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中的平仄是怎么的诗者,乃最富音乐性之文章,欲求其能歌咏动听,除于平仄声调上,力求其合律外,尚须押韵,始能增加旋律之美。 何谓韵?刘勰于【文心雕龙】云:“同声相应谓之韵”。易言之,“韵”即是“同一收音”之谓。 如“东、公、空、通、同、聪、烘、红、隆”等字,皆以(ㄨㄥ)为收音,即同属一韵。而取“东”字为代表,称之为“东”韵。 又如“先、天、填、年、千、煎、绵、延、前”等字,皆以(ㄧㄢ)为收音,亦同属一韵,而取“先”字为代表,称之为“先”韵。而将某些诗句之末尾,用上同韵之字,即称为押韵。 如王之涣之【登鹳雀楼】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中“流”与“楼”字,俱在“十一尤”韵之中,称之为押“十一尤”韵。 押韵之作用 押韵之作用有二: 一:将许多涣散之音,联络贯串,以成为完整之声调,使诗歌之节奏更鲜明、更和谐。吟诵起来,令人觉得铿锵悦耳。 二:为便于成记忆,诗之有韵,使人读之琅琅上口。即使篇幅较长,亦易于完成背诵也。 目前古典诗家所通行之韵部,为清康熙时颁布之【佩文诗韵】。该诗韵乃是以元末阴时夫所考定之“平水韵”为蓝本,共一百六韵。 其中平声分上、下二部各十五韵,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其一东、二冬等之数目,只用于标明韵目之次序,非有他义。 而上平、下平亦祗是平声上卷、下卷之分,因平声字较多,故分为二卷。非阴平、阳平之谓,于此一并述明。 近体诗押韵之规则,原则上律诗、绝句等近体诗,无论平韵、仄韵皆可押,押仄韵者称古绝或古律。押韵之位置,皆位于偶数句之句末,至于第一句则可押可不押。 大体上五言诗以不押居多,而七言诗则反是。古人另有数种特殊之押韵法,略述于后: 特殊之押韵法 一:飞雁入群格──即首句所押之韵,非在同一韵部之内也,称之为“飞雁入群格”(或称孤鹤入群格)。 惟仍须以古韵能通转者为限。现举数首为例: 伊州歌 金昌绪(一作盖嘉运作)(飞雁入群格) 打起黄莺儿(支韵), 莫教枝上啼(齐韵);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齐韵)。 首句用四支韵,余用八齐韵。 枫桥 孙觌 (飞雁入群格) 白发重来一梦中(东韵), 青山不改旧时容(冬韵); 乌啼霜落寒山寺, 攲枕犹听半夜钟(冬韵)。 首句用一东韵,余用二冬韵。 雪梅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江韵) 骚人阁笔费评章;(阳韵)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阳韵) 首句用三江韵,余用七阳韵。 雪作 曾几 卧闻微霰却无声,起看阶前又不能; 一夜纸窗明似月,多年布被冷于冰; 履穿过我柴门客,笠重归来竹院僧; 三白自佳晴亦好,诸山粉黛见层层。 诗押十蒸韵,而首句借用“庚”韵字为韵脚。清沈德潜【说诗晬话】云“起句可不用韵,故宋人有用别韵者,然必于通韵中,方可借入,若庚青韵诗,起句入真文寒删韵;先韵诗,起句入覃、盐、咸韵,则杂然不可为训”。 汪师韩于【诗学纂闻】亦云:“唐律第一句多用通韵字,盖此韵原不在四韵之数,谓之‘孤雁入群’。然不可通者,亦不可用也”。 而谢榛【四溟诗话】则曰:“七言绝律,起句借韵,谓之孤雁出群(按:当作孤雁入群格)宋人多有之。宁用仄字,勿用平字,若子美‘先帝贵妃俱寂寞’,‘诸葛大名垂宇宙’是也”。 于此可知各人持论,亦自稍有不同。 二:飞雁出群格──末句所押之韵,非在同一韵部之内,称之为“飞雁出群格”(或称孤鹤出群格)。 然亦须以古韵能通转者为限。如: 故行宫 元稹 寥落故行宫,(东韵) 宫花寂寞红;(东韵) 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 (冬韵) 诗押“一东”韵,而末句借用“二冬”韵之字。又如: 中夏昼卧 刘兼 寂寂无聊九夏中,(东韵)傍檐依壁待清风;(东韵) 壮图奇策无人问, 不及南阳一卧龙。 (冬韵) 诗押“一东”韵,而末句借用“二冬”韵之字。又如: 呼陀河 范成大 闻道河神解造冰,曾扶阳九见中兴; 如今烂被胡羶涴,不似沧浪可濯缨。 诗押“十蒸”韵,而末句借用“八庚”韵之字。又如: 言怀 黄景仁 听雨看云暮复朝,谁于笼鹤采丰标; 不禁多病聪明减,讵惯长闲意气销; 静里风怀玄度月,愁边心血子胥潮; 可知战胜浑难事,一任浮生付浊醪。 诗押“二萧”韵,而尾联借用“四豪”韵之字。以上皆称为“飞雁出群格”。 三:进退格──律诗之押韵,又有所谓“进退格”者,例如七律八句四联,首联押“一先”韵,次联换“十一真韵”,第三联复用“一先韵”,末联更用“十一真”韵。一进一退,然亦须在古韵本相通之范围内,非可任意也。 黄朝英【缃素杂记】云:郑谷与僧齐己、黄损等,共定今体诗格云:“凡诗用韵有数格,一曰葫芦,一曰辘轳,一曰进退。葫芦韵者先二后四,辘轳韵者双出双入,进退者一进一退,失此则谬矣!如李师中【送唐介】诗: 孤忠自许众不与,独立敢言人所难; 去国一身轻似燕,高名千古重于山; 并游英俊颜何厚,未死奸谀骨已寒; 天为吾君扶社稷,肯教夫子不生还。 正所谓进退韵格也,‘难寒’二字在寒韵,‘山还’二字在山韵,诚合体格,岂率尔而为之哉?近阅【冷斋夜话】载当时唐李对答语,言‘此诗为落韵诗’,盖渠不见郑谷等所定诗。 2.古诗中的平仄问题词语注释平仄 píngzè[level and oblique tones] 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 要区别平仄,先要懂得四声。