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中的射礼

1.中国古代射礼有哪几种

射礼的程序 ①备礼:做好举礼的各种准备工作。

布置好场地,组织好参礼及观礼人员。把弓、箭、算筹等器具搬到西堂下陈设好。

司射、有司、射者在西堂下面向南列队站好。获者就位。

主人在场地外迎接宾的到来。 ②迎宾:宾至,主人迎上,相互行揖礼入场登堂而立。

③开礼:司射自堂西取弓及箭,登堂报告宾,“弓矢既具,有司请射”。宾辞让,对曰:“某不能。

为二三子。”许诺。

司射踏在阶上,东北面告于主人,曰:“请射于宾,宾许。”请注意,射礼全过程中,司射都需挟乘弓矢。

如果弓箭匮乏,可不做强求。 ④配耦:司射把六名射者,将射艺相近者两两配合为一组,一共三组,分别称为上耦、次耦、下耦,是所谓“三耦”,每耦有上射、下射各一名。

⑤纳射器:就是司射命令射者取纳弓箭用具。司射下阶,面向西命射者“纳射器”。

上耦两人取各取弓一把,箭四只。 ⑥倚旌:就是司射命令获者以旌旗为射者指示靶心的位置。

司射命获者,“倚旌于侯中”。获者把旌旗倚靠在侯的中央,为全场指示箭靶中心的位置。

司射命令三耦:“依次而射,不得杂越!”上耦脱去左手的外衣衣袖,在右手拇指上戴上钩弓弦用的扳指,在右手臂上套好护臂,左手执弓,右手的指间夹一支箭,另外三支插在腰带中。 ⑦诱射:即司射为众射者做示范。

这其中有详细的礼节过程:由堂西行揖礼,然后进。到阶下时,北面行揖礼。

踏上阶,揖。走上堂,揖。

先将左足踩到射位符号上,面朝西,再扭头向南,注视靶的中部,表示心志在射箭,然后俯身察看双足,调整步武,最后开弓射箭,直至将四支箭全部射完。获者在其射完后,自乏后出,把箭取回,插到堂西的箭架上,然后返回原位。

⑧一番射:第一轮射。第一番射是习射,所以不管射中与否,都不计成绩。

上耦的两位射手上堂射击,按照司射的要求在射位站好,目光盯住靶心,等待司射的命令。司射在堂下命令道:“无射获,无猎获!”(意思是,不许射伤报靶者!不许惊吓报靶者!)上射向司射行礼后射击,射出一箭后,再从腰间抽出一支箭搭在弦上,然后由下射射。

如此轮流更替,直到将各自的四支箭射完。报靶者扬声向堂上报告射中的结果。

接着,上耦下堂,次耦上堂,双方在西阶前交错时,相揖致意。(详细的礼节见前述礼仪要求部分)次耦习射的仪式与上耦相同。

最后,次耦下堂,下耦上堂习射。至此,司射上堂对宾行揖礼,禀告宾:“三耦座射”(意思是三耦都已射毕)宾行揖礼还。

⑨二番射:第二轮射。第二番射是正式比赛,要根据射箭的成绩分出胜负。

参加者除三耦之外,还有主人和宾。主人与宾配合为一耦,主人担任下射,以示谦敬。

首先由三耦比射。司射命令上耦开始射击。

两位射手相互拱手行礼后上堂,报靶者迅速离开靶位。司射宣布说:“不贯不释!”(凡是没有射穿箭靶的,一律不计成绩!)两位射手象第一番射时那样轮流开弓射箭。

如果射中箭靶,负责计算成绩的有司,就抽出一支筭筹丢在地上。上射的筭筹丢在右边,下射的筭筹丢在左边。

如此这般,三耦全部射毕。 接着是由宾与主人配合成的耦上堂比射。

比射的程序以及计算中靶次数的方法,与先前一样。射毕,有司拿起剩余的筭筹报告宾:“左右卒射”(左右射都已射完)然后,有司开始按照前面《计算成绩的方法》一节所介绍的方法,统计最后成绩并向宾报告。

