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论李白诗歌中月的意象

1.李白诗中中的月亮意象

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这样生发出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当诗人“举头望明月”时,一缕乡思便从心头油然升起了。这样一个乡思引动的过程,不但人们很容易理解,而且不少人都亲自体验过,这就突破了诗人与读者之间因生活经验不同可能产生的感情上的隔膜,因而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李白的诗作中,有大量都是咏月的诗歌,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等。

其他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明月在诗人笔下,虽也常表现为自然月的属性,但更多的时候却被赋予了丰富而深邃的象征意义。因此,明月被诗人高度人格化,赋予其以人的思想感情。

“冰合井泉月入闺,金缸青凝照悲啼”(《夜坐吟》),“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长门怨二首》),“落月低轩窥烛尽,飞花落户笑床空”(《春怨》),诗人将明月人格化,将其写成有人的思想感情的精灵。通过它来表现宫女、思妇的对月伤怀念人,使诗作更生动活泼,也更见情趣,表现出一种特有的艺术魅力。

诚如张福庆先生指出的那样:“每当诗人写到明月时,常常是把月当作友人、亲人和恋人,把自己的感情向它倾诉,用自己的心灵与它交流,像孩子一样天真无邪、毫不掩饰地向它敞开自己的心扉,用最纯洁、最真诚、最热烈的情感去拥抱明月。”〔4〕(pp.166-167)也由此而反映出诗人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

李白诗中之月的象征意义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笔者就此略作阐说。 以明月象征美人和恋情。

古代,人们认为日为阳,故曰太阳;月为阴,故曰太阴。因此,人们常用月来形容女子容貌、体态与情操之美,如人们常说的“花容月貌”、“闭月羞花”等。

在《诗经·月出》中就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的歌咏,以皎洁的月亮衬托女子的清纯与美丽。李白诗中月之意象也多有这种象征、比喻意。

如“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古风》二十六),用比喻和夸张的笔法写女子的美丽无比;“阁道步行月,美人愁烟空”(《上之回》),写宫中一女子于夜深人静之时,在“楼台与天通”的阁道上踏着月色徘徊,其忧愁的是对君王临幸的愿望一次次地化为泡影,表现出一位缥缈似神仙的愁美人形象;以月之玲珑,衬人之幽怨,从反处着笔,不落言筌。“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相逢行》),既以月比人,又将人比月。

写歌女用歌扇遮面的娇羞貌,恰似时而云翳雾罩、时而半露娇面的云中美月。“翠娥婵娟初月辉,美人更唱舞罗衣”(《忆旧游》),写歌女美丽超凡脱俗,犹如新月之清辉,而且舞艺出众,歌声甜美,“清风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绕行云飞”(同上)。

实际上这也反映出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即恋情,略此不赘。 以明月象征对故乡、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远离家乡、亲人,常年漂泊在外,不免对月而顿生思家念远之情。“天借一明月,飞来碧云端。

故乡不可见,肠断正西看。”(《游秋浦白笴陂二首》),对明月而思念家乡和亲人,感情深沉。

《静夜思》也正是这样一首留传千古的咏月名作。诗人深感“崖倾月难圆”(《安陆白兆山》),故“月华若夜雪,见此令人思”(《秋山寄卫慰》),因月而思念亲人和友人。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人把对朋友的一腔深情化作奇思妙想,请明月代自己去夜郎探望慰问朋友,传达自己对老友诚挚的关切之情。

堪称借咏月抒写友情的千古绝唱。李白的伟大,还在于他常把自己的这种个人之私情推而广之地来表现天下所有人的共同思想感情,特别是月下边地征夫的思家念远之情,如:“边月随弓影,胡剑拂霜花”(《塞下曲》其五),“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吴歌》)写长安城中的思妇乘着月色,忙着赶制寒衣,以寄送给在边地的丈夫。她们渴望早日结束战争,好让丈夫早日回到家中,抒发月夜思念丈夫的一腔深情。

诗人表达的正是人民大众的这样一种共同的心声与呼声。 以明月象征自己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

诗人曾有着“济苍生”、“安社稷”、“忧黎元”的远大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其诗中也多次以大鹏自喻、自比,他把取得功名看做是轻而易举的事。“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正是其远大志向、抱负的生动反映与形象写照。

