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的读后感2000字

1.谁有《诗经》的读书心得体会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在孔子时称为“诗”或是“诗三百”;到了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将孔子整理过的书称为“经”,才确定《诗经》的名称。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所以历代的读书人重视这部著作,也从此书中获益不少,在他们的文章中也经常引用《诗经》中的句子。《左传》引诗的百分之九十五都见于《诗经》。

郑樵说:“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古人所谓“风”,即指声调而言。《郑风》就是郑国的调儿,《齐风》就是齐国的调儿,都是用地方乐调歌唱的诗歌。如同现在的昆曲、绍兴调一样。十五国风,就是十五种不同地方的乐调。

《诗经》留给后人的,不仅是内容上的丰富,还有艺术手法的灿烂。经前人总结的常用表现手法为赋、比、兴。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也就是说,赋就叙述和描写,它是诗人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诗经》运用赋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全诗均用赋体的,有全诗均用设问叙述的,用在诗的章首起兴,下皆叙述的等等。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其实就是比喻。兴是启发,也称起兴。它是诗人先见一种景物,触动了他心中的潜伏的本事和思想感情而发出的歌唱,又称“发端”。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细读这八十首《诗经》中的精华,我仿佛看到了众多诗体的祖先藏匿其中。《诗经》对后世的诗作和诗人影响极大。如《邶风》中的《击鼓》末二章表现的情境,有人尊这首诗为“征戍诗之祖”。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之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有人说,《诗经》诸体皆备,《邶风》中的《新台》,开我国讽刺诗的先声。

新台有泚,河水弥弥。

燕婉之求,籧篨不鲜。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

燕婉之求,籧篨不殄。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

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鄘风》中的《君子偕老》,用丽辞写丑行的艺术手法影响到杜甫,杜甫的《丽人行》的命笔用意与这首诗相仿。

君子偕老,副笄六珈。

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

子之不淑,云如之何?

玼兮玼兮,其之翟也。

鬒发如云,不屑髢也;

玉之瑱也,象之揥也,扬且之皙也。

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

瑳兮瑳兮,其之展也,

蒙彼绉絺,是绁袢也。

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

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鄘风》中的《载驰》据说是许穆夫人所作,可称作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女诗人。这首诗风格沉郁顿挫,悲而不怒,哀而不伤,有着英迈壮怀的爱国气概。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

驱马悠悠,言至于漕。

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

视而不臧,我思不远。

既不我嘉,不能旋济。

视而不臧,我思不閟。

陟彼阿丘,言采其芒。

女子善怀,亦各有行。

许人尤之,众樨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

控于大邦,谁因谁极?

大夫君子,无我有尤。

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渊源,《卫风》中的《氓》可为一例。《王风》中的《黍离》已成为后世文人感慨亡国,触景生情时常用的典故。《大叔于田》以铺叙的手法,对后世辞赋的影响很大。苏轼诗词中的“今夕是何年”竟然出自《绸缪》。《葛生》可称作是悼亡诗之祖。《蒹葭》一诗的风格超逸潇洒,台湾作家琼瑶爱极了,《在水一方》来源于此。《采薇》以乐景与哀,以哀景写乐,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北山》不言怨而怨自深矣。《生民》将传说与历史事实结合在一起,加以文学的描绘,生动有趣。

好诗得反复读,我只是粗枝大叶地浏览了一番,本次心得也是东拼西凑而来,根本没有新意。书常读常新,我想第二遍读《诗经》会有不样的体会。

2.《诗经》或者《楚辞》的读书笔记或者读后感~2000字~任何一篇都可

诗文欣赏说《诗经?关雎》 近年赏析之风颇为流行,但我认为这类文章并不好作。

尤其是讲《诗三百篇》中的作品,首先须通训诂,其次还要明诗旨。因为风、雅、颂距今已远,其可赏析处往往即在字、词的训诂之中。

加以旧时奉三百篇为经典,古人说诗每多附会;不明诗旨便如皓天白日为云霾笼罩,必须拨云见日,始能领会诗情。这里姑以《关雎》为例而申说之,惟不免贻人以老生常谈之讥耳。

时至今日,大约没有人再相信《毛诗序》所谓“《关雎》,后妃之德也”一类的话了。说《关雎》大约是经过加工的一首民间恋歌,恐怕不会去事实太远。

但《齐》、《鲁》、《韩》三家(包括司马迁、刘向)说此诗,都以为它意存讽刺。这又该作何解释?另外,古人很强调“四始”说(即《关雎》为“风”之始,《鹿鸣》为“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为“颂”之始),认为把《关雎》列为十五国风的第一篇,是有意义的,并非编排上偶然形成的结果。

