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中的化用有哪些(多点)比如说南拳妈妈的《花恋蝶》中 “小桥流水 花恋蝶 风轻轻的吹”一句 就用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语句 再譬若黄家强《梦.红楼》中 也有“花前月下”“前尘往事”等采于古诗词的用语 还有刘力扬的《一句一伤》中“落花在亭外 又依稀了几番” 一句 语出古诗 还没说周杰伦呢 他的中国风歌词里面 古诗词的援引就更多了 如《菊花台》中“花落人断肠”有“断肠人在天涯”的韵味吧? 而《东风破》中这句“酒暖回忆思念瘦”不是很有李清照的风格么? 再者,《娘子》中 “我的马儿有些瘦”一句 怎会不使人联想到“古道西风瘦马”的悲凉呢?。 2.有哪些有名的古诗词化用了或直接引用前所谓用成句,就是在诗词创作中,把别人或别诗作中的一联或一句诗用于自己的作品中。 (1)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古诗十九首一) 长恨皆欢浅,各在天一涯 (唐·杜甫《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 (2)泉上到池尽,山色上楼多 (唐·张佑《惠峙》) 叫声和雨细,山色上楼多 (宋·杨万里《送客既归晚登清心阁》) (3)时情因客老,归梦入秋多 (唐·李成用《待旦》) 故人经乱少,归梦入秋多 (宋·林京熙《客意》) 诗词借用成句情况有三 一是两人所写的诗句完全相同,虽然如此,但他们决不是抄袭前人的诗句,因为他们长期浸淫在古人集子太久了,当他们遇到相同的精彩场景或灵魂底层悸动,此时情景与古人们心意相通,于是乎,激情流于笔下,于不知不觉中写出了与古人们相同的诗句或趁势使用了古人的句子。 (1)山上乱云随手变,浙东飞雨过江来 (唐·殷光藩《喜雨》) 天外海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宋·苏轼《有美堂暴雨》) (2)流水断桥芳草路。淡烟疏雨落花天 (唐·牟融《陈使君山庄》) 飞絮游丝芳草路,淡烟疏雨落花天 (宋·方岳《题八士图》) (3)可怜怀抱向人尽。欲问平安无使来 (唐·杜甫《所思》) 行边使客引应早,欲问平安无使来 (唐·张藉《京州词》) (4)身着青衫骑恶马,东门之外无送者 (唐·张藉《伤客行》) 身着青衫骑恶马,日行三百未嫌迟 (宋·王安石《戏蔡天启》) 二是两诗之中的字数略有增减。这种增减,或是减头去尾,由七言变为五言,或由五言变为七言,或是在一句诗中变换一个字,但我们在阅读时,在后者的作品中总能找出前人作品大致相同的影子,我认为这依然是借用成句。李白在《秋浦歌》中写下“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元好问在《寄杨飞卿》中则有“西风白发三千丈,故国青山一万重”的诗句;在同代诗人中欧阳修写下了“饱食杜门何所事,日长偏与睡相宜”的诗句,苏轼则说“半脱纱巾落纨扇,日长惟有睡相宜”;唐代牟融唱出 “醉后不知明月上,狂歌直到夜深回”,陆龟蒙则吟诵着 “觉后不知明月上,满身花影倩人扶”。 三是两句涛虽然变化略大,但诗意却极其相似,这虽归为用成句的范围,但更准确地说应是化用前人诗句。古诗词的用成句,最标准的应是借用一联才算是成句,不应只是一句,但笔者总是认为,一首诗的空间太小,能借用前人一句诗用在本作中,已经不算太少,故前文所举事例皆是一句诗,现举一些上下旬都基本相同的例子: (1)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欢乐极兮衰情多 (汉·刘彻《秋风辞》) 少壮几时奈老何,向来衰乐何其多 (唐·杜甫《美陂行》) (2)何事晴窗来笔砚,一杯相属更从客 (宋·苏轼《韩仲勉子文》) 何日睛窗来笔砚,一尊相属要从容 (宋·黄庭坚《和高仲本喜相见)) 3.化用别人的诗句好处所谓文化,讲究继承与创新。 适当的化用别人的诗句,首先是文化的继承,然后才是创新。王勃《滕王阁序》,就引用了大量的典故,这就增强了文章的的质地,我们称为文采。 诗歌也是这样,诗经和楚辞,是历来诗人文字的源泉。唐诗名气大,但追根溯源,也脱离不了诗经楚辞的精髓。 汉代古诗十九首,是 承上启下的巨著,对以后诗歌的创作影响深远,翻开唐诗宋词,便可以找到其身影。也就是说,无论李白杜甫,名作中都不少化用了古人的诗歌,只不过,要适当的去化用,融入自己的感情,达到浑然天成,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如果一味生搬硬套,削足适履,倒是糟蹋文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