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中的郑风

1.《诗经》的一段话

这首诗写的是大清早上,草露未干,田野间一对情人相遇,欢喜之情,发于歌唱.[注释] 1、蔓草:蔓生的草.零:落.漙(团tuán):凝聚成水珠.2、扬:明.“清”、“扬”都是形容目的美.婉:读为“睕(晚wǎn)”,目大貌.《毛传》:“眉目之间婉然美也.”3、邂逅(谢后xiì hòu):爱悦.亦作“不期而遇”解.遇:相逢或配合.适我愿:就是称心满意,也就是“邂逅”的意思.相逢或配合.适我愿:就是称心满意,也就是“邂逅”的意思.[参考译文] 野地蔓草多又长,团团露珠落叶上.有个漂亮好姑娘,眉清目秀好模样.不期路上碰见她,合我心愿真舒畅.。

2.诗经中郑风共几篇

诗经·国风·郑风

在《诗经·国风》当中,卫国的诗歌作品保存最多,《邶风》、《鄘风》、《卫风》共存诗三十九首。但是,若按十五国风的分类来计,《郑风》是其中存诗最多的一类,共有作品二十一首。

“郑风”共有二十一首诗。包括:

缁衣

将仲子

叔于田

大叔于田

清人

羔裘

遵大路

女曰鸡鸣

有女同车

山有扶苏

萚兮

狡童

褰裳

东门之墠

风雨

子衿

扬之水

出其东门

野有蔓草

溱洧

3.诗经郑风是怎样的

由于孔子曾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经学家便将《诗经》的每首诗都套上“思无邪”的灵光圈,致使一部《诗经》竞成了儒家的道德教科书。如本篇《子衿》,《毛诗序》认为“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孔颖达疏进一步解释说:“郑国衰乱不修学校,学者分散,或去或留,故陈其留者恨责去者之辞,以刺学校之废也。经三章皆陈留者责去者之辞也。”可是我们在诗中实在看不出什么“学校废”的迹象。朱熹指出:“此亦淫奔之诗。”(《诗集传》)倒是看出这是男女相悦之辞,纠正了前人的曲解臆说。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近人吴闿生云:“旧评:前二章回环入妙,缠绵婉曲。末章变调。”(《诗义会通》)虽道出此诗章法之妙,却还未得个中三昧。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问、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内心独自,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本诗已开其先。所以钱钟书指出:“《子衿》云:‘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薄责己而厚望于人也。已开后世小说言情心理描绘矣。”

4.为什么诗经中的郑风大部分都是爱情

“郑风”中绝大部分是情诗,这虽同郑国有溱水、洧水便于男女游览聚会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同郑国的风俗习惯密不可分。

从《溱洧》一诗看,郑国的上巳节,实际就是一个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节日。正因为郑国保留着男女自由交往的某些古代遗风,所以也就影响了人们的思想。

如郑厉公四年(前六九七),郑国大臣祭仲的女儿雍姬问她的妈妈:“父亲与丈夫哪个亲近些?”她的妈妈答道:“父亲只能有一个罢了,而丈夫却个个男人都可做。”一个世家命妇居然用这种亵渎礼教的话来教育自己的女儿,郑国一般人民的男女观念,那就更可想而知了。

懂得了这点,再读郑风中那些大胆的情诗,也就好理解了。

5.选自《诗经.郑风》中的子衿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他这种深细婉转的用心,在《求贤令》之类的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而《短歌行》作为一首诗,就能抒发政治文件所不能抒发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同时,“但为君故”这个“君”字,在曹操的诗中也具有典型意义.本来在《诗经》中,这“君”只是指一个具体的人;而在这里则具有了广泛的意义:在当时凡是读到曹操此诗的“贤士”,都可以自认为他就是曹操为之沈吟《子衿》一诗的思念对象.正因为这样,此诗流传开去,才会起到巨大的社会作用.。

6.《诗经 郑风》的全部诗

【诗经·国风·郑风】 ○缁衣 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

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席兮,敝予又改作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父母 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

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 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

仲可怀也,人 之多言亦可畏也。○叔于田 叔于田,巷无居人。

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叔于狩,巷无饮酒。岂无饮酒?不如叔也。

洵美且好。叔适野,巷无服马。

岂无服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

○大叔于田 大叔于田,乘乘马。执辔如组,两骖如舞。

叔在薮,火烈具举。袒裼暴虎,献于公所。

将叔勿狃,戒其伤女。叔于田,乘乘黄。

两服上襄,两骖雁行。叔在薮,火烈具扬。

叔善射忌,又 良御忌。抑罄控忌,抑纵送忌。

叔于田,乘乘鸨。两服齐首,两骖如手。

叔在薮,火烈具阜。叔马慢忌,叔 发罕忌,抑释掤忌,抑鬯弓忌。

○清人 清人在彭,驷介旁旁。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

清人在消,驷介麃麃。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

清人在轴,驷介陶陶。左旋右抽,中军作好。

○羔裘 羔裘如濡,洵直且侯。彼其之子,舍命不渝。

羔裘豹饰,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

羔裘晏兮,三英粲兮。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遵大路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衤去。无我恶兮,不{宀疌}故也!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

无我魗兮,不{宀疌}好也!○女曰鸡鸣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

将翱将翔,弋凫与雁。弋言加之,与子宜之。

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知子之好之,杂佩以 报之。○有女同车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

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

彼美孟姜,德音不忘。○山有扶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萚兮 萚兮萚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萚兮萚兮,风其漂女。叔兮伯兮,倡予要女。

○狡童 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褰裳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子惠思我,褰裳涉洧。

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丰 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悔予不送兮。子之昌兮,俟我乎堂兮,悔予不将兮。

