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2011年河北省语文中考题阅读下面的宋词_回答问题水调歌头

1.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核心内容,尤其是要结合诗人的生平特点进行具体分析,其次是要把握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具体内容.“空翠渺烟霏”突出一种自然旷远的意境,含蓄自然表露对自然山水的向往与憧憬,同时本句也是对“携壶结客何处”这一问句的巧妙解答.(2)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要点,评价诗歌思想态度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理清诗歌的核心思想尤其是诗歌蕴含的核心内涵,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下阙中诗歌表现出一种内心的世界,突出内心的苦闷愁绪,如“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借齐景公游牛山的典故,表现了作者的乐观.答案:(1)描绘了一幅山色空翠、烟霏飘渺的画面,营造了悠远空灵的意境,蕴含了作者对山水自然的追求;(3分)承接上文,是对“何处”巧妙回答.(1分)(2)表达词人排解愁苦、乐观旷达的感情;(2分)下阙中“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表达作者不辜负美好时光,乐观洒脱的生活态度.译文:云朵的影子浸在江水里,鸿雁正打算向南飞.我带着酒壶,邀集客人,找一个苍翠清寂、烟雾氤氲的地方去饮酒.人世间难得一笑,还好有紫萸**可以摘下来插在头上,自娱自乐一番.风景还是往年的风景,而人早已不是往昔的人了.为了庆贺重阳节,应该喝得酩酊大醉,请不要再推辞不喝了.人活着就像寄生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非要奔波劳碌,到最后还怨恨人生苦短呢古往今来,无穷无尽.人间多少春花秋月,终难逃危机.你去问问齐景公,何必为人生短暂而泪沾衣襟.赏析:朱熹在词中注入了自己独特的儒家哲学思想,一改原诗的消极情绪,推陈出新地化出了积极意义.词人登上秋山后,倒影在江水中的无限秋景映入眼帘,却只落笔在“云影”二字,意境深远.此时仰头又见大雁欲飞向南方度过寒冷的冬天.紧接着,词人自问“携壶结客何处”,答得却是“空翠渺烟霏”.语间似答非答,表明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那烟雾缭绕漫山碧翠中.交代了时令、景致、人物,词人开始借机抒发人生感慨.他说尘世多俗事,营营扰扰,难得有畅心的片刻.但是今日不同,不但可以登山,还可以把紫萸、**插满头,玩得尽兴了再回去.“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壮阔抒怀,颇有几分及时行乐的意味.“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好似词人当面劝酒,要同行宾客趁着这良辰美景酩酊大醉一次,无须推辞,浪费美好光阴.“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一句,词人把人生在世比作寄生,既然它如白驹过隙倏忽而过,何苦对着落日余晖自伤自怜.之后,词人的思想穿越古今,词镜顿然开阔.他想到古往今来,沧海桑田,有无数的春花开了又谢,亦有无数日的月亮盈了又缺.在词人看来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恒定变化,也正是因为这种循环变化的存在,自然才有了源源不断的生机.“那更有危机”是说如果能够明白这样的道理,就不会再有危机感.“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化用了春秋齐景公的典故.有一次,齐景公登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着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流露出一种无法挽回逝去时间的伤感.朱熹反问“何必独沾衣?”人世无常,变幻难定,无人幸免,所以无须太执着.杜牧在诗中的旷达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令人压抑.而一经朱熹化用之后,把自然与人生结合,成为了积极面对人生的寄语.词人点石成金,以理性的思辨解读生活和自然,不失为大快人心.。

2.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小题1:(4分)①国土沦陷,大好河山不能恢复的遗恨。②漂泊江湖,无所归依的惆怅。③世事变幻、人生无常的悲叹;④壮志未酬,报国无门之憾。(语意相近即可,一点2分,答对其中两点就给满分)

