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布依族三月三的诗歌三月三 五色糯米饭是布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相传有一家三个亲姊妹同嫁在一个寨子里,日子过得都很好。 有一天,外公想去看看外孙,三家的外孙们听说后都争着要外公先到自己家去。外公说,在三月初三那天,你们把自己做的最好的糯食带到寨子路口,看谁家的味道好我就先到谁家去。 这天,大女儿家炸了油团,二女儿家打了糍粑,三女儿家做了五色糯米饭,外公来到寨口,把三家的东西打开一看,五色糯米的色泽鲜艳,味道清香,他最喜欢,于是就先去了三女儿家。从这以后,每到农历三月初三,布依族家家户户都要做花糯米饭来招待亲戚朋友,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三月节。 2.关于布依族三月三的诗歌三月三 五色糯米饭 是布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相传有一家三个亲姊妹同嫁在一个寨子里,日子过得都很好。有一天,外公想去看看外孙,三家的外孙们听说后都争着要外公先到自己家去。外公说,在三月初三那天,你们把自己做的最好的糯食带到寨子路口,看谁家的味道好我就先到谁家去。这天,大女儿家炸了油团,二女儿家打了糍粑,三女儿家做了五色糯米饭,外公来到寨口,把三家的东西打开一看,五色糯米的色泽鲜艳,味道清香,他最喜欢,于是就先去了三女儿家。从这以后,每到农历三月初三,布依族家家户户都要做花糯米饭来招待亲戚朋友,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三月节。 3.布依族的民间歌谣1 Ⅰ—1 苗族古歌 贵州省台江县、黄平县2 Ⅰ—2 布洛陀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3 Ⅰ—3 遮帕麻和遮咪麻 云南省梁河县4 Ⅰ—4 牡帕密帕 云南省思茅市5 Ⅰ—5 刻道 贵州省施秉县6 Ⅰ—6 白蛇传传说 江苏省镇江市浙江省杭州市7 Ⅰ—7 梁祝传说 浙江省宁波市、杭州市、上虞市江苏省宜兴市山东省济宁市河南省汝南县8 Ⅰ—8 孟姜女传说 山东省淄博市9 Ⅰ—9 董永传说 山西省万荣县江苏省东台市河南省武陟县湖北省孝感市10 Ⅰ—10 西施传说 浙江省诸暨市11 Ⅰ—11 济公传说 浙江省天台县12 Ⅰ—12 满族说部 吉林省13 Ⅰ—13 河西宝卷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酒泉市肃州区14 Ⅰ—14 耿村民间故事 河北省藁城市15 Ⅰ—15 伍家沟民间故事 湖北省丹江口市16 Ⅰ—16 下堡坪民间故事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17 Ⅰ—17 走马镇民间故事 重庆市九龙坡区18 Ⅰ—18 古渔雁民间故事 辽宁省大洼县19 Ⅰ—19 喀左东蒙民间故事 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20 Ⅰ—20 谭振山民间故事 辽宁省新民市21 Ⅰ—21 河间歌诗 河北省河间市22 Ⅰ—22 吴歌 江苏省苏州市23 Ⅰ—23 刘三姐歌谣 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24 Ⅰ—24 四季生产调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25 Ⅰ—25 玛纳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26 Ⅰ—26 江格尔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27 Ⅰ—27 格萨(斯)尔 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国社会科学院《格萨(斯)尔》办公室28 Ⅰ—28 阿诗玛 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29 Ⅰ—29 拉仁布与吉门索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30 Ⅰ—30 畲族小说歌 福建省霞浦县31 Ⅰ—31 青林寺谜语 湖北省宜都市二、民间音乐(共计72项)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32 Ⅱ—1 左权开花调 山西省左权县33 Ⅱ—2 河曲民歌 山西省河曲县34 Ⅱ—3 蒙古族长调民歌 内蒙古自治区35 Ⅱ—4 蒙古族呼麦 内蒙古自治区36 Ⅱ—5 当涂民歌 安徽省马鞍山市37 Ⅱ—6 巢湖民歌 安徽省巢湖市38 Ⅱ—7 畲族民歌 福建省宁德市39 Ⅱ—8 兴国山歌 江西省兴国县40 Ⅱ—9 兴山民歌 湖北省兴山县41 Ⅱ—10 桑植民歌 湖南省桑植县42 Ⅱ—11 梅州客家山歌 广东省梅州市43 Ⅱ—12 中山咸水歌 广东省中山市44 Ⅱ—13 崖州民歌 海南省三亚市45 Ⅱ—14 儋州调声 海南省儋州市46 Ⅱ—15 