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塞路初晴唐诗

1.《塞路初晴》赏析

品读边塞诗,我们或许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这句评语。高适与岑参两位唐诗大家对边塞风景淋漓尽致地描写很容易使人以为他俩完全垄断了唐朝的边塞诗群。

但是,当我读到雍陶《塞路初晴》与王维《使至塞上》的两首边塞诗时,我发现原来边塞诗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写,不单单是像高适与岑参边塞诗那样极力渲染边塞的恶劣环境,也不只是拥有“阳刚之气”。它也可以拥有多种性格,像人一样。于是,我突发其想地把高岑、雍陶、王维的边塞诗分成三种不一样的“性格”。

高适的“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与岑参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不约而同也不加掩饰地写出边塞天寒地冻、狂风怒吼的恶劣环境,给人一种豪迈、雄浑的感受,而且两者借景抒情也直截了当。像“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的“愁”字,脱口而出,便把诗人的感受直接表现出来。他们写景时充满“阳刚之气”,情感外露。我把此类诗作比作“外向型”的边塞诗。

与高岑风格相左的是另一类诗歌,描绘边塞风景的诗句感性柔和,抒发内心感受的诗句又藏着“潜台词”,于是我把它归为“内向型”。如雍陶的《塞路初晴》:“晓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树。胡人羊马休南收,汉将旌旗在北门。行人喜闻无战代,闲看游骑猎秋原。”首联中的“晓虹”、“斜日”、“雨痕”等意象与高、岑笔下的“石乱走”、“烟尘飞”、“百丈冰”等风景形成了鲜明的反差。雍陶诗句显得细腻、飘渺、撩人心弦。下一句诗人又寓景于情,“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扬村”中的“乱侵”、“犹傍”含蓄地点出了诗人的忧愁。但诗人并没有把这种惆怅再继续渲染下去,而是笔锋一转,用“行子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道出无战伐带给人的快乐,从而揭露战争带给人民的是无尽的苦难。

而王维又与以上两种风格不尽相同。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幅静静的又缓缓流动的画面。一幅静静的画面与无边无际的大漠相对的,是落日西挂的苍穹,“壮阔”二字可概括之;在这种“一望无际”的相比之下,连通天地的“孤烟”与横穿大漠的“长河”,便可用“悲凉”形容之。于是,静中“悲壮”的格调被勾勒出来。当我们仔细地观察时,它又缓缓流动起来。夕阳西下,孤烟直上,长河缓流,浮光跃金。于是,动中“柔美”的感觉便脱颖而出。所以王维的诗有了“刚中带柔,柔中带刚”的“中性”性格。也许这正是受到王维自身的山水田园诗歌风格的影响吧。

由上述分析可知,由“外向型”、“内向型”、“中性”三种“性格”可以比较全面地展示唐朝边塞诗的风貌。还有一种现象:为什么高、岑之诗会稍占风头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性格起了一定的作用。外向的人总是敢于表现,直言直语,于是朋友很多,所以高适、岑参的边塞诗首先吸引了大多数人的眼球,赢得了美好的第一印象,传播开去自然要广得多了。当然,前提必然是高质量的诗作。当我们与内向的人相处愈来愈深入时,往往会发现他也有许多的长处。同样道理,当我们细细地品读这一类唐朝边塞诗人时,常常会觉得他们的诗歌作品也一样优秀。在赏析边塞诗时,我们应该从不同的风格入手,“多歧为贵,不取苟同”!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题1:在颜色的搭配上,“晚虹”、“斜日”、“青草”、“残烟”、“绿杨”,组合在一起,色彩异常艳丽,但秾丽中又有清新之感;旖旎中又有北国的雄浑(2分);在空间位置上,天上地下,远处近处,景物富于变化,很有层次。使得画面极为开阔,表现出边塞雄浑的特色。从而将草原风光形象准确地传达给了读者,使人如身临其境(2分)。

小题2:词人通过写在塞路上行进时的所见, “晚虹”、“斜日”、“青草”、“残烟”、“绿杨”的描写展示了一幅饶有边塞情趣的美好画图。(2分)讴歌了边塞初秋时节雨后新晴的明丽风光,使人感到清新、宁静和安谧,令人神往,从中寄寓着诗人希望和平的良好愿望(2分)。

小题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写景的特色的赏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从写景的顺序、着眼点、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此题的特色主要是写景的角度(绘色)和顺序上进行分析,答题时注意答出效果。

小题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诗歌情感的题目,探究诗歌的情感质疑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此题的主要情感是“喜闻无战伐”,答题时注意联系一下前面的手法,即借景抒情的方式,童工山么样的图景表现什么样的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塞路初晴雍陶晚虹斜日塞天

【答案】17.在颜色的搭配上,“晚虹”、“斜日”、“青草”、“残烟”、“绿杨”,组合在一起,色彩异常艳丽,但秾丽中又有清新之感;旖旎中又有北国的雄浑(2分);在空间位置上,天上地下,远处近处,景物富于变化,很有层次。

使得画面极为开阔,表现出边塞雄浑的特色。从而将草原风光形象准确地传达给了读者,使人如身临其境(2分)。

18.词人通过写在塞路上行进时的所见, “晚虹”、“斜日”、“青草”、“残烟”、“绿杨”的描写展示了一幅饶有边塞情趣的美好画图。 (2分)讴歌了边塞初秋时节雨后新晴的明丽风光,使人感到清新、宁静和安谧,令人神往,从中寄寓着诗人希望和平的良好愿望(2分)。

