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歌的形式结构特点

1.古今中外诗歌的形式有什么特点

诗歌发展经历了《诗经》→ 《楚辞》→汉赋→汉乐府诗→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的发展历程.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对而言,一般不拘泥格式和韵律. 诗歌的分类也有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基本的有以下几种: 1、叙事诗和抒情诗.这是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的. (1)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史诗如古希腊荷马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故事诗如中国诗人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诗体小说如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2)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讽刺诗. 叙事和抒情也不是绝然分割的.叙事诗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过它的抒情要求要与叙事紧密结合.抒情诗也常有对某些生活片断的叙述,但不能铺展,应服从抒情的需要. 2、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这是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类的. (1)格律诗: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如,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曲”,欧洲的“十四行诗”. (2)自由诗: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美国诗人惠特曼(1819—1892年)是欧美自由诗的创始人,《草叶集》是他的主要诗集.中国“五四”以来也流行这种诗体. (3)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如,鲁迅的《野草》. 包括英语在内,欧洲许多语言的格律诗大多起源于意大利,十四行诗无疑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种.十四行诗原本是一种“诗节”(组成较长诗歌的格式相同的段落),但在意大利、法国和英国,却很早就被用来写作独立的抒情诗.严格的十四行诗由一个八行诗节和一个六行诗节组成,每行均为抑扬格、五音步诗行.需要注意的是,英诗从意大利学来的还有一种叫做“三韵诗(terza rima)”的诗节,每一诗节12行,但丁的《神曲》就是用它写成的.雪莱五首《西风颂》主要部分也用这种诗节写成,然后以一个对句结束,这样每首诗便有14行.三韵诗的韵式是“aba bcb cdc ded”,雪莱《西风颂》第一首就是如此,读者不难看出它是三行一“旋回”,“旋回”间且有依次导出的关系.由于交替使用了不同的音,整个诗节读起来显得有规律而又有变化,不呆板. 结束每首(或者每章)的对句,意思上似乎可看作该首的“小结”,而在格律上也自成单元.对句是最简单、仅由尾韵相同或相近的两个诗行组成的诗节,通常不单独成诗.在英国著名诗人里,大概只有18世纪的蒲柏(Alexander Pope,1688-1744)写过这种仅有两个诗行的“对句诗”,言简意赅,常常被引作“警句”. 意大利十四行诗分为两段,先八后六.前八句韵牌是abba, abba.后六句有两种,cdecde, 或者cdccdc.第九句不止改韵牌,很多时候题目或感觉也不一样.。

2.诗歌有几种形式,及特点

诗歌是起源最早的文学样式,它几乎是和人类的语言同时产生的。

中国诗歌的发展从原始的劳动号子——诗经——楚辞——汉魏乐府歌行——唐诗——宋词——元曲——“五·四”以后的新诗——当代多元化形式,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古人习惯把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叫做歌,诗言志,歌抒情,现代人一般把二者统称为诗歌。

《辞海》解释:诗歌,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和着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感情,富于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节奏和韵律,一般分行排列。 一、、诗歌的形式 形式,即体式,指诗歌的语言结构的组合方式,它是为内容服务的,有时奇妙的形式能够造成特殊的艺术效果,有助于读者理解诗意、加深印象。

朱光潜先生认为:“诗的实质是语言所表现的情思,形式是情思所流露的语言。”语言是表现思想感情的工具,语言形式实际上也是诗人思想性格的外化,是诗人的一种生命形式。

人既是自然的人,也是社会的人,人的思想性格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因此,诗歌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存在形式。 我们先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标准给多种多样的诗歌大致分一下类型。

① 按内容性质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等。 ② 按语言格式的不同,可分为:歌谣(民歌、民谣、儿歌、童谣)、楚辞、格律诗、自由诗等。

③ 按历史发展的顺序,可分为:古体诗、新体诗、近体诗、新诗等。 ④ 按题材的不同,可分为:咏史诗、军旅诗、山水诗、田园诗、乡土诗、城市诗等。

⑤ 按与其它体裁相结合的不同,可分为:散文诗、寓言诗、童话诗、谜语诗、赋、骈文、诗体小说、诗剧等。 ⑥ 按篇幅长短可分为:长篇叙事诗、小诗、微型小诗等。

还可以有不同的分法,如按风格、流派、作用等分又会有不同的类型。 二、诗歌的特点 1.分行排列 分行排列是诗歌区别于其它文体样式的最基本的外在形式上的特点。

如,有一则新闻如果分行排列的话就是一首诗2.饱含真情 严羽说:“诗者,吟咏性情也。”叶燮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

