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诗歌的陌生化手法诗歌的陌生化手法,最早是俄国学者提出来的。俄国一些文艺理论家以不同于以往的思路和方式研究文艺,他们关注艺术的语言、形式,关注艺术与生活的距离感。这群人被称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 诗歌创作中的陌生化,可以分为局部陌生化和整体陌生化。局部陌生化是指一首诗中的某些词语、句子或某种意象给人以新鲜超常的感受。而整体陌生化是指,某一首诗虽然就局部意象或其中词句看似乎没有奇特之处,但由于独特的叙述方式或结构排列方面的非同一般,从而造成一种整体上的陌生化效果。当然,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局部陌生化和整体陌生化有时是交织在一起的。 希望这里有你想要找寻的更加详尽的答案。 2.什么叫做陌生化的手法陌生化,就是对常规常识的偏离,造成语言理解与感受上的陌生感。 在指称上,要使那些现实生活中为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化为一种具有新的意义、新的生命力的语言感觉; 在语言结构上,要使那些日常语言中为人们司空见惯的语法规则化为一种具有新的形态、新的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 陌生化乃是各种艺术的一个基本法则,作为一门语言艺术,修辞也对此有特别的重视。它在语言运用中,变习见为新异,化腐朽为神奇,传递鲜活的感受,制造令人震惊的效果,是修辞艺术中的普遍现象与基本规律。 扩展资料: 陌生化的基础: 是新奇的语言感受。俄国形式主义学者什克洛夫斯基在论及陌生化问题时强调:“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 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 人们认识与把握世界的方式是复杂的,包括感受与体验。作为这种活动的思想凝结,语言的表达当然应该而且必须传达出人们的这感受与体验,语言的阅读也必须感受到这种感受,体验到这种体验。 感受与体验的把握与传递是语言交往(当然更是修辞活动)的一个基本内容和必备条件。感受的把握不同于理性的分析和经验的认定。 后者凭借的是一种习惯化规则化的方式与途径,它使人们的感觉与知觉形成一种惯性与惰性。在这种惯性与惰性的支配下,客观事物与语言作品在人们的眼里都会变得熟视无睹了。 感受则不同,它具有独特性,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同于其他任何一个人的感受;它还具有敏感性,客观世界的任何一点细小变化都能被人们体察入微地捕捉到,并通过修辞活动在语言上表达出来。正是这种语言表达,作者与读者才对世界对语言产生了一种陌生化的新鲜感。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陌生化 3.诗歌的陌生化处理写东西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求的陌生感。我常常强调:不要重复别人,也不要重复自己。但是写东西的人会常常落入自己设计的一套程序中去。因为,俗套子、熟套子、老套子,写起百来轻车熟路,驾轻就熟。写着、写着,不知不觉就上道了。 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点呢?的确如贺友直先生所云,求生不易。要不何来创作。那日遇到摄影界的王文武先生,他说要趁国庆节要到金山长城去拍些片子。 我说:“拍风景,到外地去有陌生感,固是好事度。但拍摄绝不是靠碰运气,而是要在片子以外下功夫。”其实,写东西也是如此,功夫在诗外。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妨到其他艺术门类中去寻找陌生感。 追求陌生感应从哪些方面下手呢? 首先,要打破自己玩熟了的程序,敢于重新编程。 其次,角内度的变化。可以从中国画《清明上河图》中吸取角度的变化,可以吸收一些电影的手法。还有要逆向思维,反其意而用之。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立意。那日听马石利老师说,他上泰山,想写一篇文章容。首先就要避开大家都写过的泰山,于是就写了一篇《泰山中秋月》。这几年,我就注重些夜色,如《古城月色》就有几篇文章从夜晚写起,避开了好多俗的立意。 再其次,写诗要有英雄气,敢于标新立异!畏首畏尾,很难出新。 4.如何读懂诗歌 诗歌语言的陌生化当今社会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人脱离了诗,疏远了诗。 诗被冰冷地搁置在艺术殿堂难以企及的塔顶上,以致于人们怀着某种逆反心理甚至于不屑于诗。但问题就在于人们同时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精神追求,相反随着物质活动的加强,在情感和精神领域的空白带越来越大。 除了其他原因外,恐怕这里还存在着一个对诗歌的理解问题。因此,当我看到《现代英美诗歌鉴赏指南》(按照原名直译,应该是《理解和欣赏诗歌的现代导引》,编译者可能是为了照顾国内读者的习惯而命之为“鉴赏指南”)。 就不禁想到,这里淡漠了一个重要因素:理解。尽管我们承认,在人类的全部精神现象中,哲学一向是最为精华的一部分,但比起它的严酷抽象性来讲,诗无疑是更具有召唤力和生命感,人类也更易在诗中鉴照出自己的灵魂自己的历史。 因为就诗人创作来说,虽然其原始冲动仍旧是一个难于解说的谜,但这种行为本身却实实在在是不同时代的某些人类共通的本能。然而对于诗人和人类来说,创作毕竟是一种发现而非丧失,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生活的创造。 