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古汉语中的平仄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 “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现代汉语中的平仄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 上声是现代汉语并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例如: 妈 麻 马 骂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四声与平仄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我们要知道四声,心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 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 古代的四声是: ⑴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 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 西南方言中(从湖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 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 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 《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疏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 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 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 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 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现在试举一些例子: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还。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开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汉”、“看”字都属于这一类。 “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总是读去声。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是有时平去两读的,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下文我们就讨论平仄问题。 平仄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 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⑴。 3.诗词格律怎样去学习,感觉好难啊熟能生巧吧,其实律诗的格律还是比较简单的,不要被乱七八糟的规则搞晕了,只要记得黏对这个大规律,句式不就两种,像推数学公式一样就能把所有格式写出来了。 至于可平可仄的地方,记住不犯孤平,不犯三平调,就基本不会出错了。拗救呢,可会可不会,但有的时候利用好的拗救是可以表达出特殊的韵律和情感的,想记的话知道三种就行了,小拗可救可不救、大拗必救、当句自救。 比较麻烦的是中古音和现代普通话的读音不太一样,初学者经常搞错平仄(其实有的老手不注意也会栽跟头),这个不要急,慢慢来,手机上存一个平水韵,不清楚的时候翻出来看看,用多了就好了。多用心看看入声的部分,很多现在读平的音在中古音中都是入声字,所以对入声部分里的平声好好记一下,然后别的部分里的不同就比较少了,记住几个常用的,像浪啊,场啊这样很多字一般用平,也不很多,习惯就好了。 还有,有些多音字,像看、思等等,意思不同平仄不同,也要用用心记住,不过放心,常用的也就几个。词律比较麻烦,去找权威一点的词谱吧,一般词谱上用平仄中标的都会比较简单,实际上词中有一些特定的音律习惯,比如有些词用仄韵,但实际上一般只用入声韵,还有一些地方标的仄仄,实际上不是任何两个仄字就行,有些词的特定地方就一定要用上入或上去组合等等,这些说明散见于历代的笔记词话中,要靠积累,但你找一些名家的诗词格律书,这些地方往往会注明的。 其实呢,现代人填词也可以完全不那么讲究的,按词谱把基本平仄用对就行,除非你是真想做到特别专业的程度。总而言之,大的东西并不难,细节就要靠多读多看多积累了,还是那句话,熟能生巧。 初学者一开始不要怕格律不对,多写一点,然后找懂的人看看,慢慢就好了,不要畏难,中国的旧诗其实并不太景气的,多一个人学也总是好的,愿你成功吧。 4.感觉诗词很难学宋词这么多词谱,那是前人多少年积累起来的,你一上来就想驾驭全部,有可能吗? 