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小岛的诗句《岛夷行》 腥臊海边多鬼市,岛夷居处无乡里。 《春日望海》 洪涛经变野,翠岛屡成桑。 《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花岛》 欲知花岛处,水上觅红云。 《送海南客归旧岛》 海上去应远,蛮家云岛孤。 《宿江叟岛居》 一家烟岛隈,竹里夜窗开。 《题绝岛山寺》 绝岛跨危栏,登临到此难。 《咏岛》 孤岛如江上,诗家犹闭门。 ---------------------------------------- 附加: 幽岛藓层层,诗人日日登。 师爱无尘地,江心岛上居。 积气冲长岛,浮光溢大川。 2.分析沈德潜在《唐诗别载》中形容柳宗元的诗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载》.溪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①.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②.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③.[注释] ①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此指官职.累:约束,束缚.南夷: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谪:被降职或调往边远地区.当时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 ②夜榜:夜里行船.榜:本指摇船用具. ③楚天:永州原属楚地.[赏析] 这首诗是柳宗元贬官永州居处冉溪之畔时的作品.全诗写谪居佳境,苟得自由,独往独来,偷安自幸.前四句叙述到这里的原因和自己的行径.后四句叙述自己早晚的行动.首尾四句隐含有牢骚之意.“闲依农圃邻”、有“采菊东篱下”之概;“晓耕翻露草”,有“晨兴理荒废”之风.沈德潜评说:“愚溪诸咏,处连蹇困厄之境,发清夷淡泊之音,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行间言外,时或遇之.”(《唐诗别裁集》卷四)这是很有见地的. “发清夷淡泊之音,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行间言外,时或遇之.”表面上自我排遣,也自得其乐,实际上曲折地表达被贬谪的幽愤.作者壮志难酬,苦闷之情就悄然隐入字里行间.诗的表面写的是溪居的闲适,但字里行间透出孤独的忧愤.他用一种故作放达的语调描写溪居生活的闲适,实际上却透露了遭贬后的幽愤心情.一个并不愿遁世隐居的有志之士,却不得不过着无所事事的山林生活,什么“久累”、“幸谪”、“闲依”、“偶似”,这些语句都大有深意,都弹出了弦外之音,表现诗人内心的抑郁不平.。 3.远征军在出国之初,戴安澜将军向缅甸同古进发,沿途但见山峦起伏,林木葱茏.道路两旁,芸香草遍地开花,香味扑鼻.戴安澜不禁神思飞扬. 芸香草为滇西缅北特有.高可达一米,叶子有特异香味,可入药,性温,有驱寒祛湿,行气止痛,防腐杀菌功用.传说,当年诸葛亮远征南蛮时,瘴烟大起,军中人马病死无数.后得仙人指点,自山中采摘薤叶芸香,每人口含一叶,则瘴气不染,病患全除,遂大败孟获.待诸葛亮回师北返,蛮人留之.诸葛亮安慰说,吾将重来.蛮人问重来之期.诸葛亮指着遍山的芸香草说,此草开花之期,则吾重来之时矣. 芸香草本是极少开花的,百年难得一遇.今春,中国远征军进兵缅甸,正巧芸香花竞相开放,灿如云霞.戴安澜挈兵远行,壮志凌云,又见仙草开花,迎迓王师,不禁心血来潮,进军途中遂吟成此豪迈诗句. 他以岳飞、文天祥为榜样,并以诸葛武侯出征自勉,表达了戴安澜也可以说是全体中国远征军当时的义愤心情和视死如归的抗战决心. 概意 锦旗蔽空,绵延几万里,远征军浩浩荡荡的出境攻打蛮夷(日本),扬起马鞭指向芸香草,当年的诸葛亮,如今的我也会像他一样.策马奔腾,驱车直驶奔赴蛮荒之地,远征的事业将向当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壮举看齐让天下太平,使天下百姓安定,先要消灭蛮夷(日本).。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小题1:诗人兴冲冲步行山中拜访一位道士,不想却吃了个闭门羹,在他的居所周围寻找,仍未如愿。 (1分)诗人不但没有失望惆怅,反而从周围的美景中获得精神惬意和心理的满足。(1分)他乘兴而来寻访道士,获得“禅意”后尽兴而返。 (1分)小题1:全诗围绕着题目的“寻”字,逐渐展开。(1分)“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突出了一个“寻”字。 (1分)颔联写由顺其路而始入其居境,“春草闭闲门”意味寻人不遇。(1分)后四句继写一路景观,“随山到水源”就是随山寻水源,而寻水源也就是寻道士,也紧扣一个“寻”字。 (1分)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小题1:此处围绕“寻”字,逐渐展开,结合“寻”字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