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桃花源记是不是宋词桃花源记(陶渊明作品) 《桃花源记》是东晋伟大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作品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 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 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 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 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 《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 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第一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 “忘”字写其一心捕鱼,无意于计路程远近,又暗示所行已远。其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与“徐行不记山深浅”的妙境相似。 “忽逢”与“甚异”相照应,写其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乃写景妙笔,色彩绚丽,景色优美,仿佛有阵阵清香从笔端溢出,造语工丽而又如信手拈来。 第二段先以数语描述发现仙境经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去处。 渔人的搜寻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带出来。及至通过小口狭道,写到“豁然开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韵致。 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然后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 最后写桃源人见到渔人的情景,由“大惊”而“问所从来”,由热情款待到临别叮嘱,写得情真意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第三段先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重来。 “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明写仙境难寻,暗写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 对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寻访无着也不再问津了,而陶渊明自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在《桃花源诗》的结尾处就剖露了“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的心愿。他以桃花源人为志趣相合的契友,热切期望与之共同生活于桃花源中。 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但《桃花源记》的艺术成就和魅力绝不仅限于此,陶渊明也不仅仅是企望人们确认其为真实的存在。 所以,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规往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徜恍迷离,便是这些话题中最堪寻味之笔。 它所暗示于世人的是似在人间非在人间,不是人间胜似人间,只可于无意中得之而不。 2.描写春天的诗句 桃花源记算吗歌颂春作品 表现春的优秀文学艺术有:朱自清散文《春》、丰子恺散文《春》、巴金小说《春》、波提切利油画《春》、米勒油画《春》、朱宣咸版画《春满山村》、何多苓油画《春风已经苏醒》等。 歌颂春诗句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题都城南庄》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大林寺桃花》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江南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晓景》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春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晓》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钱塘湖春行》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咏柳》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绝句》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诗经·小雅·出车》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春中喜王九相寻》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早春寄王汉》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宫中行乐词八首》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落日忆山中》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春行即兴》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金门答苏秀才》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5] 《春运》 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腊日》 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曲江对雨》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绝句漫兴》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城东早春》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苏溪亭》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雪》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晚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叹花》 寒随一夜去,春还五更来。《应诏赋得除夜》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无题》 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菩萨蛮》 一庭春色恼人来,满地落花红几片。《玉楼春》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木兰花》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春日西湖寄》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春夜》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好事近》 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次元明韵寄》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淮中晚泊犊》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春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邓独自归。《春雨》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春宫曲》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春日游湖上》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好管闲事近》 燕燕飞来,问春在哪里,惟有池汤自碧《淡黄柳》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雪》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春行即兴》 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春游曲》 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代春怨》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绝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6]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休言冬后萧条景,温暖春风送绿来。