这些都需要我们作出说明。 我以为,无论今文学派的《齐》、《鲁》、《韩》三家诗也好,古文学派的《毛诗》也好,他们解诗,都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不理解绝大多数“国风”是民歌,把每一首诗都拉到帝王、后妃或列国诸侯的君、夫人身上;二是把作诗的本意和后来的引申意混同起来。

三家诗看到《关雎》中有“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展转反侧”的话,便扯到周康王身上,说诗意是讽刺他“失德晏起”,正如司马迁在《十二诸侯年表序》中所说:“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雎》作。”而后来的《毛诗》为了同三家诗唱对台戏,于是一反今文家法,大讲“后妃之德”云云,目的在于说它不是刺诗而是赞美之辞。

如果我们认识到十五国风中确有不少民歌,并排除了断章取义的方式方法,则三家诗也好,《毛诗》也好,他们人为地加给此诗的迷雾都可一扫而空,诗的真面目也就自然显露出来了。 至于把《关雎》列为“国风”之始,我以为这倒是人情之常。

古人原有这样的说法,认为《三百篇》所以被保存下来,乃由于它们是能歌唱的乐章而于诗义无涉,故有些讽刺诗或大胆泼辣的爱情诗也没有被统治阶级删除淘汰。我则以为,从《三百篇》的内容看,总还是先把各地的诗歌搜集起来然后为它们配乐,所配之乐,必不能丝毫不关涉诗的内容,而任意用不相干的乐谱去牵合。

《关雎》之所以为“风”之始,恐怕同内容仍有关联。由于诗中有“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词句,很适合结婚时歌唱,于是就把它配上始而缠绵悱恻、终则喜气洋洋的乐调,而沿用为结婚时的奏鸣曲。

盖因恋爱而“寤寐思服”、“展转反侧”乃人之常情,故虽哀而不伤(“哀”有动听感人的意思);夫妇结婚原属正理,君子淑女相配并不违反封建伦常,故虽乐而不淫。这样,自然就把它列为“国风”之首了。

直到今日,我们遇到喜庆节日,也还是要唱一些欢快热闹的歌,奏一些鼓舞人心的曲子,取其顺心如意。这并不是什么迷信,而是同喜庆节日的气氛相适应。

如果办喜事时奏哀乐唱悼亡诗,撇开吉利与否的迷信观点不谈,至少产生败兴和杀风景的反效果,总是招人憎厌的。《三百篇》的乐章既为统治阶级所制定,当然要图个吉利,把体现喜庆气氛的作品列于篇首。

这不仅符合他们本阶级的利益,即从人情之常来讲,也是理当如此。

3.关于诗经的论文,1000至2000字左右

丘中有麻,彼留子嗟。

彼留子嗟,将其来施施。 丘中有麦,彼留子国。

彼留子国,将其来食。 丘中有李,彼留之子。

彼留之子,贻我佩玖。 《诗经·王风·丘中有麻》这首诗只有三章,章四句,表面上看起来并不复杂,但是对于诗的内容以及诗中人物的姓名,却仍有争议,迄无定论。

《小序》云:“《丘中有麻》,思贤也。庄王不明,贤人放逐,国人思之而作是诗也。”

毛认为是“思贤”诗,《笺》、《疏》并无异议。[1]《传》的故训由于最接近于《诗经》时代,大体上是可信的。

但是,对于“国风”中某些诗篇的诗旨,尤其是那些反映男欢女悦的情爱诗篇,囿于思想的保守性,《小序》往往牵扯到帝王后妃的身上,其说多半不可考之于史。自然亦有少数可考者,如《鄘风·君子偕老》、《邶风·新台》、《齐风·南山》、《齐风·载驱》、《陈风·株林》,但大多数情爱诗篇,往往是诗人即事即景抒情之作,并不反映什么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何可考耶?窃以为《丘中有麻》就属于此类民歌。

