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牧童》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原文: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译文: 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牧童》是唐朝诗人吕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反映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扩展资料 《牧童》创作背景 钟傅原本是一个书生,因李宪推荐做了兰州推官,但是仕途不顺,多次被降职。钟傅在镇守平凉(今甘肃省平凉县)的时候,曾经与一位道士闲游,看见一个牧童牵着一头大黄牛来到院子里。道人说此牧童会作诗,钟傅不信。牧童应道人之请,即兴作下此诗。 《牧童》一诗,不仅让读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 该诗反映了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诗中尽道牧童生活的闲逸与舒适。此诗委婉劝说钟傅趁早离开那尔虞我诈、角名竞利的官场,回归田园,过牧童那样无欲无求的生活。 在此诗中,牧童即是以智者的化身出现为迷失在宦途中的钟傅指路,而其人未必真是牧童。本诗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吕岩,一名岩客,字洞宾,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为民间神话故事八仙之一。其里籍、生卒年均不详。吕洞宾本儒生,因科场不利,而转学道,隐居终南山,活动于关中等地。好以诗言内丹旨要,对钟吕金丹道的形成作出了贡献。《全唐诗》录存其诗四卷。 参考资料:牧童-搜狗百科 2.唐诗《牧童》的主要内容全文: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出处 唐代吕岩的《牧童》 二、释义 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 牧笛逗弄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草地里休息了。 三、重点 1、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2、铺:铺开。 3、横野:辽阔的原野。 4、弄:逗弄,玩弄。 5、饱饭:吃饱了饭。 6、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 7、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扩展资料 一、作品赏析 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 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一“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末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 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 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二、创作背景 钟傅原本是一个书生,因李宪推荐做了兰州推官,但是仕途不顺,多次被降职。 钟傅在镇守平凉的时候,曾经与一位道士闲游,看见一个牧童牵着一头大黄牛来到院子里。道人说此牧童会作诗,钟傅不信。 牧童应道人之请,即兴作下此诗。 3.古诗牧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这首诗表现的是牧童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安然恬静的生活。根据这首诗两个不同的标题,和两个不同的作者署名,可以得出两种不同的解读。如果是吕洞宾所写的《牧童》,那么这首诗就是通过对牧童自由自在生活的描写,表达道家对出世的隐逸生活的追求。 如果是《答锺弱翁》,那么,这首诗就是对仕途不顺的钟弱翁的劝慰,希望他不要追逐功名利禄的虚名,不如全身而退,去过牧童那样的无欲无求的闲逸舒适的生活。 本诗善于运用意象,以原野、草场、牧笛、牧童、蓑衣、明月组成一组意象群,构成一个静谧的、恬淡的、和谐的、适宜的农村意境,有力地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追求。 这首诗比较注意词语的选择。第一句写“草”不用“生”、“长”、“满”之类的字,而选择了一个“铺”字,“铺”就好在表现了原野草场的平坦舒展与辽阔。用“横野”而不用“平野”,是为了更有力地表现原野的横无际涯。第二句选择了“弄”字而没有选用“吹”、“奏”、“响”之类的字,就因为“弄”字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这首诗还善于“留白”,特别是第二句和第四句,只是粗略的写意,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让读者与进行再创造。 4.古诗牧童原文1、作品原文 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2、作品简介 《牧童》是唐朝诗人吕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反映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3、作者简介 吕岩,一名岩客,字洞宾,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为民间神话故事八仙之一。其里籍、生卒年均不详。吕洞宾本生,因科场不利,而转学道,隐居终南山,活动于关中等地。好以诗言内丹旨要,对钟吕金丹道的形成作出了贡献。《全唐诗》录存其诗四卷。 4、译文 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5.牧童的古诗句1.《牧童》——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译: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译: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2.《牧童诗》——宋代·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译:远远地看见牧童骑着牛缓缓地在前村走过,轻风隔着田垄送来阵阵牧笛声)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译: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 3.《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译: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4.《村晚》——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译: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译: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5.《牧童词》——唐·李涉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译:早晨去放牛,赶牛去江湾)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译:傍晚去放牛,赶牛过村落)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译:披着蓑衣走在细雨绵绵的树林里,折支芦管躺在绿草地上吹着小曲)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译: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再也不怕猛虎来咬牛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