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产生的年代

1.【诗经产生哪个年代】

经考定,《诗经》中的作品都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周颂》的时代最早,是西周初年的诗,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描写农业生产的诗.《鲁颂》和《商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前770年)以后.《大雅》也是西周时代的诗,祭祀和宴会的乐歌居多,还有几篇是叙述周室祖先的事迹和武功的,是我国上古仅存的史诗.《大雅》的作者也都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也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产生于西周晚年到东迁以后,内容一部分与《大雅》相同,一部分跟《国风》相同,其中有不少好诗.《国风》是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篇)”.。

2.诗经是什么年代的

诗经成书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代称为“诗”或“诗三百”,孔子加以了整理。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尊“诗”为经典,定名为《诗经》。《诗经》现存诗歌 305 篇,包括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共 500 余年的民歌和朝庙乐章,分为风、雅、颂三章。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风,大部分为东周时期的作品,小部分作于西周后期,以民歌为主。(邶: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鄘:后来并入卫国,故城在今河南省汲县东北。

卫: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北部、河北省南部一带。王:周平王东迁后的国都地区,在今河南洛阳一带。郑:在今河南省新郑县一带。齐:今山东省大部分地区。魏:古魏国在今山西省芮城县东北。唐:晋的前身,在今山西省。

秦:在今陕西省境内。陈:在今河南省淮阳、柘城以及安徽省毫县一带。桧:桧国后为郑国所灭,二国领土相当于今河南省郑州、新镇、荥阳、密县一带。曹:在今山东省曹县、荷泽、定陶一带。豳:也作邠,在今陕西郴县、旬邑县一带。)

“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共 105 篇,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王畿地区的作品,均为周代朝廷乐歌,多歌颂朝廷官吏。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 40 篇。其中周颂为西周王朝前期的作品,均为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的乐歌,内容多歌颂周代贵族统治者及先公先王,共 31 篇;鲁颂为公元前 7 世纪鲁国的作品,歌颂鲁国国君鲁僖公,共 4 篇;商颂是公元前 8 世纪到公元前 7 世纪宋国的作品,共 5 篇。

《诗经》作为一部经典著作,对我国历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暴虐无道,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

正如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所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的三大变革,自其表而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西周较之殷商,由于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诗经

3.诗经是起源于什么年代

作品来源:《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诗经》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三百篇》。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时期,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申培)、鲁(毛亨)、韩(韩婴)、毛(赵人毛苌)四家。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仅存《毛诗外传》。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并流传至今。

作品时间:《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时期,根据《尚书》上所说,《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中叶,据郑玄《诗谱序》,是《陈风·株林》,跨越了大约500年。

作品体裁:《诗经》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大约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诗经》包含“风”“雅”“颂”和修辞手法“赋”“比”“兴”,合称《诗经》的“六义”。风、雅、颂,是诗经的体裁,也是诗经作品分类的主要依据。“风”的意义就是声调。“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修辞。赋:反复铺陈。比:打比方。兴:起兴。“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诗经》作者:《诗经》的主要采集者尹吉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被尊称为中华诗祖。尹吉甫出生于江阳(现泸州市),晚年被流放至房陵(房县古称),死后葬于今湖北房县青峰山。房县有大量尹吉甫文化遗存。他辅助过三代帝王,到周幽王时听信谗言,被周幽王砍了头,后来知道错杀,做了一个金头进行了厚葬,为了防止别人盗墓,做了十二座墓葬于房县东面。《诗经》的作者亦非一人,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则有不同说法。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种说法: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诸侯之乐献给天子,这些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

4.《诗经》的产生的时间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溯自公元前11到前6世纪,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题目分别是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和由仪)7a686964616f31333431353863,又称《诗三百》。

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遂也称之谓《诗经》,而正式使用《诗经》一名,应该起于南宋初年。早期诗经版本众多,其中最为著名也是流传至今的,是鲁国毛亨、汉朝毛苌注释的《诗经》,因此该版本又称为《毛诗》。

《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地理上属先秦北方文学。

扩展资料:

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古代认为《诗经》是群众的心声,反映政治的得失,有“陈古刺今”的效用。在交际的场合,可以“赋诗言志”,借诗句来表示想讲的意思。

朝廷音乐机构中的乐官,可以讽咏诗句,暗示民心对施政的反应。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外交,经常用歌诗或奏诗的方法来表达一些不想说或难以言喻的话,类似于现在的外交辞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经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