同时这种似乎神秘莫测的一瞬间,的创造,不论是起因于什么——一种性格,一个场景,一次顿悟,一掣意念——它决不会是一种完全孤立的存在。一方面,它无疑包含有某种民族的甚至是人类的文化渊源,是民族传统和原型、集体有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自然积淀;另一方面,它所代表的某种人类精神的创造,总是在适宜地扩展着丰富着,与人类的经验达到了某种沟通。 这样,诗也就真正地超越了空间和时间,诗人把自己创作中所发现的自我与世界转达给了读者,使读者在阅读中发现自我和世界。这样理解的含义也就包括了诗人与读者之间通过人生经验所形成的宽广无涯的交流范围。 现在几乎已经没有人再怀疑诗是人类感觉的某种激情的显示,虽然诗歌在历史的蜕变中早已丧失了它在往古时候的辉煌和魅力。感觉世界,这是全部人类的天性。 但把对世界感觉这种最广泛的人类经验转化为一种灵巧的艺术形式,这却只有诗人才能完成。这部“辞典”提供了人们对诗与诗人的可能的理解,不过形成诗歌过程中的参数和变量太多了,可以说任何一部辞典也不可能令人满意,但至少我们要理解诗歌,必须明白诗是一种感情性东西,它既来自宇宙人生甚或一刹那的感觉冲动,却又带有某种超验性质。 诗所表现的是人生,却又不是人生琐屑平庸的凡事;它依循着感情的发泄,却不同于生物性的自然排遣,而是一种艺术性的精神创造。因而真正理解的前提,便包含着对诗的艺术的自觉认识。 《当代英美诗歌鉴赏指南》的引导价值就表现在这里。到了这一步,我们似乎再也没有必要喋喋不休地争论“诗是什么”这个问题了,那只是理论家们的兴趣所在。 对于我们来说,更为亲切的倒是这种娓娓清新的叙述,它没有一般理论的晦涩,但并不缺乏思考的深沉,人生的体验,艺术的感悟。也许是时下文学批评中纯理论性的译作太多了,那种充满逻辑限定和命题推演的长句子常给人以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之感,因此本书才情盎然、诗意流畅的论述,通过译者清丽优美的译笔展示在我们面前,就弥显珍贵和可亲。 5.什么是文学中的陌生化技巧他说:“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令人恢复对糊口的感受,就是为了令人感受事物……艺术的姆崮昵要人感遭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 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受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受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想法耽误。”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诗学理论是西方“陌生化”诗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西方“陌生化”诗学的成熟标志。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也是形式主义者最关心的问题。在其看来,“文学说话不但制造陌生感,并且它本身也是陌生的”。 这个理论强调的是在内容与形式上违背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出常境。陌生化的基本构成原则是表面互不相关而内里存在联系的诸种身分的坚持和冲突,恰是这类坚持和冲突造成了“陌生化”的表象,给人以感官的刺激或感情的震动。 “Defamiliarization”(陌生化) 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所提出的,但“陌生化”一词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期间,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正式提出“陌生化”,而用的是“惊奇”、“不泛泛”、“奇特”等说法:“给泛泛的事物付与一种不泛泛的氛围,这是很好的;人们喜欢被不泛泛的东西所感动。在诗歌中,这类体式格局是常见的,并且也适合于这类体式格局,因为诗歌傍边的人物和事件,都和日常糊口隔得较远。 ……一切‘发现’中最好的是从情节本身发生的,经由过程合乎自然规律的事件而引发观众的惊奇的‘发现’。……利用奇字,气势气派显得高雅而不通俗;……他们因为和通俗字有所不同而显得奇特,所以能负气势气派不致流于通俗。” 人们常常会对身边的、眼前的东西习觉得常故而置若罔5、不闻不问。那么“Defamiliarization”就是要把平平无奇的事物变得不平常,从而增加新鲜感,有了新鲜感,兴趣也就自然随之提起来了。 正如“艺术源于糊口,艺术高于糊口。”影视作品中的故事(story)有可能是发生在不同人物身上、不同时间、不同地址的事,但编剧把这些事浓缩到一起,使之紧凑,再加以戏剧性的情节(plot),使之成为一个主人公的经历或是一条主线上串连起来的事,这样被艺术处置过,或放大或变形的故事就唤起了读者或观众新鲜的审美感受。 (注意story和plot的辨别,这样说吧,人人都会讲故事(tell story),可是,不是人人都会成编剧或小说家,关键在于:plot使story饱满起来,从而使故事成为小说或剧本。)一个成功的影视作品必定在审美距离上处置恰当,审美距离是指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是审美体验的需要前提,“距离发生美”。 但若是说审美距离太近,观众会感觉平平乏味,太远,观众又会感觉空洞子虚。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个“度”,要做到恰到好处。 其实,作品也好,人际关系也罢,都是同理。例子:《变形记》。 6.