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教什么是韵读:《诗经注析》里每一句后都有韵读,不懂,麻烦押韵: 所谓押韵(也叫压韵、叶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 所谓韵部,就是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韵部。 同一韵部内的字都为同韵字。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者,对于押韵的限制多与少、严与宽的不同而已。这也是诗歌同其它文学体裁的最大分别。比较常用的是【108部平水韵】。 诗经押上古三十韵式。 上古三十韵部分"阴声韵"、"入声韵"、"阳声韵"三类。分别是: 阴声韵:之部、支部、鱼部、侯部、宵部、幽部、微部、脂部、歌部 入声韵:职部、锡部、铎部、屋部、药部、觉部、物部、质部、月部、缉部、叶部 阳声韵:蒸部、耕部、阳部、东部、冬部、文部、真部、元部、侵部、谈部 补: 古代汉语>; 殷国光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335页到第337页. "。.清初的古音学家顾炎武在陈第思想和著作的启发下,对《诗经》、《楚辞》等韵文的用韵做了具体的分析和归纳,将古韵分为十部,写下了《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古音表》等五种阐明古韵的著作,合称《音学五书》。 后来的古音学家(如:江永、段玉裁、戴震、孔广森、王念孙、章炳麟等)在顾氏研究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考察了《诗经》、《楚辞》和其他先秦两汉的韵文的用韵以及谐声偏旁,分部越来越细。至王力先生考订《诗经》时代古韵为十一类二十九部,《楚辞》时代为三十部。 下面是古韵十一类三十部: 阴声韵 入声韵 阳声韵 第一类 1、之部 2、职部 3、蒸部?? 第二类 4、支部 5、锡部 6、耕部 第三类 7、鱼部 8、铎部 9、阳部 第四类 10、侯部 11、屋部 12、东部 第五类 13、宵部 14、药部 第六类 15、幽部 16、觉部 17、冬部 第七类 18、微部 19、物部 20、文部 第八类 21、脂部 22、质部 23、真部 第九类 24、歌部 25、月部 26、元部 第十类 27、缉部 28、侵部? 第十一类 29、叶部 30、谈部 根据王力先生对古音的构拟,上表中,同一类韵部韵腹相同,如:鱼部、铎部、阳部,其韵腹都是[a],侯部、屋部、东部,韵腹都是[o];同一纵行,相邻的韵部,一般韵腹相近,韵尾相同,如入声韵:职部——觉部,韵尾都是[k],物部——月部,韵尾都是[t];缉部、叶部,韵尾都是[p]。一般说来,相邻韵部的字,语音相近。无论是诗歌的押韵,还是文字的通假现象、词汇的同源现象,都必须以语音相同或相近为前提。 上面提及“枯、涸、竭”同源,从古音上看,“枯”属鱼部,“涸”属铎部,“竭”属月部,其韵腹相同,都是[a],声音相近,因此,声音可以相通。(按:三者声母亦相近。) 上古每个韵部包括哪些字,首先是根据《诗经》、《楚辞》等先秦韵文的用韵归纳出来的。至于没有用作韵脚的字,主要是根据谐声偏旁。一般地说,同一谐声偏旁的字属于同一韵部。例如,我们知道“豝”字属鱼部,而“豝”从巴得声,那末,凡从“巴”得声的“把、芭、笆、耙、葩”等也属鱼部。 关于上古的声母系统,研究的成绩远不如上古韵部系统,至今没有定论。前代学者在宋人三十六字母的基础上(详见下节“中古音述略”),根据古代文字训诂材料,考订了某些字母的合并与分化问题。比如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的“古无轻唇音”、“古无舌头、舌上之分”(《十驾斋养新录》),近代学者章炳麟提出的“娘日二母归泥说”(《国故论衡》)等,他们的研究都很有参考价值。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暂定上古声母为二十八个,分列如下: 唇音 帮(非) 滂(敷) 并(奉) 明(微) (按:括号内的轻唇音“非”等四母都读为重唇音“帮”等四母。下同。) 舌音 端(知) 透(彻) 定(澄) 泥(娘) 来 章 昌 船 书 禅 喻四 日 齿音 精(庄) 清(初) 从(崇) 心(生) 邪 牙音 见 溪 群 疑 喉音 晓 匣(喻三) 影 上古汉语中,声调是肯定有的,但具体情况如何,远没有定论。清代学者段玉裁主张古无去声,只有平、上、入三声;近代学者黄侃提出上古只有平、入二声说;王力先生则主张有上古有长平、短平、长入、短入四声 。这些主张都有参考价值,都值得进一步研究。 2.