最后是罚酒及献酒环节。司射命令三耦和主宾耦:“胜者皆袒决遂,执张弓。

不胜者皆袭,说决拾,却左手,右加弛弓于其上,遂以执弣。”(意思是,胜方射手脱去左袖,戴上扳指,套上护臂,手执拉紧弦的弓(表示能射)。

负方射手穿上左衣袖,脱下扳指和护臂,将弓弦松开。)各耦射手先后上堂,负方射手站着将罚酒喝完,再向胜方射手拱手行礼。

司射酌酒向报靶者献酒,并到靶前的左、中、右三处致祭。司射酌酒向堂下释筹的有司献酒。

第二番射至此完成。 ⑩三番射:第三番射的过程与二番射基本相同,只是比射时有音乐伴奏。

乐工演奏《诗经·召南》中的《驺虞》,乐曲的节拍,要演奏得均匀如一。司射在堂下宣布:“不鼓不释!”(不按鼓的节奏射箭的,不得计数!)三番射与二番射的程序相同,先由三耦比射,然后主宾耦比射。

凡是应着鼓的节拍而射中靶心者,有司就抽出一支筭筹扔到地上,最后将比赛的结果禀告宾:胜方赢若干筹,或者是双方射平。三耦、宾、主人顺序上堂,负方射手喝罚酒。

三番射至此结束。 ⑾旅酬:是射礼的余兴节目,古礼要求从身份高的人开始,依次向下进酬酒。

我们建议,不分身份等级,参礼者相互敬茶或水。敬饮之前需相互行揖礼,乐队循环奏乐以助兴。

⑿送宾:宾起身告辞,走到西阶时,乐工奏《陔》的乐曲。宾出场地,参礼者皆相随,主人在门外以再拜之礼。

2.射礼的射礼正义

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

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

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

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

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礼记·射义》 射礼分为四种。

一是大射,是天子、诸侯祭祀前选择参加祭祀人而举行的射祀;大射前燕饮依燕礼,纳宾、献宾、酬酢及奏乐歌唱娱宾,宴毕而后射。掌管大射礼仪的司射,袒露左臂,执弓挟矢到阶前请求射礼开始,有司将弓矢献给君王,并设置计算成绩的“中”和算筹,以及惩处违礼者用的“扑”。

中是盛放算筹的器具,刻制成兽类跪伏之形,背上可容八算。按规定君王用“皮树中”(皮树是一种人面兽身的动物)、“闾中”(闾是一种独角兽,如驴)和虎中。

大夫用兕中,士用鹿中。二是宾射,是诸侯朝见天子或诸侯相会时举行的射礼;三是燕射,是平时燕息之日举行的射礼;四是乡射,是地方官为荐贤举士而举行的射礼;射礼前后,常有燕饮,乡射礼也常与乡饮酒礼同时举行。

据《仪礼》记载,周代社会的每年春秋,各乡下属的州,都要会聚民众习射,并且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程式,称为“乡射礼”。乡射的比射以二人为一组,称为“耦”。

天子的射礼用六耦,诸侯用四耦,大夫、士用三耦,称为“正耦”。乡射礼用大夫的正耦,所以是三耦。

司射从州学中挑选六名德才兼备的学子,配成三耦,然后进行所谓“三番射”:第一番射侧重于对射手的教练,第二番射侧重于比赛,但参加者除三耦外,还有主人、特邀的佳宾和众宾,根据射击的成绩,分出胜负。第三番射与二番射基本相同,但有音乐伴奏。