小题1:(4分) ①形象地描绘出江南秋雨后一片苍翠、晴空如洗的美景 (2分),②以乐景写哀情, 反衬了诗人浓浓的愁情,与下文因国事、人生所产生的愁情形成巨大反差。(2分)(一点2 分,语意相近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从篷舟、归鸿等意象可感其漂泊之苦。从俯仰陈迹、两仙翁等句可知其自比苏轼等人,壮志未酬。从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可知国土沦陷,回不到从前。分条整理答案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可从思想内容及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评析。切入点为乐景写哀情。

诗歌鉴赏:

1.翻译:平山堂上伫立远望,秋雨过后,江岸的山色在晴空映衬下分外青碧。一个人辗转大江南北,有多少忧愁思绪,都付之一醉,暂且忘却吧。乘坐小船沿芦苇岸边千里漂泊,张翰那种思念菰菜莼羹就辞官归家的作为,于我只能是一场梦了,我惟有默默无语把思念寄托给南飞鸿雁。醉眼朦胧中回望渺远的黄河洛水,夕阳笼罩下留存多少遗憾和愤恨! 在苹草萋萋的洲渚外面,远山在暮色里就要收敛他的眉峰。俯仰凭吊平山堂的人间遗迹,叹息欧苏两位仙翁已然远逝。眼前没了当时的杨柳,只是从前的烟雨,磨灭了几位英雄。且唱响一声孤啸,我又将匹马启程,在西风凄紧的天地间。

2.鉴赏:“江南江北愁思”两句,意思是说平生行遍江南江北,积累起来的许多愁思,都付之一醉,暂时忘却吧。借酒消愁本来是人之常情,尤以文人为甚。但作者哪里来这么多“愁思”,它的具体内容又是什么呢?一是自伤飘泊无定,二是慨叹中原未复。这就是有点有染的写法,即先说明性质,然后再表现内容。 “芦叶蓬舟千里”三句,写词人长年飘泊在外,不能回乡。“芦叶”句展示“蓬舟”(盖有蓬顶的小舟)在长满芦叶的岸边行驶之状。“千里”极言行程之长,飘泊地域之广阔。“菰菜莼羹”用的是张翰的典故:相传张翰在外作官时,见秋风起,想起了家乡的菰菜、莼羹和鲈鱼脍,就命驾而归。“菰菜莼羹”后面加上“一梦”两字,就否定了此事的现实性。因而只好“无语寄归鸿”,默默无言地目送征鸿南归。方岳是南宋后期著名的江湖派诗人之一,他少年飘荡江湖,中年以后,虽中了进士而宦游各地,还不免有“游宦成羁旅”之感。思归而不得,发为愁思,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醉眼渺河洛,遗恨夕阳中”一句,意思是醉酒后的词人双眼朦胧,河洛一带渺不可及,而遗恨于夕阳之中,这不是其字面意思,实质上它抒发的是词人为中原沦落,未能收复而遗恨。 下片又从眼前景物写起。“苹洲外”三句,写远山在黄昏中的姿态。“苹洲”是长满苹草的洲渚;苹洲之外,远山在暮色中敛下了它的眉峰,这是将愁苦的感情移入于物,写的是带情之景。这种写法,一方面增加了状物的形象性,一方面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可谓一举两得。 “人间俯仰陈迹”至“磨灭几英雄”五句,转入怀古。作者遥想当年与平山堂有密切关系的欧阳修和苏东坡两位“仙翁”已经逝去,黯然神伤扼腕叹息。 “杨柳”和“烟雨”是欧阳修和苏东坡词中描写的平山堂景色,作者巧妙地引用这两个词,除了表示对欧苏二公无限景仰外,还寄托了沧桑之感。“杨柳”已非,“烟雨”依旧,而几许英雄,已磨灭于此变化之中。这几乎是文人登临怀古的一个永恒主题,骨子里是感到人生虚幻,蒙上了一层虚无的感伤色彩,这是失意牢落者常有的感情。 最后两句,从怀古议论回到现实,写自己又将匹马登程,在西风凄烈的天地之间,怅然孤啸。其情其景,是够令人感伤的。这一结尾,又回到了飘泊的愁思,与上片遥相呼应。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小题1:.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如“暮江千顷”,千顷大江,又值黄昏,营造出空旷辽远的意境,烘托了词人的愁绪。(或:“无处”一句,写离愁满江,竟连飞鸿立足栖息的地方都没有,极言愁之多,强化愁情。