诚然,这也反映了诗人“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实现人生理想途径的不切实际的虚幻性。尤其是他那种“不屈己,不干人”的平交王侯的狂傲而张扬的个性,使得他在过了短暂的京城词客的生涯后便被“赐金放还”了,遭受到最严重的人生挫折,但他却绝。

2.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1 成熟的诗人都有自己钟爱的意象,陶渊明爱"菊",林和靖爱"梅",周敦颐爱“莲”,而李白独爱“月”。

“月”激发了诗人的灵感,诗人也以各种方式亲近“月”。 泛月——体现圣洁与柔情 李白描写月,常常有水相伴。

诗人喜欢在月光照射的水面上,泛月而行。《东鲁门泛舟》“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

明月照在水面上,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亮,月色清朗,水光潋滟,船好像泛着月光而行,这使舟中诗人陶然心醉,几乎没有目的地信流而行,逞情游赏,情景不下于王徽之雪夜访问剡溪。苏轼《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正好可以用来说明李白物我两忘的情态。

月亮皎洁明媚,水色晶莹澄澈,月光水光交织无间,相映成趣。水和月都具有柔婉的性情,李白也圣洁如月,柔情似水,因而,月光之下,波光之上,泛舟而行,闲适快意,一片柔情蜜意完全清融在这水月一色之中。

醉月——体现浪漫与超脱 李白喜欢在月下饮酒,“咸阳市中叹黄犬,何如月下倾金罍”;“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酒后看月,月也与之同醉。

于是“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功名富贵不能长在,不如纵酒放诞,与月同醉,暂脱世俗。

李白醉心于月与酒,若有同好者,必将引为知己。《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诗中赞颂孟浩然不愿仕宦,醉酒隐居的性格。其“醉月”也是李白的夫子自道,表现出他思想中傲然出世的一面。

邀月——体现孤独与寂寞 孤独是诗人玄妙的灵感和内心的吟唱,孤独是哲人超凡绝俗的大智慧。李白在孤独中独守着心灵的月亮,于是就有邀月的行为。

《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有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过来吧,连自己在内,化成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好像热闹了起来。

可是,尽管诗人是那样盛情,明月毕竟不解饮,至于那影子呢,也同样不会喝酒,那该怎么办呢,姑且将明月和身影作伴,既歌且舞。表面看来,诗人自得其乐,好像是不孤独的,可是背后却有无限的悲凉。

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是找不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遥远的上天仙境再见。 揽月――体现豪迈与洒脱 李白常有触云近月之想。

《登太白峰》:“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以“举手可近月”的丰富想像力,极写出太白峰的高峻。像《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诗人已经不是“近月”了,而是想“揽月”,"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诗人登上谢朓楼,想起自己年华已逝,而功名难就,于是把酒临风,高楼酣醉,意气豪迈之时,神思飞越,他想乘风归去,他想拥月入怀。上天揽月,固然是一时兴到之语,但这飞动健举的形象却让我们分明感觉到诗人超越时空的想像,诗人将遨游太空当作人生无穷乐趣。

赊月——体现童心与纯真 在月的国度里,有着最真的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清秋佳节,月照南湖,在被月色净化的境界里,最易使人忘怀尘世一切琐屑的得失之情。湖面清风,湖上明月,自然美景,人所共适。

诗人要乘兴远游,直至九天,如果天光暗淡怎么办?去赊月吧!李白曾说过,“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不用一钱买”是“赊”的最好注脚。月色岂能“赊”,然而著此一字,便将自然人格化,八百里洞庭俨然一位富有的人,拥有湖光山景月色清风等无价之宝,面对取之不渴的月亮,他并不贪婪,只赊取一点,便知足而乐,而既是“赊”,是要还或是用钱兑付的,这又表现出诗人的谦虚与可爱。

问月——永恒的时空感 李白是一位诗人,有时又是一个哲人,他向月叩问宇宙、历史与人生之谜。《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劈头而来,便是一个千古万世之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悠悠万世,明月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这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诗味。接着一连串的疑问便蝉联而下:人不能攀上明月,明月为什么总是与人相随?明月从海间而来,天亮时又归于何处?孤独的嫦娥月宫中有谁为伴?……这一些,是对宇宙的遐想,又是对人生哲理的探求。

