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陈子昂的诗歌陈子昂诗鉴赏(1) 作者:金晓伟 录自《唐诗鉴赏大典》 生平简介 陈子昂(661 —702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西北)人。 年少时就富于浪漫的豪侠性格。武则天光宅元年(684 )举进士 ,因上《大周受命颂》受武则天赏识,拜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 陈子昂敢于针砭时弊 ,不避权贵。万岁通天元年(696)随从武攸宜征伐契丹。 后因痛感自己的政治抱负和许多进步主张不能实现 ,便于圣历初(698)辞官返乡。武三思县令段简诬陷他,因此入狱,后忧愤而死。 终年仅四十二岁。 陈子昂为初唐后期才智志向过人的诗人,在诗歌的理论与创作上都表现出大胆的创新精神。 他于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风雅比兴,反对形式主义的齐梁诗风。他是倡导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诗发展影响很大。 他的散文取法古代,摒弃浮艳之风,反对骈文,独具清峻的风格。著有《陈伯玉集》。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庭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 这首诗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 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西征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 。 武攸宜无将略 ,先头部队被契丹所败,总管王孝杰坠崖而亡,几乎全军覆没。武攸宜听说后,十分惊骇,怯敌不前。 陈子昂认为自己“不可见危而惜身苟容 ”,于是建议以奇兵胜骄敌,请分兵万人为前驱,但未被采纳;后来又多次进谏 ,“言甚切至 ”,竟触怒了建安王。刚愎自用的武攸宜一怒之下,将他降职为军曹,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陈子昂登上蓟北楼——幽州台,俯仰古今 ,纵望天地,思绪潮涌,感慨万端,遂赋诗七首,总题为《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 》,缅怀古代求贤若渴、唯贤是用的燕昭王等贤明君主,抒发自己生不逢辰、未能施展抱负的感慨 。 《登幽州台歌》是继《蓟丘览古》稍后的又一感怀杰作。 《蓟丘览古 》诗前有序 ,序中写道 :“丁酉岁(697),吾北征。 出自蓟门,乃观燕之旧都,其城池霸迹已芜没矣。乃慨然仰叹,忆昔乐生、邹子群贤之游盛矣。 因登蓟丘,作七诗以志之⋯⋯”从这篇序中所流露出的怀古伤今之意同样见于《登幽州台歌》之中。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两句的意思是:象燕昭王一类的能够礼贤下士、任人唯贤的古代明君,现在再也见不到了;而我心中所渴望出现的后贤,又还没有出现。 “前贤”已远,“后贤”未来,其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愁怅跃然纸上!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意思是:想那天地宇宙是这样久远阔大,而一个人的生命又是如此短暂,不能建功立业,这怎么能不悲伤叫人落泪呢!一个“念”字,表现了诗人包括宇宙古今、宽广无垠的精神境界;一个“独”字,又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 这首诗通过抒发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这首诗歌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 。 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虽然只有短短四句 ,却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 :楼台高耸 ,诗人独立,临风远眺,面对雄伟壮丽的祖国山川,激情满怀,思绪万千。 