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秋浦歌)秋浦歌是指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 作者,李白。 朝代,唐。 原文: 秋浦歌十七首 其一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其二 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其三 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 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 其四 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其五 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 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 其六 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 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 其七 醉上山公马,寒歌宁戚牛。 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 其八 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 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 其九 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 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 其十 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其十一 逻人横鸟道,江祖出鱼梁. 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其十二 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 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其十三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其十四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其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其十六 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 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 其十七 桃波一步地,了了语声闻. 黯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 译文: 其一 秋浦水像秋一样的长,景色萧条令我心愁。 客愁像秋浦水一样不可量度,我乐行至大楼山以散心忧。 站在山顶西望伏安,直见长江之水正滚滚东流。 我问江水:你还记得我李白吗? 请你将我一掬泪水,遥寄给扬州的朋友去吧! 其二 夜猿在秋浦水上哀鸣,连附近的小黄山也愁白了头。 青溪虽非是陇水。但也发出像陇水一样的悲胭之声。 我想离开这里,但却因故而去不得;本来打算暂游此地,但却滞留此地而成了久游。 何年何月才能回家乡啊,想至此不觉在孤舟上潜然泪流。 其三 秋浦产一种霹驼鸟,其羽毛之美,为人间天上所少有。 以美丽著称的山鸡,见了它也羞得不敢走近水边映照自己的华美的羽毛。 其四 入了秋浦之境,一个早晨就愁白了我的双鬓。 那凄切的猿声,叫得将我满头的白发郡成了纷乱的素丝。 其五 秋涌河畔的树丛中多产白猿,其跳跃飞腾如一团白雪。 它们在树枝上牵引着儿女,在玩水中厉月的游戏。 其六 愁作秋浦之客,强看秋浦之花。 秋浦的山川就如剡县一样优美,而其风光却像长沙一带的潇湘之景。 其七 我像晋朝的山简一样大醉骑马而归;我像春秋时的宁戚一样倚牛角而歌。 空吟着《牛歌》而无人知遇,便只有像苏秦那样泪落黑罗裘了。 其八 在秋浦的干重山岭中,唯有水车岭的风景最为奇特。 天空好像要随着大石一道倾倒下来,山石上的松萝兔丝在顺水飘拂。 其九 巨石江祖耸立在清溪河畔,就像是直扫青天的一幅天然画屏。 上面古人的题诗千年犹在,其在绿字之上长满了美丽的苔藓。 其十 秋浦河岸的两旁,长着千千万万棵石楠树和女贞林。 各个山头上都落满了白鬓,各个山涧里都有白猿在哀吟。 劝君千万莫要去游秋浦,那悲哀的猿声会搅碎你这位他乡游子的客心。 其十一 逻人石之上只有飞鸟才能飞过,江祖石上有渔人筑起了捕鱼的小堤坝。 急流使得客舟飞快地行驶,山花挨着人面,散着阵阵香气。 其十二 水如一匹静静的白练,此地之水即与天平。 何不乘此舟直升云天去一览明月,一边看赏两岸的鲜花,一边在舱中饮酒呢? 其十三 透明的绿水中映着一轮素净的明月,一行白鹭在日光下飞行。 种田郎荷锄听采菱女唱歌,并一道唱和着山歌踏月而归。 其十四 炉火照彻天地,柴烟中红星乱闪。 冶炼工人在明月之夜,一边唱歌一边劳动,他们的歌声响彻了寒峭的山谷。 其十五 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其十六 秋浦的田舍老翁,为捕鱼而睡在水上的船中。 他的妻子在竹林深处张结鸟网,捕捉林中的白鹇。 其十七 桃波离这里只有一步地之遥,那里的人说话这里都听得清清楚楚。 我在这里暗与山僧告别,遥向白云作揖而去。 扩展资料: 《秋浦歌》创作背景 秋浦,唐代池州郡属县,因境内有秋浦水而得名,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 李白一生三次游秋浦,留下七十余篇佳作。这十七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三载(754)第二次游秋浦时期(另说为天宝十二载,又说为天宝十四载)。 当时李白因受谗遭疏离开长安已经十年。在这十年中,李白云游天下,四海为家,北上燕、赵,南下江、淮;其中不乏痛快欢畅的时候,特别是曾和杜甫两人携手同游梁、宋,把酒论诗,快意非常。 不过,他在秋浦时的心情并不太好。 天宝十二载(753),他曾北游幽蓟,亲见安禄山势力坐大,君王养痈已成。 此时他正是怀着极其悲愤的心情再游江南的。 2.古诗秋浦歌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请找出诗中运用了夸张的修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nǎn)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诗歌的一开始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第一句是全景,只见炉火熊熊燃烧,映红了整个天地,在夜幕中远远望去,景色非常壮观;第二句是中近景,可以看见从炉中喷出一股股紫色的浓烟,时而有腥红的火星从炉烟中欢快地跳出来,整个画面呈现出浓重的色调与强烈动感,给人以一种视觉上的冲击.透过这种不同寻常的景象描写,分明可以感受到诗人在亲临这种火热的劳动场面后,所引起的兴奋、欣喜而又夹杂着新奇、赞叹的多重感情体验.接下来两句"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是作者对正在紧张劳作的冶炼工人的正面描写,赧的本意是因为羞愧而脸红,李白对其加以创造性的发挥,而生成了一个全新的诗歌词汇"赧郎",用来表达他对眼前的辛勤工作的劳苦大众的由衷的钦佩之情,工人们的脸庞因为炉火的烘烤,因为劳动的紧张,在月色的笼罩下和炉火的辉映中,一个个显得精神焕发,红光满面,繁重的体力劳动,并没有压垮他们,相反,他们在这种艰苦的创造性的工作中,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豪迈与振奋,所以,他们才能够一边挥汗如雨地工作,一边情绪昂扬地放歌,那高亢的劳动号子,此起彼伏,响彻夜空,编织成一曲粗犷的劳动创造一切的赞歌,甚至使得寒冷的河水都为之激情荡漾起来!工人们这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给了本来就十分敏感的诗人以强烈的内心震撼,如果说诗歌的前三句是通过主要是通过画面来表达诗人内心所受到的视觉冲击的话,那么在诗歌的结尾,则是通过音响效果来重现诗人当时所感受的听觉震憾,连"寒川"都不能自已,那么就更不用说天生浪漫,感情丰富的李白了.他在这一瞬间,已经全然忘记了自己满头的白发,而又一次感到生命的可贵,体验到劳动的崇高,于是他的内心再也无法消沉,他的灵感又一次焕然喷发,于是大笔一挥,创造出了一幅有声有色,无比壮观的秋夜冶炼全景效果图,言简意赅又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对创造性的劳动和质朴的劳动者的由衷的赞美和钦佩之情.千载之下,我们都似乎可以体会到李白在写作此诗时那种欲罢不能,不吐不快的创作欲望.。 3.古诗:秋浦歌其十五大意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这是一首抒愤诗。 诗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把积蕴极深的怨愤和抑郁宣泄出来,发挥了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 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尤为新奇”,“兴中有比,意味更长”(同上)。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 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 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 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均见《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 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怎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