王力文集二十卷的内容分别是什么先谢谢了目录:第1卷: 《中国语法理论》 (1944、1945) 第2卷: 《中国现代语法》 (1943) 第3卷: (1) 《中国古文法》 (1~85; 1927) (2) 《中国文法学初探》 (89~152; 1936) (3) 《汉语语法纲要》, 原名 《中国语法纲要》 (153~312; 1946) (4) 《词类》 (313~351; 1957) (5) 《虚词的用法》 (353~389; 1955) (6) 《有关人物和行为的虚词》 (391~487; 1955) (7) 《字的写法、读音和意义》, 原名 《字的形音义》 (489~62; 1953) (8) 《汉语讲话》, 原名 《中国语文概论》、《中国语文讲话》 (563~656;1939、1950) (9) 《汉语浅谈》 (657~699; 1964) (10) 《谈谈汉语规范化》 (701~731; 1956) 第4卷: 《汉语音韵学》, 原名《中国音韵学》 (1936) 第5卷: (1) 《汉语音韵》 (1~183; 1963) (2) 《音韵学初步》 (185~259; 1980) 第6卷: (1) 《诗经韵读》 (1~449; 1980) (2) 《楚辞韵读》 (451~565; 1980) 第7卷: (1)《江浙人怎样学习普通话》, 原名 《江浙人学习国语法》 (1~83;1936) (2)《广东人怎样学习普通话》, 原名《广东人学习国语法》 (85~283;1951) (3) 《汉字改革》 (285~396; 1940) (4)《广州话浅说》 (397~512; 1957) 第8卷: 《同源字典》 (1982) 第9卷: 《汉语史稿》 (1957、1958) 第10卷: 《汉语语音史》 (1985) 第11卷: (1) 《汉语语法史》 (1~488; 1983) (2)《汉语词汇史》 (489~842; 1984) 第12卷: (1) 《中国语言学史》 (1~264; 1963、1981) (2) 《清代古音学》 (265~624; 1984) 第13卷: 《康熙字典音读订误》 (1981) 第14卷: 《汉语诗律学》 (上, 1947、1958) 第15卷: (1) 《汉语诗律学》 (下, 1~303; 1947、1958) (2) 《诗词格律》 (305~480; 1962) (3) 《诗词格律概要》 (481~643; 1979) 第16卷: (1) 《观念与语言》 (3~8; 1944) (2) 《逻辑和语言》 (9~26; 1961) (3) 《语言学在现代中国的重要性》 (29~33; 1947) (4) 《中国语言学的现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34~47; 1957) (5) 《中国语言学的继承和发展》 (48~63; 1962) (6) 《略论清儒的语言研究》 (64~72; 1965) (7) 《积极发展中国的语言学》 (73~80; 1980) (8) 《我对语言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 (81~86; 1981) (9) 《中国语法学的发展》 (87~90; 1981) (10) 《文言的学习》 (93~110; 1942) (11) 《古代汉语常识》 (111~178; 1979) (12) 《汉语发展史鸟瞰》 (179~186; 1981) (13) 《漫谈古汉语的语音、语法和词汇》 (187~195, 1984) (14) 《研究古代汉语要建立历史发展观点》 (196~205; 1983) (15) 《中国文法欧化的可能性》 (209~213; 1936) (16) 《逻辑和语法》 (214~222; 1940) (17) 《关于 〈中国语法理论〉》 (223~230; 1948) (18) 《汉语语法学的主要任务》 (231~235; 1953) (19) 《词和仂语的界限问题》 (236~253; 1953) (20) 《关于汉语有无词类的问题》 (254~270; 1955) (21) 《主语的定义及其在汉语中的应用》 (271~285; 1956) (22) 《语法的民族特点和时代特点》 (286~297; 1956) (23) 《语法体系和语法教学》 (298~307; 1956) (24) 《关于词类的划分》 (308~320; 1956) (25) 《汉语实词的分类》 (321~345; 1959) (26) 《关于汉语语法体系问题》 (346~352; 1981) (27) 《中国文法中的系词》 (355~434; 1937) (28) 《文言语法鸟瞰》 (435~441; 1962) (29) 《古汉语自动词和使动词的配对》 (442~463; 1964) (30) 《汉语滋生词的语法分析》 (464~476; 1980) (31) 《常用文言虚字》 (477~483; 1986) (32) 《语法答问》 (487~503; 1949) (33) 《汉语的词类》 (504~515; 1952) (34) 《词和语在句中的职务》 (516~528; 1952) (35) 《谓语形式和句子形式》 (529~537; 1952) (36) 《句子的分类》 (538~545; 1953) (37) 《关于 “它们”》 (546~548; 1955) 第17卷: (1) 《从元音的性质说到中国语的声调》 (3~31; 1935) (2) 《现代汉语语音分析中的几个问题》 (32~45; 1979) (3) 《再论日母的音值, 兼论普通话声母表》 (46~53; 1983) (4) 《汉语语音的系统性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5479; 1980) (5) 《汉语语音史上的条件音变》 (80~89; 1983) (6) 《在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二届年会开幕典礼上的讲话》 (90~92;1982) (7) 《谐声说》 (95~96; 1927) (8) 《古音分部异同考》 (97~115; 1937) (9) 《上古韵母系统研究》 (116~196; 1937) (10) 《上古汉语入声和阴声的分野及收音》 (197~247; 1960) (11) 《古韵脂微质物月五部的分野》 (248~290; 1963) (12) 《先秦古韵拟测问题》 (291~339; 1964) (13) 《古无去声例证》 (340~372; 1980) (14) 《黄侃古音学述评》 (373~414; 1978) (15) 《〈诗经韵读〉答疑》 (415~421; 1985) 第18卷: (1) 《南北朝诗人用韵考》 (3~73; 1936) (2) 《范晔刘勰用韵考》 (74~92; 1982) (3) 《 〈经典释文〉 反切考》 (93~185; 1982) (4) 《玄应 〈一切经音义〉 反切考》 (186~198; 1980) (5) 《朱翱反切考》 (199~245; 1982) (6) 《朱熹反切考》 (246~336; 1982) (7) 《 〈类音〉 研究》 (339~384; 1935) (8) 《唇音开合口辨》 (385~398; 1986) (9) 《浊音上。 3.王力全集共多少卷,每卷都什么书名,那位好人给说一下,谢谢啦王力在音韵学方面用力最勤。 早年在法国专攻实验语音学,著有《博白方音实验录》(1931年)。他的《中 国音韵学》(1936年,1955年再版时改名为《汉语音韵学》)一书用现代语音学理论解释传统音韵学的概念,叙述了传统的今音学(《广韵》音系)、古音学和等韵学的基本内容。 此外,王力还发表了一系列研究音韵的论文,例如《南北朝诗人用韵考》(1936年)、《上古韵母系统研究》(1937年)、《汉越语研究》(1948年)、《上古汉语入声和阴声的分野及其收音》(1960年)、《古韵脂微物质月五部的分野》(1963年)、《先秦古韵拟测问题》(1964年)、《黄侃古音学述评》(1978年)、《古无去声例证》(1980年)、《〈经典释文〉反切考》(1982年)等以及《 汉语音韵 》(1962年)、《楚辞韵读》(1980年)、《诗经韵读》(1980年)和《汉语语音史》 (1985年)等专著。王力在上古音方面的贡献有三:①脂、微分部。 王力受到前人的启发,利用先秦韵字和谐声材料从与真、质(至)相对的脂部中分出与文、物(队)相对的微部,这个结论已为一般学者所承认。②在古韵部的构拟上,主张每个韵部只有一个主元音,阴声韵部都是开音节。 对高本汉的学说(每个韵部有两个以上的主元音、阴声韵部大都收浊塞音尾 -□、-d 、-b、-r之类)作了修正。③认为上古声调分平入两大类,它们又各分长短二类,即长平、短平,长入、短入,后来演变为平、上、去、入四声。 这就肯定了上古声调中除音高外音长也起很大的(甚至是主要的)作用。他认为,这种主张可以解释上古许多阴声字(即长入,中古多变读为去声)和入声字(即短入)相押的事实,同时也与汉藏语系许多语言具有的元音分长短的普遍特征相类似。 这个说法受到研究汉藏语系比较语言学者的重视。 王力自40年代开始从事汉语词汇的研究,先后发表《古语的死亡、残留和转生》(1941年)、。 4.王力先生的治学具有哪些突出特点王力先生的学问博大精深,治学经验丰富。 我虽然跟从王先生三十余年,但资质愚钝,没有真正学好。这里仅对王力先生的治学之道谈点个人的粗浅体会。 王力先生,字了一,1900 年8 月10 日(农历七月十六) 生于广西博白县,早年因家境贫寒,小学毕业即辍学,在家自学、并教私塾。1924 年到上海,先后入私立南方大学、国民大学学习;1926 年考进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第二期,修业一年即结业。 1927 年冬赴法国留学,1932 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历任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广西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广州中山大学、岭南大学等校教授,并曾先后担任中山大学、岭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6 年创办我国第一个语言学系———中山大学语言学系,1952 年至1954 年曾任该系系主任。 