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中出现的中药名共有多少种具体我还没考证,只能给一个网上的答案: 创作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的《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 7200余行,内容多反映王室诸侯庆典、祭祀、宴请、婚嫁、民间农事、人民生活的痛苦及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全书提到的动植物338种,其中植物178种,动物160种,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药用植物、芳草、野菜及野生草木。曾有说,《诗经》中有药用植物100种、80种或50种,把它作为药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旁证。但细看诗文,只有其名,未言药用。现从岳麓书社2000年出版的蒋见元、程俊英注译《诗经》中,择举数例加以说明。 例一卷耳,今为祛风除湿药苍耳,主用其果,名苍耳子,亦有用全草者。《周南·卷耳》诗文为:“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可译为:采了又采苍耳菜,就是不满小浅筐。心中想着心上人,把筐放在大路旁。卷耳是供妇女们采集的野菜。药用首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中品》,谓主风寒头痛,风湿痹痛。孙思邈收入《千金要方·食治》篇,谓有小毒,说明唐时仍可做野菜。 例二木瓜,今为除湿疗痹药。《卫风·木瓜》诗文为:“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可译为:你送我一个木瓜,我回报一块玉佩。不仅是为了回报,是表示永远相好。可玩可食的青黄色木瓜,是情人间的赠物。药用首载于魏晋间《名医别录》,名木瓜实,谓主湿痹邪气,霍乱吐下,转筋不止。 例三芍药,今为养血平肝药。《郑风·溱洧》中有芍药。诗文为:“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译文为:溱水流、洧水淌,三月冰融水流畅。一对青年男和女,手拿兰草驱不祥。女孩说:“咱们去看看?”男孩道:“我已去过了一趟。”“陪我再去又何妨!洧水外,河岸旁,真是好玩又宽广。”男男女女在河边,互相逗笑好欢畅,送支芍药莫相忘。芍药是恋人分手时的赠物,好似今日象征爱情的红玫瑰。药用首见于《五十二病方》,后收入《神农本草经·中品》,谓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等。 例四蓷,今为活血调经药益母草,种子亦入药名茺蔚子。《王风·中谷有蓷》诗云:“中谷有蓷,暵其干矣。有女仳离,暵其叹矣。暵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可译为:山谷长着益母草,天旱不雨草枯焦。有位女子被遗弃,又悲又愤气难消。又悲又愤气难消,后悔嫁人没选好。枯焦的益母草,用来比喻主人公内心的痛苦、体态的憔悴。药用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上品》,名茺蔚子,谓主明目益精,久服轻身。茎,主风疹瘙痒,可作浴汤。以益母草名入药,首见宋代《本草图经》。 以上四例,当时均非药用植物。实际上,诗中的所有植物,都只是提出了名,未言有何药用。但是,《诗经》中的个别植物,含有人们已知的某种药用价值,可以视为药用植物。 如芣苢,一般释为车前草,为今之利尿退肿药。《周南·芣苢》篇,今人认为是一群妇女,在采集车前子时随口唱的短歌:“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译为:采了又采车前草,快点把它拾起来。采了又采车前草,快点把籽抹下来。原来,采车前草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它的种子车前子。车前子形体极小,既不能食也不能玩,认为可治不孕和难产。那时丈夫们常在外从军或服徭役,妇女在家生活艰难,不孕和难产是困扰妇女的两大难题。 芣苢还有人释为薏苡。今人赵晓明详细考证,芣苢不是车前,而是有六千年栽培史的粮食作物薏苡。甲骨文中有薏苡,并记载用它来酿酒。古人也认为,薏苡“食之宜人”、“令人宜子”,有助生育。 《卫风·伯兮》中的谖草,即今之萱草、金针菜,认为能舒畅情志,令人忘忧。《郑风·溱洧》中的蕳,是一种芳香的兰草,用之沐浴或佩带,可芳香辟邪,带来安康吉祥。