对于这些诗歌,只能就诗论诗,味之以文情,审之以辞气,衡之以语法,核之以训诂,来探索其主题。朱喜作为一个理学家,思想也是保守的,但他的《诗集传》尚能遵循就诗论诗的原则,如《丘中有麻》,朱子就认为是一首爱情诗,其说一出,后人多有信之者,但朱说亦有瑕疵。

朱子云:“子嗟,男子之字也。”“子国亦男子之字也。”

“之子,并指前二人也。”在首章之后评点曰:“妇人望其所与私者而来,故疑丘中有麻之处,复有与之私而留之者,今安得其施施而来乎?”[2]果如朱子所言,妇人私会二人且二人均赠其佩玖,揆之以情理,今天虽然有如此荒唐之事,但在古代确是够大胆的了,纵有,当事人也不会形之于诗,即使作诗人未必诗中人,亦不会如此津津乐道地赋之于诗。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引崔述《读书偶识》驳那些认为《齐风·东方之日》是讽刺诗者,曰:“夫天下之刺人者,必以其人为不肖人,乃反以其事加于己身,曰我如是,我如是,天下有如此之自污者乎?”[3]其理亦可用于此。《诗经》中确有刺淫刺秽之诗,如《新台》、《南山》、《载驱》、《株林》,但决非当事人自作或以当事人口吻所做。

《株林》刺陈灵公,作为一国之君,竟然偕大夫孔宁、仪行父通于夏姬,君臣宣淫,终为夏姬之子夏征舒所弑。朱子评曰:“灵公淫于夏征舒之母,朝夕而往夏氏之邑,故其民相与语曰:君胡为乎株林乎?曰:从夏南耳。

然则非适株林也,特以从夏南故耳。盖淫乎夏姬,不可言也,故从其子言之,诗人之忠厚如此”[2]。

真正有伤风化、有悖人伦之事,旁观者亦羞以道之,正如《鄘风·墙有茨》所云:“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由此观之,《丘中有麻》至少不是妇人歌咏与两个情人苟且之事。《诗经注析》认为《丘中有麻》“也不像朱熹所说的这位女子和子国、子嗟父子有私情,而这二人在丘中有麻处又为新欢所留。”

《诗经注析》认为朱子和方玉润都将“留”解释为挽留之留,致有此误。窃以为误则误矣,因为倘若“留”解释为挽留之留,第三章“彼留之子,贻我佩玖”语句不顺,但朱子并没有说子国、子嗟是父子,齐襄公淫乎其妹,实有其事,而这首民歌,查无史据,父子聚麀,有悖天伦,以朱子之智慧及其人生哲学,断不会作如此主观臆测。

方玉润《诗经原始》亦误解了朱子,他说:“子嗟、子国既为父子,《集传》且从其名矣,则一妇人何以私其父子二人耳,此真逆理悖言,不图先贤亦为是论,能无慨然?惟是《序》、《传》亦有所疑,子嗟、子国既为人名,则‘之子’又何指?”方氏又驳姚际恒“嗟”、“国”皆为助辞说,曰:“嗟为助辞可也,国亦为助辞乎?”方氏主张嗟为助辞,国即“彼国”之“国”,犹言彼留子于其国,其国不可久留也,何不就我?方氏主张此诗为招贤偕隐之诗,云:“《丘中有麻》招贤偕隐也,周衰,贤人放废,或越在他邦,或互相招集,退处丘园以自乐。”[4]窃以为诗中看不出招贤偕隐的痕迹,更何况“彼留子嗟”、“彼留子国”、“彼留之子”明显为同一种句型,而按方氏说,独独“彼留子国”要在“国”前加“于”才能解通。

高亨的《诗经今注》认为《丘中有麻》是“一个没落贵族因生活贫困,向有亲友关系的贵族刘氏求救,得到一点小惠,因此作诗以述其事。”[5]《传》以为子国为子嗟父,而高亨以为子国是刘氏家族的另一个人的名字,把“彼留之子”解释为“那刘氏的人们”。

窃以为这种解释值得商榷,因为《诗经》时代人称代词固然无单复数之分,但是“子”是名词,无论是用来替代第二人称代词还是作为偏正结构的中心语,“子”指二人或二人以上这样的用法恐怕没有,此种情况,先民是用加数词的方式来表示的,如《邶风·二子乘舟》。其次,既然是没落贵族救助于刘氏,刘氏施与一点小惠,恐怕还不至于“贻我佩玖”。