1954 年秋调任北京大学教授,先后兼任汉语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同时担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顾问,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即后来的中国社会科学院) 学部委员,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市政协第二至第五届委员,第四、五届常务委员,全国政协第四届委员,第五、六届常务委员等职务。王力先生是我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著名的教育家、诗人、散文家和翻译家。 在其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中,撰写了上千万字的学术论著,其中专著五十多部,论文近三百篇。已出版的二十卷《王力文集》主要是语言学方面的论著。 他的研究工作既继承了我国古代语言学的优良传统,又充分吸收了国外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在中国的语言学从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变和发展的过程中,王力先生起了重要作用。他的研究涉及汉语语言学的理论、语音、语法、词汇、语言史、语言学史以及汉语方言、汉语诗律学等各个领域,其重点研究成果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促进了学科水平上升到新的高度,对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开拓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力先生的治学具有他自己的突出特点。我据个人的学习体会,初步归纳为五条:第一,将传统的“小学”(语文学) 和现代语言科学相结合。 王力先生出身书香门第,他父亲是个秀才,自幼就教他读古书、习对仗。他少年时代曾阅读了十四箱“经史子集”,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 后又在清华大学与巴黎大学学习了西方多种语言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例如法国法兰西学派代表人物房德里耶斯(Joseph Yendryes) ,瑞士语言学家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 ,丹麦语言学家叶斯泊森(Otto. Jespersen) 与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Leonard Bloomfied) 等人的学说。王力先生运用当时先进的语言理论重新审视中国传统的语文学。 或科学地诠释旧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例如他的《中国音韵学》(后改名为《汉语音韵学》) ,《字史》、《古语的死亡、残留和转生》;或深入探讨汉语语音、语法、词汇的结构系统、民族特点及其历史发展的演变规律。例如上世纪30 年代他写的《上古韵母系统研究》、《中国文法中的系词》,40 年代写的《汉越语研究》、《新训诂学》、《中国现代语法》,50 年代写的《汉语史稿》、《关于汉语有无词类的问题》、《汉语实词的分类》,60 年代写的《先秦古韵拟侧问题》、《略论语言的形式美》,70 年代写的《黄侃古音学述评》、《现代汉语语音分析中的几个问题》,80 年代写的《同源字典》、《汉语语音史》等。 王先生曾说:“有人说我做了许多开创性的汉语研究工作,其实⋯⋯只是普通语言学原理在汉语研究中的应用。”1962 年他还发表专文《中国语言学的继承与发展》,指出中国语言学有着重视实践、重视材料和观点相结合、善于吸收外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应当加以继承并发扬光大,同时应该积极研究、吸收外国新的、先进的语言学理论方法,联系汉语的实际,以发展中国语言学。 王力先生的这种观点今天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第二,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王力先生在南北多所高等学校从事教学五十余年,培养了一大批语言学专门人才,桃李满天下。他先后开设过二十多门课程。 经常根据需要开设新的课程,一边研究,一边教学。他编写出来的讲义,就是他的科研成果。 王先生讲课条理清楚,语言精练,论证充实,逻辑严密。所以常常是一上完课,他的讲稿就可以送出版社出版,而且多是高水平的专著或教材。 