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书法精气神的诗句有哪些饮中八仙歌 唐代:杜甫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斗酒 一作:一斗)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草书歌行 唐代:李白 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 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 八月九月天气凉,酒徒词客满高堂。 笺麻素绢排数箱,宣州石砚墨色光。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 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 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 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 跋杨凝式帖后 宋代:黄庭坚 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 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 草书屏风 唐代:韩偓 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怀素上人草书歌 唐代:戴叔伦 楚僧怀素工草书,古法尽能新有馀。神清骨竦意真率, 醉来为我挥健笔。始从破体变风姿,一一花开春景迟。 忽为壮丽就枯涩,龙蛇腾盘兽屹立。驰毫骤墨剧奔驷, 满坐失声看不及。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 人人细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 萧郸草书歌 唐代:顾况 萧子草书人不及,洞庭叶落秋风急。上林花开春露湿, 花枝濛濛向水垂,见君数行之洒落,石上之松松下鹤。 若把君书比仲将,不知谁在凌云阁。 2.有关书法精气神的诗句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张旭《饮中八仙歌》 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 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 八月九月天气凉,酒徒词客满高堂。 笺麻素绢排数厢,宣州石砚墨色光。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 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 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 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 ——李白《草书歌行》 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 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 ——黄庭坚《跋杨凝式帖后》 …… 3.有关书法精气神的诗句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张旭《饮中八仙歌》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 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 八月九月天气凉,酒徒词客满高堂。 笺麻素绢排数厢,宣州石砚墨色光。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 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 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 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 ——李白《草书歌行》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 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 ——黄庭坚《跋杨凝式帖后》 ……。 4.所谓的“精气神”是对于书家来说,书法的技术是十分重要的,历史上任何一位大家都经历了由技入道的过程。 颜真卿的《祭侄稿》原是一篇无意于书的文稿,但写得神采飞动,笔势雄奇,一唱三叹,得自然之妙,可谓无意于工,反而极工。我们仔细推敲局部细节,横画姿态横生,撇画摇曳多姿,很多字都是用枯笔在纸上擦出来的,一样的老辣纵横,不失法度。 这些极细微的技术,没有长期的定型训练,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没有良好的素质养成,不可能在快速的运动中丰富而准确地表达出来。书法技法的积累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坚持长期不断地刻苦训练,方能渐入佳境。 如果书法风格与技术过早的结壳与定型,不再吸纳新的东西,书法在低技术层面上重复循环,就难以入道。由技入道,技是基础,是先决条件,没有其量的积累就不可能进入道境。 但只在技术上下功夫,而忽略文化、心性、怀抱、品格的锤炼,也很难提升书法的境界。 书法的境界是书写者通过线条笔迹所折射出来的心灵影像,即古人讲的“书,心画也”、“书,如也”的意思。 在这种心灵影像之中的人格境界与审美境界是密不可分的。书家笔下的一点一画,流泻的是心灵的迹象。 显然,书家的先天资质、字外功夫、人格怀抱以及道德修养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审美境界。 因此,我们要用澄明的心灵去体悟前人的经典和自然天地中所深含的宇宙精神,学会挣脱世俗的羁绊,忘却那些纠缠于心的尘间世事和浮名利禄,淡化名利,合于自然。 杨凝式题壁挥运时虚己无意的状态,与庄子天人合一、逍遥游心的境界,实际上是一脉相通的。正是杨凝式这位骨子里充满天真烂漫的人物,引领了北宋尚意书风的开启。 我们在创作中应强调虚己无意,这里的虚己无意并非完全消失了意念,消失了自我,乃是在创作过程中消解了功利之心,使身心完全融入挥写的状态,达到自然生命与书写生命的浑然一体,保持自然的本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记者:您认为当代书法的诗意精神应具有那些品格? 陈洪武:从艺术角度讲,如果书家不能诗意地安居在生活之中,而使心灵日渐浮躁,失去润泽,那我们将偏离中国书法传统的人文精神,远离书法的本体与规律。 因此,我认为当代书法需要一种诗意精神,诗意精神的本质应当具有从容、空灵、浪漫、自由的品格。“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 不受外力牵连与支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悲天悯人的诗人情怀和创新精神。保持一些清醒,既要奋进,又要活得恬淡,尽量摒弃功利带给我们的烦恼,追求人格的独立,追求心灵的自由。 要充分享受书法带给我们的快乐,享受书法诗意化的美感,力求从当代人快节奏的生存状态中解放出来,以简约清静的方式回归书法原本从容的感觉和优游的状态。“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于不期然中自自然然地实现书法诗意精神的陶酝与建构。 对经典保持敬畏之心 记者:当下有不少书家在努力尝试古典诗词的创作,一些展览也鼓励投自作诗词的书法作品,您认为自撰诗联在书法创作中有何重要意义? 陈洪武:中国古典诗词与书法在审美上有许多相通之处,它们都是最具有中国精神和意蕴的艺术,弥散着浓郁的文人气息,蕴含着一种古典的美,非功力深者无法感受得到。比如,对书法下过苦功的人,对书法就会产生一种感觉,当看到一幅作品时,能够很自然辨别出这幅作品有“二王”的韵致,那幅作品有宋人意趣,哪里写得好,哪里写得不好等等。 同样,古典诗词亦是如此,当送到真正懂得诗词的人手上时,也是一看就能分辨出好坏的。有的诗感时忧国、沉郁顿挫,老杜风神跃然纸上;有的诗清远幽深、宁静恬适,深得王摩诘禅意;有的诗幽冷凄婉、奇想诡异,很受李长吉影响。 我觉得,近几年来古典诗词创作已经越来越受到当代书家的重视,写古典诗词的书家虽然多了,但质量高的作品还是比较少,诗词与书法能同时写好的就更少了。往往一个展览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作品是抄写古代诗文,百分之十是自作诗联。 有些自作诗词写得不古不今,没有什么法源,诗的技巧被所谓的激情所消解,不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学习古典诗词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它和书法一样,也得下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苦功夫。我们要大量解读古代优秀的诗词作品,和书法的临帖一样,让这些好作品深入自己的骨髓里,让自己慢慢地进入到古典诗词的语境之中。 我们必须对前人留给我们的经典保持着敬畏之心。如果失去了起码的敬畏,那就会流于功利,流于娱乐。 警惕大众审美与专业审美的断裂 记者:随着书写工具的改变,毛笔已退出了大众实用领域,书法逐渐淡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视野,您能谈谈当代大众书法审美对书法本体的影响吗? 陈洪武:当代大众对书法的审美能力在退化,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中国书法在其几千年发展的历史中,一直都是知识分子表达思想和才情的载体。 在古代社会书法还是科举入仕的重要指标之一,只要是读书人,从学习写字的第一天开始就与书法毕生相伴。临帖、读帖、记录、写信、交流、处理公务、吟诗作赋等等,只要是读书人几乎没有一天能离得开毛笔。 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尽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