不要想着每一首词牌都熟悉就好,挑选一两首适合自己风格和心态的词牌,对照词谱专心练,当你将一首词牌写到十篇以上的时候,应该就对该词牌了如指掌,韵在哪里平仄如何你都应该会相当熟悉,这样你再写起来就轻车熟路了。 填一首自己熟悉的词牌,在表现感情方面也会更加得心应手,填十首低质量的词不如一首高质量的词,张若虚大多作品失传,仅仅一首春江花月夜,却多少年长盛不衰。 前期可以多填唐多令、如梦令、破阵子、生查子等小令。 5.古诗为什么那么强调平仄压韵古典格律诗词对文字的平仄有严格的要求,稍谙古文者皆知。 以七律为例,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对中间两联尤其要求严格对仗。这种对仗不紧紧是字数,词性上的,还包括声调。 从声调上讲,首先是平仄相间,即不能出现连续的平声或仄声,当然仅对偶数位字作这一要求,也就是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其次是联间沾,联内对,即上联后句与下联前句平仄相同,同联当中平仄相对。 词的词牌格式更多,平仄之式更为复杂,但平仄相间和固定仍是重要的原则,对词而言,在固定的位置上只能放入符合平仄的字。 律诗绝句以及词曲的各种固定形式,(包括句数,字数,对仗,压韵,平仄几方面特定要求)自有其鲜明的美学及诗学特征。 律诗绝句以五字和七字为一句,一是读起来节奏鲜明,另外从记忆心理学上讲则是更符合记忆的要求,这种分句法最容易记住;对仗具有典型的轴对称形式的美感,恰好又与中国文化的美学特征相协调一致,如古代建筑典型特征就是它的轴对称性;韵脚一致能使阅读吟诵和谐流畅;平仄相间使诗句抑扬顿挫;联间平仄相沾则能起到整诗语气贯通的作用,类似于汉语修辞手法中的顶针。各种固定形式特征之重要性和必要性,也由此看出不尽相等。 比如压韵,即使现代汉诗也有这样要求。由此可见压韵在诗歌表现形式中的重要性。 比较而言,平仄的重要性又如何呢?平仄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 声调是汉语特有的,它是一个汉字必备的语音特征,不像英语单词仅有音节特征,没有声调(英语所谓的声调完全不是此处所讨论的定字要素,故不深究)。声调的本质是一个字发音时音高,升降长短的变化特征,现在的普通话,阴平是高平调(不升不降),阳平声是中升调(不高不低谓中),上声是低升调,去声是高降调,简单说为音调的高低升降变化变化就是声调。 但是声调口口相传,因而岁历史变迁变化很大,又有地域之别,更难统一,不象文字有固定的流传形式而比较稳定。现在将普通话中的阴阳平声归入平,上声去声归入仄,而古韵则是平上去入四个声调,上去入归入仄声,与今天的声调分类不一样。 其具体的发音情况也不能详细知晓。一个编辑论及拙诗“坐看寒山一片湿”中的湿字,认为属入声,归仄声类,以古韵而言的确如此。 确实直到现在仍有许多地方语言中保留有入声,象古音一样,而且不同地域也不尽相同,但是现在推广的普通话已经删除入声,将其原来的入声字分别划归阴阳上去这四声中,“湿”字按新韵讲为阴平,属平声类。那么究竟在现代的古诗创作中,是以普通话为标准呢,还是以古音为标准呢,或者以地方语音为标准?如果要有标准的话,当然该以拥有最多使用者或者说拥有国家指定的普通话作为标准。 有唐七绝第一(其实文无第一,这里仅仅是借用某些评论家的话来说明这首诗的重要地位)的《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笛”古为入声,属仄声,入格;今普通话为阳平,属平声,出格;且“杨”字为平声,也出格。这也从侧面说明关于平仄的要求是不能太严格苛求的,因为有时我们连平仄的统一标准都不能完全确定。 由次事实可见,平仄在律诗绝句的创作中有很大的灵活性。以古音读来入格的诗,现在以今天普通话的标准来朗读,很多竟然出格,可是我们仍然欣赏它,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为甚?因为我们重视的是诗的内容之实之丰,意境之美之巧,而忽略了平仄,由此可见,平仄的重要性实在次之又次之。 古诗词是能够入乐而唱的,诗有吟诵之说,吟不是唱,是拖长了字音,改变了音调的,吟到得意之处还要将音抖几抖,是这样一种读的方式。词也有倚声填词之说,实际词牌就是一首已经谱好了的曲。 古诗词一旦入乐,或吟诵,其声调之性质便不复存在,平仄也就失去了意义,仅在以纯语言形式存在下,平仄才具有一定的意义。从吟或以诗入乐来看,平仄在诗中,其美学特征不一定是必须具备的,即古诗词创作中声调的作用主要应该是限定一个字是什么字,仅凭正确阅读就能判断出来,而不是非得在这个位置上固定平或仄,这方面的要求显然不应该像建筑为了对称美而严格要求一样。 一个著名声乐家在教授怎样唱出“琴手”和“禽兽”的区别时,要求前者发声以软起,后者以硬起来区分,软起是发音时由弱逐渐到强,类似于阳平音或上声,硬起是指发音时突然将声均匀发出,类似于去声的发音,这是用音强去比拟于音高,也说明汉字入乐已经失去了声调的意义,不得以以另外的声音形式来加以区别,以便听者能够根据声音判断出是委婉的“琴手”呢还是骂人的“禽兽”。歌唱时还有一种处理的办法是在发音前根据字的平仄声调加一个倚音。 在实际语言表达中,汉语单字的平仄也处于灵活的变化中,如双声叠韵等连绵词中的轻声(轻声出现的地方很多);一七八不几个字的变调,(一条,一在平声前,读去声,为仄声,一个,一在仄声前,读阴平,为平声);双上声(如理想一词),前面的上声变为半上,等等。在具体的语境当中,还会有个人创造性的变化。 我听到过足球进球时,解说员激动的“好球”一词,有时把好念成半上声,有时则直接念成阳平声。这些灵活的变化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