白居易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李季说:“诗,是诗人对社会生活在他头脑中引起的激情的自然流露,每一行诗,都是心灵激动的记录。”

艾青说:“诗的情感的真挚是诗人对于读者的尊敬与信任。”“诗与伪善是绝缘的,诗人一接触到伪善,他的诗就失败了。”

没有情,无以谈诗,不抒真情,就算不得诗人。 3.立意新颖 王夫之说过:“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苏轼也说:“诗者,不可以言语求而得,必将深观其意焉。”

这是强调意的重要性,实际上意不光重要,还应该新颖,应该写出“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新意来,应该有独特新奇的发现和感受。 4.联想自然 联想自然即从眼前的事物触发灵感,联想到彼事物,把彼此自然联结起来,没有牵强附会之感。

5.跳跃自如 诗歌不能像小说那样,细微末节,娓娓到来,也不能像散文那样,抓住某个片断,尽情挥洒,大肆渲染,它要在极短的篇章里包蕴极其复杂的思想内容,有时时空跨度很大,因此需要自然过渡,跳跃自如。6.凝练集中 凝练,指语言,集中,指主题,即能够用极其精练、准确、生动的语言,高度概括、集中地反映生活,言简意深,在有限的诗句之内,容纳丰富的思想内容7.节奏和谐 《礼乐记》解释:“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

节奏作为音乐术语是指音响运动中,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长短、强弱现象。反映在诗歌中的节奏,则指诗句中词和词中间的音节停顿,或感情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前者为外在节奏,后者为内在节奏,只有外在和内在协调一致了,才会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8.形象生动 形象,本义是指人物或事物的形体外貌,具有可视可闻可触可感的性质。

古人对形与象是分别论述的,认为:形,指形体,是客观存在的实体;象,是映象,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是人通过视觉对物体的直观映象。现在人们把“形”与“象”组合成一个复合词,作为艺术概念,指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选择、综合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和审美意义的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的图画,包括人物、环境、景物等。

诗的形象是诗人情感的物化,是由诗人的主观感受凝固而成的有声有色有形有态的真善美的统一体。别林斯基说:“诗歌用形象诉于灵魂,而这些形象就是那永恒的美的表现。”

9.意境优美 意,指意脉,即思想感情的脉络;境,指境象,即意脉贯注的对象。意境合称,指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外界事物相结合产生的一种境界。

也就是说,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为一体,通过艺术手段描绘出来,构成一种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含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景外之景、象外之象,使读者可以从有限感知无限,得到一种韵味无穷的美感。10.虚实相生 戏曲讲究“不像不成戏,太像不成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语);写诗“当在切与不切之间”(查为仁语),“太切题则粘皮带骨,不切题则捕风捉影

须在不即不离之间”(钱咏语)。像与不像、似与不似、切与不切、不即不离等。

3.诗歌有哪些形式特点

诗歌的形式 形式,即体式,指诗歌的语言结构的组合方式,它是为内容服务的,有时奇妙的形式能够造成特殊的艺术效果,有助于读者理解诗意、加深印象。

朱光潜先生认为:“诗的实质是语言所表现的情思,形式是情思所流露的语言。”语言是表现思想感情的工具,语言形式实际上也是诗人思想性格的外化,是诗人的一种生命形式。

人既是自然的人,也是社会的人,人的思想性格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因此,诗歌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存在形式。 我们先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标准给多种多样的诗歌大致分一下类型。

① 按内容性质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等。 ② 按语言格式的不同,可分为:歌谣(民歌、民谣、儿歌、童谣)、楚辞、格律诗、自由诗等。

③ 按历史发展的顺序,可分为:古体诗、新体诗、近体诗、新诗等。 ④ 按题材的不同,可分为:咏史诗、军旅诗、山水诗、田园诗、乡土诗、城市诗等。

⑤ 按与其它体裁相结合的不同,可分为:散文诗、寓言诗、童话诗、谜语诗、赋、骈文、诗体小说、诗剧等。 ⑥ 按篇幅长短可分为:长篇叙事诗、小诗、微型小诗等。

还可以有不同的分法,如按风格、流派、作用等分又会有不同的类型。 下面我们具体介绍一些常见的诗体。

1.抒情诗 抒情诗是以作者的口吻抒发主观情绪、情感的诗体。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即使有某些片断的景物描写,也是为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