《初春》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 俗语 桃花源记不能算是描写春天的诗句! 3.桃花源记是不是宋词桃花源记(陶渊明作品) 《桃花源记》是东晋伟大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作品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 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 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 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 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 《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 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第一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 “忘”字写其一心捕鱼,无意于计路程远近,又暗示所行已远。其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与“徐行不记山深浅”的妙境相似。 “忽逢”与“甚异”相照应,写其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乃写景妙笔,色彩绚丽,景色优美,仿佛有阵阵清香从笔端溢出,造语工丽而又如信手拈来。 第二段先以数语描述发现仙境经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去处。 渔人的搜寻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带出来。及至通过小口狭道,写到“豁然开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韵致。 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然后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 最后写桃源人见到渔人的情景,由“大惊”而“问所从来”,由热情款待到临别叮嘱,写得情真意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第三段先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重来。 “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明写仙境难寻,暗写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 对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寻访无着也不再问津了,而陶渊明自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在《桃花源诗》的结尾处就剖露了“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的心愿。他以桃花源人为志趣相合的契友,热切期望与之共同生活于桃花源中。 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但《桃花源记》的艺术成就和魅力绝不仅限于此,陶渊明也不仅仅是企望人们确认其为真实的存在。 所以,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规往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徜恍迷离,便是这些话题中最堪寻味之笔。 它所暗示于世人的是似在人间非在人间,不是人间胜似人间,只可于无意中。 4..这首宋词用了一著名的典故,它出自谁的什么作品?由此可知道这首词抒写的是什么事物?答:.“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首宋词写的是桃花.2.请就这首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答:这首词表达了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这首词以物况人,“白白与红红”,一树花分红、白两色,高标逸韵,独特别致,作者正是以这“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况.这首词还用了映衬对比写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红既映衬又对比,赞美红白桃花独标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 1.“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首宋词写的是桃花.2.这首词表达了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这首词以物况人,“白白与红红”,一树花分红、白两色,高标逸韵,独特别致,作者正是以这“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况.这首词还用了映衬对比写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红既映衬又对比,赞美红白桃花独标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 5.有关桃花源的诗词1、《七律·登庐山》 ** 一山飞峙大江边, 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 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 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 桃花源里可耕田?(在此句) 2、《古风其三十一》 郑容西入关。 行行未能已。 白马华山君。 相逢平原里。 璧遗镐池君。 明年祖龙死。 秦人相谓曰。 吾属可去矣。 一往桃花源。(在此句) 千春隔流水。 3、《菩提寺禁口号又示裴迪》 王维 安得舍罗网,拂衣辞世喧。 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 4、《题水洞二首》 刘商 桃花流出武陵洞,梦想仙家云树春。 今看水入洞中去,却是桃花源里人。(在此句) 长看岩穴泉流出,忽听悬泉入洞声。 莫摘山花抛水上,花浮出洞世人惊。 5、《糖多令 湖中》 韩奕 买得个扁舟。乘闲到处游。载将图册与衾绸。不问人家僧舍里,堪住处,便夷犹。雨歇淡烟浮。黄鹂鸣麦秋。石湖西畔碧悠悠。倘遇桃花源里客,随着去,莫归休。 6.出自《桃花源记》的古诗桃花源诗 陶渊明 嬴(yín)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qǐ)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yān),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qì).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zǔ)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r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yì).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niè)清风,高举寻吾契(qì) 补充: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7.桃花源记优美古诗词误入桃源行数里.渔郞漾舟迷逺近.渔人振衣起出户,亦有桃源种桃者.俗骨思归一相送,争来致词何至此.闻道长安吹战尘.花开记春不记岁,不知人世如风烛,鳯皇避罗麟避罥.重华一去宁复得.武陵源中深隐人,采花食实枝为薪.翻然恐迷乡县处.桃花满溪水似镜.须臾皆破冰雪颜.筵羞石髓劝客餐,笑语委曲问世间,花间相见因相问.出洞沿溪梦寐觉,因嗟隐身来种玉,共将鸡犬栽桃花.心寄草树欲复往.世上那知古有秦,龙为蛇,镫爇松脂留客宿,山幽水乱寻无涯,秦人半死长城下.秦已非秦孰为汉.鸡声犬声遥相闻.清源寻尽花绵绵唐 刘禹锡《桃源行》渔舟何招招,浮在武陵水,唯与少长亲胡麻,智惠屏去无年华,虽有父子无君臣.俗人毛骨惊仙子,入海居嵓皆是家,天下纷纷经几秦.仙家一出寻无踪,踏花觅径至洞前. 宋梅尧臣《桃花源诗》鹿为马.儿孙生长与世隔.天下逃难不知数,一息不肯桃源住.避时不独商山翁,晓光葱笼开五云.岂意异时渔者入,至今水流山重重.拖纶掷饵信流去. 北宋王安石《桃源行》望夷宫中鹿为马,山中岂料今为晋.英雄灭尽有石阙,愼勿与世言云霞,物景都失同回槎,各各因问人闲賖,春风回首一沾巾.洞门苍黑烟雾生,奚论魏晋如割瓜,尘心如垢洗不去,满庭无路花纷纷,暗行数步逢虚明.此来种桃经几春,金椎自劫博浪沙.亦殊商颜采芝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