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李清照《声声慢》感想对于这位唯一的女词人的怀念,亦或是最伟大的女词人,无论怎样的言语,去诉说她的曾经过往,都不足以去诠释她、以及她的一生,李易安,李清照,一个伟大的名字,一个孤独的身影. 易安居士对于词的贡献,在我看来,怕与苏才子齐名,而对于诗歌的把握,最著名的就是他在逃亡时悲愤的呼声:“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而众多的诗词歌赋,在这里,绝无可能用我的笔触去完整以及精细的描述,那么,就让我用小小的笔端去揣测她那首最哀伤的《声声慢》。 作此词时,李清照早已不是那个“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的天真少女,在经历了天真浪漫的童年,在度过了新婚的喜悦,在遭受了爱人逝去的痛苦,在历经了无休止的诽谤和诬陷,在看到了国家的动荡,李易安,已到了人生的暮年,曾有的欢快早已远去,剩下的,是痛苦和不安,开篇的十四个叠字,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个难以承受一切,的李易安,不然,为何开篇竟已经那样悲凉,让人不忍读下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叠字,字字无愁,却处处是愁,可见易安居士超凡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叠字,竟信手拈来。她在寻找曾有的幸福,可是过眼云烟,剩下的,只有“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无法可寻,无法可想。 也许猛然觉得有丝丝凉意,“乍暖还寒时候”,天气的变化让人难以调养自己的身体,然而这天气无常,不正如世事变化一样,难以抗拒,难以逃避,想起先前金兵入侵之前的岁月,不禁让人落泪,一个国家的动荡,让一个时代的人都深深烙下了痛苦的痕迹。这幸福和痛苦巨大的发差,让诗人感觉“难以将息”,更难以度日。只能借酒消愁,“三杯两盏淡酒”,却无法想到,愁如此浓,酒如此淡,根本无法抵挡夜晚的寒风,一个悲惨的李易安已经跃然于纸上,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更将愁苦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窗外,迁徙的大雁正寂静的飞过,而此时的心境,如奔波的大雁,伤心欲绝,“雁过也,正伤心,”我们仿佛如同作者一样,听着大雁凄凉的哀鸣声,伤心垂泪;却猛然发现,这些孤独的大雁,不正是曾为他和丈夫捎信的大雁吗?过去,现在,有些不曾改变,有些却已巨变:“却是旧时相识。”而满地的菊花,更勾起了女诗人对爱人无尽的思念,如此憔悴的黄花已经让人感受到晚秋的寒冷,更何况,此时,已经没有一个人愿意为自己去摘花。这样的境况,这样的思念,自己怎么能够独自等到天黑:你能想像一个曾经美丽的女词人,在苍老的面容下,在晚秋的凉意下,在残破的窗户旁,独自品尝岁月带给她的巨大悲伤,这样的情境,每每读及,却无法用言语去表达那种垂泪的诗画。“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然而让人不曾想到的是,深秋的晚风已经让人无法安然,偏偏此时又下起了细雨,打在梧桐叶上,却更似打在自己的心里,而一句“点点滴滴”,更使得此情此境那样的传神,那已经残缺不堪的心,此时怕更加难以自抑! 我们以为这已经是作者所有的苦了,却不曾想,上述诗词所描述的所有苦闷,悲伤,凄凉,仅仅是诗人心境的一点点写照,因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易安居士经历的太多,遭受的苦难太多,仅仅几十个词,是难以表达自己所有的忧愁,所有的艰辛。 纵观此词,通篇无泪,无愁,却充满了眼泪和愁苦,通过景来诉说自己的心境,情境交融,情景交错。通篇读下来,已不忍读第二遍,因为太过于悲伤,一个有着如此高超才华的女子,在那个狭隘的时代,在那个动荡的岁月,埋没了才情,埋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未来的憧憬,还有什么,比这更能让人感到悲伤和痛苦,这首堪称千古绝唱的诗词,在某种程度上,已无人可比! 2.赏析宋词声声慢慢150字声声慢 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赏析: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 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就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 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 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 可是寒冷是由于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失伴飞。 词人感叹: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难道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无限无法诉说的哀愁。 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词人想: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如今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 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 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手托香腮,珠泪盈眶。 怕黄昏,捱白昼。