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诗名言(翻译)1.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翻译:你我之间没有彩凤的翅膀可以比翼齐飞,但心灵却像是灵犀的角,有一条不断的线贯通始终。(比喻二人爱情坚贞不渝) 2.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翻译:去看过沧海的不会觉得别地的水美,而去过巫山的人也再也看不上别地的云。(比喻曾经沧桑) 3.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李白) 翻译:两个好友在山花盛开时节相对饮酒,一杯又是一杯,不觉忘怀了天地。(写对饮的悠然洒脱) 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翻译:在之前没有古人与我做伴,他们都埋入黄土。其后的来者也不可能与我做伴,那时我也已经埋入黄土,在这空虚无伴的时刻,我看着广阔的天地,凄然流下了泪水。(写个人的怀才不遇,孤独寂寞。) 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翻译:秋风萧瑟,无边无际的黄叶纷纷落下,滔滔不绝的长江滚滚而来。(写秋日的盛景,也指人生的代谢。) 6。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白居易) 我上天入地去寻找,却不见你的踪影。(指寻人的飘渺无期。) 7.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 江南二十四桥的明月之夜,莹润如玉的女子在哪里吹着笙箫,(描写江南风光。) 8.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行走在大漠上,远望狼烟,扶摇直上。曲折的长河映着浑圆的落日。(写塞上风光) 9.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 以前的名门望族王氏谢氏堂前的燕子,如今已飞入寻常百姓之家。(写世事的兴衰更替) 10.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孟郊) 我用十年磨出了这把利剑,现在它锋利的刃还没有使用过。(写任侠之气,自我的磨练。) 2.唐诗中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 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7,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起兴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锦瑟》) 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3.唐诗10首翻译1.《春宫曲》作者:王昌龄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翻译:昨夜春风吹开了露井边的桃花,未央宫前殿明月高照一片光华。 平阳公主的歌女新受武帝宠幸,帘外春正寒皇上特把锦袍赐她。2.《宫词》作者:顾况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 月殿影开闻夜漏,水晶帘卷近秋河。翻译:《宫词》作者:顾况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 月殿影开闻夜漏,水晶帘卷近秋河。3.《秋夕》作者: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翻译:秋夜,白色的烛光映着冷清的画屏;我手执绫罗小扇,轻盈地扑打流萤。 天街上的夜色,有如井水般地清凉;卧榻仰望星空,牵牛星正对织女星。4.《寻西山隐者不遇》作者:邱为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叩关无僮仆,窥室惟案几。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翻译:西山顶上有一座小茅屋,寻访隐者直上三十里路。轻扣宅门竟无开门童仆,窥看室内只有几案摆住。 主人不是驾着柴车外出,一定是垂钓在秋水之渚。来得不巧不能与其见面,殷勤而来空留对他仰慕。 绿草刚刚受到新雨沐浴,松涛声声随风送进窗户。来到这惬意幽静的绝景,我心耳荡涤无比的满足。 尽管没有宾主酬答之意,却能把清静的道理领悟。兴尽才下山来乐在其中、何必要见到你这个隐者?5.《宿王昌龄隐居》作者:常建清溪深不测,隐处惟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翻译:清溪之水深不可测,隐居之处只有孤云。 松林中间明月微露,洒下清辉似为郎君。茅亭花影睡意正浓,芍药园圃滋生苔纹。 我也想要谢绝世俗,来与西山鸾鹤合群。6. 《长安遇冯著》作者:韦应物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冥冥花正开、扬扬燕新乳。 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翻译:你从东方回到长安来,衣裳沾满灞陵的春雨。 请问你来此为了何故?你说为开山辟地买斧。冥冥春雨百花淋雨开,习习和风燕子新孵雏。 去年一别如今又逢春,双鬓银丝添生了几缕?7. 《凉州词》作者: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翻译: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活着归回?8.《滁州西涧》作者: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翻译】:我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 春潮伴着夜雨地涌来,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9. 《寒食》作者:韩翎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翻译: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寒食节,东风把御园柳枝斜。 黄昏时,宫中传出御赐的烛火,轻烟散入了,新封的王侯之家。10.《逢入京使》作者: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翻译: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你这个题目回答的好辛苦,要给我追加分啊,o(∩_∩)o。 