衣锦褧衣,裳锦褧裳。叔兮伯兮,驾予与行。

裳锦褧裳,衣锦褧衣。叔兮伯兮,驾予与归。

○东门之墠 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岂不尔思?子不我即!○风雨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

云胡不夷?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扬之水 扬之水,不流束楚。终鲜兄弟,维予与女。

无信人之言,人实诳女。扬之水,不流束薪。

终鲜兄弟,维予二人。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

○出其东门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

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闉阇,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

缟衣茹藘,聊可与娱。○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且往观 乎?洧之外,洵讠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讠于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7.诗经郑风描写是什么地方

《郑风》产生在中原古代名河溱洧流域的民百间歌谣,古溱洧交汇处,也就是现在的新密、新郑(为黄帝故里,据说新郑有黄帝建的都城的遗址)两市交界度之处,“郑风”的产生年代当属春秋早期郑庄公时期,即郑国历史地位冉冉升起问的时期。

附:

《郑风·溱洧》

溱与洧答,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回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答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8.选自《诗经.郑风》中的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他这种深细婉转的用心,在《求贤令》之类的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而《短歌行》作为一首诗,就能抒发政治文件所不能抒发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但为君故。虽然我不能去找你;而在这里则具有了广泛的意义,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但为君故”这个“君”字,此诗流传开去,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我有嘉宾。本来在《诗经》中,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食野之苹,子宁不嗣音。“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纵我不往:在当时凡是读到曹操此诗的“贤士”,悠悠我心,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同时,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这“君”只是指一个具体的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而《短歌行》作为一首诗,子宁不嗣音。他说“青青子衿。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正因为这样。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在《求贤令》之类的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沈吟至今。

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纵我不往,悠悠我心。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都可以自认为他就是曹操为之沈吟《子衿》一诗的思念对象,鼓瑟吹笙,就能抒发政治文件所不能抒发的感情。他这种深细婉转的用心:“青青子衿;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在曹操的诗中也具有典型意义?”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才会起到巨大的社会作用,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呦呦鹿鸣

9.诗经,郑风,子衿的意思

《诗经·郑风·子衿》

【原文】

青青子衿,[1]悠悠我心。[2]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3]

青青子佩,[4]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5]在城阙兮。[6]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

[1]衿(jīn),?的假借字。《经典释文》:“衿,本亦作襟。衣领。”《颜氏家训·书证篇》:“古者斜领下连于衿,故谓领为衿。”这里诗人用它代所思的情人。

[2]悠悠,忧思不断貌。

[3]宁,反诘副词,岂,难道。嗣,《韩诗》、《鲁诗》作诒,嗣、诒古同音通用。《韩诗》云:“诒,寄也。曾不寄问也。”嗣音便是送音问的意思。

[4]佩,佩玉。“青青子佩”是指系佩玉的绶带。

[5]挑,达,亦作佻、B,独自来回地走着。《毛传》:“挑达,往来貌。”胡承珙《毛诗后笺》:“《大东》‘轻佻公子’,《传》训独行。此挑达训往来者,亦谓独往独来。”

[6]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闻一多《诗经通义》:“盖城墙当门两旁筑台,台上设楼,是谓观,亦谓之阙。……城阙,为城正面夹门两旁之楼。“今名城门楼。

【分析】

这是一位女子思念情人的诗。《毛序》:“《子衿》,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三家无异义,而且“青衿”一词已成为读书人的代称。但是我们在诗中根本看不出什么“学校废”的迹象,《毛序》的附会是显然的。朱熹《诗集传》说:“此亦淫奔之诗。”他看出这是男女相悦之辞,但是他在《白鹿洞赋》中又云:“广青衿之疑问,宏菁莪之乐育。”可见《毛序》的影响之大,连说《诗》攻《序》的朱熹都难以避免。

末章写她在城阙等待情人而不见来,心情焦灼,来回走着,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一样漫长。这种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刻划了诗人的心理活动。心理描写法,在后世文坛上发展得更加细腻,更加深刻,更加多样化,而上溯其源,三百篇已开其先。正如钱锺书《管锥编》所指出的那样:“《褰裳》之什,男有投桃之行,女无投梭之拒,好而不终,强颜自解也。《丰》云:‘悔余不送兮’,‘悔余不将兮’,自怨自尤也。《子衿》云:‘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薄责己而厚望于人也。已开后世小说言情心理描绘矣。”

10.《诗经·郑风》是哪个年代的

就是秦之前,应该是春秋的郑国,大约公元前700-公元前400。周宣王二十二年(立国432年,历20君)立郑国,别名奠国,国君为姬姓,伯爵。春秋战国时期重要诸侯国。

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封周厉王幼子友于郑(今陕西华县的东方),史称郑桓公。周幽王时期,郑桓公身为周王室的司徒,看出西周马上就要灭亡,于是,在太史伯的建议下,于桓公三十三年(前774年)将郑国财产、部族、宗族连同商人、百姓迁移到东虢国和郐之间(今河南嵩山以东),号称新郑(今河南省新郑一带),这是郑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迁移。桓公三十六年(前771年),犬戎杀死周幽王和郑桓公,桓公之子武公即位,继位的郑武公攻灭郐和东虢国,建立了实际独立的郑国,定首都为新郑。襄公时期,楚国曾攻占郑国,襄公忍辱存国。韩、赵、魏三家分晋,韩武子攻占郑国,杀害了幽公。后来幽公之弟儒公复国,多次与三晋发生战争。康公二十一年(前375年)韩哀侯率军再次攻占郑国,郑国灭亡,国土并入韩国。立国432年,历21君。

有查阅其他资料。

这个郑风是当时的民歌收集,应该是比较强大的时候,估计公元前700-公元前500这段时间吧。应该也是鲁国比较安定存在的时候,不好意思没有专门去查。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