石柱土家啰儿调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47 Ⅱ—16 巴山背二歌 四川省巴中市48 Ⅱ—17 僳僳族民歌 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泸水县49 Ⅱ—18 紫阳民歌 陕西省紫阳县50 Ⅱ—19 裕固族民歌 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51 Ⅱ—20 花儿(莲花山花儿会、松鸣岩花儿会、二郎山花儿会、老爷山花儿会、丹麻土族花儿会、七里寺花儿会、瞿昙寺花儿会、宁夏回族山花儿) 甘肃省康乐县、和政县、岷县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乐都县宁夏回族自治区52 Ⅱ—21 藏族拉伊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53 Ⅱ—22 聊斋俚曲 山东省淄博市54 Ⅱ—23 靖州苗族歌鼟 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55 Ⅱ—24 川江号子 重庆市四川省56 Ⅱ—25 南溪号子 重庆市黔江区57 Ⅱ—26 木洞山歌 重庆市巴南区58 Ⅱ—27 川北薅草锣鼓 四川省青川县。 4.关于吊脚楼的诗句七律 西江苗寨看吊脚楼 千户参差依麓构,横穿白水响轻柔。 晴阳早已檐头挂,雨雾从来脚下遛。 耕作兴苗腾鼓韵,银雕饰寨竞歌喉。 幺姑拦道劝清酒,临别回眸梦自留。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km,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km,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60km。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西江有远近闻明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其工艺具有极高水平。西江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的首选之地。西江牯藏节、苗年,闻名四海,西江千户苗寨,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的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 5.布依族的民族历史布依族的历史 布依族的历史本,最终于同治十八年(1871年)病逝途中,为其学术活动留下深深的遗憾。 莫友芝重要的学术成就有:与郑珍合作的地方志《遵义府志》;诗词方面有《郘亭诗抄》、《郘亭遗文》、《影山词》等;目录校勘布依族的历史布依族的民族商机依族的历少数民族族的历史民族风光的历史民族特产历史民族库网史土特产 一、少数民族布依族概述 少数民族布依族历史悠久,名称繁多,古代称“濮”或“僚”、“都匀蛮”;唐代史称“西南蛮”,宋元以后称“蕃”、“仲家蛮”;元、明、清称“八番”、“仲苗”、“青仲”、“仲家”、“水户”、“仲蛮”,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少数民族布依族。 少数民族布依族早在上古就生活在今贵州地区,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原驻民。 少数民族布依族与少数民族壮族同源,由古代的“僚”、“百越”、“百濮”等部族演变而来。 少数民族布依族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大约于春秋战国至西汉末年,处于奴隶制社会阶段。 隋唐时期,封建领主经济兴起,王朝始给其首领封号,实行羁縻政策。至明代土司制度日臻完备。 至明末清初,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大批湖广、四川等地汉民进入贵州,市场交换日益繁荣,出现了诸如贵阳、安顺、都匀、独山、兴义等重要市镇和商业贸易中心。 据1990年的人口统计少数民族布依族人口2545059人,主要聚居于贵州省黔南少数民族布依族少数民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少数民族布依族少数民族苗族自治州及安顺地区和贵阳市,在黔东南少数民族苗族少数民族侗族自治州、铜仁地区、遵义地区、毕节区、六盘水特区及云南的罗平、四川的宁南、会理等地也有分布。 少数民族布依族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宜于农耕,农业以水稻为主。少数民族布依族大多居住在平坝、河谷或依山傍水之处,故素有“布依水乡”、“水乡布依”的美称。 少数民族布依族地区林业也较发达,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区之一。 二、少数民族布依族的语言文字 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与红水河南岸的少数民族壮族北部方言略同,部分兼通汉语,使用汉文。 