乡射礼不仅是一种娱乐,还有敦化民俗的作用 。 1.备礼:做好举礼的各种准备工作。

布置好场地,组织好参礼及观礼人员。把弓、箭、筭筹等器具搬到西堂下陈设好。

司射、有司、射者在西堂下面向南列队站好。获者就位。

主人在场地外迎接宾的到来。2.迎宾:宾至,主人迎上,相互行揖礼入场登堂而立。

3.开礼:司射自堂西取弓及箭,登堂报告宾,“弓矢既具,有司请射”。宾辞让,对曰:“某不能。

为二三子。”许诺。

司射踏在阶上,东北面告于主人,曰:“请射于宾,宾许。”请注意,射礼全过程中,司射都需挟乘弓矢。

如果弓箭匮乏,可不做强求。4.配耦:司射把六名射者,将射艺相近者两两配合为一组,一共三组,分别称为上耦、次耦、下耦,是所谓“三耦”,每耦有上射、下射各一名。

5.纳射器:就是司射命令射者取纳弓箭用具。司射下阶,面向西命射者“纳射器”。

上耦两人取各取弓一把,箭四只。6.倚旌:就是司射命令获者以旌旗为射者指示靶心的位置。

司射命获者,“倚旌于侯中”。获者把旌旗倚靠在侯的中央,为全场指示箭靶中心的位置。

司射命令三耦:“依次而射,不得杂越!”上耦脱去左手的外衣衣袖,在右手拇指上戴上钩弓弦用的扳指,在右手臂上套好护臂,左手执弓,右手的指间夹一支箭,另外三支插在腰带中。7.诱射:即司射为众射者做示范。

这其中有详细的礼节过程:由堂西行揖礼,然后进。到阶下时,北面行揖礼。

踏上阶,揖。走上堂,揖。

先将左足踩到射位符号上,面朝西,再扭头向南,注视靶的中部,表示心志在射箭,然后俯身察看双足,调整步武,最后开弓射箭,直至将四支箭全部射完。获者在其射完后,自乏后出,把箭取回,插到堂西的箭架上,然后返回原位。

8.一番射:第一轮射。第一番射是习射,所以不管射中与否,都不计成绩。

上耦的两位射手上堂射击,按照司射的要求在射位站好,目光盯住靶心,等待司射的命令。司射在堂下命令道:“无射获,无猎获!”(意思是,不许射伤报靶者!不许惊吓报靶者!)上射向司射行礼后射击,射出一箭后,再从腰间抽出一支箭搭在弦上,然后由下射射。

如此轮流更替,直到将各自的四支箭射完。报靶者扬声向堂上报告射中的结果。

接着,上耦下堂,次耦上堂,双方在西阶前交错时,相揖致意。(详细的礼节见前述礼仪要求部分)次耦习射的仪式与上耦相同。

最后,次耦下堂,下耦上堂习射。至此,司射上堂对宾行揖礼,禀告宾:“三耦座射”(意思是三耦都已射毕)宾行揖礼还。

9.二番射:第二轮射。第二番射是正式比赛,要根据射箭的成绩分出胜负。

参加者除三耦之外,还有主人和宾。主人与宾配合为一耦,主人担任下射,以示谦敬。

首先由三耦比射。司射命令上耦开始射击。

两位射手相互拱手行礼后上堂,报靶者迅速离开靶位。司射宣布说:“不贯不释!”(凡是没有射穿箭靶的,一律不计成绩!)两位射手像第一番射时那样轮流开弓射箭。

如果射中箭靶,负责计算成绩的有司,就抽出一支筭筹丢在地上。上射的筭筹丢在右边,下射的筭筹丢在左边。

如此这般,三耦全部射毕。接着是由宾与主人配合成的耦上堂比射。

比射的程序以及计算中靶次数的方法,与先前一样。射毕,有司拿起剩余的筭筹报告宾:“左右卒射”(左右射都已射完)然后,有司开始按照前面《计算成绩的方法》一节所介绍的方法,统计最后成绩并向宾报告。

