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指导小学生诵读“经典诗文”下留学校翟金辉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绚丽夺目的泱泱诗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早在先秦,孔子就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诵读古诗词,是语言特点本身所选择的语文教育优秀传统。 为了发扬传统、继往开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下留学校从本学期开始开展了“诵读经典古诗文”活动。一、培养学生的诵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 同样的,学生有了诵读的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经典诵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经典诵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经典诵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哪怕是一个字、一句诗,只要读好了都应该给予适当的表扬。这样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中就会树立起信心,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诵读的兴趣就会越来越高。 1、采用多种诵读形式。(1)听经典诵读。 我从电脑里面找寻到一些好的视频诵读,经常组织学生听读;(2)范读。当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 以声情并茂的范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的诵读欲望。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只有教师的诵读水平高了,才能正确指导、点拨学生;只有教师的表情诵读多了,学生脸上才会显出丰富的情感;(3)此外,还可以采用:同桌赛读,小组赛诗,男女生赛读,师生赛读等多种形式综合背诵,灵活而富有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古诗词的积极性,学生掌握了背诵古诗词的方法,就能在实践中乐此不疲。 只有恰当的应用诵读方式,学生才能爱上诵读,并读有所获。小学生只有熟读、背诵、摘记大量的古诗词,才能充分汲取古诗词的精华,得到古诗词的浸润,从而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多背诵诗词呢?古诗词不是无情物,根据儿童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动作,边背诵边配上乐曲表演,会增进对诗的理解,从而诗的情感产生共鸣,促使学生背得快,记得牢。2、采用激励评价。 《课程标准》指出:为了促进每个学生在学习中健康快乐发展。要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应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相结合的方式。 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参与到评价中来。评价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让学生在评价中进步、成长。 因此我在引领学生诵读积累经典诗文后,还对学生的积累情况、学生成果进行及时总结评价,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评价中认识自我的不足,也知道自己所取得的成绩。我采用”经典诗文诵读擂台赛”等形式来评选优秀人员来鼓励学生诵读经典;采用官衔命名“我是诵读王”“我是小小藏诗家”“我是吟唱家”等学生自命的官衔来鼓励学生来诵读经典。 除外,我在学校每天进行的课间操活动结束后充分展示学生诵读积累经典的成果,让学生找到诵读积累经典所带来的乐趣,找到成功的喜悦。二、指导学生的诵读方法当然,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和不断总结,找出适合学生的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和途径,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引领学生诵读。 1、培养良好的诵读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诵读也不例外,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诵读习惯。 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不读破句子。 在正确的基础上,做到流利、有感情地读,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其次朗读时要做到眼到、心到、口到。 要做到“七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颠倒,不重复,不唱读(拖尾韵),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再次,“一天不练口生”,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练就扎实的诵读本领,一定要保证多读多练。 诵读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读得多了,诗句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等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学生对诗句的感受力。“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2、选择诵读内容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记忆特点,让学生们自己选择喜欢、的古诗文来记。因此,我对学生诵读内容的选择不规定,即使他们依旧选择小时候就能背诵的简单不过的内容,我也会容许他们拿来作为他们汇报的的成果。 只是适地鼓励他们若能记得更多、内容更丰富些就好了。除了让学生自由选择诵读内容以外,我也会相机地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选择的去选择诵读内容。 可以按朝代、人物、描写内容等方面去进行引领。如,我在引导学生读了李白的诗后,就会向学生简单介绍李白这个人物,让学生对其有一定的了解,再引导学生诵读积累“李白”的诗;随着时令、节气的变化,让学生搜集描写春、夏、秋。 2.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背诵古诗词理解记忆 就是通过理解古诗的意思来记古诗。 一些简单的古诗学生一读就懂,不必多讲,如《咏鹅》《春晓》。