居然还追加题目,晕倒。 /Translation/index.asp自己查宋词吧。 太多了。 4.求助:三首唐诗翻译弹琴 【原文】: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作者】:刘长卿 唐 【作者小传】: 刘长卿(709~786),字文房,河间(今河北河间)人。 唐代诗人。开元年间进士,至德年间任监察御史,大历年间任鄂岳转运使留后,因被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诬陷而被贬为睦州司马,贞元年间又升任随州刺史。 刘长卿当时诗名颇大,尤其擅长五律,他曾自称自己的诗为“五言长城”。他的山水写景诗风格清淡,与王维、孟浩然颇为接近。 【体裁】:五言绝句 【注释】: ①泠泠:洋溢貌。 ②七弦:古琴有七条弦,故称七弦琴。 ③松风寒:松风,琴曲名,指《风入松》曲。寒:凄清的意思。 【赏析】: 这是一首借咏古调的冷落,不为人所重视,来抒发怀才不遇,世少知音的小诗。前两句描摹音乐境界,后两句抒发情怀。 全诗从对琴声的赞美,转而对时尚慨叹,流露了诗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稀有知音的情操。 从弹古调而引起对时俗的感慨。 既叹知音稀少,又感平生失意是因为不合时宜,和前面秦韬玉的“谁爱风流离格调”有相似感。 秋 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有《樊川集》。 【今译】 秋夜,白色的烛光映着冷清的画屏;我手执绫罗小扇,轻盈地扑打流萤。天街上的夜色,有如井水般清凉;卧榻仰望星空,牵牛星正对织女星。 【赏析】 这诗写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 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 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 “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层意思:第一,古人说腐草化萤,虽然是不科学的,但萤总是生在草丛冢间那些荒凉的地方。如今,在宫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萤飞动,宫女生活的凄凉也就可想而知了。 第二,从宫女扑萤的动作可以想见她的寂寞与无聊。她无事可做,只好以扑萤来消遣她那孤独的岁月。 她用小扇扑打着流萤,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驱赶包围着她的孤冷与索寞,但这又有什么用呢?第三,宫女手中拿的轻罗小扇具有象征意义,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没用了,所以古诗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相传汉成帝妃班婕妤为赵飞燕所谮,失宠后住在长信宫,写了一首《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此说未必可信,但后来诗词中出现团扇、秋扇,便常常和失宠的女子联系在一起了。 这是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 首句写秋景,用“冷”字,暗示寒秋气氛,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二句写借扑萤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 三句写夜深仍不能眠,以待临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羡慕牵牛织女,抒发心中悲苦。 蘅塘退士评曰:“层层布景,是一幅着色人物画。只‘卧看’两字,逗出情思,便通身灵动。”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①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②, 却话③巴山夜雨时。 【注释】 ①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②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③却话:重头谈起。 【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有人考证,以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时作。 其时义山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为此,以为此诗是寄给长安友人。 但义山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仙逝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 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 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 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 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 5.比喻适可而止的唐诗唐朝白居易在《醉歌行》一诗中,他把适可而止,尽兴为善的饮酒哲学,写到了透彻的地步: 朝亦独醉歌,暮亦独醉歌。 未尽一壶酒,已成三独醉。 勿嫌饮太少,且喜极易致。 一杯复两杯,多不过三四。 便得心中适,尽忘身外事。 更复强一杯,陶然遗万累。 一饮一石者,徒以多为贵。 及其酩酊时,与我亦无异。 笑谢多饮者,酒钱徒自费。 清代学者李密庵《半半歌》: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姻民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 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半半歌》句句含“半”,文笔流畅,语言浅显,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世间万事万物都有一定的量度,这个量度就是“中”、就是“半”。