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 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 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赋比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 相形之下,连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 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前人评此词,多以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为其特色。 但只注意这一层,不免失之皮相。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 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 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之为快,所谓“欲罢不能”的结果。 “乍暖还寒时候”这一句也是此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 这是写一日之晨,而非写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 至于“时候”二字,有人以为在古汉语中应解为“节候”;但柳永《永遇乐》云:“薰风解愠,昼景清和,新霁时候。”由阴雨而新霁,自属较短暂的时间,可见“时候”一词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 “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下面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 古人晨起于卯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这里说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 至于下文“雁过也”的“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唐宋词选释》说:“雁未必相识,却云‘旧时相识’者,寄怀乡之意。 赵嘏《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词意近之。” 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于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 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 3.宋词《声声慢》如何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的是以小见大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几句叠词,反反复复之用意,不仅富于音乐美和韵律美,而且借以表达词人对于晚年孀居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的淋漓尽致的挥洒,一生在寻寻觅觅,只落得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吟咏此句,不禁使人感同身受。 从“三杯两盏淡酒”的“淡”字可以看出作者心中满是愁,酒力压不住愁,压不住心愁自然觉的酒味淡了。用酒之淡,更衬托词人内心极其的苦楚愁闷,望北雁南飞,这几个角度都写出词人内心的惆怅,寓情于景,通过意向使愁变得具体可感又意蕴无穷,耐人寻味。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这一意象不仅表现季节与时令,而且由此表现秋季的特点。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化多为少,表面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将愁苦之情以感叹终句挥洒得淋漓尽致。用强调的语气更能表达自己内心的愁。 4.宋·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是什么意思《声声慢》又名《胜胜慢》,清照这首词改押入 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就变舒缓为急促,变 哀惋为凄厉。 此词以豪放纵恣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怀, 不能列入婉约体。这首作法独特的词,就其内容而言, 是一篇悲秋赋。 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 情,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 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 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 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 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 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 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 “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定下一种愁惨而凄厉 的基调。 “乍暖还寒时候”是此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 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 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 所以,这首词是写一 日之晨,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 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至于“时候”二 字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 “最难将息”句则与 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 知如何是好。