根据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作品的内容,可分为颂歌、哀歌、恋歌、田园诗、山水诗、讽刺诗、咏物诗等。如贺敬之的《雷锋之歌》、李瑛的《一月的哀思》、戴望舒的《雨巷》、舒婷的《致橡树》、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王维的《鹿柴》、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兵车行》和《春夜喜雨》、左思的《咏史八首》等都是很好的抒情诗。

抒情诗是最富有个性、最能体现诗歌抒情特点的诗。 2.叙事诗 叙事诗是以叙述者的口吻讲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生活的诗体。

它与抒情诗相比,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能采用各种手法描写人物,但与小说戏剧相比,它的情节比较单纯并跳跃较大,人物性格比较单一,使用的细节较少,叙述语言比较概括并充满激情。其基本体式有史诗、诗体小说、诗剧、一般叙事诗等。

如古希腊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我国《诗经》中的《生民》和《公刘》、英国拜伦的《唐璜》、俄国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歌德的《浮士德》、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等,都是将叙述和抒情融为一体的上乘的叙事诗。 3.哲理诗 哲理诗重在哲理的揭示,通过形象的比拟开掘生活中的道理与规律。

一般篇幅精短,意象入妙。以往把它归入抒情诗的。

如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首小诗表现了一代青年人尽管受到时代的磨难,却仍未失掉对光明的追求的精神。

有象(黑色的眼睛)有意(寻找光明),耐人咀嚼。再如冯骥才的《灵性》诗集中的好多小诗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给人以启迪,给人以哲理的思考。

“大树对樵夫说/你可知道/最痛的是不流血的伤口”“摆渡者反反复复选择彼岸/结果徘徊了一生”“山是凝固的波浪/水是流动的群山”…… 4.歌谣 民歌、民谣、儿歌、童谣的总称。中国古代,以合乐的为歌,不合乐而口头传唱的为谣,现代统称为歌谣。

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并用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体。内容质朴、格调清新、形式活泼,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大众化、口语化、时代性、社会性等特征。

如我国第一部民歌总集《诗经》、汉魏六朝时的乐府民歌、贺敬之的《回延安》、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等;鲁文编著的《百姓话题——当代顺口溜》,收集了大量的民谣;鲁兵编的《365夜儿歌》上下两册;谷斯涌选编的《童谣选》,收录了二百多首童谣。下面我们只简单介绍一下民歌总集《诗经》。

《诗经》的创作,距今2500多年,大抵是周初——春秋中叶500年间的作品,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民谣)总集,共305篇。本只称《诗》,因举成数,又称《诗三百》,又因列为儒家经典之一,故称《诗经》。

分为风、雅、颂三类。风160篇,有15国风;雅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40篇,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据《史记》等书记载,《诗经》系孔子删定。 给《诗经》作注解的有四家,齐人辕固的《齐诗》、鲁人申培的《鲁诗》、燕国韩婴的《韩诗》,这三家已失传。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鲁人毛亨所传的《毛诗》。 《毛诗序》云:“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也就是说:风,是产生于西周各国,有不同地方风味的的民歌;雅,是有关政事的诗歌;颂,是统治者通过祭祀为自己歌功颂德的诗歌。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方法。

朱熹的《诗集传》云:“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如《静女》通篇。

4.诗歌的结构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歌呈现出跳跃性的结构特点。

从外形式上看,诗歌是分行、分节排列而成,这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表层结构形态。更为重要的是,在内形式上,诗歌呈现出一种跳跃性结构形式。

所谓跳跃性结构形式,是指诗歌的结构并不遵循自然时空顺序,而是在时空上任意伸缩张弛,突如其来又突如其去,从一端跳到另一端,有意留下空白,且省略有关过程和过渡性的句、段及关联词。诗歌结构的这一特点,是由它的审美特性决定的。