什么是文学中的陌生化技巧他说:“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令人恢复对糊口的感受,就是为了令人感受事物……艺术的姆崮昵要人感遭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 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受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受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想法耽误。”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诗学理论是西方“陌生化”诗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西方“陌生化”诗学的成熟标志。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也是形式主义者最关心的问题。在其看来,“文学说话不但制造陌生感,并且它本身也是陌生的”。 这个理论强调的是在内容与形式上违背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出常境。陌生化的基本构成原则是表面互不相关而内里存在联系的诸种身分的坚持和冲突,恰是这类坚持和冲突造成了“陌生化”的表象,给人以感官的刺激或感情的震动。 “Defamiliarization”(陌生化) 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所提出的,但“陌生化”一词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期间,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正式提出“陌生化”,而用的是“惊奇”、“不泛泛”、“奇特”等说法:“给泛泛的事物付与一种不泛泛的氛围,这是很好的;人们喜欢被不泛泛的东西所感动。在诗歌中,这类体式格局是常见的,并且也适合于这类体式格局,因为诗歌傍边的人物和事件,都和日常糊口隔得较远。 ……一切‘发现’中最好的是从情节本身发生的,经由过程合乎自然规律的事件而引发观众的惊奇的‘发现’。……利用奇字,气势气派显得高雅而不通俗;……他们因为和通俗字有所不同而显得奇特,所以能负气势气派不致流于通俗。” 人们常常会对身边的、眼前的东西习觉得常故而置若罔5、不闻不问。那么“Defamiliarization”就是要把平平无奇的事物变得不平常,从而增加新鲜感,有了新鲜感,兴趣也就自然随之提起来了。 正如“艺术源于糊口,艺术高于糊口。”影视作品中的故事(story)有可能是发生在不同人物身上、不同时间、不同地址的事,但编剧把这些事浓缩到一起,使之紧凑,再加以戏剧性的情节(plot),使之成为一个主人公的经历或是一条主线上串连起来的事,这样被艺术处置过,或放大或变形的故事就唤起了读者或观众新鲜的审美感受。 (注意story和plot的辨别,这样说吧,人人都会讲故事(tell story),可是,不是人人都会成编剧或小说家,关键在于:plot使story饱满起来,从而使故事成为小说或剧本。)一个成功的影视作品必定在审美距离上处置恰当,审美距离是指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是审美体验的需要前提,“距离发生美”。 但若是说审美距离太近,观众会感觉平平乏味,太远,观众又会感觉空洞子虚。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个“度”,要做到恰到好处。 其实,作品也好,人际关系也罢,都是同理。例子:《变形记》。 7.陌生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在写作中,陌生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题材的陌生化、技巧的陌生化、语言的陌生化。关于技巧的陌生化,一切新技巧的出现和运用,如意识流技巧、黑色幽默技巧、卡片式写法、扑克牌式的随意组合等,对于读惯了传统技法的作品的读者,都有陌生化的效应。这是技巧的陌生化,下面介绍题材和语言的陌生化。 1.题材的陌生化。怎样把熟悉的题材处理得让读者感到陌生呢?改变观察和表现角度和改变事物所处的环境气氛,是两个重要的方法,比如黄果树瀑布,在电影、电视、摄影、散文、诗歌中被成百上千次地表现过,是人们熟悉的。要把这个众所周知的事物陌生化,一可以改变观察角度,比如从水帘洞观察,或者乘飞机在高空鸟瞰,都会使黄果树瀑布变得陌生;二可以改变黄果树瀑布的环境气氛,比如月下的黄果树,雾中的黄果树,暴风雨中的黄果树,梦中的黄果树,同样也能让读者获得陌生感。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所写的是人们熟知的旧社会,但通过狂人的眼,便使人感到陌生;王蒙在《夜的眼》中写的首都的夜生活,并不稀奇,但从一位来自遥远的草原的夜访者的角度观察,街道、路灯、行人、汽车都显得陌生了;茨威格在《家庭女教师》中,写的是一个老故事——雇主的侄儿诱骗了年轻的家庭女教师而又抛弃了她,这种事情在资本主义社会是屡见不鲜的,但从两个稚气的还不了解人世间罪恶的女学生眼中看来,它是陌生的,读者也感到这个熟悉的故事陌生化了。这些作品都是通过改变角度的方法使题材陌生化的。 2.语言的陌生化。通过遣词造句,通过改变句子形式和各种修辞手段,可以使极为寻常的语句变得陌生。比如这样一句话:“我受恶势力的迫害,想反抗,却又无法。”如果变成这样“夜晚,墙活动起来/伸出柔软的伪足/挤压我,勒索我/要我适应各种各样的形状。”“我无法反抗墙/只有反抗的愿望。”(舒婷《墙》)两者意思没有变,后者却把人们熟悉的话语陌生化了,原因是后者用了象征、拟人的修辞方法。 陌生化的技巧,是为了使读者获得一种新奇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