【解析】17.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写景的特色的赏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从写景的顺序、着眼点、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此题的特色主要是写景的角度(绘色)和顺序上进行分析,答题时注意答出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8.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诗歌情感的题目,探究诗歌的情感质疑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此题的主要情感是“喜闻无战伐”,答题时注意联系一下前面的手法,即借景抒情的方式,童工山么样的图景表现什么样的情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看到彩虹,用一句古诗赞美它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 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 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 黄庭坚《水调歌头·游览》小楼西角断虹明. —— 欧阳修《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 黄庭坚《念奴娇·断虹霁雨》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 —— 雍陶《塞路初晴》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 —— 曹雪芹《咏红梅花得“红”字》羞道易水寒,从令日贯虹. —— 李白《结客少年场行》粉图珍裘五云色,晔如晴天散彩虹. —— 李白《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他日还相访,乘桥蹑彩虹. —— 李白《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雨霁彩虹卧,半夜水明楼. —— 赵善括《水调歌头》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 —— 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蜃散云收破楼阁,虹残水照断桥梁. —— 白居易《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

万乘出黄道,千旗扬彩虹. —— 李白《上之回》对雌霓挂雨,雄风拂槛,微收残暑. —— 刘永《竹马子·登孤垒荒凉》安得五彩虹,驾天作长桥. —— 李白《焦山望寥山》唯馀剑锋在,耿耿气成虹. —— 卢照邻《西使兼送孟学士南游》拂霞疑电落,腾虚状写虹. —— 李世民《咏兴国寺佛殿前幡》酹酒苍茫,倚歌平远,亭上玉虹腰冷. —— 吴文英《十二郎·垂虹桥》天际彩虹垂,风起痴云快一吹. —— 王之道《南乡子(寄和潘教授元宾喜晴)》深涧饮渴虹,邃河生秋雷. —— 惟凤《姑射山诗题曾山人壁》正雁水夜清,卧虹平帖. —— 吴文英《暗香·送魏句滨宰吴县解组。》石镜挂遥月,香炉灭彩虹. —— 李白《下寻阳城泛彭蠡,寄黄判官》祖席留丹景,征麾拂彩虹. —— 李白《送梁公昌从信安北征》浑河水、一线如虹. —— 顾太清《高山流水·次夫子清风阁落成韵》还背垂虹秋去,四桥烟雨,一宵歌酒. —— 吴文英《瑞龙吟·送梅津》千步虹桥,参差雁齿,直趋水殿. —— 柳永《破阵乐·露花倒影》天际彩虹千丈,阑干外、泻寒玉. —— 华岳《霜天晓角》兰鹢对飞渔棹急,彩虹翻影海旗摇. —— 李绅《新楼诗二十首·东武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残虹收度雨,缺岸上新流. 虹销雨霁,彩彻区明. 虹收青嶂雨,鸟没夕阳天. 彩虹飞渡碧水娇,钟乳悬岩鳜鱼遥;景色妙落黎平府,天下第一天生桥. 吴淞问渡处,高驾彩虹浮.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炼当空舞 黄庭坚【念奴娇】(断虹霁雨)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7分)塞路初晴雍陶br/

【答案】【小题1】(1)诗歌在颔联中用了拟人的手法。

(1分)描绘了雨后黄昏时,积水在青草丰茂的路上自由地向低洼处流淌,袅袅的炊烟还盘旋在被绿杨簇拥的村庄上,(1分)展示了一幅雨后塞外草原的明丽景象。(1分)【小题2】作者借描绘傍晚塞外雨后人们听说边疆无战事之后,悠然欣赏三三两两的游骑在秋日的草原上游猎的悠闲图景(1分)以及义正辞严地告诫企图犯边的胡人,唐朝军队严阵以待,守护边疆,(1分)表达了诗人对草原的热爱(1分)和对和平的向往之情(1分)。

【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诗歌的手法和诗歌的意境。从手法上看,“新水乱侵”“残烟犹傍”用了拟人的手法,从意境来看,颔联由远而近,写诗人脚下之路,然后又稍稍推开去,写附近散布在草原上的村庄。

天上地下,远处近处,景物富于变化,很有层次。在草原上,傍晚时分,大雨刚过,斜日反照,一道绚烂的彩虹横跨天空,山岭、川原在水汽迷蒙中,还残留着大雨的痕迹。

雨后新水在青草丰茂的路上到处乱流,袅袅炊烟正在被绿杨簇拥的村庄上盘绕不去,显得依恋不舍。为读者展示了一幅饶有边塞情趣的美好画图。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试题分析:塞路初晴是一首边塞诗。它以满腔热情,讴歌了边塞初秋时节雨后新晴的明丽风光,使人感到清新、宁静和安谧,洋溢着浓厚的诗情画意,令人神往,从中寄寓着诗人希望和平的良好愿望。

最后两句:“行子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前一句是紧承第三联。

如果说上一联中还隐含着作者对战争的戒备心理的话,那么,经过打听,证实此时确乎停止战争了,作者的戒备心理也就随之消失,不禁欣然于怀了。一个“喜”字,生动地传达出了作者此时的高兴情怀。

于是,他悠然地看着三三两两的游骑在草原上打猎,往来驰逐,心情轻松愉快。一个“闲”字,与上句“喜”字相对应,进一步表现了作者的愉快心情。

“秋原”二字,又将读者的想象引回到前四句,那雨后初晴的美景,又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且,在前四句静景的描写上,又增加了动态的游骑。

动静结合,使整个草原更富有生气,把景色装点得更加美好。于是,那明丽清爽的画图,愈益清晰地浮现在读者眼前,那悠然绵邈的韵味情致,也令人回味无穷。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相关内容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