诗歌既然饱和着强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就得遵循情感和想象的逻辑,而情感和想象的逻辑是不受时空的限制的,她忽此忽彼,忽前忽后,跳荡不已,这样它就必然呈现出一定的跨度。参考:所谓诗歌结构的跳跃性,是针对事件发展的逻辑来说的,也就是说,诗歌的言说一般来讲并不遵循事件发展的逻辑或顺序,所以在诗的语言表现层面上,读者很难找到事件发展的线索逻辑,于是出现了诗歌的抒情对事件发展逻辑而言的跳跃性。

这说明,诗歌结构所遵循的是表情需要,其结构是按照感情表现的需要来构成的,情感本身的非逻辑化必然会造成诗歌语言表现的跳跃性。

5.诗歌在结构上有什么显著的特点

诗歌的特点

1.分行排列

分行排列是诗歌区别于其它文体样式的最基本的外在形式上的特点.

2.饱含真情

没有情,无以谈诗,不抒真情,就算不得诗人.

3.立意新颖

诗歌强调意的重要性,实际上意不光重要,还应该新颖,应该写出“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新意来,应该有独特新奇的发现和感受.

4.联想自然

联想自然即从眼前的事物触发灵感,联想到彼事物,把彼此自然联结起来,没有牵强附会之感.

5.跳跃自如

诗歌要在极短的篇章里包蕴极其复杂的思想内容,有时时空跨度很大,因此需要自然过渡,跳跃自如.

6.凝练集中

凝练,指语言,集中,指主题,即能够用极其精练、准确、生动的语言,高度概括、集中地反映生活,言简意深,在有限的诗句之内,容纳丰富的思想内容.

7.节奏和谐

节奏作为音乐术语是指音响运动中,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长短、强弱现象.反映在诗歌中的节奏,则指诗句中词和词中间的音节停顿,或感情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前者为外在节奏,后者为内在节奏,只有外在和内在协调一致了,才会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

8.形象生动

形象,本义是指人物或事物的形体外貌,具有可视可闻可触可感的性质.古人对形与象是分别论述的,认为:形,指形体,是客观存在的实体;象,是映象,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是人通过视觉对物体的直观映象.现在人们把“形”与“象”组合成一个复合词,作为艺术概念,指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选择、综合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和审美意义的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的图画,包括人物、环境、景物等.

9.意境优美

意,指意脉,即思想感情的脉络;境,指境象,即意脉贯注的对象.意境合称,指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外界事物相结合产生的一种境界. 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为一体,通过艺术手段描绘出来,构成一种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含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景外之景、象外之象,使读者可以从有限感知无限,得到一种韵味无穷的美感.

10.虚实相生

有实有虚,虚实结合,才能把读者带到一个既不脱离现实、又能超越现实、亦真亦幻、迷离朦胧的艺术境界中去

6.【宋词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词是一种诗歌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诗体的一种,亦称宋词、曲子词、诗余、长短句.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达到其顶峰.一开始伴曲而唱,所以写词又称作填词、倚声.后来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诗歌艺术.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这些旋律、节奏的总和就是词调.词与调之间,或按词制调,或依调填词,曲调即称为词牌,其通常根据词的内容而定.宋后,词经过不断的发展产生变化,主要是根据曲调来填词,词牌与词的内容并不相关.当词完全脱离曲之后,词牌便仅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一种定式.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按拍节分,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约派和豪放派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宋代大臣则个个是词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词人.在封建社会中从不出头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由此足见词人苏轼被崇拜的程度.正是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宋词才得以佳篇叠出,影响久远.原因如下:① 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② 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③ 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宋词的繁荣与宋代特殊的时代背景和词的文体特点有密切的关系.词产生于民间,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娱乐色彩.宋代由于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享受的待遇非常优厚.宋太祖在“杯酒释兵权”时,就公开鼓励大臣们“多买歌儿舞女”.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整个社会形成了竞相追求享乐的风气.又由于宋代(特别是北宋)社会相对安定,政局相对稳定.词这种带着浓厚的娱乐色彩,几乎没有传统的政治、道德负荷的文学形式,在宋代终于找到了最为适宜的生长环境,所以便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发展起来了.宋词的艺术成就十分突出:首先,宋词不同于一般宋诗的散文化、议论化,善于将抒情与写景完美结合.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宋代演为许多中调和长调,在曲折动宕、开阖变化中,使情景紧密交融,其细致、具体、微妙处,有的甚至胜过唐诗.其次,宋词又长于比兴,多以微妙而又细致的比兴手法,藉景物表达内心复杂而隐幽的感情,常以香草美人的传统来寄托政治上的感慨,感人至深.再次,宋词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宋词虽沿袭着唐五代的传统以抒发感情、性灵为主,形成“诗庄词媚”的分野,以婉约为宗,但后来由于时代生活的变化,题材的扩大,艺术个性得到重视,艺术手法渐趋多样,所以使宋词风格在婉约和豪放之外,兼有真率明朗、高旷清雄、典雅精工、骚雅清劲、密丽险涩等多种风格.。