月亮亘古永存、普照四方,于此相对,人生短暂,其间有不尽的坎坷曲折、孤独和寂寞。而这种孤寂,有明月作证,"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于是,李白式的痛。

3.李白诗中有月意象以哪些形态出现

一、李白笔下的月光世界 从历史上看,我们是个特别喜欢月亮的民族。

入晚,我们抬头望月,想起住在那里面的嫦娥、张果老、吴刚、白兔和蟾蜍,再想起古典诗词中有关月亮的佳篇名句,有一种特别的感受。如果这也算是一种民族心理,那么最善于表现这种心理的诗人就是李白了。

李白咏月,不象别的诗人仅留下若干名篇名句,他还用多不胜计的篇句构织出一个特殊的世界。李白笔下的月光世界,千姿百态: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古朗月行》) “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倏忽城西月,青天悬玉钩。”

(《挂席西江上待月有怀》) 满月如镜,新月如钩,这是说月的形状。“秋风渡江来,吹落山上月。

主人出美酒,灭烛延清光。”(《送崔氏昆季之金陵》) “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

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月夜江行寄崔宗之》) 这是写月出的位置及其周围环境。

李白写得最多的是山上月和山间月,视野开阔,月的动态使人顿生清新明媚的舒畅之感。另有水上月,望去又别是一种迷蒙幽冷的景象: “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树。

云畔风生爪,沙头水浸眉。”(《初月》) “四郊阴霭散,开户半蟾生。

万里舒霜合,一条江练横。”(《雨后望月》) 有时月挂松梢,给人以窅缈古奥之感: “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

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送杨山人归嵩山》) 有时月亮透过藤萝窥见,则又令人心清神爽: “闲窥石镜清我心,绿萝开处悬明月。”

(《庐山谣》) “摇荡女萝枝,半挂青天月。”(《忆秋浦桃花旧游》) 以上所举山、水、松、萝,是为说明月出的位置,其本身又是李白咏月诗中常见的景物,或幽冷隽永,或刻削古峭,无不具有一种非人间的童话般的幻想色彩。

景物是真实的,极为寻常的,却又好象是在梦幻中看见的。有时还能看见些在月光下活动的小动物——猿和鹭,也使人产生同样感觉: “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

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秋浦歌》其五) “痛饮龙筇下,灯青月复寒。

醉歌惊白鹭,半夜起沙滩。”(《送殷淑》其三) 白猿饮水、白鹭受惊起飞,都是从现实里捕捉到的真实动态。

有趣的是,这些动态并未破坏,反而增强了月光世界的静谧和神奇。甚至是人的活动,也很难打破上述的意境。

李白的月光世界里人物形象为数不多,均出自下层社会,如: “东阳素足女,会稽素舸郎。相看月未堕,白地断肝肠。”

(《越女词》其四) “镜潮水如月,耶溪女如雪。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同上其五) 前写月下等待幽会的男女,后写月夜从远处看见的一群湖上少女,均具有活泼的生活气息,却又使人感到真中有幻、动中有静。

后首仅以月比水,其实写的也是月夜,只有在月光下才能产生那样的透明感。在这神奇的世界有时还传出劳动者的歌声: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莲女,一道夜歌归。”(《秋浦歌》其十三)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秋浦歌》其十四) 采莲女已很传神,冶炼工写得尤有声色。

火光映脸、歌声远播,何等热烈!但妙处还在画外有画:月夜、寒川。热烈的劳动场面出现在静谧的月光世界,相反相成,相映成趣,可谓画中之神品!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2、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渡荆门送别》 4、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古朗月行》 5、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

——《独漉篇》 6、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 ——《把酒问月》 7、峨眉山月半轮秋,影人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 8、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下独酌》 9、我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梦游天姥吟游别》 10、扬兵猎月窟。

11、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12、风催寒梭响,月入霜闺悲。——《独不见》 13、雪霁万里月,云开九江春。

——《避地司空原》 14、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 良人罢远征。——《子夜吴歌》 15、玉阶生白露,,夜久浸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 16、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17、且就洞庭赊。

4.李白诗中月的意像以及情感(思乡)

