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农耕文化古诗词

1.关于“农耕文化”的诗词有哪些

1.《过山农家》

【唐】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2.《刈稻了咏怀 》

【唐】杜甫

稻获空云水,川平对石门。寒风疏落木,旭日散鸡豚。

野哭初闻战,樵歌稍出村。无家问消息,作客信乾坤。

3.《西明寺威公盆池新稻》

【唐】唐彦谦

为笑江南种稻时,露蝉鸣后雨霏霏。

莲盆积润分畦小,藻井垂阴擢秀稀。

得地又生金象界,结根仍对水田衣。

支公尚有三吴思,更使幽人忆钓矶。

4.《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 》

【唐】杜甫

东屯大江北,百顷平若案。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乱。

插秧适云已,引溜加溉灌。更仆往方塘,决渠当断岸。

公私各地著,浸润无天旱。主守问家臣,分明见溪伴。

芊芊炯翠羽,剡剡生银汉。鸥鸟镜里来,关山云边看。

秋菰成黑米,精凿传白粲。玉粒足晨炊,红鲜任霞散。

终然添旅食,作苦期壮观。遗穗及众多,我仓戒滋蔓。

5.《归园田居》

【魏晋】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农耕社会

大约在一万年前,古代世界开始发生了农耕和畜牧.世界上先后出现了几个各具特色的农耕中心.最早的是西亚,在美索不达米亚周围地带,这里的居民最早驯化了野生麦类,发展为种植小麦、大麦的农耕中心.其次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东南亚.中国的黄河流域培育了小麦.中国长江以南以至东南亚、印度恒河一带,则以培育水稻为特色.另外有一个种植玉米的中心是墨西哥.秘鲁可能是另一个种植玉米的中心.还有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内陆,学界认为也可能也有独自发展起来的农耕中心.农耕中心形成以后,就缓慢地向它易于农耕的地方发展.经过几千年后,就欧亚大陆而言,中国由黄河至长江,印度由印度河至恒河,西亚、中亚由安那托尼亚至伊朗、阿富汗,欧洲由地中海沿岸,都先后成为农耕和半农耕地带.这个地带绵亘于亚欧大陆两端之间,形成一个偏南的长弧形.史学界称此长弧形地带为农耕世界.农耕最初是与畜牧结合的.在欧亚大陆,易于农耕的地带基本偏南,即从东到西形成了农耕世界. 游牧世界所在的位置.在易于游牧的地带基本偏北,东起西伯利亚,经中国的东北,蒙古、中亚、咸海、里海之北,高加索,南俄罗斯,直到欧洲中部,也是自东而西,横亘于亚欧大陆的居中地带.史学界称此地带为游牧世界.在这两个世界之间,从东面的兴安岭、燕山、阴山、祁连山、昆仑山、兴都库什山、萨格罗斯山、高加索山,直到欧洲境内的喀尔巴阡山,大体上构成它们的分界线. 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相比,农耕生产的增长率,大于游牧生产的增长率.农耕必然趋于定居,又使它的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文明方面的发展,有较大的和较为稳定的连续承袭的可能.食物生产丰饶后,就有可能分出一部分劳动力从事农耕以外的活动.因此,农耕世界较快地产生了文明,较早地出现了阶级分化和公共权利,也在较大范围内形成了有利于扩大再生产的社会秩序.与农耕世界相比,游牧世界地带的生产增长得缓慢,不能或很少分出较多的社会劳动力用于游牧以外的各种活动.游牧世界也有阶级分化,但分化很有限度,原始部族制度牢固存在,停留于一种淳朴的然而是落后的状态.这两个平行的世界,一个富庶先进,一个贫瘠落后,南农北牧,南富北穷.中国西北的酒泉(今甘肃境内)一带是两个文明的交界处,有农耕文明与农牧文明的贸易处,有马茶互市. 农耕经济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重大影响.这种农耕经济能够创造出世界上最早的最先进的文明.但是,它使中国形成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男耕女织,规模小,分工简单,不用于商品交换.农耕文明,受封建思想束缚,闭关自守. 中国古代并没有形成典型的农牧结合的经济结构.农耕文明发展的后期,越来越限制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3.赞美农业的古诗词

1、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宋代:辛弃疾《西江月》

译文:在稻花的香气里,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讨论,说今年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2、惭愧今年二麦丰,千畦细浪舞晴空。化工余力染夭红。——宋代:苏轼《浣溪沙·徐州藏春阁园中》

译文:难得今年大麦和小麦丰收,千亩地绿浪渲染了整个天空。天工造化,花朵颜色极为鲜艳。

3、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唐代:崔道融《田上》

译文:春雨已下得很充足了,以致连高处的田里也存满了一片白茫茫的水,为了抢种,农民披着蓑衣冒着雨,半夜就来田里耕作。

4、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唐代:李绅《悯农》

译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5、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夫绿蓑衣。齐唱田中歌,嘤伫如竹枝。——唐代:刘禹锡《插田歌》

译文:远望田塍像条线呵,一片白水波光参差。农妇穿着白麻布裙,农夫披着绿草蓑衣。一齐唱起田中歌呀,轻声细语好似竹枝。

4.诗经.七月所体现的中国农耕文化的特点

全诗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从岁寒写到春耕开始;第二章写妇女蚕桑;第三章写布帛衣料的制作;第四章写猎取野兽;第五章写一年将尽,为自己收拾屋子过冬;第六章写采藏果蔬和造酒,这都是为公家的,为自己采藏的食物是瓜瓠麻子苦菜之类;第七章写收成完毕后为公家做修屋或室内工作,然后修理自家的茅屋;末章写凿冰的劳动和一年一次的年终燕饮。全诗围绕着一个“苦”字,按照季节的先后,从年初写到年终,从种田养蚕写到打猎凿冰,反映了一年四季多层次的工作面和高强度的劳动,语言朴实无华,完全是用铺叙的手法写成的,语调凄切清苦,仿佛是在哭吟着一部沉重的历史。

《国风·豳风·七月》是《诗经》中的一首诗。是一首先秦时代的华夏族民歌。此诗反映了周代早期的农业生产情况和农民的日常生活情况,不仅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是一首杰出的叙事兼抒情的名诗。

5."农耕文化"也叫什么文化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是中华民族古代的两种不同文明,存在着互补性。

农耕文明起源于母系氏族繁荣期,是指以农耕生产为主的一切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农耕技术、石器、陶器生产,定居方式、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等方面内容)。 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均属农耕文明阶段。

“聚落”一词与以往称为“氏族”不同。“聚落”就是早期人类的定居地。

“氏族”又称“氏族公社”,是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集团)。聚落从地域意义上说,它应包含着很多氏族,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可能是由若干个氏族组成的一个大公社、一个大的聚落。

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有共性,也有其各自的特性。共性是:①两者都处于大致相同的发展阶段,属母系氏族阶段;②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形态,兼有饲养、渔猎、采集等经济活动;③都会建筑房屋,过着定居生活;④都会使用和制作磨制石器和陶器。

相异之处是:①地理环境不同;②建筑房屋的特点不同;③农作物不同;④陶器制作的风格不同。因此,我们常认为半坡聚落反映了北方半干旱地区农耕文明的特点,是黄河流域母系氏族文化的代表;河姆渡聚落反映了南方湿润地区农耕文明的特点,是长江流域母系氏族文化的代表。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