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香闹学》是谁的书作者: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临川(现在江西省临川市)人。 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善诗文词曲,在戏曲方面贡献尤著。 《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闺塾》又是《牡丹亭》中的精典。 牡丹亭·闺塾》后称“春香闹学”。 著一“闹”字,极其恰切地道出了这出戏的诙谐情节和喜剧气氛。 春香之“闹”,被作者泼墨酣写。 春香对读书受教本就不感兴趣。在她看来,“《昔氏贤文》,把人禁杀”。 古人囊萤趁月、悬梁刺股读书,春香认为是“悬了梁,损头发,刺了股,添疤痕”,更不用说去接受那一套套迂腐的说教。于是,话不投机半句多,未行上课已先“闹”。 针对书塾窒闷的气氛和塾师严厉的训诫,春香一上来就给冬烘先生陈最良一个“下马威”:“今夜不睡,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语带讥刺,弄得陈最良表情尴尬开口不得。 这是小“闹”。讲经开始,春香的诨“闹”也就开始。 剧本安排了一个精彩细节:在春香追逼下,陈最良自丧其尊“作鸠声”,春香乐不可支“学鸠声”,已过耳顺之年的龙钟老头和一个青春焕发的伴读婢女同台叽叽咕咕学鸟叫,是何等滑稽的场面!陈最良乱解“君子好逑”,春香从生活经验出发明知故问:君子“为甚好好求”“幽闲女子”?这个敏感话题问得陈最良十分狼狈无言以对,春香被厉声喝止。 还有大“闹”。 听讲中途,春香“领出恭牌”,请假溜出去转了一遭,兴匆匆回来禀告小姐:外面“有座大花园,花明柳绿好耍子哩!”饱受揶揄奚落的陈最良终于按捺不住,于是,一个步履蹒跚追“打”,一个嘻嘻哈哈“闪”避,一老一少,在舞台上绕起圈子来了。好一个春香,居然动手“抢荆条投地”,弄得陈最良目瞪口呆无地自容。 至此,喜剧的冲突达到了高潮。封建礼教、师道尊严,被春香放开手脚一“闹”,封建教育期望的那种肃穆凝重的书塾气氛被“闹”得一干二净。 春香之“闹”,闹在明处,闹得欢快。其实,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酒”,那个貌似旁观者的杜丽娘,才是“闹”的真正主角。 没有丽娘的默许、纵容、支持,春香未必敢“闹”,敢“闹”也未必“闹”得起来。春香是丽娘的影子,春香之“闹”,其实是丽娘之“闹”的曲折反映。 二者的区别在于,地位、身份、教养的不同,注定丽娘不可能如春香般明闹、诨闹、大闹,丽娘之“闹”,闹在暗处,闹得文雅,闹得巧妙。 杜宝本欲用礼法束缚丽娘的身心,却忽略了传统典籍《诗经》本就是言情咏情的启蒙读本。 “学生自会”,杜丽娘早从中汲取了“动情肠”的成分。陈最良那些迂腐的说教,甚实她一句也听不入耳。 她满脑子想的是“经文偌多”,“《诗经》最葩”,“咏《鸡鸣》,伤《燕羽》,泣《江皋》,思《汉广》”,“有风有化,宜室宜家”。所以,塾师讲经,在丽娘看来,例行公事,走走过场,“敷演一番”也就罢了。 可是,不知趣的陈最良偏偏要搬出“思无邪”的陈腐说教,这令丽娘存心要“闹”它一闹。陈最良令“取文房四宝来模字”,春香故意错拿“笔墨纸砚”,陈最良茫然不识,丽娘“作笑”调侃道:这是画眉笔、薛涛笺、鸳鸯泪眼砚。 她用耐人寻味之一“笑”,讥讽了这位不学无术的塾师,还令其浑然不觉。陈最良不识卫夫人书法之妙,令丽娘“闹”胆顿壮,戏称这是“美女簪花之格”,春香双关戏言“写个奴婢学夫人”,丽娘不但不嗔怪,亦以戏言答之:“还早哩。” 正可见其心性袒露,芳心萌动。