另外,《王风·采葛》中的艾、多首诗涉及的蒿之类,采来晒干扎把,点燃作灸用止痛,或生烟熏蚊,或烧灰淋水取汁浣衣,都是当时的药用植物。但像这样的药用植物,可能不超过20种。到后来,它们中的多数植物,才逐渐作为药用。 《诗经》涉及的药用植物,为什么会这样少?一是《诗经》时代,医学理论尚在孕育之中,用药治病也处于探索的初期,用药本来就少;二是《诗经》本身是诗歌集,不会刻意去记载些药用植物。 2.《诗经》中有关"中药”的句子有哪些1.《诗经·王风·采葛》全文为:“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 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该诗用夸张的比喻,生动地表达了对情人的思念之情。诗中的主人公在想象他的情人正在田 野中采集葛、萧、艾三种植物,而这三种植物都是中药。 2.《诗经》中还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 好也。” 它来自《卫风·木瓜》。在诗中,木瓜是用来作为一种爱情的信物,传递美好的情感的。 但是,木瓜还是一种中药。木瓜属蔷薇科,味甘、酸,性温,具有舒筋活络、和胃化湿等 功效。 3.《国风·周南》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一段,恐怕也是《诗经》中普及率相当高的名句。诗人用春天桃花的艳丽娇美来形容少女 的美好年华,诗中描述出一幅“人面桃花,相映成趣”的田园风光,使人产生无比美好的 遐想。所以桃花自古以来都是人们趋之若鹜的观赏植物,有关桃花的诗文可以说汗牛充栋。 可是桃的花以及花开后结的果实却是药。 4.《国风·王风》中的《中谷有蓷》是一首被离弃妇女自哀自悼的怨歌,其中第一章是这样 写的:“中谷有蓷,暵其乾矣。有女仳离,嘅其叹矣。嘅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 整篇意思不难理解,只是其中那个“蓷”字有点艰涩。这个字读“推(tui)”,就是一种中 药——益母草的古称。益母草可谓是“妇科圣药”,是一种唇形科草本植物,以其干燥的地 上部分入药,味辛、苦,性凉,入肝、心包经,具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之功效。 5.《国风·郑风》中的《东门之墠》,第一段是:“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 甚远。”这又是一首情诗,大意是:“东门有片广场,茹藘在山坡上生长。她家离我近在 咫尺,而人却像在远方。” 其实最关键的是那“茹藘”,其发音“如驴(rulü)”,那是一种叫“茜草”的植物。它属 于茜草科,为攀援性草本植物,其根状茎和其节上的须根均为红色,可作染料,茜草也是一 种活血袪瘀的中药。其味苦,性寒,入肝经,具有凉血、活血、祛瘀、通经等功效。常用于 吐血、衄血、崩漏下血、外伤出血、经闭瘀阻、关节痹痛、跌扑肿痛等病症。 3.《诗经》出现的所有中药是什么创作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的《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共305篇 7200余行,内容多反映王室诸侯庆典、祭祀、宴请、婚嫁、民间农事、人民生活的痛苦及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全书提到的动植物338种,其中植物178种,动物160种,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药用植物、芳草、野菜及野生草木。 曾有说,《诗经》中有药用植物100种、80种或50种,把它作为药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旁证。但细看诗文,只有其名,未言药用。 现从岳麓书社2000年出版的蒋见元、程俊英注译《诗经》中,择举数例加以说明。 例一卷耳,今为祛风除湿药苍耳,主用其果,名苍耳子,亦有用全草者。 《周南·卷耳》诗文为:“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可译为:采了又采苍耳菜,就是不满小浅筐。心中想着心上人,把筐放在大路旁。 卷耳是供妇女们采集的野菜。药用首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中品》,谓主风寒头痛,风湿痹痛。 孙思邈收入《千金要方·食治》篇,谓有小毒,说明唐时仍可做野菜。 