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仓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 。《远游》有云 :“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 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本篇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同时该诗含而不露,以情动人,使格调显得高亢悲壮,增强了诗的感染力。在这首诗中,诗人无一字正面抒写自己如何怀才不遇 ,无一语直接针砭时弊,而只是十分含蓄而巧妙地借助诗句内涵去荡起读者想象的飞舟,可谓“含而不露 ”;另外,这首诗无一句绘景描形之语,无一词点染过幽州台的耸拔峻伟,但是透过诗境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遭受打击时的激愤、体会到其情怀的高尚。 由于这首诗情满宇宙,气盖天地,所以其高亢悲壮的格调就能够独彪诗史,千百年为人们所传诵。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 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 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 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 芳意竟何成? 这首五言诗所吟咏的对象是香兰杜若。 香兰和杜若都是草本植物,秀丽芬芳。兰若。 2.谁有纪伯伦的诗歌人之歌 你们原是死的,而他以生命赋予你们,然后使你们死亡,然后使你们复活,然后你们要被召归于他。 ——古兰经 从古到今,我一直存在,并将永远存在下去,直至千秋万代。 我曾遨游在无边无际的苍穹;我曾翱翔在虚幻的世界中;我接近过至高无上的光明的神界;如今我却被囚禁于物质的樊笼。 我受过孔子的教诲;听过梵天的哲理;也曾坐在菩提树下,伴随过佛祖释迦牟尼;可我现在仍是懵懵懂懂,信不信神明.我还在斗争。 我曾在西奈山上看到过耶和华面谕摩西:曾在约旦河边见到过基督显示的奇迹;还曾在麦地那听到过阿拉伯先知的教义;可我现在却仍感到迷茫、犹豫. 我见到过巴比伦的强盛、埃及的光荣、希腊的威风,但从那些显赫的业绩里,我仍看到了虚弱、渺小和卑微. 我曾与阿因·杜尔的巫师、亚述的祭司和巴勒斯坦的先知们坐在一起,但我至今仍在寻求真理。 我记得降在印度的哲理。格言;能背诵出自阿拉伯半岛居民心中的诗篇;也懂得那些体现西方人情感的音乐;但我仍是又瞎又聋,既看不清,也听不见。 我曾受过狼子野心的侵略者的蹂躏:也曾遭到豪强。暴君的奴役。 欺凌;然而我仍有力量来同岁月进行斗争。 这一切是我童年时代的所见所闻;我会见到和听到青年时代的事业和功勋;还将随着年迈而臻于完美,最后将皈依于上帝。 从亘古到现在,我—直存在,并将永远存在下去,直至千秋万代。 3.仿写 (浪之歌 雨之歌)纪伯伦的诗歌我们是上帝从天上撒下的银线;大自然将我们接住,用我们来美化山川。 我们是从阿斯塔特女神王冠上落下来的绚丽夺目的珍珠,早晨的女儿抢走了我们,将我们撒遍大地。 我在哭,一个个小山丘却在笑;我往下掉,花儿们却高高地昂起了头。乌云和大地是一对恋人,我同情他们,并为他们传递书信。我倾注着,冲淡了他们俩中间的这一个的强烈欲念,抚慰了另一个的受创的心灵。 雷声和闪电预报着我的到来,天空的彩虹宣布了我旅程的终结。生活就是这样,它从愤怒的雷电脚下开始,然后在安谧的死亡的怀抱里结束。 我从海里升起,在太空的羽翼上翱翔。看到美丽的花园,我就下降去亲吻鲜花的嘴唇,拥抱树木的枝条。 万籁俱寂,我用纤细的手指敲着窗上的水晶玻璃,这声音组成了歌曲,使多愁善感的心灵沉醉。 大气的炎热生育了我,我却要驱散这炎热的大气,正像女人一样,她们总是从男人那里取得了征服他们的力量。 我是海洋的叹息,是苍穹的眼泪,也是大地的微笑。爱情也是这样,它是感情的海洋里发出的叹息,是沉思的天空滴下的泪水,是心田里浮出的微笑。 4.陈子昂的诗歌陈子昂诗鉴赏(1)作者:金晓伟 录自《唐诗鉴赏大典》生平简介陈子昂(661 —702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西北)人。 年少时就富于浪漫的豪侠性格。