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全唐诗》的编者是谁《全唐诗》是清朝初年编修的汇集唐一代诗歌的总集,全书共九百卷。 《全唐诗》的编修过程是这样的:康熙四十二年(1703),清圣祖玄烨即 考虑编纂此书,至四十四年(1705)三月,他第五次南巡至苏州时,将主持修 书的任务交给江宁织造曹寅,并将内府所藏季振宜《唐诗》一部发下,作为 校刊底本。同年五月,由曹寅主持,在扬州开局修书,参加校刊编修的有赋 闲江南的在籍翰林官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潘从律、汪士綋,徐树本、车鼎晋,汪绎、查嗣瑮、俞梅等十人。 至次年十月,全书即编成奏上。 这部卷帙浩繁的大书,能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编成,主要是充分利用了 季振宜编《唐诗》和胡震亨编《唐音统签》的成果。 季振宜(1630—1674),字诜兮,号沧苇,扬州泰兴人,为清初著名藏书 家,藏书之富,甲于江南。他整理唐诗,始于康熙三年(1664),迄于康熙十 二年(1673),历时十年,始得告成。 全书凡七百十七卷,收诗四万二千九百 三十一首,作者一千八百九十五人。所据材料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 是较充分地利用了其本人所藏的珍本秘籍。据《季沧苇藏书目》载,其所藏 宋版唐诗总集、别集,多达一百五十馀种,如宋刻《万宝诗山》、明抄《诗 渊》,皆为罕见的大型类编诗集。 在其开始编集后,又得到钱谦益原拟“集 成唐人一代之诗”的未完稿。另外,初盛唐部分充分利用了明末吴琯《唐诗 纪》的成果。 具备了这些条件,以季氏的学力,经过十年的反复校订、广事 补遗,终于编成该书.书成后的次年,季氏即去世。当时书稿未曾付梓,不 久即转入内府。 胡震亨(1569—1645),字孝辕,号遁叟,浙江海盐人,官至兵部职方司 员外郎。《唐音统签》为其费毕生精力编成的唐诗总集,全书凡一千零三十 三卷,以十干为序,按时代先后辑录唐及五代的诗作以及词曲,歌谣,酒令, 占辞等,末附《癸签》,为唐诗研究资料汇编。 胡氏编此书,搜集资料极其 广泛。唐人佚篇残句,皆尽所见辑出,并注明出处。 唐诗本事及评论资料, 亦间附诗后。诗人小传考证尤为详尽,并采辑遗文佚事,附入小注。 此书编 成后,也未能付印,至清初始由其后人印出一部分,多数则以抄本传世。 《四库全书总目》述《全唐诗》资料来源云,“是编秉承圣训,以震亨 书为稿本,而益以内府所藏《全唐诗集》,又旁采残碑断碣,稗史杂书之所 载,补苴所遗。” 所言较含混,且有所隐讳。经今人周勋初考证(见《文史》 第八辑《述〈全唐诗〉成书经过》),知《全唐诗集》即指季书,彭定求等 对二书的利用情况,亦不尽属实。 以《全唐诗》与季、胡二书覆勘,可知是 以季书为主、兼采胡书编成的。具体来说,初、盛唐部分以季书为底本,略 作增删校补,即成定本,中,晚唐部分,季书比较单薄,编修诸臣参用胡书 作了较大幅度的增补,如殷尧藩诗,季书全缺,即据胡书补入;胡曾、司空 图诗,季书失收甚多,亦据胡书补齐。 另外,季书所辑以完诗为主,胡氏则 广搜零章碎句。《全唐诗》各集后所附佚句,绝大多数系据胡书移录。 在充分利用季胡二书的基础上,编修诸臣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校订补遗工 作。一、增补诗什,《全唐诗》卷八八二以下补遗七卷,系据季胡二人未用 的《唐百家诗选》、《分门纂类唐歌诗》残本、《古今岁时杂咏》等书及石 刻资料编成,正编各家诗亦有少量增补。 二、考订辨误,包括六朝人误作唐 人如陈昭、卫敬瑜妻等,六朝诗误归唐人,如吴均、刘孝胜诗误归曹邺;误 将诗题中人名视作撰者,如上官仪《高密公主挽词》作高密诗,皆一一作了 订正。三、据所见善本唐人诗集,增加了部分校语。 季胡二书校记皆注明出 处,诸臣将出处全部抹去,仅注为“一作某”。四、重新调整了小传。 删繁 就简,并将二书所附作者生平资料删去。五、删去胡书末之“道家章咒、释 氏偈颂二十八卷”。 六、重新安排全书序次,“首诸帝,次后妃,次宗室诸 王,次公主,……次臣工,次闺秀,次释道,”末附神仙、鬼怪、嘲谑、歌 谣谚语、词等类作品。 《全唐诗》将有唐一代诗歌汇为一帙,为研究者提供了莫大的方便。 但 由于成书仓促,存在问题也很多。其主要有如下数端:一、未及广检群书, 故缺漏甚多;二、考订粗疏,多有误收,今人考订其误收他朝诗即达数百首 之多,唐人张冠李戴、重收复出之作亦不少,三、小传较疏舛,作者先后次 第亦多混乱;四、诸诗皆不注出处,征引者难以覆按;五、校勘不精,诗题 及诗句错误较多。 