例二木瓜,今为除湿疗痹药。 《卫风·木瓜》诗文为:“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可译为:你送我一个木瓜,我回报一块玉佩。不仅是为了回报,是表示永远相好。 可玩可食的青黄色木瓜,是情人间的赠物。药用首载于魏晋间《名医别录》,名木瓜实,谓主湿痹邪气,霍乱吐下,转筋不止。 例三芍药,今为养血平肝药。《郑风·溱洧》中有芍药。 诗文为:“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译文为:溱水流、洧水淌,三月冰融水流畅。 一对青年男和女,手拿兰草驱不祥。女孩说:“咱们去看看?”男孩道:“我已去过了一趟。” “陪我再去又何妨!洧水外,河岸旁,真是好玩又宽广。”男男女女在河边,互相逗笑好欢畅,送支芍药莫相忘。 芍药是恋人分手时的赠物,好似今日象征爱情的红玫瑰。药用首见于《五十二病方》,后收入《神农本草经·中品》,谓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等。 例四蓷,今为活血调经药益母草,种子亦入药名茺蔚子。《王风·中谷有蓷》诗云:“中谷有蓷,暵其干矣。 有女仳离,暵其叹矣。暵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 可译为:山谷长着益母草,天旱不雨草枯焦。有位女子被遗弃,又悲又愤气难消。 又悲又愤气难消,后悔嫁人没选好。枯焦的益母草,用来比喻主人公内心的痛苦、体态的憔悴。 药用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上品》,名茺蔚子,谓主明目益精,久服轻身。茎,主风疹瘙痒,可作浴汤。 以益母草名入药,首见宋代《本草图经》。 以上四例,当时均非药用植物。 实际上,诗中的所有植物,都只是提出了名,未言有何药用。但是,《诗经》中的个别植物,含有人们已知的某种药用价值,可以视为药用植物。 如芣苢,一般释为车前草,为今之利尿退肿药。《周南·芣苢》篇,今人认为是一群妇女,在采集车前子时随口唱的短歌:“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译为:采了又采车前草,快点把它拾起来。 采了又采车前草,快点把籽抹下来。原来,采车前草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它的种子车前子。 车前子形体极小,既不能食也不能玩,认为可治不孕和难产。那时丈夫们常在外从军或服徭役,妇女在家生活艰难,不孕和难产是困扰妇女的两大难题。 芣苢还有人释为薏苡。今人赵晓明详细考证,芣苢不是车前,而是有六千年栽培史的粮食作物薏苡。 甲骨文中有薏苡,并记载用它来酿酒。古人也认为,薏苡“食之宜人”、“令人宜子”,有助生育。 《卫风·伯兮》中的谖草,即今之萱草、金针菜,认为能舒畅情志,令人忘忧。《郑风·溱洧》中的蕳,是一种芳香的兰草,用之沐浴或佩带,可芳香辟邪,带来安康吉祥。 另外,《王风·采葛》中的艾、多首诗涉及的蒿之类,采来晒干扎把,点燃作灸用止痛,或生烟熏蚊,或烧灰淋水取汁浣衣,都是当时的药用植物。但像这样的药用植物,可能不超过20种。 到后来,它们中的多数植物,才逐渐作为药用。 《诗经》涉及的药用植物,为什么会这样少?一是《诗经》时代,医学理论尚在孕育之中,用药治病也处于探索的初期,用药本来就少;二是《诗经》本身是诗歌集,不会刻意去记载些药用植物。 4.诗经中有关中药点句子《诗经·王风·采葛》,全文为:“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该诗用夸张的比喻,生动地表达了对情人的思念之情。诗中的主人公在想象他的情人正在田野中采集葛、萧、艾三种植物,而这三种植物都是中药。 《诗经》中还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它来自《卫风·木瓜》。在诗中,木瓜是用来作为一种爱情的信物,传递美好的情感的。 但是,木瓜还是一种中药。木瓜属蔷薇科,味甘、酸,性温,具有舒筋活络、和胃化湿等功效。 它含有丰富的皂素、苹果酸、柠檬酸、维生素C、鞣酸等药用和营养成分,多应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肢体酸重、筋脉拘挛、吐泻转筋、脚气水肿等病证。具有和胃止吐功效的传统中成药“木瓜丸”,至今仍受群众欢迎,而作为中药的木瓜主产于安徽、四川、湖北、浙江等地,产于华南的以“岭南果王”著称的水果木瓜,实际上是“番木瓜”,其营养价值较高,而药用价值却低于药用木瓜。 《国风·周南》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一段,恐怕也是《诗经》中普及率相当高的名句。