【李白诗中月的意象浅析】很难一言蔽之。李的现存900多首诗歌中 ,描写月有关的诗句有几十首之多,即便洋洋洒洒上万篇幅浅析之亦非能穷尽也。既然是“浅析”就简单的说一下个人的愚见。但凡诗歌必有出处,所谓出处无非是写作背景而已。而生在中国历史上所谓的大唐盛世的李白的一生却也是坎坷多磨。李白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在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中就有“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名句,此句“青天揽明月”表现出的正是作者理想中的制高点,一生为之奋斗的“梦”。但纵观全篇。尤其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寻扁舟。”的两句。却是对残酷现实的绝望,好似要驾一叶扁舟,远离尘嚣,隐没江湖了。三年长安生活,使李白对朝中种种腐败、黑暗有了更多的认识。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是李白政治生涯的分水岭。朝政的腐败、同僚的诋毁, 使李白不胜感慨。理想至此破灭。

另外,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如:

“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送杨山人归嵩山》)

“闲窥石镜清我心,绿萝开处悬明月。”(《庐山谣》)

“摇荡女萝枝,半挂青天月。”(《忆秋浦桃花旧游》)

“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秋浦歌》其五)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

这些月是李白心中的月,极据丰富的想象和浪漫情情怀。这也是追求自由,表现自我的一种体现吧。而这些诗中并未把他的不满写入这美丽的月光世界。当然与作者的写作时间是分不开的。但是,我们似乎可以揣测:这样的洁白入画之美景作者是害怕被那些污浊气氛所纷扰,独留一处芬芳在“世外桃源”之中也未可知。

当然,很多的“月”作品中,也是借题发挥,以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愤懑;也同时借“月”将莫可名状的感伤和孤独的情感婉转的表现出来。那种难以言喻的慰藉,将古人、今人以至未来人奇妙的连在一个界面都很容易让人产生某种感情上的共鸣;独特的构思成就了以下的千古佳篇.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月下独酌》其一)“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若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青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祷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把酒问月》) 与月对酌,与月歌,与月舞,乃至把酒问月,可见作者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孤寂心情与无奈。唯以问月聊以**。又是多么的可叹,可怜,可悲!!但是,独到的表现手法和前无古人的艺术境界又使这两首诗的生命力以致无限。。。人借物抒情自古有之。独是李白的这种奇思妙想即使是几千年后的芸芸众生怕也是望尘莫及,望其项背了。细细品来,必是拍案叫绝!!“月”成为其爱恨和苦恼的倾诉对象,“月”成为其能之为彼此沟通的桥梁,“月”成之理想的伙伴,个人思想中的“世外桃源”。

5.以“李白诗中月亮的意象”写一篇小论文

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或描绘其绰约妩媚的姿影,或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或寄托济世报国之壮志,或是借以抒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等,无不表达。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所积累。否则,就容易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错误。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

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

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等。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

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宁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

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这样生发出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诗人“举头望明月”时,一缕乡思便从心头油然升起了。这样一个乡思引动的过程,不但人们很容易理解,而且不少人都亲自体验过,这就突破了诗人与读者之间因生活经验不同可能产生的感情上的隔膜,因而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李白的诗作中,有大量都是咏月的诗歌,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等。

6.李白他老人家的诗歌中的月意象有什么含义

李白特别喜欢写晶莹透彻、清澈光辉的东西,如明月、白日、夕阳、白露、金樽、玉杯等。

而且月亮也是千古诗人眼中的宠儿吧,因为月亮神秘,幽静,清亮,皎洁,有着许许多多的传说,而且看到它独有的清辉,让人那么的思念家乡。

李白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自然是更更离不开月亮。

比如他的诗《月下独酌》,在月光中独自饮酒,与月、影为伴,这对他来说是一种多么惬意的事情,但因为月亮的光清冷,这种情景下,又平添了几分孤独。

再如《静夜思》,若是没有那皎洁的月光,诗人又怎么能写出“疑是地上霜”这样名绝千古的句子,又怎会有“低头思故乡”这样平淡又真挚的感情?

还有《峨眉山月歌》,“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月亮是亘古不变的,所以是人才能说它与人常相随,看到明月便思念起了美景。

李白的诗离不开酒,更离不开照他一生的月亮,以至于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分,还为了去捞月亮堕水死去。

他最后心里,定还是有一个关于月亮的梦的。

自己编的

结合了一些我知道的写月亮的诗句

还结合了一些《中国文学史》中写李白的句子。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