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朝诗歌繁荣的直接关系

1.与唐朝的诗歌繁荣有直接关系的是

1. 唐朝的繁盛2. 科举制的实行 一、经济繁荣为诗歌兴盛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经济繁荣,交通便利,社会安定为唐诗的兴盛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正是李白、杜甫等诗人能够恣情漫游祖国名山大川,王昌龄、王之焕等得以等闲进行“旗亭酬唱”的特定物质条件。

二、全国空前统一为唐诗繁荣提供了现实基础.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自汉代始,多民族的统一体已经形成.后来,由于统治阶级的腐朽,再现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隋结束了南北分裂的纷扰混乱,唐使多民族的统一体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为加封边疆的治理,唐统治者极为重视边功并大加封赏.这就刺激了时人赴边从戎的积极性,特别是一些文人,纷纷奔赴边塞,投佐幕府,随主将驰聘疆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男儿一丈夫”.建功立业,获取功名成为一种时尚.边塞的征戎生活、异域的奇丽风光,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一大批寄情于边塞的诗人应运而生.据统计,《全唐诗》收录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有两千余首.边塞诗的兴盛为唐诗的繁荣增添了异彩。

三、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推动着文人对诗歌的学习研 究.唐初社会经济恢复迅速,庶族地主势力不断上升,为广泛吸收庶族地主参政、唐承隋制,取消了魏晋六朝保护士族特权的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考试.唐科举取士分常举和制举两类.制举由皇帝主持,科目临时设置,不常举行.常举每年一次,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六科.考生集中在秀才、进士两科.进士重在诗赋,虽难及第,但及第后仕途广泛,颇易晋升,尤为士人所重.“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科举考试的应制诗多为点缀升平、雕字琢字之作,但以诗取士的科举制度刺激了时人发愤学诗,把大部分精力投入于诗歌创作,这有利于诗歌艺术形式的不断完善和创作经验的广泛传播.严诩《沧浪诗话·诗评》说:“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四、统治者的个人爱好、提倡有助于全社会重视诗歌风气的形成.唐代君主,很重视诗歌,也大都能诗.太宗先后开设文学馆,弘文馆,招延学士,编纂文书,与之唱和吟咏.高宗、武皇常自制新词以入乐.玄宗本人就是诗人,自述每运笔赋诗,辄“乐以忘忧”.文宗特制诗学士七十二人.武皇宴集群臣,宋之问赋诗最佳,曾获御赐锦袍.帝王的爱好、倡导提高了诗人的声誉,有助于形成全社会重视诗歌的风气。

五、文禁松驰,是产生大量抨击权贵、真实反映底层生活诗歌的前提.文学艺术的高峰,总是出现在思想比较解放的时代.唐朝统治者清明大度,敢于招贤纳谏.唐太宗能用直言敢谏的魏征;武则天重用贤臣狄仁杰;唐玄宗对于那些直刺自己的诗歌也不犯禁.“遭逢圣明主,敢进兴亡言”唐代诗人在一个较为自由的思想空间里直抒己见.李白:“奸臣欲窃位,树党自成群.”杜甫:“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这些大胆揭露权贵的不朽诗篇,只有在文禁松驰的社会环境里,才能一经问世就得以广泛流传.文禁松驰的政治气氛,使民族艺术的创造力得到解放,使诗人无所顾及地追求艺术的创造力得到解放,使诗人无所顾及地追求艺术的创造与完美。 六、“安史之乱”丰富了诗人的创作素材.社会的巨变刺激着诗人的灵感,也为诗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杜甫、元结、顾况等诗人对黑暗现实做了痛苦的观察与冷静的思考,从而创作了大量揭露阶级矛盾、反映民生疾苦的优秀诗作。