窗外“蜂穿窗眼”,花香鸟语,闺塾一主一仆,笑谈风月:“良辰美景”牵动了丽娘的“赏心乐事”。 杜丽娘对春香的“训斥”其实是演给陈最良看的戏。“关关的雎鸠,尚有河洲之兴,何以人不如鸟乎?”(《肃苑》)身在闺塾,丽娘注意的是窗外传来的阵阵“卖花”声。 陈最良退场,丽娘迫不及待询问那“亭台六七座,秋千一两架,绕的流觞曲水,面着太湖山石,名花异草,委实华丽”的花园,早将塾师“手不许把秋千索拿,脚不许把花园路踏”这一严厉警告抛至九霄云外。至此,观众才明白,她对老师的毕恭毕敬原来是装模作样。 就这一点而言,丽娘也在“闹学”:她以“人欲”抗衡“天理”,春香“闹”得大胆泼辣,她“闹”得富有心机。 然而,千万不可忽略冬烘先生陈最良。 丽娘、春香与这位先生的戏剧冲突构成整出戏的主要矛盾。闺塾能够“热闹”,与陈最良其人的个性密不可分。 不妨设想,如果塾师学富五车,丽娘如何愿“闹”?如果塾师文采风流,丽娘如何肯“闹”?如果塾师侠肝义胆,丽娘如何敢“闹”?偏偏陈最良不是此等人物——这个被封建礼教视做文章道德“最良”的人,在“一身儿爱好是天然”(《惊梦》)的丽娘看来,是思想既“陈”又“最不良”。他是杜宝请来“拘束身心”(《诘病》)的,这个可怜的小人物,本想充当封建的卫道者、思想的禁锢者,由于他行为的颟顸和可笑,反倒充任了启蒙丽娘思想觉醒的反面教员。 在这场轻松的喜剧中,他也参与了“闹”的行列,他的行为举止,一言以蔽之:胡闹。 他是不学无术的腐儒。 讲解《诗经》,要么望文生义,胡乱曲说,要么墨守旧注,毫无变通。他读书不出《四书》《五经》、八股的范围,他崇奉封建。 2.急求昆曲春香闹学的念白~~从一江风开始到闺塾结束的青春版牡丹亭《闺塾》一出百度百科上有,另有折子戏《学堂》一折《闺塾》(贴上)【一江风】小春香,一种在人奴上。 画阁里从娇养,伺娘行,弄朱调粉,贴翠拈花,惯向妆台傍。陪他理绣床,陪他烧夜香,小苗条吃的是夫人杖。 (贴)有请小姐上学。(旦上)【绕池游】素妆才罢,缓步书堂下。 对净几明窗潇洒。(末上)(旦)先生万福。 (末)罢了。女学生,凡为女子,鸡初鸣,咸盥、漱、栉、笄,问安于父母。 日出之后,各供其事。如今女学生以读书为事,须要早起。 青春版牡丹亭(旦)以后不敢了。(末)罢了。 (贴)先生今夜不睡了。(末)却是为何?(贴)喏、喏、喏,等到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 (末)太早了。(贴)早也不好,迟也不好,小姐,这倒难了。 (末)女学生,昨日上的《毛诗》,可温习否?(旦)温习了。则待讲解。 (贴)先生,小姐说温习熟了,则待先生讲解讲解。(末)春香你呢?(贴)我啊!已烂熟了。 (末)你且背来。(贴)先生,烂熟的了还要背?(末)自然要背。 (贴)烂熟的了还要背?小姐提我一个字。(旦)关。 (贴)关。(末)关关(贴)关关啊关关。 (末)关关雎鸠。(贴)关关雎鸠。 (末)在啊。(贴)在,在什么介?(末)在河之洲。 (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先生可是烂熟的了么?青春版牡丹亭(末)一句都背不出来,还说烂熟的了,回去重读。(贴)这样熟还要读,读它什么介。 (末)女学生,“关关雎鸠”,雎鸠是个鸟,关关鸟声也。(贴)先生,这鸟是怎样叫的?(末作鸠声)(贴学鸠声诨介)(末)此鸟性喜幽静,在河之洲。 (贴)我晓得了。不是昨日是前日,不对,不对,不是今年是去年,俺衙内关着个斑鸠儿,被小姐这么一放,它就得儿一飞,飞到何知州衙内去了。 (末)胡说,此乃兴也。(贴)兴个甚么介?(末)兴者,起也。 起那等窈窕淑女,是那幽闲女子,有那等君子,好好的来求他。(贴)为何要好好的求他介?(末)多嘴哩。 (旦)师父,依注解书,学生自会。但把《诗经》大意,敷演一番。 (末)听讲。