窃以为赠玉不外乎以下三种情况,或是主恩浩荡,或是朋友之间因有深情厚谊而分手脱相赠,寄予平生一片心,或是恋人或夫妻之间情到深处感情的流露和表示。笔者认为此诗按第三种情况来理解更显得贴切、自然,把诗理解为女子的口气更。

4.读《论语》,《诗经》读后感1500字

<<论语>>读后感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

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

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

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

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

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

“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为政方面,孔子讲得最多。可我是学工科的,对这一方面也不太感兴趣,就草草地看了一点。

自然,虎头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虽然这本经书我没读完,但已从中受益良多。

所以有时间和精力的话,我一定会仔细的重读几遍,细品其中滋味。 <<论语>>读后感3《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

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

5.【蒹葭的赏析(2000字左右)】

蒹葭》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抒情诗.它抒写的是怀人之情,表达了诗人某种执着的追求.在艺术上它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堪称《诗经》中的佳作.至于其追求的“所谓伊人”,有人认为是“知周礼之贤人”,有人认为是朋友,有人认为是恋人,我则更多的倾向于后一种说法.全诗分三节,都是围绕同一中心,抒写作者对恋人的一种执着的思念和追求.这一执着的精神一直贯穿全诗的始终,在诗中有淋漓尽致的表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开首两句先交待了时间和环境.从这两句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深秋的清晨,茂密浓郁的芦苇正呈现出苍青的颜色,而晶莹闪亮的露珠已凝结成一层薄薄的霜花.这两句以眼前所见的景色起兴,既点明了时节、环境,营造了一种萧凉凄清的氛围,又衬托出诗人当时的惆怅心情,言简意赅而内蕴深远.在这样一个萧凉凄清的早晨,却有一个人沿着芦苇岸边踯躅而行,他在追寻什么呢?“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原来他所追寻的正是自己日夜思念的恋人!他透过茂密的芦苇丛,久久地凝视着河的对岸,那也许就是他心上人所在的地方吧,然而漫漫的大河尽是茫茫的一片,他思念的人儿却遥不可及.“在水一方”,喻所在之远,同时也表明诗人确信心上人的存在,虽然前景渺茫,但他始终抱着坚定的信念,执着地去追求.“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里是说,诗人思念心切,心急如焚,为着寻找一条通往彼岸会见伊人的道路而上下求索.逆流而上吧,路途是那样的崎岖艰险、漫长曲折;顺流而下吧,眼前却依然是一片水波茫茫,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带着烦乱不安的心情一味的痴想,尽管他还站在岸边,但他却早就情迷意乱,心神摇曳起来.神思恍惚间,他似乎看见他的心上人正站在大河中央那被水环抱的小岛上向他遥遥招手.“宛在水中央”,这里一个“宛”字用得极其逼真生动、精妙传神.它把诗人那种因思念而显得如痴如醉的神态刻画得活灵活现,“伊人”的形象随之也犹如近在眼前.诗篇采用了回环、反复的写法,第二、三节的内容与首节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了个别的词语,避免了诗的呆板和累赘,加强了节奏和韵律,使得全诗主旨更加明确,情感表达更为强烈,读来缠绵悱恻,启人深思.这首诗先以写景起兴,通过写蒹葭、白露两种最能渲染深秋悲凉气氛的自然景物,造成一种缥缈空灵的抒情意境,从而衬托出诗人凄清、惆怅、寂寥的心境.这种以景托情,移情于景的表现手法,不仅起到了深化诗意的作用,而且也增加了诗的艺术感染力,使全诗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艺术境界.整首诗笔调含蓄委婉,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诗中所述的秋水伊人,亦给人以可望不可即之感,然而却始终使人存有希望.正因为这一份朦胧与期盼,诗人对“伊人”的那种向往、思恋和追求才更为显得强烈和执着.若说穿了,也就没有了韵味.。

