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诗中的平仄 音是什么意思【平仄的意思】 平仄 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 参考网址/view/641.htm?fr=ala0_1_1 【7言4句】 七言绝句:/view/582554.htm?fr=ala0_1_1 【7言8句】 七言律诗:/view/584090.htm?fr=ala0_1_1 【阴平阳平】 普通话语音把音高分成“低、半低、中、半高、高”五度。阴平声高而平,阳平声是中升调,上声是降升调,去声是全降调。 【补充】 古代汉语中分为平、上、去、入四声,而现代汉语则由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构成。 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分别对应1、2、3、4 因此,平——1、2 仄——3、4 2.“唐诗宋词”中“词”的意思是什么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宋代被称为词的时代。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 宋代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唐代的诗人多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 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大臣个个是词人,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著名词人,女词人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 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使宋词得以佳篇迭出,影响久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