【掉角儿】(末)论《六经》,《诗经》最葩,闺门内许多风雅:有指证,姜??产哇;不嫉妒,后妃贤达。 有风有化,宜室宜家。(旦)这经文有多少?(末)《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没多些,只“无邪”两字,付与儿家。 (贴)小姐,我要出恭了。(旦)要对先生说的。 (贴)出恭还要对先生说啊。先生,学生领出恭签。 (末)你来得几时就要出恭?(贴)人家来了半日。(末)不许去。 (贴)急得紧。(末)去去就来。 (贴)晓得。(贴下)青春版牡丹亭(旦)敢问师母尊年?(末)目下平头六十。 (旦)学生待绣对鞋儿上寿,请个样儿。(末)生受你了。 依《孟子》上样儿,做个“不知足而为屦”罢。(贴上)(贴笑介)小姐,小姐我们只管在此读书,原来后边有座大花园。 桃红柳绿,好耍子哩。(末)春香,不攻书,花园去。 待俺取荆条来。(贴)先生你取荆条做什么?(末)打你呀。 (贴)打我啊。【前腔】女郎行、那里应文科判衙?止不过识字儿书涂嫩鸦。 (末起介)古人读书,有囊萤的,趁月亮的。(贴)待映月,耀蟾蜍眼花;待囊萤,把虫蚁儿活支煞。 (末)悬梁、刺股呢?(贴)比似你悬了梁,损头发;刺了股,添疤?[。有甚光华!(内叫卖花介)(贴)小姐,听一声声卖花,把读书声差。 (末)春香,你三番两次引逗小姐,我真个要打了。(贴)先生你真个要打么?(末)伸出手来。 (末作打介)哎也!(贴闪介,贴抢荆条投地介)(末)我要辞馆不教了。(旦)先生看他初犯,容学生责认于他。 (末)好,你去责认于他。(旦)死丫头,唐突了先生,快跪下。 (贴跪介)小姐。(打介,贴作假哭介)(旦)跪下(贴)小姐。 【前腔】手不许把秋千索拿,脚不许把花园路踏。则问你几丝儿头发,几条背花?敢也怕些些夫人堂上那些家法。 (末)好了,好了,不要打了。(旦)下次可敢了。 (贴)下次是再也不敢的了。(末)饶你这一遭儿。 还不起来。(贴起介)青春版牡丹亭(末)女学生,你们功课完了,方可回衙。 咱和公相闲话去。(末下)(旦)学生送先生。 (末)罢了。(旦)春香,方才说的那花园在那里?(贴做不说)(旦做笑问介)春香?(贴指介)喏、喏、喏,那不是花园么!(旦)可有什么景致?(贴)有景啊有景:有亭台六七座,秋千一两架。 绕的流觞曲水,面着太湖山石。名花异草,委实秀丽得紧啊。 (旦)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贴)小姐,老爷下乡劝农,已有几日了,明日我们同去游玩可好。 (旦)且回衙去。(贴)是。 好了,明日好去耍子了。花郎哪里?花郎哪里?(丑扮小花郎醉上)(丑)来哉!来哉!种花无人赏,拿去换酒尝。 (贴)好打。你花也不送。 (丑)送了。(贴)水也不打。 (丑)打了。(贴)整日介拿花骗酒喝《学堂》春香:【一江风】小春香一种在人奴上,画阁里从娇养。 侍娘行,弄粉调朱,贴翠拈花,惯向妆台傍。陪她理绣床,陪她理绣床,又随她烧夜香,小苗条吃的是夫人杖。 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省人事。终须等个助情花,处处相随步步觑。 我春香,。 3.从哪里看出春香乱解《诗经》,陈最良错解《诗经》真巧,正好手边摆着《牡丹亭》。 春香先是学关雎叫声,这就已经乱了,因为关雎其实是起兴,内容不一定是实的(但是我确实喜欢春香的真) 春香还说 是了,不是昨日是前日,不是今年是去年,俺衙内关着个斑鸠儿,被小姐放去,一去去在何知州(谐音河之洲)家里。(毕竟没念过什么书,只听个谐音罢了) 而陈最良是代表着一批封建腐儒的。他强把关雎解成后妃之德,这是因为,在封建社会,直陈男女之爱是万不可能呢,更不可能在课堂上说,一般都解成后妃之德,强说是女子恪守妇道,来辅佐男人的淑良之德。 这一错便是礼义之错,消磨人性本真之错。 4.