布依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三个土语区,过去没有文字,1956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方案。 三、少数民族布依族的宗教信仰 少数民族布依族信仰多种神灵。 山有山神,水有水神,社有社神,每个村寨都建有土地庙。一些古老或奇特的大树,或巨石悬崖以及山洞,都被认为有神灵。 甚至耕种的水田也有神。有的还供雷神、门神、灶神、龙王等等。 自明及清以后,佛教、道教、天主教传入少数民族布依族地区。少数民族布依族的祭祀和占卜都由本民族“濮摩”即巫师主持。 占卜分为鸡骨卦、竹卦、蛋卦、米卦等等。鬼神有善恶之分,认为善神能赐福于人,保佑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恶鬼则相反,可捉弄人生病,降下灾祸。 信仰的神,每一种都是一大集团,每个集团有若干成员。神灵之间有等级之分,各有名字和职司,职司最高者为“报翁”,即皇帝。 还有统领军队的将领、执法的法官等等。少数民族布依族除既有的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以外,道教、佛教的许多神祗和菩萨亦受到敬奉。 四、少数民族布依族的历史 清嘉庆二年(1797)夏历正月初,为了反抗官府重重剥削及强征农民去镇压苗民起义而爆发了大规模的南笼府少数民族布依族农民起义。起义坚持近一年之久,势力广达数百里。 这次农民起义的领袖是少数民族布依族妇女王阿崇(1778—1797,号囊仙)和韦朝元(1768—1797,号光仙,人称“七绺须”)。同年八月,清廷连派重兵镇压,起义军因寡不敌众而失败。 王、韦等被俘,后被送北京,英勇就义;在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1854年独山州少数民族布依族农民领袖杨元保首先揭竿而起,领导少数民族布依族、少数民族苗族、少数民族水族、少数民族汉族等民族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数千人举行起义。攻抵独山州南门,揭开了贵州各族农民起义的序幕;1855年镇宁扁担山爆发了曾煜华等领导的少数民族布依族起义和上江(今三都少数民族水族自治县境)少数民族布依族罗光明领导的布依、水、汉等族人民参加的农民起义;此外,广大少数民族布依族农民还和苗、汉、侗、水等族人民一起参加了少数民族苗族农民领袖张秀眉、陶新春、岩大五等分别领导的农民革命军。 所有这些农民起义都打击、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清王朝在贵州的统治势力。鸦片战争以后,少数民族布依族地区还数次掀起了反抗帝国主义传教士进行文化侵略的斗争。 主要有1906年罗发先领导的贵定少数民族布依族人民反帝反封建武装斗争和1907年韦仁兴领导的镇宁扁担山地区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共滇桂黔边区纵队的领导下,镇宁、关岭、安龙、兴仁、兴义等地少数民族布依族青年组成了六马游击队(后改编为罗盘游击区第七支队)和兴义游击团,1949年11月解放军进入贵州少数民族布依族地区, 1951年3—5月解放军最后肃清了盘踞罗甸、望谟、册亨等地区的国民党残余部队,少数民族布依族地区获得了全面的解放。1953年统一了少数民族布依族族称,1956年成立了黔南少数民族布依族少数。 6.关于布依族的相关内容,什么都可以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 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1953年,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 布依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黔南、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贵州、云南、四川省的部分地区。人口二百五十四万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布依族是中国古代“百越”的一支,其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过去没有本民族文字,一直使用汉文,1956年人民政府为布依族创制了拉丁字母拼音文字。 布依族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彩。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有神话、传说、故事、寓言、谚语和诗歌等。 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狮子舞》、《糖包舞》等。传统乐器有唢呐、月琴、洞箫、木叶、笛子等。 地戏、花灯剧是布依族人喜爱的剧种。 