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晓”,通 行本作“晚”。 从全词意境来看,应该是“晓”字。 说“晓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 古人 晨起于卯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这句是说借酒 无法消愁“雁过也”的“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 昔在北方见到的,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了。 这一句是虚写,以寄寓作者的怀乡之情。 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 园中开满了菊花, 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 非残英满地。 “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 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 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然而人不摘花,花当 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 这里既写出了 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 意深远。 “守著窗儿”句,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 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过之而无不及。 这一句从反面 说,好象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梧桐” 两句兼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 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 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直情切。 最后以“怎一个愁 字了得”句作收,是独辟蹊径。自庚信以来,诗人写 愁,多半极言其多。 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 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 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 止。 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 这首词始终紧扣悲秋之意,尽得六朝抒情小赋之 神髓;又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写 尽了作者晚年的凄苦悲愁,是一首个性独具的抒情名 作。 5.求《声声慢》赏析品析《声声慢·寻寻觅觅》 声声慢·寻寻觅觅(作者: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中国的文化历经了几千年大浪淘沙,语言文字从古至今也有了大相径庭的革新,发展到我们这代,古典文学几乎要退出欣赏的舞台。最尴尬的莫过于,当你精心所创的格律作品却无人识得,也没人欣赏。于是我别出心裁,写了些新声新韵的诗词,没曾想反倒有人乐意捧读,相询何因,答曰:易懂!尽管偏离了格律和平仄的轨道,但因为有了观众,有了读者,甚至画值也似乎有了些许提高,再加上用词没有了太多的约束,可以随心所欲任马驰骋,便也就坦坦然而为之。 久而久之,心里记着的一些前人的诗呀词呀都或多或少地会发生些张冠李戴的笑话,或许经历过些沧桑吧,唯独对一些格调忧郁的古典诗词作品却记忆犹新,或许凄婉的用词容易引起共鸣,又或者是其中的故事和背景对我有较大的震撼和感染吧?总之,我比较偏爱那种哀怨、刻骨的格调。尤其是宋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尤为令我百读不厌!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李清照,女,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善诗文,尤以词著称,是婉约派的代表。她早年的词,多写闺情相思,南渡以后,丈夫逝世,乱离、贫困、孤单的生活和境遇,使她的创作风格变得忧郁、凄戚、憔愁)声声慢是词牌名,又名《胜胜慢》。为双调(九十六字或九十九字),属仄韵体。 这首词是她南渡后独处异境,因为背井离乡,饱尝忧患,国破家亡有感而作。全词以冷清凄戚为基调,围绕一个“愁”展开。上半阙用冷冷清清的秋景来衬托自已的孤单和凄凉,下半阙词人看到落地的菊花,触景生情,联想到南渡后的不幸,才学不能施展,理想成为泡影。社会动乱,山河破碎,丈夫又离她而去,以至令她憔悴不堪,词中叙写寒冷的天气,淡薄的酒味,入夜的秋风,天上的过雁,满地的黄花,窗外的梧桐,黄昏的细雨,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凄凉图,一个愁的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可感可触的冷凝的诗意。或许这是她晚年生活的一幅缩影,我以为凄然寡欢、惨淡抑郁的心情已跃然于纸,最后又归结在一个“愁”字上,集中鲜明地点明了题旨。 这首词不但情真意深,而且语新言赅,有大量奇字佳句,警笔妙语,风格顿挫凄婉,堪称一代绝唱!尤其是词中所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叠字,字字珠玑,字字传神,字字蓄情,字字生动,手法独特,铿锵有力!字字反映出词人的孤单与凄清、沉痛与心酸、忧郁与愁闷。 当然,词人并不是无端地写“愁”,之所以“愁”,一是国破家亡;二是年迈多病;三是孤身一人;四是流落异乡。