闺塾的赏析(黄天骥)一《闺塾》是《牡丹亭》中的一场重头戏。 人们常激赏汤显祖文词的清丽细腻,其实,他的艺术成就远不止此。《闺塾》一出,在戏剧冲突的处理、人物说白、细节描写等方面,就足以使人拍案叫绝。 《闺塾》后被称为《春香闹学》。这“闹”字,颇能道出戏的喜剧气氛。 帷幕开时,作者设置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场景。我国古代戏曲中没有舞台布置,环境气氛依靠人物角色在表演中传出。 《闺塾》开场,塾师陈最良走了出来,念了四句定场诗,然后在那里摇头晃脑地备课。这是一个啃了不少诗书、却又落到绝粮境地的腐儒。 感恩知遇,是要准备严格执行杜宝交给他约束青年身心的使命的。他把毛诗潜玩一番,却未见学生动静,认为“娇养得紧”,便敲打云板,催促杜丽娘上课。 陈最良开口“子曰”,闭口“诗云”,迂得可笑。此人又神经麻木,“从来不晓得个伤春”。 作者让他首先上场,咿咿呜呜地哦吟,就使书房里面平添又霉又酸的气息,把人压抑得不易喘气。不过,在书房外边,却是春光明媚,“蚁上案头沿砚水,蜂穿窗眼咂瓶花”。 虫蚁儿正趁着春光喧喧嚷嚷。窗外,不时传进“卖花声”,响起了春天的呼唤。 作者还让观众知道,紧靠着书房,就有座大花园,“绕的流觞曲水,面着太湖山石”,“花明柳绿”“委实华丽”。一堵墙隔着一重天,书房内外的气氛,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看过一幅名画,画面上一个穿着全黑衣裙的寡妇,呆滞地凝望着一堆五颜六色的鲜花。气氛的不协调,产生了异常奇妙的艺术效果。 《闺塾》对氛围的处理与此相类。不协调的场景,既推进戏剧冲突,又较好地衬托出人物内心的矛盾。 二在《闺塾》中,作者从正面酣写春香闹学,写她和陈最良的性格冲突。春香对读书本来就不感兴趣,她诅咒“昔氏贤文,把人禁杀”,嘟哝着上场。 陈最良用大道理把她们训斥一通,春香不以为然,回嘴道:“知道了。今夜不睡,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 话中带刺,木讷的陈最良被弄得无言以对。这一段,是上课前的“闹”。 笼罩在书房使人窒息的气氛,开始被顽皮尖利的春香打破。陈最良讲述《诗经》的起始,春香还算留心,她不懂就问:那雎鸠是“怎样声儿”?在这里,剧本规定了一个绝妙的细节:(末作鸠声。 贴学鸠声诨介)请读者掩卷想想,一个正儿八经的老头,下意识地像孩子那样叽叽咕咕叫了起来,不是十分滑稽吗?春香一见老师的憨态,也乐不可支,乘机诨闹。这时候,满台“鸟”叫,令人喷饭。 春香觉得听书颇为好玩,越发认真,老师讲一句,她要问一句,并且自作聪明地对“在河之洲”作了极为有趣的诠释。当她问到那些“幽闲女子”、君子们“为甚好好的求他”时,陈最良狼狈不堪,只好把她喝住。 学生天真,先生尴尬,在观众的哄笑声中,书房里严肃宣讲的气氛,被闹得烟消云散。如果说,春香在拜见老师时是有意给他一点颜色看看的话,那么,这一次,她的“闹”却是无意的,她是实心实意地想弄清诗书的意思,谁知反弄出连篇笑话。 李渔曾认为:“我本无心说笑话,谁知笑话逼人来,斯为科诨之妙境耳”。由于汤显祖根据人物性格发展喜剧性冲突,从而达到“水到渠成,天机自露”的妙境。 书讲完了,又要模字,春香兴味索然,便说“学生领出恭牌”,乘机溜下。溺尿回来,她告诉小姐:外面“原来有座大花园,花明柳绿好耍子哩!”陈最良一听,立即要打;春香毫不客气,针锋相对。 这一来,舞台上热闹得够瞧了:(末做打介),(贴闪介),(贴抢荆条投地介)。这场戏,虽然不像武戏的“开打”,但老师抡起荆条,丫头东躲西闪,一连串大幅度的动作,却是十分火爆。 特别是当春香缴了陈最良的械,把它掷之于地时,喜剧性的冲突进入了高潮。这一掷,充分表现出春香对陈最良的轻蔑,什么封建礼法、师道尊严,统统被她掷到东洋大海。 