例如《: 中国音韵学》《、中国语文概论》(后改名《汉语讲话》) 、《汉字改革》、《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汉语诗律学》、《汉语史稿》(上、中、下三册) 、《中国语言学史》、《清代古音学》以及他主编的《古代汉语》等。他30 年代在清华任教时的学生、前高等教育部长蒋南翔同志在1980 年8 月20 日祝贺王力先生八十华诞的盛会上,就曾赞扬王先生“作为教育工作者,是我国高等教育界的一个杰出的代表人物”,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一个典范”①。 第三,创新与求实相结合。王力先生聪慧超群,思想敏锐,在科学研究中,开创了多种新的汉语言学科体系,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例如《中国文法中的系词》一文,。 5.语言学家王力和**小组的王力是一个人吗不是,看简历就知道了,完全两码事。 王力教授(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1924年赴上海求学,1926年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赵元任等,1927年赴法国留学,1932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后返国,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授,并先后兼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学改革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全国政协第四、五、六届委员,第五、六届常务委员等职。王力先生从事中国语言学研究逾半个多世纪,他在汉语语法学、音韵学、词汇学、汉语史、语言学史等方面出版专著四十余种,发表论文200余篇。他研究领域之广,取得成就之大,中外影响之深远,在中国语言学家中是极其突出的。王力先生的语言学研究始终是与教学联系在一起的,他在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语言学专门人材,为中国语言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王力先生在法国留学期间,翻译出版二十余种法国小说、剧本;抗战期间,写了大量的散文,被誉为战时学者散文三大家之一。 [学林漫录] 王力部分作品 汉语音韵(王力著) 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王力著) 诗文选讲(王力著) 王力文集.第二十卷(王力著) 清代古音学(王力著) 王力文集.第八卷,同源字典(王力, 著) 汉语词汇史(王力, 著) 汉语语法史(王力,著) 王力文集(王力著) 王力文集.第十七卷,音韵通论 上古音(王力, 著) 中国语言学史(王力, 著) 龙虫并雕斋琐语(王力,著) 同源字典(王力著) 怎样写学术论文(王力著) 古代汉语常识(王力著) 音韵学初步 : 献给叶圣陶先生(王力著) 汉语语音史(王力著) 中国古文法(王力著) 词类(王力著) 龙虫并雕斋文集(王力著) 王力论学新著(王力著) 古代汉语(王力著) 诗词格律(王力著) 语法和语法教学 : 介绍"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张志公主编) 广州话浅说(王力著) 广东人怎样学习普通话(王力著) 诗词格律概要(王力著) 楚辞韵读(王力著) 诗经韵读(王力著) 广东人怎样学习普通话(王力, 著) 汉语诗律学(王力著) 汉语音韵(王力著) 龙虫并雕斋诗集(王力著) 汉语诗律学(王力著) 古代汉语(王力著) 诗词格律十讲(王力著) 中国音韵学(王力著) 王力诗论(王力著) 中国语文讲话(王力著) 中国现代语法(王力著) 中国语法理论(王力著) 康熙字典音读订误(王力著) **的红人王力见这个网页 /zml/2005text/text15.htm 6.当代公认的十大国学大师是谁NO.1 王国维 上榜理由:词学泰斗,戏曲学先锋,近代考古学的带头人,在多方面具有开创性意义,且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多种著述成为学界必读经典,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代表作:《人间词话》、《人间词》、《宋元戏曲史》、《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观堂集林》,多收入《王国维遗书》。集外旅日所作笔札,收入《王国维学术随笔》一书。 弟子:顾颉刚,赵万里,姜亮夫等 NO.2 梁启超 上榜理由:近代新史学的开创者,长期活跃政坛,是对近代政治有深远影响的风云人物。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宗教等领域都广有建树。 