6.古文的读后感 2000字

旧时曾读过一段评价礼的文字并作了摘记,“礼的内容包含社会秩序、法的依据、侯国建治、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役财用、冠错丧祭、服饰膳食、宫室车马、农商医卜、天文律历、工艺制作,无所不包,与现代的文化定义有过之无不及,礼应为中国文化的价值核心体系,以儒家思想为主的古代文化体系的总称。”

当时对此说是混沌之中,觉得作者是就题论文,夸大其实。 今读左传之《郑庄公整治守臣》,有此段文字“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

初读觉得困惑,一个礼貌或礼仪问题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效能,简直成了西东两周经济社会发展存求的第一要义。 读《国语·周语》一段文字使我稍有些开解,“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

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释意为王畿为中心,依次按照血源、宗族远近关系以相等远近作正方形边界,而建立伯、公、侯、子、男等诸候国。

理解这只能是周的候国建制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那里会有如此方方正正如刀切墨规一样的国度,但在另一方面表明了候国与国家关系的远近与祭祖关系密切相关,说明了国家礼仪是以祭祀为根基的,产生于祭祀仪式,这种礼仪体系影响到社会体系的构成,对中国社会有深远的影响,一直衍行到建国后的破四旧时期。以前中国农村的聚居地多以姓氏为地名,以一族为主体形成了一个小的社会团体,村落有共同的祠堂,供奉共同的先祖,就是这种血缘宗亲观念的延续。

过去受学校教育,一提到旧社会的遗害,最常提到的就是“封建迷信”,当时从没考虑过封建与迷信的为何成为一个专有名词,读《左传》后才想到这茬,了解了历史的分封建制是建立在迷信鬼神的精神信仰基础之上的,所以封建和迷信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专有名词,密不可分。 左传中谈及祭祀的言辞很多。

其一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能悍大患则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列。

其二《齐恒公伐楚盟屈完》,当齐恒公举八国之兵伐楚,齐相管仲诉楚的罪状之一就是“尔包茅不进,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包茅为祭祀用品)千里远袭就是因为没有贡祭祀送用的茅草,成为交兵的一个借口。

以至于后来楚国长期游离在周的诸侯系列之外,自称为王,(楚的祭祀内容与中原有很大的差别),导致了成为与中原文化有很大差别的一个另类的侯国。 其三,会于葵丘,寻盟,且修好,礼也。

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日: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赐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小白下拜登受。周之王城洛邑(洛阳)至葵丘(河南民权县)现在的铁路距离是275公里之外,以当时的交通条件估计最少也得走一个星期以上,五百里加急只是为了送齐恒公一块祭肉(想必传到时早以变成了臭肉),小白下拜登受,霸主小白诚惶诚恐的态度,可见祭肉之珍贵,享受祭肉是周天子对诸侯一种无上的赏赐。

其四《左传季梁谏追楚师》,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此处透露出了左传的民本思想,和当时人们对事神的一种思想转变,祭祀已不是治国兴邦的唯一大事了。

导致周朝最后走向灭亡的社会现状也是被形容为礼崩乐坏,一种社会礼仪体系的崩溃,导致了一个王朝体系的灭亡。到了战国时期,由于周的势力潺弱,旧的礼仪体系不能约束各诸侯国,封国时代久远,诸侯与周的血亲关系日趋疏远。

更重要的是生产力的进步发展,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强,对天的敬畏力有些削弱,以敬天事神为主要内容的礼仪体系对人思想的束缚力变小,应该是周朝走向灭亡根本原因。 时常傻想一种礼仪体系,维系一个国家八百年历程。

7.急求《诗经》读后感

《诗经》产生在一个特殊的年代(公元前8——4世纪)。

这个时代奴隶制正在形成,古老的中国那五千年的文明史从此开元。人们的生活是开放、自然的,雏形的阶级压迫和斗争也逐渐出现。

因此,在开始文明化的同时,文明古国——中国也正开始着压迫、斗争和竞争的历史。而淳朴的民风又岂是一时半会儿能被消磨得了的?《诗经》那优美的词句加以哲学的思想,给这最古老的歌声输灌上了永恒的、伟大的血液。

孔子言“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经无以立。”诗歌的意义便不只是停留在欣赏的层面上了。

诗歌总能给人以没的享受,有利于陶冶情操。《诗经》是最古老、最经典的诗歌之一,因此在美的意蕴上它更胜一筹。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食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试想,阳光明媚的春天早晨,鸟鸣声给新鲜的空气里撒上清脆而欢快的调子,真让人觉得风景可餐。