武则天光宅元年(684 )举进士 ,因上《大周受命颂》受武则天赏识,拜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 陈子昂敢于针砭时弊 ,不避权贵。万岁通天元年(696)随从武攸宜征伐契丹。 后因痛感自己的政治抱负和许多进步主张不能实现 ,便于圣历初(698)辞官返乡。武三思县令段简诬陷他,因此入狱,后忧愤而死。 终年仅四十二岁。陈子昂为初唐后期才智志向过人的诗人,在诗歌的理论与创作上都表现出大胆的创新精神。 他于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风雅比兴,反对形式主义的齐梁诗风。他是倡导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诗发展影响很大。 他的散文取法古代,摒弃浮艳之风,反对骈文,独具清峻的风格。著有《陈伯玉集》。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庭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 这首诗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西征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 。 武攸宜无将略 ,先头部队被契丹所败,总管王孝杰坠崖而亡,几乎全军覆没。武攸宜听说后,十分惊骇,怯敌不前。 陈子昂认为自己“不可见危而惜身苟容 ”,于是建议以奇兵胜骄敌,请分兵万人为前驱,但未被采纳;后来又多次进谏 ,“言甚切至 ”,竟触怒了建安王。刚愎自用的武攸宜一怒之下,将他降职为军曹,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陈子昂登上蓟北楼——幽州台,俯仰古今 ,纵望天地,思绪潮涌,感慨万端,遂赋诗七首,总题为《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 》,缅怀古代求贤若渴、唯贤是用的燕昭王等贤明君主,抒发自己生不逢辰、未能施展抱负的感慨 。 《登幽州台歌》是继《蓟丘览古》稍后的又一感怀杰作。《蓟丘览古 》诗前有序 ,序中写道 :“丁酉岁(697),吾北征。 出自蓟门,乃观燕之旧都,其城池霸迹已芜没矣。乃慨然仰叹,忆昔乐生、邹子群贤之游盛矣。 因登蓟丘,作七诗以志之⋯⋯”从这篇序中所流露出的怀古伤今之意同样见于《登幽州台歌》之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两句的意思是:象燕昭王一类的能够礼贤下士、任人唯贤的古代明君,现在再也见不到了;而我心中所渴望出现的后贤,又还没有出现。 “前贤”已远,“后贤”未来,其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愁怅跃然纸上!“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意思是:想那天地宇宙是这样久远阔大,而一个人的生命又是如此短暂,不能建功立业,这怎么能不悲伤叫人落泪呢!一个“念”字,表现了诗人包括宇宙古今、宽广无垠的精神境界;一个“独”字,又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 这首诗通过抒发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这首诗歌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 。 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虽然只有短短四句 ,却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 :楼台高耸 ,诗人独立,临风远眺,面对雄伟壮丽的祖国山川,激情满怀,思绪万千。 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仓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 。《远游》有云 :“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 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本篇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同时该诗含而不露,以情动人,使格调显得高亢悲壮,增强了诗的感染力。