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原来可以这样读

1.【原来诗经可以这样读怎么样】

尽管地理上差了好远,但我还是在亚丁的山路上发起思古之幽情,体会了一次茶马古道的感觉. 从亚丁回来以后,骑着骡马前往谒拜神山的经验一直活跃在我的脑中.提笔想写个短篇以作纪念,脑子却一个劲儿地喊着:“陟彼高冈,我马玄黄.” 于是,我便想起了久未谋面的《诗经》. 由于我的那本《诗经》是电子版,每次阅读总要启动电脑,久而久之,便就赖得专门去看它.回归纸张,恐怕是深埋在读书人内里的一种情愫吧. 11块8.当时在当当网上见到它时的价格. 那就买吧. 一个星期后,收到了这本书.简素淡雅的封面设计,纸质也算不错.作者还特意经营了一段文字,讲了一个故事把大家顺利地接引到书的正文里,这令我十分感动. 这本书并没有全部收录《诗经》,只是把每个分类中作者认为最有代表性的几首选录了进来,并且,为每一首诗都纂写了一段导读,用朴素优美的白话进行翻译,最后,还根据每首诗所描写的意境或主题,把相关的其他作品也作了简单的介绍,还有些相关主题的诗词欣赏. 看得出,作者的确是为此书花了心思. 不过,并不是特别适合我,毕竟,我已经把《诗经》及译文都大略地读过好几遍了,并且,相关的其他作品我并不是很想了解. 因此,这本书我推荐给对《诗经》并没有太多了解的朋友,如果您还以为《诗经》不就是《唐诗三百首》、《宋词》那样差不多的东西的话,那么这本书就真的值得您看一看,您能从三千年前那些艰涩难懂的文字里,品味出清新的幽香. 至于书虫们,甚至是对文言文特别擅长的朋友,可以当成小品书来看,如果是学习研究的话,估计用途就不大了.。

2.写点类似于为什么读《诗经》,为什么读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

3.求《我生之初尚无为》的序言,复制一下,急~~~~

序 言 《诗经》原来可以这样读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翻开《诗经》的第一页,我们就被一条蜿蜒清澈的溪流挡住了去路。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流,而它却见证了一段美丽的爱情。两千多年前的浪花直到今天依然泛着淡淡的涟漪。是谁在岸边行走,且歌且哭。时光与记忆隔着同一条河与我们遥遥相望,如今,它又借助单薄的纸张传颂着祖先的吟唱。

英国诗人库珀曾经说过:“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诗经》在我们的心中,犹如东方的圣经一样崇高与尊贵,它记录着古老的中华民族光荣的农业文明。翻开这部书页泛黄的典籍,我们会由衷地感叹,那里面生活的人们是多么幸运,因为他们生活在离造物主最近的地方,房屋门前就是原野、山峦和岩石,一切的一切都是造物主最原始的作品,散发着造物主创世时的迷人芬芳。只有田野里纵横交错的阡陌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于是采诗官们奔走于田间地头,聆听着大自然勃勃的生机和人类豪迈的嗓音。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伴随星辰的坠落,纸上浮现出耕种、狩猎、婚嫁、祭祀、园艺、兵役的场景。这是人类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生活方式。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把我们带回了人类初萌的年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仿佛置身于鸡犬之声相闻的村落,模仿祖先,开始刀耕火种的事业。在阅读中我们目睹了古人的生活——

《诗经》里的电闪雷鸣,使一个失去记忆力的民族,蓦然找到了被遗忘的角落。《诗经》将我们引领到一个河流纵横交错的地带,水雾弥漫,扑面而来,模糊了人们的视线。《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条历史的河流,艺术的河流,秉烛夜读,我们仿佛成为一尾潜游其中的鱼,在《诗经》的河流里畅游。

我们的血管,业已形成那条河的支流。我们呼吸着芬芳,接受着滋养。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在时间的地图无从查考,但是它岸边生长的蒹葭却因为爱情,让我们记住了它。

今天的我们已经无法回到《诗经》的时代,那个刀耕火种,男耕女织的时代,我们已经无法恢复古人的那份单纯与天真。只能在《诗经》的指引下回望那纯真的年代,眺望那阳光灿烂的日子。那是人类的童年,心灵深处回荡着银铃般灿烂的童音。今天的世界,充斥着欲望和高音喇叭的噪音,翻开《诗经》,聆听这来自远古的天籁回音。

《诗经》,穿越了西周到春秋长达500年的岁月风尘,在历史的长河中缓缓流淌,三百个故事,三百个心情,拂去了历史的烟尘,幻化出万千风情。或是浅吟低唱,或是钟鼓齐鸣,颂声煌煌,歌声悠扬。淘尽时光的细沙,涤尽世间的尘埃,循着雎鸠的关关之声,穿过水边袅娜的蒹葭。她们明眸善睐,她们娴静柔美,她们大胆执著,她们活泼可爱。她们是蕴涵着古典情怀的女性,仿佛仙乐悠悠,让人在沉静中回味那一份雅致与美好。

一部《诗经》,多少优美曼妙的身影穿梭其间,人生百味,辣苦酸甜,交替浸染。经历,是一种财富,时间,记载着爱情的脚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时光流逝如箭一般迅疾,永恒的爱情呈现出诗情画意。

爱,世界上最美的字眼,人世间永恒的主题。穿越时间的隧道,领略远古的诗意与甜美,花前月下的浪漫,辗转反侧的体会,这就是爱的滋味。循着爱的歌声,沿着情的足迹,踏访《诗经》中的美丽与哀愁,追寻爱的源泉,品味我生之初的情愫。

4.君子好逑的怎么读

我也是北大中文系的,可以给大家讲一讲这个问题

楼上那位认为“好”作动词讲,把“逑”解释成“求”,这是人们对这句诗最容易出现的一种错误理解,很多不太好的旧注也都是这么解释的

其实“好”确实应该念三声,就是我们现在的意思

关键问题在“逑”上

这里的“逑”通“仇”,我们现在仇作姓氏还念做求,仇在上古汉语中是伴侣的意思

所以这里“好逑”就是好的伴侣

现在再说“好”为什么不可能念做四声,如果稍微了解一些古代声韵学知识的话就不会有这样的疑问了

我们知道古代有些字可以破读,就是把原来的字念做去声(相当于现在的四声)之后词的词性或词义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如雨读三声与今同,读四声就是下雨的意思,再如衣读一声与今同,读四声就是穿衣的意思

这种破读的现象直到今天还有遗留,就比如说“好”,读三声是形容词,四声就是动词,现代汉语普通话里还有很多多音字就是这么形成的

但关键就是破读是怎么产生的

我们认为破读应该起源于南北朝(其实直到南北朝人们才知道汉语是有声调的),当时的教书先生为了教学方便就让学生用改变声调的办法区别词性(虽然当时还没有词性的概念,但是已有这种语言直觉)

这样我们就知道诗经著于南北朝之前,当时还没有破读这么回事,就不可能让“好”两读

《牡丹亭·闺塾》一出里私塾老师陈最良就把“好逑”解释成“好好的求她”,就犯了这种典型的错误,而实际上是汤显祖犯的这个错误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