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①运用叠词。 “忧忧”、“悠悠”,突出了世事的纷乱繁多,让人忧愁思虑不尽;增强语言的韵律感;②质朴(通俗易懂)。全诗语言不事雕琢,近而不浅,质而不俗;③率真。 全诗议论抒情自然率真,直截爽利,好恶分明。(6分)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厌倦世事、鄙弃儒家传统观念、追求自由(或“任情”)人生的思想感情。 首联写人生百年纷繁,表达对世事的厌倦;颔联以日出日落之随意、河水流淌之任情反衬人生的不自由,表达对自由的渴望;颈联指责“礼乐”囚禁“姬旦”,“诗书”缚住“孔丘”,表达对儒家观念的批判和鄙弃。最后一联写诗人宁愿以睡忘世,以酒消愁,表达其忘怀世俗、唯求适意的人生态度。 (5分) 1. 分 析:解答此题,分析语言特点,可从所用修辞方法、句式特点等方面入手。从诗中“扰扰”“悠悠”“枕枕”等词语可看出,此诗运用了“叠词”的手法;而叠词手法往往有增强韵律感、强调某种情绪的作用。 此外,语言还有质朴和华丽之分、通俗和典雅之别,等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分 析:解答此题,要先读懂诗句意思,并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 这首诗的首联写人生百年“长扰扰”,表达诗人对世事的厌倦;颔联以“随意落”的日光和“任情流”的河水表达诗人对自由的渴望;颈联以周公的被“礼乐”所拘束和孔子的被“诗书”所束缚,表达诗人对儒家观念的批判和鄙弃。尾联写诗人宁愿以睡忘世,以酒消愁,表达诗人唯求适意的人生态度。 由此可见全诗抒发了诗人厌倦世事、鄙弃儒家传统观念、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8、有人说,诗中所描写的景物正适合诗人的情调和兴趣,你是怎样理解的? 9、尾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 8、曲折的小路通向幽深之处,后禅院花木掩映,又浓又深。作者性情如飞鸟,向往自由,心如止水,万事皆空。作者描写的环境极静极美,正适合他的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9、反衬。以静写动,以动衬静,更加突出了环境的清静。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一9题8.诗人所拜访的是一个避世清修、洒脱散逸的高僧形象。 (2分)禅室建于山头,远离尘世,禅室无人,窗外溪流鸟飞,僧人不知何处而去;静谧幽雅的环境烘托出僧人的情趣高雅;“挂僧衣”的细节体现了僧人的悠闲洒脱。9.①以景作结,读来蕴藉含蓄,耐人寻味。 (2分)②从色彩和声音(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景。描绘了暮色苍苍中翠色千重的山林美景;而荡漾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又给这幽深秀丽的山林增添了静谧的气氛。 (2分)(从“以响衬静”角度作答亦可)③讲究炼字。“连”字把听觉形象“钟声”与视觉形象“翠微”彼此沟通起来,传达出诗人流连忘返、迷恋山林的独特而又自然的感受。 (2分)。 4.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8.这两首诗都表现了主人公的旅思乡愁,(2分)但常诗的感情更倾向于落第之后羁留帝京的失落、羞愧与沮丧。这从“耻作…”“恐逢”两句可以看出。(2分)杂诗不涉具体情事,但表现的乡情乡愁更苦涩难堪,更深更细更普遍更富于感染力,能在更大范围内引起共鸣(1分) 9.(1)“溪”字的表达效果有三,其一,以“溪”修饰“月”,将月色有形化,把不可揽结的月色写得如捧手可掬,生动形象。其二,“溪”本是名词,移用到这里作定语后仍保留其名词的形象感,溪月相映,更见美感。其三,溪水是流动的,这又与“一树梨花”的静美相映衬,动静结合,显出景物生机。(3分) (2)梨花洁白,梨树高秀,溪水澄澈,月光皎洁,诗句描绘了一幅静中有动,冷中有暖,美中含愁的宁静清雅的故乡月夜图。(3分) 无 5.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小题1:朝官生活表面上荣华显贵(1分),实际却空虚无聊(1分);每天小跑上朝,分列朝堂东西(1分);并无建树,不过是早晨随威严的仪仗入朝,傍晚沾染一些御香的气息回家罢了。(2分) 小题2:五六句诗人直抒胸臆,吐露心中悲愤,感慨大好年华浪费在无聊的朝臣生活中。(1分)作者借景抒情,见庭前落花悲白发已生;羡云间飞鸟叹无所作为,语婉情悲。(1分)结尾两句诗人故作反语,昏庸的统治者自诩圣明,自以为“无阙事”,才会使身任补阙的诗人“自觉谏书稀”,(1分),反映出诗人对文过饰非、讳疾忌医的唐王朝的失望之情。(1分)。作者用婉曲的反语抒发内心忧愤,寓贬于褒,表面颂扬,暗里感慨倾诉了身世遭际和对朝政的不满。(2分) 解析见答案 6.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8~9题.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因为没有题目,只好去找了以前的试题。如果不对,可以再次提问。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小题1:颈联写了什么?请用散文句描述出来。(3分) 小题2: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之情;表面是写谁在思念谁?而实际写的又是谁思念谁?这样写有什么妙处?(4分) 答案:小题1:(1)描写是夜深了,妻子还伫立窗边,望月怀远:带有缕缕花香的雾水,打湿了她如云高耸的鬓发,沐浴在清亮月光中的那如玉臂膀竟然没有会感到阵阵寒意啊。 小题2:(2)表面上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实际上是写自己对妻子儿女的思念;如此曲折构思,含蓄表达,能令读者更为真切地感受到诗人那思亲想家的怀念之情无比深沉。 小题1: 试题分析:诗人身陷长安,不写自己望月思家,却写妻子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无限的深情都从这想象描写中流出,两地想思,悲苦难言。诗中情景,为月夜独有。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本题解答时关键是用散文语言把诗歌中的意象营造的意境描述出来。 小题2: 试题分析:本诗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如黄生所说:“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答案解析来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