一些较难的,由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可以让理解力稍强的孩子来解释,要是没有人会的,就由老师来稍作解释,要言不烦地点拨即可。 遇到一些较美的句子或名句时,我也会和学生一起品味,用欣赏的眼光去看诗,去记忆。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会告诉学生这一句是传唱千古的名句,告诉我们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 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千山鸟飞铯,万径人踪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等等,我会领着学生去感受它的对仗工整,体会用字的精致。不一定要人人都懂,只要能意会就行。 即使连意会都做不到也没关系,在古诗抑扬顿挫中就自然领悟了诗文中某些无法或无须言说的神韵,熟读而后成诵,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一定的阅历,是会不解自通的。这就是古诗——中华五千年的瑰宝独有的魅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前人对这一点已总结得很精辟了。 3.怎样培养小学生诵读古诗词培养小学生诵读古诗词 【内容摘要】培养小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让学生从小就吸收经典的文化知识,不但能够陶冶情操,性格温和,举止文雅,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道德修养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培养 一、以识字为主,为朗读感悟打好基础 也可以通过诗文,如:以教学《春晓》为例,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e68a84e8a2ad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361326330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在诗句中圈出主要的生字再学习。 1、在朗读中感悟,可通过学生观察图画或教师介绍,了解诗人的情况,再听老师范读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美。 2、读准字音、读出韵律节奏,再小组合作;朗读诗文,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帮助学生读懂诗意。 3、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初步了解诗文大意。 4、指导感情朗读、感受意境,引导背诵、品味朗读,初步体会诗情。 5、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6、拓展延伸,把自己学过的古诗词背给同学听、背诵古诗比赛。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现自我的平台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农村小学生的最爱,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我开展了以下诵读活动: 1、在班级中开展“我是诵读小明星”诵读比赛,比赛设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学生在比赛中情绪高昂,都想把自己最好的诵读能力展现给老师和同学看。 2、每天早上的早读课,我安排二十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诵读诗文,在略知诗文大意的基础上,诵读诗文效果更佳。每节课的课前3分钟,安排学生诵读诗文,由班干轮流领读,常言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长时间地诵读诗文,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学生诵诗的兴趣倍感增加。 3、每隔一周,我就在班里开展“看看谁是收集诗文小能手”的比赛,我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诗文,并利用周一的班会课进行交流,让学生把自己收集的诗文读给老师和同学听,让大家评选出当期的“收集诗文小能手”。 三、营造诵读氛围 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诵读好诗文,首先得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提倡愉快诵读,让孩子们把诵读经典当作一件乐事,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小学生有很强的模仿、从众心理,一个人单独做一件事情,也许不会有什么兴趣,要是几个人甚至更多人都一起做这件事情,他的兴趣就来了。同样,一个人读古诗较难,可是,全班都读,全校同学都读,则大大激起了每个学生的诵读兴趣。因此,我们学校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面向全体学生,要求一至六年级所有同学都参加诵读诗文,同时,还要求老师、家长也参与到活动中来,让我们的老师和家长跟孩子们一起诵读,伴孩子一起成长。形成人人读经典、个个诵诗文、处处有书声的良好风气,为学生营造浓厚的诵读气氛,大大激发学生热爱经典诗文,喜欢颂读诗文的热情。 把朗读、诵读、积累作为古诗词教学的重点。需要指出的是,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加强诵读指导。最好多范读,可以给学生最直观的感觉。节奏、重音、抑扬顿挫的声调,学生一听范读自然明了。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熟读成诵,背熟每一首古诗,直到能正确默写。古诗词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灵活科学掌握、把握好节奏、方法让学生在热爱古诗中去欣赏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无情物而是有情人,他应有健康的人格、丰富的情感世界和艺术想象力,而非麻木冷漠之人。因此在“大语文观”理念的指导下,古诗教学应激活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文学素养,对汉语言的敏感力,洞察力,使学生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中,领悟语言文字之精妙。 总之,从小让学生直面古诗文,诵读古诗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是弘扬传统文化,振兴中华民族的一大功德无量的事。通过诵读经典古诗文教学的开展,学生一定能够积淀丰富的文化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对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真正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