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里相寻的意思

1.“相”在文言文里有何解释

1、表示动作行为的交互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互相”或“相互”、“彼此”等意思。

例如: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吴均•《与朱元思书》

译文:百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2、表示动作行为一方偏指(涉及)另一方。实际上起代词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我”、“你”、“她”、“它”等意思。

例如:士别三日,即便括目相待。——司马光•《孙权劝学》

译文:跟读书的人分别三天,就应该用新的眼光看待他。

3、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看”、“观察”等意思。

例如:大丈夫相时而动。——曹雪芹•《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译文:大丈夫要看好时机行动。

相的基本解释:

相[xiāng]

1. 交互,行为动作由双方来 :互相。

2. 动作由一方来而有一定对象的 :相信。

3. 亲自看(是否中意) :相亲。

4. 姓。

相[xiàng]

1. 容貌,样子 :相貌。

2. 物体的外观 :月相。

3. 察看,判断 :相面。

4. 辅助,亦指辅佐的人,古代特指最高的官 :辅相。

5. 某些国家的官名,相当于中央政府的部长。

6. 交流电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7. 姓。

字形演变:

扩展资料:

文言版《说文解字》:相,省视也。从目从木。《易》曰:“地可观者,莫可观於木。”《诗》曰:“相鼠有皮。”

白话版《说文解字》:相,察看。字形采用“目、木”会义。《易经》上说:“地上最容易远眺观察的位置,莫过于在树上。”《诗经》上有诗句唱道:“注意看,鼠有多厚的皮!”

相关词汇解释:

1、相爱[xiāng ài]

解释:互相亲爱、友好。

2、相知[xiāng zhī]

解释:彼此相交而互相了解,感情深厚:相知有素。

3、相合[xiāng hé]

解释:彼此一致;相符。

4、面相[miàn xiàng]

解释:相貌;样子:因为天黑,没有看清他是什么面相。

5、露相[lòu xiàng]

解释:露出本来面目

2.翻译诗经里的东西

《蒹葭》译文

1

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2

浩荡芦苇莽苍苍,清晰白露化为霜。心湖摇曳惟有她,伶俜站立水一方.

逆流而上相跟从,奈何道艰漫且长。顺流而下互追随,已然她在水中央.

茂密芦苇盛萋萋,犹湿白露映霞光。心湖荡漾惟有她,依偎水草连岸旁

逆流而上相跟从,奈何路弯崎山冈。顺流而下互追随,隐约淡坐孤石上

葳蕤芦苇郁葱葱,晶莹白露烁光芒。心湖涟漪惟有她,悠然徜徉水岸乡

逆流而上相跟从,奈何途曲径如肠。顺流而下互追随,了却沙洲寂寞伤

3

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旁。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流而下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4

苍苍的芦苇啊,

你那白露已凝结成美丽的晨霜;

我那倾心的人啊,

似就摇曳在那秋水茫茫的远方。

我要逆水而上哦,

但道路艰难、路途漫长!

我要顺水而下哦,

她仿佛在那茫茫水域的中央!

萋萋的芦苇啊,

你那白露已映衬着东方的霞光;

我那倾心的人啊,

似就依偎在那水草相连的岸旁。

我要逆水而上哦,

但道路艰难、崎岖山冈!

我要顺水而下哦,

她仿佛就在那水中的孤石上。

采采的芦苇啊,

你那白露已辉映着朝日的光芒;

我那倾心的人啊,

似就轻吟在那绚丽水滨的岸乡。

我要逆水而上哦,

但道路艰难、曲折如肠!

我要顺水而下哦,

她仿佛就在那水中的沙洲上……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诗。诗中写在一个深秋的清晨,秋露给霜,芦荻扬花,诗人来到迂曲的河岸上,寻找他(她)眷恋的情人。他(她)伫立河畔,面对萧索凄清、露华霜重的暮秋景色,禁不住发出了与“所谓伊人”已远隔的浩叹。接着诗人逆流而上去寻找,道路是那样的崎岖而遥远;顺流而下去寻找,她(他)又仿佛在水的中央。伊人似近而远,忽隐忽视。但他(她)含情脉脉地痴想着,直到太阳升起,把秋露晒干。至此,一个为寻找意中人而执著不舍的青年人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全诗感情真挚热烈,写得哀婉清丽,情调缠绵,既有对意中人深情的寻访,又有未遇的惆怅。一再“溯洄”、“溯游”,几度寻踪求索,不避险阻,可谓情真意切。诗歌采用反复叠唱的章法,更显得韵味绵长,而开头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起兴,描绘了一幅凄清萧飒、露凝霜结的晚秋图,更抒发了诗人孤寂彷徨、幽思百结的心绪。

希望你能满意

3.“怪东风着意相寻”是林徽因引用哪里的诗句

就在这里,忽记起梅花。一枝两枝,老枝细枝,横着,虬着,描着影子,喷着细

香;太阳淡淡金色地铺在地板上:四壁琳琅,书架上的书和书签都像在发出言语;墙

上小对联记不得是谁的集句;中条是东坡的诗。你敛住气,简直不敢喘息,巅起脚,

细小的身形嵌在书房中间,看残照当窗,花影摇曳,你像失落了什么,有点迷惘。又

像“怪东风着意相寻”,有点儿没主意!浪漫,极端的浪漫。“飞花满地谁为扫?”

你问,情绪风似地吹动,卷过,停留在惜花上面。再回头看看,花依旧嫣然不语。

“如此娉婷,谁人解看花意,”你更沉默,几乎热情地感到花的寂寞,开始怜花,把

同情统统诗意地交给了花心!

选自《蛛丝和梅花》林徽因

4.蒹葭的意思《诗经》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好诗都能创造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由此看来,我们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如此说来,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循周礼、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作爱情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执其一而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之中。

自然,当我们处在与“在水一方”类似的境遇时,应当欣赏的是它的锐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观失望。

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诗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体现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雾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纱。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就象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感”,这种美感因距离变的朦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诗每章的头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引出正文。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蒹葭》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交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的一个扑朔迷离、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体现。总之,《蒹葭》诗的丰富美感,不论是从欣赏的角度,还是从创作的角度,颇值得我们重视和予以认真的探讨。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