玄烨为《全唐诗》所作序中,谓全书共“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 千二百余人”,后人多从其说。其实,玄烨所举数并不精确,近年日本学者 平冈武夫编《唐代的诗人》、《唐代的诗篇》,将《全唐诗》所收作家、作 品逐一编号作了统计,结论是:该书共收诗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句一千五 百五十五条,作者共二千八百七十三人。 这个数字是相当可靠的。 最后,将《全唐诗》的版本及后人的补遗,考订著作,作一简单介绍。 该书编成的次年,即由内府精刻行世,后又有扬州诗局本,二本皆为一 百二十册,分装十函。光绪十三年(1887)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归并成三十 二卷。 1960年,中。 2.《全宋词》是谁编写的《全宋词》是宋词总集。 是今人唐圭璋编写的。唐圭璋(1901年一1991年),著名词学家,字季特,满族人,编著有《全宋词》、《全金元词》、〈〈宋词鉴赏辞典》等,著有《宋词三百首笺注》、《宋词四考》等。 编写《全宋词》的目的在于汇辑两宋所有词作,所以搜罗极广,有的断句残篇,也被收取采集进来。 全书录入词人一千三百三十余家,词作一万九千九百多首,残篇五百三十多首。 宋人词集丛刻,自明末毛晋《宋六十名家词》开始。之后,清代侯文灿刻有《十名家词集》,秦恩复刻有《词学丛书》。 晚清刊刻词集的风气渐盛,规模也更大。王鹏运刻有《四印斋所刻词》及《宋元三十一家词》,江标刻有《宋元名家词》,吴重熹刻有《山左人词》,吴昌绶刻有《双照楼景刊宋元本词》,朱祖谋刻有《强村丛书》,陶湘刻有《续刊景宋金兀明本词》等等。 唐圭璋在综合历代名家辑刻的基础上,广泛搜集,凡宋人文集中所附的词作、宋人词选中所选的词、宋人笔记中所载的词作,都一并采录进来,更广泛搜求类书、方志、金石、题跋、花木谱等书中所载词作,统汇于一处,编为《全宋词》。1940年由商务印书馆在长沙出版线装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编者对此书进行了重编,并经王仲闻订补加工, 1965年由中华书局重印出版。新版《全宋词》在材料和体例方面比旧版都有很大提局,以善本代替了从前的底本,增补词人二百四十余家,词作一千四百余首。 在体例上改变了旧版按"帝王”、"宗室”等分类排列的方式,改为按词人的年代顺序排列。 新版重在考证词人的生平事迹,改写了小传。 近年来,编者又续作修订补正,写成《订补续记》,附于1979年重印本卷末。 此书收录齐全,考订也比较精准,改正了不少前人的承谬失误之处,是研究宋词的 重要参考书。 此书新版问世后,今人孔凡礼又从明抄本《诗渊》及其他书中辑录遗佚,编为《全宋词补辑》,收录作家一百四十余人(其中四十一人,已见《全宋词》),词作四百三十多首,198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 3.全宋词的作者简介唐圭璋(1901-1990),字季特,满族人,生于南京。终其一生,专治词学。 中国当代词学大师、著名的中国文史学家、教育家、词人。字季特。民盟成员。1901年1月23日出生于南京。南京驻防旗人之后,辛亥年间革命军与八旗驻防军交战颇惨烈,革命军杀入旗营时,驻防将士及其家眷悉数服毒自尽,唐圭璋本人因服药较少而得以幸存,后被一家市民收养。 专治词学。1928年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中文系。曾任南京第一女中、钟英中学、安徽中学教师,解放前曾任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中文系教授。解放后曾任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兼**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中国韵文学会会长,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词学》主编。南京市人民代表,江苏省政协委员。193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11月30日在南京病逝。 编著有《全宋词》、《全金元词》、《词话丛编》、《唐宋词鉴赏辞典》等,著有《宋词三百首笺注》、《南唐二主词汇笺》、《宋词四考》、《元人小令格律》、《词苑丛谈校注》、《宋词纪事》、《词学论丛》等。