七、中外文化交流和各种艺术的发展也对唐诗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唐帝国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水陆交通发达,极大地促进了国内各民族及中外文化的交流,给传统的唐文化注人了新的内容,新鲜的活力.做为诗歌姐妹艺术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也受到了其它民族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从杜甫的《画鹰》、高适的《画马篇》、白居易的《胡旋舞》、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等描写音乐、舞蹈、绘画方面的诗歌,可以看出唐代诗人很善于吸收其它艺术的养料滋补自己,也可以看出唐代诗人们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时代精神。 八、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则是唐诗繁荣兴盛的内在因素. 任何一个时代的任何一种文学形式的发展,一方面有对以往文学艺术的继承,一方面有其自身的变革和发展,唐诗也是这样.从先秦到汉魏六朝,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长远的历史发展的过程.五、七言古诗已经成熟,律诗、绝句也基本上跨越了试验阶段,无论是创作方法、文体特征、艺术技巧,还是声律的运用、语言风格的创造,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唐诗的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财富.唐朝的诗人们博采众长,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从先秦到六朝文学上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而且发展了各种形式和技巧的艺术传统.难能可贵的是唐代诗人对待文学艺术遗产,并不是简单地拿来,而是采取了批判继承、推陈出新的科学态度.初唐诗坛是齐梁浮艳诗风的延续,“绮丽婉媚为本”的上官体占据着统治地位.初唐四杰用实践把诗歌从宫廷引向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塞漠.扩大了诗歌题材的领域.陈子昂痛斥诗坛“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倡“汉魏风骨”、“风雅五寄。

2.唐朝诗歌繁荣的条件有哪些

唐代诗歌繁荣奠基于国家统一、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多种条件,但唐诗达到繁荣无比的境地则与科举考试和爱诗风尚有着直接的关系. 高宗调露二年(公元680年),朝廷规定进士考试第二场加试诗、赋各一篇(首),要求别出心裁者才算合格.开元年间,进一步规定这场考试专考诗歌,并提高要求水准.这些规定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学习诗歌的热潮.为了荣耀一生的进士及第,天下文人举子无不以极大热情学习和创作诗歌.许多史料透露,人们为了顺利考中进士,早在童蒙教育阶段就开始学习诗歌了.一些著名诗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大家的作品,曾被民间无数次搜求、辑录,作为教材在里学、私塾里使用.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唐朝皇帝对诗歌考试也特别重视,文宗、宣宗等皇帝每遇新科进士选拔出来,总是询问有无杰出的诗歌文学之才.他们对诗歌大家尊崇之至.例如,大诗人白居易去世后,宣宗皇帝深切悼念说:“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敎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觧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巳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字里行间,充满了真挚的推崇和缅怀之情.上行下效,统治者的倡导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唐代留下强盗爱诗的一则奇事:诗人李涉路遇强盗,没想到强盗说,既然是李博士(时人对李涉的尊称)驾临,我们就不强什么了,但是求您送给我们一首诗吧.李涉马上口占一绝:“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结果强盗们不但对李涉厚赠礼送,而且自己改邪归正,做起了良民. 在唐朝,吟诗作赋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风尚.士人、学子们见面总以诗歌较上下,这自不必说.上自皇帝、高官,下至樵夫、走卒,是人也都能口占几句.据说,白居易每有新作,总得让邻居老妇评判一番,听得顺口才成定稿.同时名人们的诗作,往往被民间私自雕版印刷,随时可以在市面上买到,这样人们非常方便学习经典诗句,也比较容易提高水平.在当时,岭南荒蛮之地竟能出现七岁女送别兄长的杰作,而长安小李泌五岁咏诗就能得到玄宗皇帝的好评.据统计,乾隆皇帝初编《全唐诗》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唐代拥有三千余名杰出作者的诗人队伍和大约五万首琅琅上口的诗歌佳作.后来从杂史古籍和考古文献两大途径不断寻拣,今天已经可以看到大约十万首唐诗和因遍及各个阶层和区域角落而难以估算的诗人群体,这是前后所有朝代都无法见到的奇迹.。

3.简述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及其表现最好能以作品举例说明

1、唐朝有力地巩固了隋朝达成的尚未稳固的国家统一,使民族文化的融合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对外文化交流也异常活跃.这种多元文化融合的大背景成为唐代文学大繁荣的文化基础.2、唐代延续了隋朝开创的诗文取士政策,并予以发扬光大.这也就成为唐代文学繁荣的制度原因.3、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一个跨度近三百年,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社会长期相对安定,经济繁荣.如此长的历史,如此庞大的人才矿床,如此稳定的文化建设环境;文学没有理由不繁荣.4、唐文学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魏晋南北朝已经开创的文学自觉局面.如果说魏晋南北朝已经开创以来《诗品》、《文赋》、《文心雕龙》等著作标志了这一时期文学在理论上的自觉的话,那么,唐代文学的繁荣则充分实现了文学自觉由理论到实践的成功跨越.唐诗是最好的表现。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