春香的几次诨闹,动机、分寸各不相同。作者通过不同的“闹”,把陈最良的迂腐气,小丫头的泼辣劲,清晰地勾勒出来了。 三《闺塾》只有三个角色,戏中春香与陈最良闹得不可开交,杜丽娘插嘴不多,骤然看来,它似乎是以表现春香为主,其实,作者笔在此而意在彼,他写这场戏的真意,主要是刻画那一位貌似旁观者的杜丽娘。杜丽娘对读书并不热心,陈最良催她上课,她还慢慢吞吞,“素妆才罢,款步书堂下,对净几明窗潇洒。” 春日迟迟,春意阑珊,她是带着惜春的心情进入书房的。陈最良讲《关雎》,她提出“依注解书,学生自会。” 请勿忽视“学生自会”四个字,它表明杜丽娘平静的心翻起了波澜,为什么君子要去求那些幽闺的女子,春香弄不清,老师不好说,杜丽娘却“为诗章,讲动情肠”。后来她感叹“关关了的雎鸠,尚有河洲之兴,可以人不如鸟乎!”(《肃苑》)她的母亲也敏感地觉察到女儿的改变:“怪她裙衩上,花鸟绣双双。” 这些,都证实杜丽娘受到古代情诗强烈的感染。我们知道,杜丽娘父母之所以给女儿延师上学,是因为发现了她白日睡眠,有违家教,认为有必要用诗书拘束她的身心。 谁知道上课的第一天,开讲的第一课,反开启了女儿心灵之锁。禁锢者成了启发者。 这样的处理,实在是对封建礼教尖刻的嘲弄。作为大家闺。 5.高中语文的牡丹亭节选,为什么选了闺塾而没有选著名的惊梦《闺塾》,又叫“春香闹学”,选它入教材,一、和学习有关,表现了封建礼教与年轻人的天性真情的冲突,对封建教育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惊梦”和爱情有关);二、人物塑造得形象生动,杜丽娘知书达礼而又向往自由,温顺而又不失个性,稳重而又不失机敏;春香天性自然开朗,思想单纯,很少受封建礼教的束缚。敢开先生的玩笑,无视封建礼教、师道尊严;陈最良十足迂腐;三、从《牡丹亭》全剧来看,这出戏写杜丽娘听陈最良讲解《诗经》中的爱情诗,而正是这些诗对她爱情的萌动起了引发的作用,为第十出《惊梦》中她在游园时感受大好春光,开始青春的觉醒,作了铺垫。 综上,选取本出比《惊梦》更好。 6.有什么证据证明曹操写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是求贤而不是郭嘉首先,诗经在封建社会作为四书五经的五经之一,长期被官方树标立杆作为君子为人处世之道的煎官方教材,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诗经成为官方奉行的儒家经典之一,官方解释尤其是毛诗学派对诗经进行注解,每一篇下都有小序,以介绍本篇内容、意旨等,大部分篇章都被其解释为后妃之德、君子之言,是君子为人处世、处理家庭关系的指南,否定了其中的爱情成分,由于孔子曾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经学家便将《诗经》的每首诗都套上“思无邪”的灵光圈,致使一部《诗经》竞成了儒家的道德教科书。不能用现代人和民间人的观点来衡量,更不能用腐女的观点去理解。如果学过中学课本《牡丹亭》片段《春香闹学》也该知道,那时候《关雎》也被解释为后妃之德。 子衿的典故在封建经学家的眼里是可以理解为思慕贤才,故而曹操引用这个典故来抒发求贤若渴的心情是很自然的,全诗的关键句还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抒发了招纳贤士、一统天下的情怀。 曹操的本质还是个政治家,短歌行更不是情诗,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和郭嘉有关系,当然用腐女的思维去理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