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君子不以言举人诗经

1.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言废人

【原文】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因为某人的话说得好就推举他,也不因为某 人不好就否定他的一切言论。”

【读解】

不以言举人:“有言者不必有德。”(《宪问》)是说话说得好的人不一定品德高尚,所以要听其言而观其行,不能够只听他说得好便以为一切都好,轻易地去推举他。话说得很好的人也有可能人品极坏,所以君子不以言举人。

不以人废言:孔子说: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就是说粗鲁的人有时也可以说出很有道理的话,所以圣人会采用。人品坏的人,有时也可以说出很有道理的话,所以君子不会以人废言。

2."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如何译为现代汉语

意思是:君子不凭借一个人(好的)言论来提拔他,不凭借别人的好坏来断定他的言论。

语出《论语·卫灵公》

拓展资料:

《论语·卫灵公》本篇包括42章,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其中著名文句有:“无为而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

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孔子的父亲是一名武士,虽跻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死去了,他跟着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孔于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与司徒、司马、司空三卿并列)。

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 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史记。孔子世家》),政治生涯到了顶峰。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政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政治观点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先后到了卫、宋、陈、蔡、楚等国,都没有受到重用。晚年回到鲁国一心一意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资料,曾整理删定《诗经》、《尚书》等,并根据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着作。孔子讲学,学生多达三千人,其中着名的有七十二人。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论语_卫灵公

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于于丹这样一个做传媒、喜靓丽,聚光灯下就来劲儿又身处当下的中国社会的女性也不用求全责备,女性去研习国学要得其精髓自古未闻,要融其生命之中也甚是难矣。其实看到于丹的举手投足就觉得这个人用力过度,不是本色演出。政府需要一个相对亲切的女性来安抚一下素来敏感的中国老百姓,缓解一下社会矛盾,她也乐得聚焦闪光灯下倾情演出,老百姓也能学到点东西不时调整一下浮躁、焦虑的心理。其实客观说来都是好的。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哎,圣人还是圣人,这不,2500年前就给我们予提醒了!

范文涉及诗人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