在这首诗中,诗人无一字正面抒写自己如何怀才不遇 ,无一语直接针砭时弊,而只是十分含蓄而巧妙地借助诗句内涵去荡起读者想象的飞舟,可谓“含而不露 ”;另外,这首诗无一句绘景描形之语,无一词点染过幽州台的耸拔峻伟,但是透过诗境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遭受打击时的激愤、体会到其情怀的高尚。 由于这首诗情满宇宙,气盖天地,所以其高亢悲壮的格调就能够独彪诗史,千百年为人们所传诵。感遇三十八首(其二)陈子昂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这首五言诗所吟咏的对象是香兰杜若。 香兰和杜若都是草本植物,秀丽芬芳。兰若之美,固。 5.包含伯字的诗词刘禹锡 【答柳子厚】 年方伯玉早,恨比四愁多。 会待休车骑,相随出罻罗。 李贺 【马诗二十三首】 伯乐向前看,旋毛在腹间。 只今掊白草,何日蓦青山。 元稹 【感事三首(此后并是学士时作)】 自笑心何劣,区区辨所冤。 伯仁虽到死,终不向人言。 元稹 【与乐天同葬杓直】 元伯来相葬,山涛誓抚孤。 不知他日事,兼得似君无。 陆龟蒙 【对酒】 后代称欢伯,前贤号圣人。 且须谋日富,不要道家贫。 钱珝 【江行无题一百首】 带舟维古岸,还似阻西陵。箕伯无多怒,回头讵不能。 贯休 【梦游仙四首】 梦到海中山,入个白银宅。逢见一道士,称是李八伯。 6.求关于‘伯’字的诗句诗句费尽烟霞供不足,几时西伯载将归?——《游》 辛弃疾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陆游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伯兮 诗经》伯氏吹埙,仲氏吹篪.——《何人斯 诗经》大贤本孤立,有时起丝纶.伯父自天禀,元功载生人.——《上同州使君伯》 王昌龄曲江柳条渐无力,杏园伯劳初有声.可怜春浅游人少,好傍池边下马行.——《江早春》 白居易伯乐向前看,旋毛在腹间.——《马诗》 李贺。 7.求关于‘伯’字的诗句诗句费尽烟霞供不足,几时西伯载将归?——《游》 辛弃疾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陆游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伯兮 诗经》 伯氏吹埙,仲氏吹篪。——《何人斯 诗经》 大贤本孤立,有时起丝纶。 伯父自天禀,元功载生人。——《上同州使君伯》 王昌龄 曲江柳条渐无力,杏园伯劳初有声。 可怜春浅游人少,好傍池边下马行。——《江早春》 白居易 伯乐向前看,旋毛在腹间。——《马诗》 李贺 8.陈子昂的诗歌有哪些特点陈子昂(661—702年)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新人物之一。 陈子昂年少时家庭富裕,乐善好施,慷慨侠义,成年后开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唐睿宗文明初(684年),陈子昂进士及第,拜麟台正字,后被人诬陷入狱,迫害致死。 唐朝初期的诗歌,因沿袭六朝余习,风格多绮靡纤弱,陈子昂这时挺身而出,力图扭转这种倾向。他的诗歌以其进步、充实的思想内容,质朴、刚健的语言风格,对整个唐代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 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作诗提倡恢复汉魏风骨,这就改变了初唐时期的浮靡诗风,使诗歌或讽谏朝政,或感怀身世,铮铮铁骨,掷地有声。 9.《诗经·卫风》 伯兮的诗歌鉴赏原文】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 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注释】1、伯:或是男子的表子。女子也可以叫她的爱人为“伯”、“叔”。 “朅(怯qiè)”:见《硕人》篇注。2、桀(杰jié):本义是特立貌,引申为英杰。 3、殳(殊shū):兵器名,杖类,长一丈二尺,用竹制成。4、前驱:在前导引。 5、蓬:草名。蓬草一干分枝以数十记,枝上生稚枝,密排细叶。 枝后往往在近根处折断,遇风就被卷起飞旋,所以叫“飞蓬”。这句是以飞蓬比头发散乱。 