诗人用春天桃花的艳丽娇美来形容少女的美好年华,诗中描述出一幅“人面桃花,相映成趣”的田园风光,使人产生无比美好的遐想。 所以桃花自古以来都是人们趋之若鹜的观赏植物,有关桃花的诗文可以说汗牛充栋。可是桃的花以及花开后结的果实却是药。 桃也是蔷薇科植物,它的全身都是药。其花、果、果仁都有药用价值。 先说桃花,其味甘、辛,性微温,入心、肾经,有活血悦肤、峻下利尿、化瘀止痛等功效。含有山萘酚、胡萝卜素、维生素等成分,其中山萘酚有较好的美容护肤作用。 桃花谢了以后便开始结果,而未成熟的果实干燥后,叫“碧桃干”,是一种收涩类中药,味苦,性平,入肺、肝经,具有敛汗涩精、活血止血、止痛等功效。主治盗汗、遗精、吐血、疟疾、心腹痛、妊娠下血等病症。 桃的成熟果实是一种美味的水果,其果核的仁却是一种活血袪瘀类中药。其味苦、甘,性平,入心、肝、大肠经,具有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之功效。 常用于经闭痛经、瘕瘕痞块、肺痈肠痈、跌扑损伤、肠燥便秘、咳嗽气喘等病症。《国风·王风》中的《中谷有蓷》是一首被离弃妇女自哀自悼的怨歌,其中第一章是这样写的:“中谷有蓷,暵其乾矣。 有女仳离,嘅其叹矣。嘅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整篇意思不难理解,只是其中那个“蓷”字有点艰涩。 这个字读“推(tui)”,就是一种中药——益母草的古称。益母草可谓是“妇科圣药”,是一种唇形科草本植物,以其干燥的地上部分入药,味辛、苦,性凉,入肝、心包经,具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之功效。 其药用成分主要是益母草碱等生物碱,常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恶露不尽、水肿尿少等病症。《国风·郑风》中的《东门之墠》,第一段是:“东门之墠,茹藘在阪。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这又是一首情诗,大意是:“东门有片广场,茹藘在山坡上生长。 她家离我近在咫尺,而人却像在远方。”其实最关键的是那“茹藘”,其发音“如驴(rulü)”,那又是什么东西呢?告诉你,那是一种叫“茜草”的植物。 它属于茜草科,为攀援性草本植物,其根状茎和其节上的须根均为红色,可作染料,茜草也是一种活血袪瘀的中药。其味苦,性寒,入肝经,具有凉血、活血、祛瘀、通经等功效。 常用于吐血、衄血、崩漏下血、外伤出血、经闭瘀阻、关节痹痛、跌扑肿痛等病症。 5.诗经中药材简介及其文化意义“春日迟迟,采蘩祁祁”(《诗经·小雅·出车》),其中的“蘩”即是中药白蒿,功能清热利湿、凉血止血,《神农本草经》认为“主五藏邪气,风寒湿痹,补中益气,长毛发令黑。疗心悬少食常饥”。 又如“四月秀葽”(《国风·豳风·七月》),“葽”即是中药远志,远志有安神、祛痰、消肿之功用。 又如“陟彼南山,言采其薇”(《诗经·召南·草虫》)、“中谷有蓷”(《诗经·国风·王风·中谷有蓷》)。“薇”即野豌豆,功能补肾调经,祛痰止咳;“蓷”即中药益母草,功能活血调经、利水消肿。 6.诗经中药材简介及其文化意义“春日迟迟,采蘩祁祁”(《诗经·小雅·出车》),其中的“蘩”即是中药白蒿,功能清热利湿、凉血止血,《神农本草经》认为“主五藏邪气,风寒湿痹,补中益气,长毛发令黑。 疗心悬少食常饥”。 又如“四月秀葽”(《国风·豳风·七月》),“葽”即是中药远志,远志有安神、祛痰、消肿之功用。 又如“陟彼南山,言采其薇”(《诗经·召南·草虫》)、“中谷有蓷”(《诗经·国风·王风·中谷有蓷》)。“薇”即野豌豆,功能补肾调经,祛痰止咳;“蓷”即中药益母草,功能活血调经、利水消肿。 7.西周时的《诗经》记载了多少种药物这部内容为诗歌总集的《诗经》,也是我国最早记载药物治病 的书籍。 收载各种药物达100种以上。如荇,“关睢”云“参差荇 菜,左右流之”,说的是有治病作用的杏菜;苹,“采苹”云“于以采 苹,南涧之滨”,指中药浮萍;虻,“载驰”云“陟彼阿丘,言采其虻”, 指中药贝母;芹,“鲁颂•泮水”云“思乐泮水,薄采其芹”,指的是 有治病作用的芹菜;桑椹,“氓”云于嗟秋兮,“无食桑椹”,说的是 中药桑椹子鸠多食可致醉。 如此寓药于其中的诗句,不胜枚举。有的句子里还夹带叙述 了药物的生态环境和采药时间等。 如“南涧之滨”、“思乐泮水”二 句,均交待了药物的生态环境;又如“七月蟋蟀”、“八月断壶”句, 则指明了采药季节。 8.有关诗经中的文化知识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①。(一章)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②。