达不到这个量度就是“不及”,超过这个量度就是“过”,做事做得“不及”或做得太“过”都不会得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我们在为人处事时一定要讲究“适度”,既要有所为,又要有所不为,尽可能地做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尤其是在面对各种名利的诱惑时,更要适可而止。 6.唐诗中,李商隐的作品《蝉》是用来比喻自己什么品格表达了作者人品高洁,为官廉洁却终究不能摆脱生活的清贫,难饱的困境而心生苦闷。 原文: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翻译: 蝉栖身在高树上餐风饮露,所以难以果腹;尽管它自命清高也好,含恨哀鸣也罢,这些都是徒劳的,终究不能摆脱生活的清贫,难饱的困境。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几近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依然是那样的苍翠,并不为蝉的哀鸣而悲伤萧疏,显得是那样的冷酷,没有一点一滴地同情。诗人在各地当幕僚,是一个官职卑下的小官,好象大水中的木偶到处漂流。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人走到地里已没有地方落脚了。蝉的操守高洁正与我的廉正清贫相应。烦劳你蝉君最能让我警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也当坚持操守,玉洁冰清,这让我不免有了归乡的念头。 7.如何将唐诗翻译为英文错。 总的来说,汉诗英译既要保留原诗之意,又要使译文符合目的语语体的表达规范。英文诗也是有格式的。 最突出的一点是,和汉诗类似,英诗也讲究用韵。毕竟诗歌正是因为有韵律读起来才朗朗上口的。 根据韵脚的位置,英诗有头韵,尾韵,甚至还有中韵。汉诗英译时要注意韵脚和音节数。 在押韵和音节数,以及措辞风格,尽量和汉诗保持一致。拿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十八)举例来说: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十八)我是否可以把你比喻成夏天?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虽然你比夏天更可爱更温和: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狂风会使五月娇蕾红消香断,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夏天拥有的时日也转瞬即过; 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有时天空之巨眼目光太炽热, 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它金灿灿的面色也常被遮暗;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ed,而千芳万艳都终将凋零飘落, 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被时运天道之更替剥尽红颜; 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ed: 但你永恒的夏天将没有止尽, 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你所拥有的美貌也不会消失, 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st,死神终难夸口你游荡于死荫,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st in his shade,当你在不朽的诗中永葆盛时; 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st,只要有人类生存,或人有眼睛,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我的诗就会流传并赋予你生命。 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全诗的基本格律是五音步抑扬格(iambic pentameter),包括三个四行组(quatrain)和一个对偶句(couplet),采用典型的莎氏十四行的韵式,即abab cdcd efef gg在韵脚(end rhyme)方面,第二行的temperate与第四行的date押韵,但两个词的重音位置却不同,这一韵就既非阳韵(masculine rhyme)也非阴韵(feminine rhyme),显得不伦不类,与其它严整的韵对比,这一韵念起来令人颇感突兀,破坏了诗歌的音韵美。 头韵(alliteration)方面,第六和第七行都以And 起头,形成头韵,但这两个并列的简单陈述句从意义上看,造成了语意在同一水平上徘徊而不是递进,而且用相同的And起头使两句不仅在语意也在形式上显得拖沓而无变化,破坏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形式美。 韵格(meter)方面,五音步抑扬格的诗歌是常有破格的,特别是在诗歌首行的第一个音步,经常是前重音后轻音。适当的破格可使诗歌免于呆板,增加变化,使音韵更显其美。 但过多的破格就会打乱诗歌的格式,使其音律显得零碎,给诗歌带来负面影响,本诗即是如此。第一行“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中的“thee to”是无法按轻重音的顺序来念的,第二行“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中的两个more是强调,要念重音,因此这一行的韵格就不是抑扬格了。 第六行“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d”中前两个音步的轻重音位置是模糊的。第十行“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est”中的第一个音步可以看作是破格,第十一行“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st in his shade”中的“Nor shall Death brag”重音和轻音顺序应是“重轻重重”,也不是抑扬格。 8.唐诗中的成语桂子飘香——“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宋之问《灵隐寺》)桂花散发出阵阵香气,形容中秋前后佳景。 