这首词伊始的十四个叠字表达的多半就是这种复杂伤感的情感。恍惚中疑是丈夫在身边,而“寻寻觅觅”终未见,环顾四周,顿觉空寂孤独,便生“冷冷”又“清清”之感。回首往事,颠沛流离历尽沧桑,缘何不会有“凄凄惨惨”之叹?愁肠百结,悲从心起,无人诉说,唯有独自一人“戚戚”泪下!这种出神入化地运用叠字,不但使声情并茂,一泻而下,而且又富于音乐美,同时也增强了情感的渲染力,可谓一举皆妙。 此外,在寥寥几语中,竟连用四个反问句式,由“怎敌他晚来风急”,到“如今有谁堪摘”,再到“怎生得黑”,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收尾,层层深入,句句点睛,有力地表现了词人寻觅故国、傲世不屈的品质。这种精堪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词作中别具一格,实为罕见!我曾想,以现代的语言文字,要把一个晚年孤苦伶仃的词人,和这种惨怛愁痛的心情如《声声慢·寻寻觅觅》词般,仅短短的几语便表达得如此完美彻底,我以为也许无法做到!这或许也是我喜好古典诗词的另一种原故,也是喜读《声声慢·寻寻觅觅》词的又一原故吧! 6.李清照《声声慢》叠字的妙处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流落江南为抒发家国身世之愁而作。 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成功地运用了叠字。开篇三句十四个叠字,表达出三种境界。 “寻寻觅觅”,写人的动作、神态;“冷冷清清”,写环境的悲凉;“凄凄惨惨戚戚”,写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同时,这几对叠字还造成音律的回环往复,加强了词作的音乐性。 古代诗词常用叠字,但唯有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词,起调连用十四个叠字,字字闪光发亮,获得了千古好评。李词写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起头连叠七字,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张端义《贵耳集》说:“易安秋词《声声慢》,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叠字者。” 茅暎《词的》说:“连用十四叠字,后又四叠字,情景婉绝,真是绝唱。”吴承恩《花草新编》说:“易安此词首起十四叠字,超然笔墨蹊径之外。 岂特闺帏,士林中不多见也。”沈谦《填词杂说》说:“予少时和唐宋词三百阕,独不敢次‘寻寻觅觅’一篇,恐为妇人所笑。” 总之,历代词家络绎不绝地在《声声慢》妙极奇绝的叠字面前拱手,推服赞赏之至。但是,所有这些赞叹,都只是见其皮相而未能探其实质; 并且大都说得模糊空泛,没有细究其具体内容。 那么,《声声慢》起调十四个叠字,究竟有哪些奇妙之处呢?我以为—— 第一妙处便是深情绵邈,回肠九曲。词主抒情,寡情则劣,深情则优。 《声声慢》的主旨是抒发女词人对北宋灭亡、家乡沦陷、丈夫病逝、孤身漂泊的深悲大痛,而十四个叠字开篇就定下了全词深悲大痛的基调。“寻寻觅觅”既是写行动,也是写心态。 清晨起床,她便痛感身无所依,心有所失,禁不住四面寻觅起来。这是一种潜意识支配下的不自觉的行动,究竟要寻觅些什么,她自己似乎也不甚明白。 可能是和平环境里京城的一片繁华,也可能是夫妻间的甜蜜幸福的爱情生活;可能是夫妻珍藏而在战乱中被焚被劫的大批宝贵的金石书画……总之,一场战乱,一场浩劫,国家的、自己的美好的一切都已经过去了,她也被沉重的悲愁压得喘不过气来;可是,她仍然不能忘记,仍然深深地烙印在心坎上,仍然要努力寻觅回来。寻觅的结果怎样呢?“冷冷清清”是词人度外界环境的感受,国如此,家如此,眼前的风光景物也如此,现实的一切都是“冷冷清清”的。 “凄凄惨惨戚戚”又加重一层,着重描写词人的心境;由国家衰微和身世飘零所引发的孤独、凄凉、冷漠、哀愁,全都在这六个字所造成的氛围中呈现出来。总之,这首词起调十四个叠字既未写悲愁,也未写眼泪;但却蕴含了社会人生无穷无尽的酸甜苦辣,令人不忍卒读。 其次,十四个叠字在情感进程上使用了点染法,“寻寻觅觅”一起点,接着以“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对环境和心境加以重笔渲染,一层进逼一层,而丰富的感情内容又深蕴不露,呈现出别具韵味的含蓄之美,烘托出强烈的哀怨悲愁气氛。同时,在语言运用上,每一个字又都是从生活口语中提炼出来,没有丝毫矫揉造作,也没有扭捏作态,具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本色美。 最后,在音韵安排方面,依照传统音韵学分析,十四个叠字中,除“觅觅”外,其余十二字的声母全属齿音;除“惨惨”外,其余十二字的韵母全属齐齿呼韵母,读来有一种微弱呻吟的沉重感觉,这种声情紧密地配合了女性深悲大痛的文情。由此看来,十四个叠字无论从情感内容还是从语言形式分析,都达到了尽善尽美的最高境界,的确可为词家叠字之法。 与李清照同时而年轻的南宋词人葛立方,也写过一首大量运用叠字的《卜算子•席间再作》词:“袅袅水芝红,脉脉蒹葭浦。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 草草展杯觞,对此盈盈女。叶叶红衣当酒船,细细流霞举。” 王奕清《历代词话》引《草窗词评》说:“葛立方《卜算子》词,用十八叠字,妙手无痕,堪与李清照《声声慢》并绝千古。”实际上葛词是根本不能与李词“并绝千古”的——主要原因在于葛词乃是酒筵间游戏之作,虽然叠字也用得“妙手无痕”,但却是虚情浅意,徒具叠字形式而无真切感人的内容。 况且这种量子叠法在前人诗作中——如《诗经•王风•黍离》和《古诗十九首•清清河畔草》,曾经大量出现过,用得也较葛词美妙,所以葛立方《卜算子》词的运用叠字,似乎也有依样画葫芦之嫌,谈不上什么创意出奇。 元代散曲作家乔吉也曾作过一首全用叠字的《天净沙》曲子:“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 这样的叠字毫无 真情实感可言,纯粹是一种文字堆砌的游戏。 清代一位女词人双卿的《凤凰台上忆吹箫》叠字词:“寸寸微云,丝丝残照,有无明灭难消。 正断魂魂断,闪闪摇摇。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隐隐迢迢。 从今后,酸酸楚楚,只似今宵。遥遥。 问天不应,看小小双卿,袅袅无聊。更见谁谁见,谁痛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