或:上片最后两句写暮色苍茫,唯有阑干的一角还可见一线天光,营造了灰暗沉重的意境,烘托词人的惆怅心情。而词人倚着阑干,借酒浇愁,愁怀难遣。)

或:以乐景衬哀情。上片第三、四句写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突然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②使用比喻(夸张)来写愁。上片第六句以“万斛”之江水喻愁,将抽象无形之愁写得形象生动可感,表现愁情之多。

(每一点写出手法得1分,具体分析得2分。答出两点得满分)小题2:①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愁思。

②岁月蹉跎、青春不驻的悲慨。③离别故土的愁绪以及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

④欲归隐田园之心情。(1点1分,答出三点得4分。)

小题1:。

4.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小题1:形象地描绘出江南秋雨后一片苍翠、晴空如洗的美景(1分);衬托(反衬)了诗人因家国、人生所产生的浓浓的愁情。(手法和情感各1分)

小题2:国土沦陷,大好河山不能恢复的遗恨;孤独漂泊,无所归依的惆怅(或:世事变幻、人生无常的悲叹);壮志未酬,报国无门之感。(每点各1分)

小题1:试题分析:本词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幅江南的秋景:“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寥寥两句,就把江南秋日雨天和晴天的特色呈现于读者眼前。以“碧”形容秋雨,这是词人的独创,一则写出江南的秋日依然一片青绿,连下的雨都映成碧绿的颜色,二则写出秋雨过后,山色、田野都变得更绿,仿佛为碧绿的雨丝染过似的,这就自然引出“山色倚晴空”这样的晴昼景色。南国的秋并不如北国那样凄凉萧索,但词人的愁情却弥漫在“江南江北”,这就表明他的愁不是由自然景色引起的一般性的悲秋,而是另有原因。这两句诗形象地描绘出江南秋雨后一片苍翠、晴空如洗的美景(1分);衬托(反衬)了诗人因家国、人生所产生的浓浓的愁情。

点评: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②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小题2:试题分析:这首词意境丰满。词人通过对山色,身世的描写,融抒情、议论为一体,含义深广,具有一种淡淡的感伤色彩。扬州西北的平山堂,是欧阳修在这里任知州时建造的。登堂遥眺,江南金、焦、北固诸山尽在眼前,视与堂平,故取名“平山”。一个世纪后,方岳身处平山堂,俯仰江山,缅怀先贤,不禁诗思如潮,国土沦陷,大好河山不能恢复的遗恨;孤独漂泊,无所归依的惆怅(或:世事变幻、人生无常的悲叹);壮志未酬,报国无门之感。

点评: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5.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1)作者笔下的“大丈夫”是一个看淡荣华富贵(“荣与贵,视寻常”),致力于辅佐君王(“丰功令德,要将尧舜致君王”),心系国家和百姓(“事业光施社稷”),志存高远(“勋烈遍铭彝鼎,此志孰能量”)的贤臣形象。

(意思对即可)(2)①用典。如“要将尧舜致君王”,“荣比昔人衣锦”。

前者用了“尧舜”的典故,表达大丈夫要辅助君王,使君王与尧舜比肩的理想。后者用“衣锦还乡”的典故,形容人功成名就后荣归故乡。

②类比。“荣比昔人衣锦”用当今“仕宦至卿相”功成名就,高车驷马,与“衣锦还乡”的古人进行类比。

③借代。彝鼎,指古代祭祀用的鼎、尊等礼器,文中指史册。

④衬托。以卿相追求归乡之荣耀的行为反衬大丈夫志存高远,辅佐君王,造福百姓,功载史册的追求。

⑤对偶。事业光施社稷,勋烈遍铭彝鼎。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