曾经沧海——“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 (元稹《离思》)曾经:经历过;沧海:大海。比喻见过大世面。 为人说项——“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杨敬之《赠项斯》)指为人说好话,替人讲情。 壮志未酬——“壮志未酬三尺剑,故乡空隔万重山。”(李频《春是思归》)指宏伟的志愿没有实现。 为人作嫁——“若恨年年压金钱,为他人作嫁衣裳。”(秦韬玉《贫女》)原指贫女无钱置备妆奁,却年年为人缝制嫁衣,后用以比喻徒然为别人忙碌。 古稀之年——“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二首》)此成语指七十岁。 过去人们能活到七十岁的很少,所以说“古来稀”。 绿叶成荫——“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不开时。 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荫子满枝。”(杜牧《叹花》)据《唐摭言》记载:杜牧佐宣州幕时,曾游湖州,见一民女,年十六有余,容颜极美。 杜牧甚爱之,遂与其母约定:“等我十年,不来然后可嫁。”十四年后,杜牧任湖州刺史,那女子已嫁人生子,于是杜牧怅然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对这位姑娘的爱幕之情和不能婚配的无可奈何的自伤心理。 比喻女子出嫁后生有子女。 作茧自缚——“烛蛾谁救护,蚕茧自缠萦。” (白居易《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蚕吐作蚕,把自己包裹在里面。比喻做某事的结果反使自己受困。 亦比喻束缚自己。 石破天惊——“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李贺《李凭弹箜篌》)诗句形容李凭的箜篌弹的好,使得正在补天的女娲入了迷,忘了自己的职责,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盆。比喻文章、议论或事态的发展出奇而惊人。 天旋地转——“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白居易《长恨歌》)天地转动。 原指根本改变局面,现形容头晕眼花。 杳如黄鹤——“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崔颢《黄鹤楼》)比喻一去之后无影无踪。亦比喻人或物下落不明。 擒贼擒王——“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前出塞》)捉盗贼要捉首恶。 比喻做事要抓关键。 卷土重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卷土,人马奔跑时的尘土飞卷。此诗是诗人对项羽不肯过江而自刎乌江的惋惜和批评。 现形容失败后组织力量,重新恢复势力。 走马观花——“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 四海为家——“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获秋。”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诗人面对萧瑟秋风中的“故垒”(六朝时修建的江防工事),启发人们吸取历史教训,严防分裂局面的两次出现。原指国家统一,后指到处可以为家。 出将入相——“两朝出将复入相,五世迭鼓乘朱轮。”(崔颢《江畔老人愁》)出则为将,入则为相。 指文武兼备的人才。亦指官居高位者。 豆蔻年华——“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豆蔻,多年生草本植物,比喻处女。 旧指女子十三、四岁。 二分明月——“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徐凝《忆扬州》)形容古时扬州的繁华。 孤云野鹤——“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刘长卿《送方外上人》)旧喻闲居野处的隐士。 红豆相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王维《相思》)红豆,植物名,又叫相思子。古人长用以象征爱情。 比喻男女相思。 在一首中出现十几条成语,恐怕也只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了。 千呼万唤——“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指呼唤多次,再三催促,形容不轻易出面。 切切私语——(现作“窃窃私语”)“在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指在暗中小声说话。 珠盘玉落——“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乐器弹奏的声音清脆悦耳,十分动听。 整衣敛容——“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现指整理衣服,收起笑容,脸色严肃起来。 秋月春风——“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比喻良辰佳景、美好岁月。 暮去朝来——“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比喻时间过得很快。 门前冷落——“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形容来来往往的人极少。 也作“门庭冷落”。 杜鹃啼血——“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本指杜鹃啼鸣,形容鸟类啼声的悲苦。 司马青衫——“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司马的衣衫都被泪水浸湿了。形容十分悲伤。 此时无声胜有声——“别有幽怨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本来指没有声音比有声音更能表现内心深处的愁怨,后来引申为更能表现内心深处的感情,或比喻某种高尚行为给予人们的深刻感受。 同是天涯沦落人——指同是飘泊沉沦在他乡异域的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相逢即成知己,不必要从前认识才算故人。 意谓一见如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