最后是罚酒及献酒环节。司射命令三耦和主宾。

3.请问诗经中的风雅颂指什么

诗经》共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对于风,雅,颂的解释有种种说法,一般认为是按照音乐来划分的,因为《诗经》的诗篇当初都是乐歌,由于曲调的特点不同,划分三类,后乐谱失传,仅留歌词,我们今天看到的不过是一部乐曲歌词的底本.*风,地方乐调,这一部分共选了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乐调,称十五国风,共160篇,内容都是民歌,这十五国风是:周南(今陕西,河南之间),召南(今河南,湖北之间),邺,镛,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 其中周南、召南产生于汉水和长江中游,其余为黄河中下游.十五国风绝大部分是周室东迁以后到春秋中叶的作者,大部分是民歌.*“雅”诗就是西周王畿的乐调.王畿,都城地区,就是渭水流域地区,雅诗就是这一地区的乐调,之所以如此,有两种解释:1,雅,同“夏”,周称西周的王畿为“夏”雅乐就是“夏乐”,夏乐就是王畿乐调2:雅,正也,雅乐即正乐,当时称诸侯国的地方音乐为俗乐,周天子的都城是全国的中心,出于尊王观念,把王畿之乐称为“正乐”两种解释都可通.“雅”诗分为大雅,小雅,大小雅类于后代的大小曲,大小调,其中小雅较接近于“国风”可能是未被贵族改造的王畿地方音乐.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多数是贵族之作,少数是人民.关于产生年代,“大雅”大部分是西周初的作品,“大雅”小部分、“小雅”大部分是西周末年的作品.*“颂”,颂是祭祀用的宗教音乐,内容分为赞美神灵,祖先的功德,颂诗中周颂31篇,产生于王畿地区,渭水流域,是西周初年作品.鲁颂4篇,商颂5篇,它们都是东迁以后到春秋中叶的作品,产于鲁国,宋国(宋是商的后代).*《诗经》分风雅颂,共305篇,产生地区包括今天的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湖北部,写作年代大致为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时间里.。

4.诗经里的风雅颂分别是什么意思

风,地方乐调,这一部分共选了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乐调,称十五国风,共160篇,内容都是民歌,这十五国风是:周南(今陕西,河南之间),召南(今河南,湖北之间),邺,镛,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 其中周南、召南产生于汉水和长江中游,其余为黄河中下游。十五国风绝大部分是周室东迁以后到春秋中叶的作者,大部分是民歌。

*“雅”诗就是西周王畿的乐调。王畿,都城地区,就是渭水流域地区,雅诗就是这一地区的乐调,之所以如此,有两种解释:1,雅,同“夏”,周称西周的王畿为“夏”雅乐就是“夏乐”,夏乐就是王畿乐调2:雅,正也,雅乐即正乐,当时称诸侯国的地方音乐为俗乐,周天子的都城是全国的中心,出于尊王观念,把王畿之乐称为“正乐”两种解释都可通。“雅”诗分为大雅,小雅,大小雅类于后代的大小曲,大小调,其中小雅较接近于“国风”可能是未被贵族改造的王畿地方音乐。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多数是贵族之作,少数是人民。关于产生年代,“大雅”大部分是西周初的作品,“大雅”小部分、“小雅”大部分是西周末年的作品。

*“颂”,颂是祭祀用的宗教音乐,内容分为赞美神灵,祖先的功德,颂诗中周颂31篇,产生于王畿地区,渭水流域,是西周初年作品。鲁颂4篇,商颂5篇,它们都是东迁以后到春秋中叶的作品,产于鲁国,宋国

5.诗经中的风雅颂

诗经根据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产生于春秋时期。

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6.【《诗经》里的风、颂、雅分别指哪三个内容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它们都得名于音乐.“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雅”是正的意思.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颂”是用于宗庙祭的乐歌. 诗经目录 国风·周南 国风·召南 国风·邶风 国风·鄘风 国风·卫风 国风·王风 国风·郑风 国风·魏风 国风·唐风 国风·齐风 国风·秦风 国风·陈风 国风·桧风 国风·曹风 国风·豳风 小雅·鹿鸣之什 小雅·南有嘉鱼之什 小雅·鸿雁之什 小雅·节南山之什 小雅·谷风之什 小雅·甫田之什 小雅·鱼藻之什 小雅·都人士之什 大雅·荡之什 大雅·文王之什 大雅·生民之什 周颂·闵予小子之什 周颂·清庙之什 周颂·臣工之什 商颂 鲁颂·駉之什。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