6、膏沐:指润发的油。7、适(迪dí):悦。 谁适为容:言修饰容貌为了取悦谁呢?8、杲杲(搞gǎo):明貌。以上两句言盼望下雨时心想:下雨吧!下雨吧!而太阳偏又出现,比喻盼望丈夫回家而丈夫偏不回来。 9、愿言:犹“愿然”,沉思貌。10、疾:犹“痛”。 甘心首疾:言虽头痛也是心甘情愿的。11、谖(宣xuān):忘。 谖草:是假想的令人善忘之草。后人因为“谖”和“萱”同音,便称萱草为忘忧草。 12、树:动词,种植。背:古文和“北”同字。 这里“背”指北堂,或称后庭,就是后房的北阶下。以上二句是说世上哪有谖草让我种在北堂呢?也就是说要想忘了心上的事是不可能的。 【译文】 夫君夫君,邦之英杰。执仗执枪,保家卫国!夫君赴东,乱发如蓬。 无人悦己,为谁而容!盼雨盼雨,又见日烈。惟念夫君,头痛欲裂!忘忧草啊,哪里去找?惟念夫君,忧心如捣!【鉴赏】 战争会破坏很多东西,而它首先破坏的是军人自身的家庭生活。 军人尚未走到战场,他们的妻子已经被抛置在孤独与恐惧中了。她们的怀念不是一般的怀念,那永远是充满不安和忧虑的。 等待出征的丈夫回来,几乎成为她们生活中唯一有意义的内容。 然而战争又总是不可避免的。 不管一场正在进行的战争其必要性如何、能否被评判为“正义”,从事这场战争的群体和它的领导者,总是要勉励群体中的成员为之付出最大的努力、最大的牺牲。国家给军人以荣誉,使他们认为自己付出的努力和牺牲是值得的;这荣誉也会影响他们的家人——尤其是妻子,使她们认为家庭生活的破坏以及自身的痛苦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因此,写妻子怀念从军的丈夫的诗篇,通常会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为丈夫而骄傲——这骄傲来自国家、来自群体的奖勉;思念丈夫并为之担忧——这种情绪来自个人的内心。 《伯兮》就是典型的这种诗篇。 诗一开篇,读者看到一个女子用自豪的口吻在描述她的丈夫。“伯”本是兄弟间排行的第一位,也就是老大,这里转用为妻子对丈夫的称呼(所以译作“大哥”),口气中带着亲切感。 ——现代的歌谣还常见这种情形。这位丈夫值得骄傲的地方在于:一则他长得英武伟岸,是一国中的豪杰,同时也因为他非常勇敢,充当了君王的先锋(由此看“伯”身份,当是贵族阶层中的武士)。 而骄傲的来源,主要恐怕是在后一点上。假如“伯”虽然长得高大英武,在战争发生时却畏缩不前,妻子就没什么可以公然夸耀的了。 ——其实,一般人所知道的光荣,也就是社会所认定的光荣,个人在这方面是没有多少独立判断的能力的。 转入第二章,写自从丈夫出征,妻子在家就不再打扮自己了,任由头发——女性身体最富装饰性的部分——零乱得像一蓬草。 这后来成为中国古代情诗最典型的表达方法,如“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徐干《室思》),“终日恹恹倦梳裹”(柳永《定风波》),“起来慵自梳头”(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等等,不胜枚举。这是以对女性的美丽的暂时性的毁坏,表明她对异性的封闭,也即表明她对丈夫的忠贞。 不过,作为军人的妻子,这种举动还有进一步的意味。在古代,妇女是不能上战场的,因此妻子对从军的丈夫的忠贞,实也是间接表现了对于国家的忠贞——这就不仅是个人行为,也是群体——国家的要求。 试想,假定一个军人在前方冒着生命危险打仗,他的妻子却在后方整天打扮得花枝招展,走东家串西家,哪怕并无不轨之举,他也不能够安心。这不仅对于家庭是危险的,对于国家也有极大的不利。 所以,社会尤其需要鼓励军人的妻子对其丈夫表现彻底的忠贞。此诗不管是出于什么人之手(它可能是一位妇女的自述,也可能是他人的拟写),这样写才是符合上述要求的。 后来杜甫的《新婚别》写一位新娘对从军的丈夫表示“罗襦不复施”,还要“当君洗红妆”,好让他安心上战场,与此篇可谓一脉相承。 然而,尽管诗中的女主人公算得上“深明大义”,她对自己的丈夫能“为王前驱”很感骄傲,但久久的盼待一次次落空仍然给她带来巨大的痛苦。 对于古代妇女来说,生活的全部内容、幸福的唯一来源就是家庭;家庭被破坏了,她们的人生也就被彻底破坏了。而等待从军的丈夫,这与一般的别离相思是不同的——其背后有很深的忧惧。 潘岳《寡妇赋》用此诗为典故,有云:“彼诗人之攸叹兮,徒愿言而心疼……荣华晔其始茂兮,良人忽已指背。”正是揭示了诗中未从正面写出,而又确实隐藏在字面之下的恐怕丈夫最终不能归来的忧惧。 知道这一点,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