这景,美的沁人心脾。谁不会渴望身处这样一个郁郁葱葱的田野,尽情享受那美的让人无法不神往的阳光、水、空气以及质朴的民风?再试想,一个年轻的少女手执一个又深又大的筐,唱着歌去采摘他们的辛勤和汗水,你不会去说她没有淑女姿态,而是觉得既和谐又宁静。

她低头,柔软的长发不小心触到那嫩嫩的桑叶,把露水沾在黑丝上,好美。她们娴熟的动作会舞乱你的眼神,不到预料的时间,她便会满载而归了。

也许她会忧郁,你好奇吗?请细听,她再唱“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于嗟如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每读到这里我不得不佩服古人对阶级社会婚姻生活的经典概括!看到这样的无奈使我陷入了沉思。

于是我的思想不自觉地在历史长河里流淌,采摘那一个个不同遭遇的生活片段: 看着无边的桑树,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场面。我看到《氓》里面的女主人公是多么辛勤的妇女,但她这样付出的结局却是其黄而陨,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于是为这位可怜而又坚强的女人感动着。她在面对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却能够勇敢地面对生活。

她的心也许看透了阶级社会丑恶的面孔,也许她的心理面有着强烈的反抗精神! 白娘子为了报答许仙,她付出了很多很多,本来那么完美的婚姻却让法海来了搅和。白娘子爱许仙如此的深,于是有了水漫金山的传说,于是有了白娘子被关在雷峰塔的传言。

看着平静的西湖水,一切都已灰飞烟灭,留下的只是可歌可泣的反抗压迫的传说。这个传说在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妇女反对阶级压迫的精神,她们在向历史宣誓:女之耽兮,犹可脱也! 也许是为了爱,也许是憎恶封建礼教的毒害,《诗经》超越了时代的界限,它所描述的一个个爱情故事似乎都在后代不断地发生着。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看到的是刘兰芝婀娜的身影,她努力地做好她的本分工作,换回的结果却是那深潭的一道道圆晕。她的命是苦的,但她以死的方式在向世人警告:她也有爱,也有恨,也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难道不是吗?她死后化为鸳鸯都在不日不夜地鸣叫着,那不是在控诉着对阶级社会的不满嘛,那不是一种强烈的反抗精神嘛! 历史中的妇女们似乎都在重复《氓》中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我心中的琴弦断了一根,但是不得不佩服中华民族妇女们不畏压迫、不畏朱颜瘦的精神。

我时常在想,即使她们的爱情化作冰冷的白雪结晶破碎,也会对生活充满着热烈的爱与追求。 因此有了秋瑾的《提芝龛记》: 莫重男儿薄女儿,平台诗句赐峨眉。

吾侪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亦英雄。 这是秋瑾反对封建余毒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妇女们反对阶级压迫的漫长历史过程。

《诗经》让我想起了很多不幸的女人,它的出现似乎暗示妇女的不幸在不断地延续着,但很幸运的是现代的女权运动在不断的发展着,我想这是《氓》的作者的心愿吧,这是妇女们的愿望吧,但我更相信这是坚强的妇女们用泪、用血、乃至生命换来的。

8.诗经读书笔记怎么写3500字

《诗经》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分为风、雅、颂,“风”是各地的民歌,“雅”多是贵族宴会时的乐歌,大部分为贵族所作,“颂”是祭祀的乐歌。

《诗经》运用的表现手法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的“六义”。爱情是《诗经》中的一大主题,“风”里面有许多描写青年男女间纯挚恋情的篇章,以《关雎》《蒹葭》《桃夭》《汉广》为代表,《关雎》是中国文学的开篇,孔子对它的评价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看来,孔子眼中的它极符合“中庸之道”,淑女没什么动作表现出来,君子的相思也只是“寤寐求之”“辗转反侧”,很节制,很中和。

君子既有琴瑟、钟鼓,又很有德行,那应该是个贵族。《关雎》歌颂感情和谐的婚姻,把它放在首篇,有正夫妇之德的用意。

诗经反映的是劳动民众的心声,除了渴望、赞颂美好的爱情外,也表达他们生活中的忧虑、愤怒。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