简介 宋词总集。今人唐圭璋编。宋人词集丛刻,始自明末毛晋《宋六十名家词》。其后,清代侯文灿刻有《十名家词集》,秦恩复刻有《词学丛书》。晚清刊刻词集之风更盛,规模也更大。王鹏运刻有《四印斋所刻词》及《宋元三十一家词》,江标刻有《宋元名家词》,吴重熹刻有《山左人词》,吴昌绶刻有《双照楼景刊宋元本词》,朱祖谋刻有《强村丛书》,陶湘刻有《续刊景宋金元明本词》。 1931年,赵万里又补诸家丛刻之遗,编成《校辑宋金元人词》73卷,搜采校订,水平超过前人。嗣后周泳先有《唐宋金元词钩沉》,较之赵辑,又多出不少新的资料。但诸家所刻,于孤篇断句概置不录,不足以探求一代词作的全貌。 唐圭璋在综合诸家辑刻的基础上,广泛搜采,凡宋人文集中所附、宋人词选中所选、宋人笔记中所载词作,俱一并采录,更旁求类书、方志、金石、题跋、花木谱等诸书中所载之词,统汇于一处,编为《全宋词》。1940年由商务印书馆在长沙出版线装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编者对此书进行重编,并经王仲闻订补加工,1965年由中华书局重印出版。 新版《全宋词》在材料和体例方面较旧版均有很大提高:以善本代替从前的底本,增补词人 240余家,词作1400余首。在体例上改变旧版按“帝王”、“宗室”等分类排列,改为按词人年代先后排列。全书共计辑两宋词人1330余家,词作约 20000首。引用书目达530余种。 新版重考词人行实,改写小传。近年来,编者又续作修订补正,写成《订补续记》,附于1979年重印本卷末。 此书收录齐备,考订也比较精审,改正了不少前人的承谬踵误之处,为研究宋词的重要参考书。 此书新版问世后,今人孔凡礼又从明抄本《诗渊》及其他书中辑录遗佚,编为《全宋词补辑》,收录作家140余人(其中41人,已见《全宋词》),词作430余首,198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4.《唐诗三百首》编者是谁《唐诗三百首》编者简介:蘅塘退士,清朝人,生卒年1711~1778,原名孙洙,字临西,江苏无锡人。 乾隆二十八年春,孙洙与夫人徐兰英相互商榷,开始编选《唐诗三百首》。编选这本书是有感于《千家诗》选诗标准不严,体裁不备,体例不一,希望以新的选本取而代之,成为合适的、流传不废的家塾课本。他们的选诗标准是“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既好又易诵,以体裁为经,以时间为纬。 《唐诗三百首》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编辑完成,书的题目有的说脱胎于民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有的说取自“诗三百”,说法各不相同。 《唐诗三百首》共选入唐代诗人77位,计310首诗,其中五言古诗33首,乐府46首,七言古诗28首,七言律诗50首,五言绝句29首,七言绝句51首,诸诗配有注释和评点。 5.《礼记》的编者是谁《礼记》一书,原是儒家经典中属于“礼经”的一部分。礼经的传授如下:西汉讲“仪礼”,东汉兼讲“周礼”;三国以后才始讲“礼记”。 在西汉时代,人已常常引述现存《礼记》中的文辞。到东汉,这部被称为“小戴礼记”的书仍未见于正式的记录。可以确定的,现在的本子,是郑玄编辑和注解的本子,而被称为“郑注礼记”。隋末唐初,陆德明为《礼记》校对读音,孔颖达等人又把郑注以下的许多讲疏厘定,编成“礼记正义”。礼记正义和郑注《礼记》大约在南宋被合成一部我们称为“礼记注疏”的书。 所以一般称《礼记》编者为西汉的文学家。 6.《全宋词》是一部什么样的文学典籍《全宋词》,宋词总集。 宋人词集丛刻,始自明末毛晋《宋六十名家词》。其后,清代侯文灿 刻有《十名家词集》,秦恩复刻有《词学丛书》。 晚清刊刻词集之风更盛,规模也更大。王鹏运刻 有《四印斋所刻词》及《宋元三十一家词》,江标刻有《宋元名家词》,吴重熹刻有《山左人词》,吴 昌绶刻有《双照楼景刊宋元本词》,朱祖谋刻有《强村丛书》,陶湘刻有《续刊景宋金元明本词》。 1931年,赵万里又补诸家丛刻之遗,编成《校辑宋金元人词》73卷,搜采校订,水平超过前人。嗣 后周泳先有《唐宋金元词钩沉》,较之赵辑,又多出不少新的资料。 但诸家所刻,于孤篇断句概 置不录,不足以探求一代词作的全貌。 今人唐圭璋在综合诸家辑刻的基础上,广泛搜采,凡宋人文集中所附、宋人词选中所选、宋 人笔记中所载词作,倶一并采录,更旁求类书、方志、金石、题跋、花木谱等诸书中所载之词,统汇 于一处,编为《全宋词》。 |