7.关于TheRoadNotTaken的结构和内容的分析

The Road Not Taken Robert Frost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未选择的路 罗伯特·弗罗斯特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择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 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呵,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一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 一片森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却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诗歌特点 全诗共4节,可分两层:1—3节为第一层,在树林里,“我”面临着两条路,而经过思考决定选择了一条人迹罕至的路.在这一层中,诗人描述了选择人迹罕至的路并不是草率决定的,而是经历了复杂的心理历程.描述了“我”站在岔路口,为不能同时涉足两条路而遗憾,“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写出“我”的犹豫和久久思索:一条路平坦通畅,极目可望见它的尽头;而另一条路幽寂荒凉,充满着引人探索的诱惑,但“无限美景在险峰”, “我”终于选择了那条人迹更少的路,就让另一条路留待后日去走,这显然是作者做出抉择后的一种自我安慰,因为“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虽然如此,但依然义无返顾. 第4节为第二层,是作者多年以后的感慨, “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这告诉我们,人的一生面临着无数的选择,而每一次选择都会对人生产生重要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怎样度过,就看他在人生的岔路口做出了怎样的选择,选择不同,命运就会不同. 弗罗斯特在诗歌风格上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朴素无华,含义隽永,把深刻的思考和哲理寓于平淡无奇的内容和简洁朴实的诗句之中.本诗堪称是这方面的典范.这首诗的语言质朴自然,但在构思上却非常巧妙.我们不难看出,诗歌中所描写的岔路就是人生岔路的象征.它说明,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时常必须要在两条道路、两种思想或两种行动中做出选择,不同的选择将决定不同的人生方向.面对选择时,我们往往会变得犹豫不决,反复权衡,拿不定主意.最后,我们终究会选择其中的一条路.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面临选择的人和他进行选择时的心态,至于选择的具体内容并没有写出,诗人的着眼点是选择本身.每一个读者都能够在这首诗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体验,体味其中的哲理.因为这首诗具有丰富的内涵,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从而受到触动,引发深深的思索.这种每个人都有过的复杂的心理体验,被弗罗斯特敏感地捕捉到了,并谱写成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我想这首诗之所以广受欢迎,也正是因为它表现了人类共同的感受.点评 这首名诗《The Road NotTaken》形式是传统的抑扬格四音步,但音步可变(含有不少抑抑扬的成分);每节的韵式为abaab .另外,他的名诗《Departmental》,则采用了双行体偶韵的韵式,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非常优美的音韵. 弗罗斯特的The road not taken一诗也是他的作品里最为我所喜爱的其中的一首.他写诗最大的特色就是善于运用眼前看似平淡无奇的事物,去表达一个深刻的哲理.正因为他长于用具体的事物说抽象的概念,所以他的诗就易为读者接受和了解! 这正如他在一首诗中写的:“黄色的树林里有两条岔开的路/可惜我不能在同一时间走两条路/我选择了少人行走的那条/这就造成了一切的差异.”诗人选择了诗歌,放下了在一所师范学校教书的职业以及那可能平坦,安稳的生活.他对自己说:写诗吧,穷就穷吧,于是他们就来了英国,在离伦敦不远的一个村子里找到了一座木板茅屋作为新家.不久他的第一本诗集《孩子的意愿》出版了,以它特有的朴素坦率和真淳赢得了诗人们的好评.庞德特撰文说它是美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最好的一本诗集. 《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著名诗篇.罗伯特?弗罗斯特堪称美国20世纪90年代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是美国非官方的桂冠诗人,他一生致力于诗歌的创作,主要写作并出版了10部诗集,这一首是其第三部诗集《山的间隔》中的名篇.。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