布依族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 男子喜穿对襟短衣、长裤、包头巾,妇女穿右衽大襟衣,着长裤或褶子裙,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首饰。由农家自已纺织的布依土布久负盛名。 近年来,专门生产布依织锦、蜡染布和民族工艺服装的企业相继建立,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等地。 布依族喜欢依山傍水聚族而居,一般是十几户或几十户为一寨,也有上百户至几百户的。 住房有“干栏”式楼房、平房和石板房,最具特色的是石板房。 布依族新春婚礼 娶亲队伍簇拥着新郎新娘 来到了男方家的门前 新郎家在石板街上当众打起了年糕 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有的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1949年底,大部分布依族地区获得解放,至1959年3月,整个布依族地区获得解放。 1956年8月8日,建立了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后又相继成立了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63年9月11日)、贵州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1966年2月11日)、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81年12月31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82年5月1日)。 日常食俗 布依族过去有闲时食二餐,农忙时食三餐的习惯。每日主食多以大米为主。 新鲜的稻谷一般用碓舂加工成米,现舂现吃,在河边或有溪水的地方,水碾把稻谷碾成米,然后加工成米饭。民间喜用一种专门的炊具“甑子”把米蒸成米饭。 布依族普遍喜食糯米,并常当成改善生活或调剂口味的主食。加工糯米时,一般都先将糯米用水浸泡后蒸熟,趁热舂烂揉成圆或长方形的粑粑保存或食用,其中以芝麻油团粑粑最具特色。 除大米和糯米外,包谷也是日常主食之一。食用时,多将包谷加工磨成小颗粒,和大米掺在一起煮成二合饭,也有的将嫩包谷磨成碎糊状,加上糯米包成包谷粑,用油炸或蒸熟食用。 布依族传统小吃很多,特别是居住在云南的布依族,善作米线、饵块、豌豆粉、米凉糕等。布依族日常菜肴也丰富多彩,如布依族喜食的冷菜、“青苔冻肉”、“拌豌豆凉粉”等,酸菜和酸汤几乎每餐必备,尤以妇女最喜食用。 还有血豆腐、香肠及用干、鲜笋和各种昆虫加工制作的风味菜肴。大部分布依族都善制作咸菜、腌肉和豆豉,民间特有的腌菜“盐酸”驰名中外。 荤菜中,狗肉、狗灌肠和牛肉汤锅为上肴。在宰猪时布依族习惯在血盆中先放一些盐,然后与猪血一起搅动,凝固后把葱花、佐料,加肉末下水烧狲汤,与猪血一起煮,称为“活血”,作为待客的最好菜肴。 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后,家家都要酿制大量的米酒储存起来,以备常年饮用。 布依人家的迎亲灯笼上写有 “花好月圆”的吉祥话语 节庆、礼仪、祭祀食俗 布依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过大年(即春节)。从除夕过到十五。 除夕前要杀年猪、舂糯米粑粑、备各种蔬菜。云南的布依族有初一到初三吃素的习惯;四川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或初一都必须吃鸡肉稀饭,民间称血米粥,传说这种风俗源于清乾隆年间,当时在贵州的部分布依族为躲避官兵的决心。 然后大家把鸡切成碎块,与血米一起煮成稀饭,全村男女老少共进最后一顿团圆饭,便各奔东西,并约定日后伺机相见。能讲出吃鸡肉稀饭的来历者,才能认本家。 每个姓氏都有不同的饭前仪式,相认的双方饭前仪式必须完全一致。年节期间还要举行许多娱乐活动,每年正月初一到二十一要举行“跳花会”。 “跳花会”是男女青年的社交活动,规模盛大,参加人数过千,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过吹木叶、对歌订终身,然后男方便托媒人到女方家说亲。一经定亲后,女方家要请亲朋好友吃定亲酒。 婚前两、三天要由男方家送半边猪肉,一只公鸡和鸭,一壶水等给女方家,女方家也须杀猪办“嫁女酒”待接亲客人。过去新娘在结婚后需在娘家住一、二年后才住夫家。 贵州的布依族若遇婚丧嫁娶,喜用黄牛作菜。布依族豪爽好客,特点是在每年“二月三”(或三月十三)的枫叶节,很多布依族都用枫香叶等各种植物色素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做花糯米饭招待客人和分送给亲朋好友。 布依族喜饮酒,更后喜以酒待客,不管来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为先。 7.布依族的传习俗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省,总人口约284万余,其中97%居住在贵州境内,是世居贵州的古老民族。 