(二章)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③。(三章) ①毛传:“姝,美色也。 俟,待也。”朱熹曰:“静者,闲雅之意。 城隅,幽僻之处。不见者,期而不至也。 ”马瑞辰曰:“《说文》:‘隅,陬也。’《广雅》:‘陬,角。 ’是城隅即城角也。”“诗人盖设为与女相约之词。” 按城角较城垣高且厚,故其下僻静,宜为期会之所也。 ②娈,毛传曰“美色”;炜,“赤貌”。 ③毛传:“荑,茅之始生也。”郑笺:“洵,信也:茅,絮白之物也。 ”朱熹曰:“牧,外野也。归,亦贻也。” “言静女又赠我以荑,而其荑亦美且异,然非此荑之为美也,特以美人之所赠,故其物亦美耳。” 《静女》是一首很美的诗,意思并不深,却最有风人之致。 但是因为诗里有了城隅,有了彤管,解诗者便附会出后宫,牵缠出女史,引申出许多与诗毫不相干的故事。 如果把历来解释《静女》的意见裒为一编,题作“《静女》外传”,或者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序称:“《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 朱熹反序,曰:“此淫奔期会之诗也。”吕祖谦遵序,曰:“此诗刺卫君无道,夫人无德,故述古贤君贤妃之相与。” 林岜的说法则颇含幽默:“自其邪者而观之,则此诗皆相悦慕之辞也。 自其正者而观之,则此诗乃礼法之意也。” 明人韦调鼎说:“此民间男女相赠之辞。序以为刺时,欧阳公谓当时之人皆可刺,于本文尚有间矣。 毛郑泥‘静’字,又不解‘彤管’之意,强附为宫壶女史之说。张横渠、吕东莱又曲为之解,皆以辞害意矣。 郑、卫男女相谑之诗颇多,而拘拘指为刺其君上,何异痴人说梦也。 ”比后来清人的许多说法倒还明白得多。 关于《静女》的纷争一直持续着,“彤管”的文章且越做越大。不过借用清人蒋绍宗的所谓“读诗知柄”,则可以认为《静女》之“诗柄”不在“贻我彤管”,却在“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写男女之情,自无疑义,却不必牵扯“女史”,也不必指为“民间”。 后世所谓的“民间”与先秦之“民间”并非一个概念,或者干脆说,先秦尚不存在后世所说的那样一个“民间”。 “曰‘静女’者,亦其人私相爱慕之辞耳”(刘始兴),适如《召南·野有死庸》之称“吉士”。“爱而不见”之“爱”,或援三家诗,以为是“荽”的假借字,即训作“隐蔽”,但诗中似乎没有这样的曲折。 《小雅·隰桑》“心乎爱矣,暇不谓矣”,可以为此句作注。焦琳曰:“下云‘不见’,为待之尤久,而下二章追数从前之事,为更久更久。” “待之久而不至,爰想其相约之时也。”“彤管既静女所贻,则贻之之时,必有其言语,必有其笑貌,此亦明明易知者耳,然则此章所谓‘美’,即所谓‘娈’也,即贻彤管时之言语笑貌之情态也。 ”“待之久而不至,又想其最初始见相与通情之事也,当日游行郊外,适见伊人,在己尚未敢轻狂,在彼若早已会意,茅荑俯拾,于以将之,甚非始念之所敢望者,而竟如愿以相偿,故曰‘洵美且异’也,今茅荑虽枯,不忍弃置,悦怿女美,彤管同珍,夫岂真荑之为美哉,以美人之贻,自有以异于他荑耳。 ”这一番串讲,虽稍稍嫌它把诗作成了“传奇”,毕竟不乖情理。 而马瑞辰以为诗乃“设为与女相约之词”,也是一个很不错的意见。其实实中见虚不妨说是《风》诗中情爱之什的一个十分显明的特色,它因此一面是质实,一面又是空灵。 李商隐诗“微生尽恋人间乐,只有襄王在梦中”,此间原有一个非常美丽的意思,不过若化用其意,那么正好可以说,《诗》总是有本领把微生的人间乐,全作得一如襄王之梦中。 说它是臻于生活与艺术的统一,那是后人总结出来的理论,而在当时,恐怕只是诗情的流泻。 惟其如此,才更觉得这平朴与自然达到的完美,真是不可企及。 9.田园诗有哪些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众多,风格各异。 陶渊明等诗人形成我国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谢朓等诗人形成我国南朝山水诗派,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我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仔细品味,这些诗或多或少有着共同的特点。首先,都对山水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给予了其他诗人作家无法企及的关注,且不惜以浓墨重彩描写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