代表作:《新史学》、《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佛学研究十八篇》,多收入《饮冰室全集》。弟子:徐自摩,蔡锷,胡适,谢国桢等 NO.3 章太炎 上榜理由:近现代朴学大师,小学大师,经学大师,史学大师,晚年潜心研究佛学,旅日期间曾苦学梵文,更以佛学解注老庄,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 其在小学一面,长于训诂,独步古今,后之学人唯有黄侃一人堪与匹敌。经学方面,幼毕四书五经,出口能诵;诸子百家,信手拈来。 尤其对唐以前古籍颇为精通,可谓了如指掌,为学界所畏服。代表作:《新方言》、《春秋左传读》、《訄书》、《检论》、《国故论衡》、《齐物论释》、《菿汉微言》、《国学讲演录》》等。 弟子:马裕藻、沈兼士、钱玄同、黄侃,鲁迅,朱季海等。NO.4 陈寅恪 上榜理由:近代史学大师,尤精于唐史的研究,为史学界公认的泰斗,其父为近代著名学人陈三立,人称陈散原的便是,有《散原精舍诗》传世。 陈寅恪通晓多种语言,除英、法、德、意、拉、西班牙语以外,尤精于梵文、藏语、突厥语、西夏语、契丹语,同时他还精晓小亚细亚等多种业已消失的小语种。据曹聚仁统计(《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其所晓语言约有18种之多,堪为语言界奇迹,为世人叹服。 代表作:《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隋唐政治史述论稿》等。弟子:蒋天枢,刘节,季羡林等 NO.5 黄侃 上榜理由:其在经学、文学、哲学等各个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尤其在传统“小学”的音韵、文字、训诂方面更有卓越成就,人称他与章太炎、刘师培并为“国学大师”,称他与章太炎为“乾嘉以来小学的集大成者”“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承前启后人”。 更令世人惊叹的是其在生前并未出版过任何著作,其曾有一句经典名言:“五十之前不著书”。这句话在半个世纪后还在武大校园内广为流传,成为其治学严谨的证明。 在其生前,章太炎先生曾多次劝他著书立说,但其终不为所动。其虽未出版任何著作,却成为海内为公认的国学大师。 代表作:《文心雕龙札记》,《反切解释》,《日知录校记》,《集韵声类表》,《黄侃论学杂著》, 《说文笺识四种》, 《字正初编》,《黄季刚先生遗书》, 《文选黄氏学》(注:为后人整理编订) 弟子:徐复,潘重规,潘锦等 NO.6 刘师培 上榜理由:其为清末民初的风云人物,既在政治舞台上有令人瞩目的表演,从革命党人、无政府主义者到清廷幕僚、筹安会“六君子”之一,又在学术舞台上连创佳绩,甚至与章太炎齐名,并称“二叔”(章太炎字枚叔,刘师培字申叔)。其为横跨政、学两界的声名显赫的人物,其在学术上所做影响最为深远和取得成就最大的事情,是有关“中国文学”、“文学史”课程的讲授与《中国古文学史讲义》的出版上,他使《文选》派在文派之争中获得胜利,并在文学史的教学与研究方面奠定垂之后世的“典范”。 主要著作:《中国民约精义》,《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黄帝纪年论》,《汉宋学术异同论》等。弟子:黄侃,陈中凡,郝立权等 NO.7 王力 上榜理由:其一直从事语言科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发展中国语言科学、培养语言学专门人才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其在1936年发表了《中国文法学初探》一文,对中国语法学界自《马氏文通》以来因袭英语语法研究的状况提出批评,同时对汉语语法的特点和研究方法做了初步探讨。1937年发表的《中国文法中的系词》,指出系词在古代汉语里不是必要的,汉语的句子也不一定都要有动词,这揭示了汉语不同于印欧语言的一个突出特点。 他的《中国现代语法》(1943)、《中国语法理论》(1944)以及《中国语法纲要》(1946)等著作,以《红楼梦》为主要研究对象,建立了自己的汉语语法体系。另外,其在音韵学方面也成就颇高,他的《汉语诗律学》对中国古代诗词的格律和语言特点作了精到的研究,对中国音韵学的研究和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 主要著作:《古代汉语》,《诗词格律》,《语法和语法教学》,《广州话浅说》,《广东人怎样学习普通话》,《诗词格律概要》,《楚辞韵读》,《诗经韵读》,《广东人怎样学习普通话》,《汉语诗律学》,《汉语音韵》,《龙虫并雕斋诗集》,《汉语诗律学》,《诗词格律十讲》,《中国音韵学》,《王力诗论》,《中国语文讲话》,《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等。NO.8 季羡林 上榜理由:其为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