布依族自称“布依”,由于方音差异,各地尚有不同读音。历史上对布依族的他称有各种不同的称谓,古旧文献上则多称“仲家”。 1953年,国家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和自称,统称“布依族”。 布依族有悠久的历史。 布依族来源于古代“濮越人”。古籍中记载的“夷越”、“夷濮”、“夷僚”等,都是对古代布依族先民的不同称谓。 《史记》、《汉书》都把他们记载为古代“南中”地区牂牁国、夜郎国的主体。古代“骆越地”,即今南、北盘江、红水河流域地带,正是今布依族聚居的地区。 在春秋战国至西汉末年,布依族处于奴隶制社会。隋唐时期封建领主经济兴起,元明时期实行土司制;清代“改土归流”后,封建地主经济得到发展。 布依族社会组织,有“宗族制”、“议榔制”、“寨老制”等,它们源于古代氏族管理制,是古代民主制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具有阶级社会的特征。自1951年开始,布依族聚居的地区陆续建立了自治州、自治县及民族乡,为布依族地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布依族有自已的语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一般都使用布依语进行交流,很多人兼通汉语。 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根据语音差异和部分词汇的不同,划分为三个土语区,即黔南土语区、黔中土语区和黔西土语区(或称第一、第二和第三土语区)。新中国建立前,布依族没有自己通用的文字,但在民间各地流传着一种用汉字或用“六书”造字法创造出的一些类似方块字的文字符号,用来记录宗教经典,被称为布依语“土俗字”。 新中国建立后,于1957年创制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试行至今。 布依族素有“水稻民族”之称,司马迁《史记》中记为“椎髻、耕田、有邑聚”。 稻作农业一直是其突出的经济特征,稻作文化是古越人文化的重要标志,至今仍是布依族突出的生产生活文化特征。 布依族村寨依山傍水,多聚族同姓而居,一般十几户或几十户为一寨,也有的上百户至几百户。 民居多用木头作主结构,有“干栏”式楼房、平房和石板房,极具地方特色的是石板房。干栏式“吊脚楼”多为3间3层竹木结构,底层不砌墙,用木料作栏栅关牲畜,中层用竹编扎四周,用以住人;上层堆放杂物。 屋侧用毛竹搭一阳台,直通楼面,可乘凉、晒物。住平坝者,大都建有矮墙院落。 安顺、镇宁、关岭、普定和六枝一带,由于盛产青石,住房从基础到墙头都用石头垒砌,屋顶也盖石板,俗称“石板房”。加上山寨的石砌寨墙和山顶的石筑古堡,形成典型的石头建筑群。 典型者如扁担山石头寨,所有住房和寨墙、古堡、寨内通道,以及横跨河流的平桥、拱桥、梯田保坎等,无不用石头修筑;甚至连家庭生活用具,诸如碓、磨、钵、槽、缸等,也均为石制,显示出布依族人民的匠心独具。 布依族民间文学有神话、诗歌、寓言、谚语等。 民间音乐可分为民间歌曲、器乐与戏曲音乐3类。民间歌曲有山歌、浪哨歌、酒歌、大歌、小歌、叙事歌、礼俗歌等。 浪哨歌,是布依族男女青年在“浪哨”(亦称“赶表”、“坐表”,是谈情说爱的一种社交活动)场合演唱的情歌。乐器有铜鼓、铜锣、皮鼓、唢呐、芦笙、姊妹箫等。 “勒尤”是一种双簧直吹的木管乐器,音调委婉深情,青年们常用以表达对爱情的渴求。舞蹈有铙钹舞、转场舞、花棍舞、织布舞、响篙舞等。 布依族民间有布依戏和八音(坐唱),主要流行于盘江流域。布依戏分“土戏”和“彩调”两类。 “土戏”由八音坐唱发展而来,彩调的唱腔、音乐与广西彩调、贵州花灯有密切联系。工艺品有蜡染、刺绣、织锦、竹编、陶器、服饰等。 布依族的服饰很有特色。服饰多为青、蓝、白几种颜色。 男子的服装式样各地基本相同,多包头帕,头帕有条纹和纯青两种;衣服为对襟短衣,一般是内白外青或蓝,裤子为长裤;老年人多穿大袖短衣或青、蓝长衫,脚上穿布统袜。现代布依族妇女的服饰各地不一,妇女着大襟短衣,部分着百褶长裙。 在布依族聚居的扁担山一带,少女喜穿滚边短衣,系绸缎腰带,头戴织锦头帕,以粗发辫盘扎头巾,额上为织锦图案和数圈发辫,下穿裤子,着绣花鞋。青年女性穿蜡染百褶裙,斜襟短衣,绣花盘肩,用各种花线沿衣肩绣成两排小正方形的半圆形图案,领圈两边抛花织锦,颜色醒目;衣袖中间为织锦,上下两段是蜡染;衣服下摆为一寸左右的织锦镶边,胸前戴绣花或织锦长围腰,系浅色绸缎腰带;头戴织锦头巾,耳边垂着一束各色线做成的耍须。 已婚者的头饰戴“更考”,以竹笋壳和布匹制成,形如撮箕,前圆后矩。每逢盛大节日或宴会时,妇女仍均喜佩带各式各样的耳环、戒指、项圈、发簪和手镯等银饰。 婚姻实行自主婚。接亲时要对歌,俗称对姐妹歌。 新娘到男方家的当天晚上,要举行唱荷包歌和要荷包的活动,有“一夜荷包一夜歌”的说法。传统节日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吃新节、七月半等。 “三月三”是布依族的传统盛大节日,农历三月初三稻耕开始,要祭山神、土地神和祖先神及稻米魂,制作五色花糯米饭供奉;黔西南州一带,男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