏结婚,大中五年(851)王氏死,计共经历十三年.如王氏为二十五岁死,必十二岁出嫁始合,不近情理.所以这个新说不合.至于把“化蝶”变成“鼓盆”,钱先生已经驳过,不用再驳了.至于“物化”说,庄周梦中化为蝴蝶,醒来还是庄周,并没有“物化”,所以“物化”说也不合. 第三段讲汪师韩说,可说是不得意说.即五十弦的古瑟,不合时尚,比自己怀才不遇.“晓梦”“喻少年时事”.按晓梦指“栩栩然蝴蝶也.”栩栩是自得之貌,与“不得意”之说不合.“春心”指“壮心,壮志消歇”.按“托杜鹃”指哀怨,光说“壮志消歇”,似还不够. 第四段钱先生来解释这首诗,用程湘衡说,即认为这诗放在集首,有代序言之意.钱先生按照这个意思来解释《锦瑟》篇.李商隐曾讲他的诗:“星势寒垂地,河声晓上天.夫君自有恨,聊借此中传.”冯浩笺:“‘星势’二句,言声光在此而感发在彼,方引起谢(指先辈)自有恨,借我诗传之,故纪念甚多也.”这是说,他的诗写的是声光在此,而感发在彼,即写的是锦瑟,而另有感发.这种感发不光是他自己的,也包括先辈的在内,所以先辈自有的恨,也可借他的诗来传达.说明他的诗。

5.分析登快阁一诗中典故的运用,思考古典诗词创作中运用典故的利弊

古典诗词用典故的利弊,用典故好不好?在我看来,就像一位女子身戴珠饰好不好?用典用得好的诗词,就像一位身戴珠饰,很得体美丽的女子,她的珠饰不会让她变得俗气,反而可以衬出她的气韵,比如她的一个耳坠就可以暗示她的身份,突出她的气质,诗词用典用得好,你读诗词时,不会觉得一切堆砌得做作,而可是从一个小小的典故中读出诗人的“精气魂” 本诗中的“青眼”可以看出诗人价值取向,说道“精气魂” 不得不谈辛弃疾的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凝练的典故,深沉的感情,百夫长的气度.当然 辛弃疾有的词作用典太多,“休说鲈鱼堪鱠,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好像堆砌得较多了,几乎句句用典,词本身的美感就相对削弱了. 用典的好诗和不用典的好诗,我更偏爱哪个呢? 于我而言,用典的好诗就像一位绝代风华的佳人,但她的美很多来源于岁月的沉积,外在的一些形式衬出来的, 而不用典的好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啊,是一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佳人,她的美是上天过于慷慨的赐予,更让人为之心动 正如王国维所奉的最高境 界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切尽在不言中啊 我自己的想法,希望采纳,。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